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适
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该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期探索、逐渐成熟和全
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接受和理解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广泛研究西方人本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克卢奇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等的著作。

中国结合自身国情,对人
本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逐渐成熟阶段是指7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对于人本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认识到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深化了对人本思想的理解。

中国
的改革开放也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初期探索到逐渐成熟再到全面发展的
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西方人本思想的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
社会实践,形成了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社会公平、民主和法治等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随着中国
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
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传统,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哲学阶段,主要在中国古代。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想集中在个体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问题上,追求内在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第二阶段是现代化启蒙阶段,主要发生在近代。

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浪潮涌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与西方哲学相互交流与对话。

受到启发,中国知识分子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追求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路径。

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新的发展道路。

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借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经过改造和发展形成适应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面对着多元性的社会和思潮,需要包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应用导向和问题导向。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站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国际化和国际交流。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国际学术的前沿探索和讨论。

也要积极主张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贡献力量。

跨学科和综合性。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历程,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了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传播、实践、理论体系、指导作用、全球化、新时代、历史经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未来。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历了从传播到接受、从探索到实践、从建立到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一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前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与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未来的启示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宝贵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批社会主义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 新 时期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 中 国化 的 发 展 .
哲 学 是 人 类 理 论 思 维 的最 高 形 式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支 柱 是 中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思 想 体 系 :另 一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 新 时期 哲 学 研 究 与 发 展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面 向 中 国社 会 发 中国 传 统 哲 学 ( 化 ) 结合 ,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 马 克 思 主 展 的 现 实 . 持 为人 民 服 务 , 社 会 主义 服 务 的政 治 方 向 , 持 文 相 批 把 坚 为 坚
在 1 1 — 99 , 涵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作 为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 整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9 7 14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 主 要 成 是 理 论 基 础 而政 治 经 济 学 、 学 社会 主义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在 就 是 由 以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政 治 家 做 出来 的 , 达 、 思 奇 等 科 李 艾
的 片 面 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宣 传 、 播 , 么 上 研 究 、 体 系 上 建 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始 真 正形 成 合 力 , 而 其 传 那 从 开 从 开创 了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 新 局 面 我们 现在 的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发 展 、 新 。 其 创 探 析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 化 问 题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理 解 :一 方 面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受到西方社会学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学主要是以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和分析,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学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他们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问题。

他们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他们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们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研究,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革命和改革,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

他们通过对中国社会的革命和改革的研究,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亦称为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为探讨对象,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人口、社会关系、群体行为、文化传统、社会制度、资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这也使得它以专业学术性和实际性俱佳的特色,为深入认识当代时代社会,探索其发展性现象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

中国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诞生,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始终滞留在受到政治宗教学说的理论限制下,而在20世纪初期,西方的学术思想被引进中国,其中包括社会学的学说。

191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社会学在中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式定义,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学生,这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920年,著名的社会学家刘五性编写了《中国社会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社会学术的研究取得最初的突破,开始了中国社会学术走向正规化的进程。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学研究在长期的磨难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在1930年至1940年间,社会学被视为一门实际性学科,并从外国引进一些调查方法,如视察和采访,从而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展得越来越规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学开始从把政治理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开始,开始把社会学作为实际的学科,研究全国各地的社会情况,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把社会学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实践,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等方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这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学研究也从讲求客观实证为主转向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较大的进步,还要归功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贡献了许多对社会科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考与合作之中。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这些著作揭示了私有制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限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作的《资本论》。

这部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通过对国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讨,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独特而复杂的历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情的变革。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调整和丰富。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探索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并对全球化、环境问题等新情况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传播与发展、中国化和当代五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社会理论和革命思想体系,它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历史沿革:1. 初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趋势。

2. 第二国际时期:20世纪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第二国际组织。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理论家和领导人,如列宁、托洛茨基等。

此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扩展,特别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问题的重要观点。

3. 第三国际时期: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它是一场有组织的国际工人革命运动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布尔什维克思想相结合,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列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于革命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改革: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出现了一些修正和改进。

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政治领导人通过实践和思考,发展了新的理论,如毛泽东思想、斯大林主义等。

当代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解析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方法。

它强调对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代社会现象。

2. 指导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在当代,它依然激励着一些社会运动和政治组织,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时诞生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理论,它被认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挑战。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开始接触到这一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就被视为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同西方资本主义相对抗的思想。

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它的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外国,却在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早期发展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随着西方知识分子和先进思想的传入,进入了中国领土。

当时,以《天地会宪法》领导层为首的中国领袖开始认识到,只有中国站起来,才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也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

马克思主义这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阅读西方著作、进行学术研究等方式传播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青年思想者,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将其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创办了同盟会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产知识分子中,这些人渴望通过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都与外国侵略、民族压迫和内部的社会压迫有关。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政治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大量应用。

毛泽东在其1919年发表的《新民说》中,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各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理念,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衍化出丰富而复杂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陈独秀等人通过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掀起了一波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所吸收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也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以上就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思想,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不断發展。

其整个发展脉络可归纳为高潮和低潮两个阶段,呈现的特点是在实践中体现了多样性和具体化。

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进行研究,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走向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1.高潮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潮阶段共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至巴黎公社成立这个时间段,即1848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马克思主义最初从思想理论转变成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直接实践。

尤其是在《资本论》出版以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一次高潮发展,工人运动都将马克思作为领袖,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他们开展运动的重要指导。

第二次是在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直到中国也进入社会主义,即1917年以后的四十多年。

这一阶段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十月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制度。

并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7年,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会议,将世界划分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重要阵营,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高潮阶段。

第三次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依的,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对比参照的意义,因为中国始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融合的创新成果,并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2.低潮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到两次低潮发展阶段:第一次是巴黎公社出现失败到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即1871年之后的三十多年。

由于巴黎公社失败,无产阶级革命也被迫中断。

同时,欧洲产业革命出现重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捍卫者出现了一定的机会主义立场,很多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再也不是笃信不疑,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低谷。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
学者开始研究西方社会学理论,并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寻找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

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影响,社会学的研究进程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学研究受到了政治意识
形态的强烈影响。

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上。

社会学理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解释社会现象,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社会学研究逐渐开放,国际交流也得以增加。

政府对社会学研究的限制减少,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始丰富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学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社会学研究逐渐多样化,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还涉及了民生、性别、环境、地区发展等一系列社会主题。

同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城市化、劳动力市场、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问题,同时开始探索新兴领域如数字化社会、社交媒体等带来的社会变化。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从政治思想
工具向独立学科的转变。

社会学研究逐渐多元化、专业化,为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作者:邓彩俊来源:《活力》2015年第06期一、概述在十七大报告里,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并指出:全国各族人民要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思想,认真剖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把握好历史机遇,争取在2020年前使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理论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实情相结合,以探索出现代化的、实践性强的、适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详细来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经济等要素充分的糅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经验和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综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素材;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适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建设和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该理论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融合到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扬和壮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历经重重困难,终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并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创新性成果,其历程如下:第一阶段:萌芽期——首次被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早期,以瞿秋白、王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只是原文照搬马列主义思想,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坚持“远离农村,发展城市”的路线,使中国改革和发展走了很多弯路。

1935年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开始提倡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道路融合一起。

七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研究

七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研究

七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研究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面临着晚清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王朝的衰败,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困境之中。

面对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和制度的束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拯救中国。

正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首先是一批留学日本和欧美的留学生开始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后来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爆发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许多政治思想家和革命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新的思路。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这也为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内容超过2000字,省略】1.2 中国化的定义与意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进行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本土化阐释和实践。

中国化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贴近中国人民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成为一种信仰和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和指导。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更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社会规律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学科体系。

在我国的学术界,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传统。

近现代,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初,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冲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与西方学术接轨的过程。

新儒家学派的兴起,重新解读了儒家思想,并加以发展,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哲学,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展示出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跨学科研究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交叉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理论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理论方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成果,提升学科实力。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加强理论创新、跨学科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展望【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

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从创立伊始就表明自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向压迫无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挑战,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和世界社会实践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早在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并译介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与救国救民思想的介绍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思想界。

1899年,《万国公报》4月号发表了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 1845—1919)节译的蔡尔康的《大同学》一文,提到近世学派中“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派,如德国之马客思”。

这里的“马客思”即是Marx在我国的最早译名。

[1]随后,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社会学说的介绍陆续出现在报章杂志和各类书刊。

但这段时期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讨论还是零碎的。

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对以孔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理论缺陷进行批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的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

毛泽东在1957年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系统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性质、特点、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奠定基础。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浅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实践出发的,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结构运动的变迁做出了理论概括,进而形成了包含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历史变迁以及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多方面理论内容的理论构架。

文章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和特点,其次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过程,随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引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

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门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形态”,另一种是“建设维护性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造“苏联模式”,并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很有苏联特色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20世纪欧美社会生活新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对西方社会异化和工业文明病变的辩证分析和理性批判中,建构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学,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仅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实践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这里可以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进考察。

1 从动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发展,推进的过程,是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开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沦落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索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愿望。

但是,农民阶级失败了,资产阶级失败了。

随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但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国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是一个曲折的进程。

具体来看,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出现过挫折,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相关的过程,贯穿于中国革命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代的历史统一性进行了论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要点:20世纪初的引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次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翻译和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探索如何应用于中国的现实。

这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陈独秀,他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探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式建立。

在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逐渐兴起,并通过劳工组织和农民协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和发展。

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征,这是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抵抗和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的实践,继续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领导人之一,他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并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实施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这些时期的政策和实践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引入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经济体制改革。

总结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转折点。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可分为以下阶段:
(1)分为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发期(1926-1930)、建设期(1931-1949)四个阶段;
(2)分为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和建设期(1931-1949);
(3)也有三个阶段,但起点不同:萌芽阶段(1903-1911)、发展阶段(1912-1928)和相对发达阶段(1929-1948)。

2、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
(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至1929年)。

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视为传播期。

(2)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

以1937年为界,早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

(3)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

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学的传入: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先是学习其船坚炮利的技术,也就是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保持了中国的伦理原则。

中日战争的教训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学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并强调后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化论和人权赋权论传入中国,并发挥了启蒙作用。

西方社会学从创立阶段就进入了形成阶段。

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实践出发的,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结构运动的变迁做出了理论概括,进而形成了包含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历史变迁以及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多方面理论内容的理论构架。

文章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和特点,其次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过程,随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引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

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门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形态”,另一种是“建设维护性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造“苏联模式”,并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很有苏联特色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20世纪欧美社会生活新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对西方社会异化和工业文明病变的辩证分析和理性批判中,建构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学,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

一般地说,社会学是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所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这一点对社会学的两大分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都是适用的。

因为西方社会学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产阶级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方法为对象的,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二者都有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具体的专门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只有代之而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统一的形态:革命批判性的形态和维护建设性的形态。

革命批判性形态只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过渡性的、预备性的形态,维护建设性的形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可以说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下面按照四个部分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起点、理论发端、方法论原则、基础理论、实践作用和理论总结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其中最终哟的是马克思确立的实践的观点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建立的唯物史观。

正是马克思阐述的实践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确立了同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等各种社会学传统很不同的基本立场、理论视野、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并形成了崭新的理论构架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成为社会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传统。

(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些所阐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是其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马恩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阐明了社会历史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展开方式。

列宁就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以后,结合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结合俄国革命实践,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原则,而且在同米海洛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俄国民粹主义者主观社会学的斗争中,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认为只有像马克思那样,以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基础观察和分析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才能形成科学的社会学理论。

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亦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他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等方面问题的论述,不仅充实和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他在阐述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对大量社会问题开展了丰富论述,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思想内容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更充分的展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布洛维在“走向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一文的开篇即明确提出:后社会主义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并要求它对社会这个不同于国家和经济(市场)的领域给予最多的关注,这正是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在后社会主义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并非如一些人断言的因社会主义在现实中的受挫而消亡,在布洛维看来,马克思主义仍提供着最全面的资本主义批判,同时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可行的替代制度。

事实上,正是资本主义的高龄保障了马克思主义的长寿,而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资本主义的重建来更新自己。

实现上述更新并奠定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是两位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和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这两大继承者独立地从差别巨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出发,相交于“社会”这个概念,殊途同归地暗示了他们的发现是崭新的和重要的,发展了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论题。

布洛维在其重要的论文“走向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安东尼.葛兰西和卡尔.波兰尼的互补合一”中讨论了一直被忽略的二者在理论上的共性,这就是他们通过各自的“社会”概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相似的批判和超越,即布洛维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支后裔都有不可归之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和自主性”。

这种原创性和自主性就在于对“社会”的重视和阐释。

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等人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做出的批判性思考,特别是他们的后继者———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之一———法兰克福学派,举起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从社会学和哲学的综合性视野,建立了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批判理论,西方学者亦称之为批判社会学。

无论依据什么原则来编写相对完整的社会学历史,都不可能不谈到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对法西斯主义、集权专制主义、发达国家社会异化和社会交往困境等问题的批判,是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从未展开的理论内容和无法达到的深度思考。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早在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并译介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与救国救民思想的介绍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思想界。

但这段时期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讨论还是零碎的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系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开花,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所接受。

(二)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1.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毛泽东在1925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有益尝试和重要成果。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但分析了各阶级的总体情况,而且把各阶级划分为不同的阶层,进行了阶层分析,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和他所创建的阶级、阶层分析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充分展示我国在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布,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在同时,受国内外错误思想影响以及工作中的失误,当时也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1957年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

文章系统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性质、特点、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奠定基础。

3.毛泽东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倡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

他通过调查研究,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把革命推向前进。

可以说,重视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

(三) 邓小平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