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

③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这 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 古今同纲纪。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以仁义为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这是儒 家的一贯思想。 家的一贯思想。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 ④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他 夫道莫大于无为。 说:“夫道莫大于无为。”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陆贾为两汉前期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勾画了一个基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④在历史观方面,《淮南子》提出“事”与“道” 在历史观方面, 淮南子》提出“ 一对范畴。 一对范畴。 “事”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治国方 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 伦理规范、风俗习惯; 略、伦理规范、风俗习惯;“道”指社会历史生活的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 是变化的现象,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事”是变化的现象,“ 是不变的本质。 道”是不变的本质。
④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他认为秦之所 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即没有推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失礼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 而是“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而是“ 有为” 建立和推行礼制。 有为”——建立和推行礼制。 建立和推行礼制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而把二者统一 起来。 起来。他提出的一系列治安对策都贯穿着二者统一的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又主张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治观念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秦汉的政治制度

秦汉的政治制度

特征: (1)皇权至上
材料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 —地位不可僭越 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 (2)皇位世袭 廷尉(李)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权力不可转移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 (3)皇权独尊 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 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 —权威不可世俗 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 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 “可。”
二、经济上: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经济 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 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三、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 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汉赋是主要 文学形式;许多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中央集权, ‚ 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 体现了政治制度的进步。 秦四十八郡
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 东、陇西、北地、南郡、南阳、 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 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 砀郡、泗水、薛郡、九江、辽 东、代郡、会稽、长沙、齐郡、 琅玡、黔中、广阳、陈郡、闽 中、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 内、衡山、鄣郡、庐江
秦朝的政治
一、秦统一六国《 3年高考2年模拟》P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资料)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 皇帝)
1.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系统(皇帝制度) 2.以“三公九卿”为轴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三公 九卿制度) 3.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度) 4.为施政配套的辅助系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B、顺时变法与礼法 历史既是一个进化过程,又是一个退化过程; 以一世之制度治天下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从历史运化的原则看,人为的礼仪制度只能收一时之效,不可能永远适用,
因此,礼仪要随时代而变迁,要“与化推移”。 ,不仅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法、是非也是历史的产物,《淮南子》还强调了
法的社会性。 认为形势胜于个人,主张政治要“趋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的提升,儒学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 A、背景 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巩固其政权的政治理论;
西汉中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交融合流已逐渐成为时尚。
B、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求变: 变的地位: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A、法自然与无私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要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的
对立面; 顺应自然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私; 无私落实到行动上,则要遵循顺自然,遵必然和贵因的原则; “所谓无为者,不易自然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
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A、认识前提: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 则; B、内在秩序:阴兼于阳
C、内容 第一,“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 关联的两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 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B、行礼法、定名号 礼不仅表现为秩序和事理,又是道德、风俗和日常行为的标准与规范; 礼的核心是“别贵贱、明尊卑”,尊卑要通过名号、等级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 证,因此要定名号; 礼的另一种精神是天子爱民,上爱下; 在强调礼之外,贾谊也注重法,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法制”,才能谈仁义的问 题。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整理)周公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为"明德慎刑"."敬天保民".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要体察民情,第三,要慎用刑罚.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仁,礼学说.二,徳治主张.第三,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与内省修身. 行德治的具体措施:第一,礼治与正名.第二,举贤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孟子生卒年不详,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与先验的良知良能.二,仁政学说.三,历史观.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荀子政治上主张实行礼治.一,性恶论,具体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二,礼治主张.三,社会观.礼治的具体措施:第一,法后王.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再次,通过薄税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老子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小国寡民".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一,道论.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政治主张的几个方面:(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庄子在政治上,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无谓而治的政治思想.一,政治理想:"至德之乡""无何有之乡".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概念(第一,物无贵贱,第二,无是无非)三,自然观,(第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第三,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第四,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四,社会批判精神.墨子墨子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兼爱主张.二,尚贤主张.三,尚同主张.四,非攻主张.五,节用主张.慎到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著作今尚存《慎子》七篇.一,关于权势的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权势三要素中权势最为重要.政治上谁服从谁,决不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也不决于是非和才能,而是决定于权力.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臣下之间的相互牵制更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衡系.)二,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第一,不尊贤,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谓以制臣下.申不害战国初期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著作今存《大体》一篇.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君主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对于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臣下比敌国更具有威险性.用术驾驭臣下,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第一,正名责实.第二,"示天下以无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的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臵可否.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

2、皇帝制度
• (1)来源:“始皇帝”的来历:嬴政
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
“五帝”中取一个“帝”字,作为自
己的名号,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

”, 嬴政自称“始皇帝”。
• (2)特点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
移,
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3、中央官僚机构
• (1)内容:三公是指: 、 和 。
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
诸侯国拥有很强 的地方独立性, 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郡县制 相同点
封建社会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 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 郡县则是地方行
或朝廷任免调迁, 官位不世袭,官吏
政机构,受制于 中央,有利于中央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评弊 价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 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 重的政治压迫 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历史秦汉时期知识梳理

历史秦汉时期知识梳理

主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序坐标国际视角中国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2)经济: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4)民族关系: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欧洲: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内湖;基督教兴起中外联系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桥梁;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发展起来考点梳理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的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考点 1 秦始皇秦统一中国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秦始皇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简介姓嬴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首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被誉为千古一帝评价功绩:(1)完成统一: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制度、措施创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开疆拓土:通过统一战争、移民戍边、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过失: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2
第五章 儒家以伦 理为中心 的政治思 想
03
第六章 法家以法、 势、术为 中心的政 治思想
04
第七章 道家以法 自然为中 心的政治 思想
05
第八章 墨子的兼 爱论与尚 同的二元 政治论
06
第九章 名家正名 实的政治 思想
第十章 阴阳家以 天人配合为特征 的程式化政...
第十一章 《管子》 中各派政治思想 的融合
1
择和现实中的
冲突
2
第二节 道德 救世
3
第三节 惩治 贪官污吏
4 第四节 君子
小人辨
5 第五节 东林
党人的政治心 态
第一节 黄宗 羲对秦汉以来
1
政治体制的批

第二节 顾炎 2
武改革君主集 权政体的设想
3
第三节 王夫 之对儒家政治
哲学的反刍和
重构
4
第四节 吕留 良对“天下一
统于君”的抨

5 第五节 唐甄
第二节 东汉末 年党锢与清议思

第一节 东汉名 教思潮
第三节 东汉末 年的政治批评与
反思思潮
第一节 早期 道教的政治 思想
第二节 《太 平经》的善 恶观和太平 理想
第二节 东汉末 期的名理思潮
第一节 汉魏之 际的名法思潮
第三节 玄学中 的名教与自然之
争与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两晋及南 朝儒家政治思想 的承传与发...
抨击暴君、调 整王权的思想
第一节 绝对君主 专制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突出“臣 节”的政治价值 观
第三节 敬天法祖 的政治原则
第四节 “大一统” 论与“正统”论
第一节 19世 纪前期的社 会思潮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1、皇权至上(独断性) 2、官僚政治(进步性;流动性) 3、人治为主(随意性) 4、神话皇权(落后性) 5、文化专制(渗透性) 6、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全面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①政治: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 朝 灭 亡
刘 邦 攻 入
公 元 前
咸 阳

,巨
子鹿
婴之
投战


主题二 西汉的兴衰 (前202--------公元9年,国祚210年)
建立
恢复和发 展(休养
生息政策) 汉武帝的大一统
衰亡
8
60 119
138
202
前 年 , 西 汉 建 立西秦事世行楚汉战争朝件、、汉昭中之有史宣央后:称中集前的文 景 之 治西权兴大汉汉汉 高 祖 刘 邦、 衰一,建王落统与立莽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王东、阶篡朝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休汉级。统养矛。历一与 匈 奴 三 次 大 战生西盾1称汉 武 帝 派 卫 青 、 霍 去 病息2加汉汉帝、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深后朝。文致期。其景,使是中西 域 开 始 正 式 归 属 中 央 政 权之因西中前 年 , 设 西 域 都 护 , 标 志 着,治汉土国较、由地历大西 汉 灭 亡汉盛兼史的武年 王 莽 篡 汉 , 建 立 新 朝 ,转并上历盛衰盛继史。
期 分 裂 的 时 期 三 国 时 期 。
布 灭 亡 , 中 国 历 史 又 进 入 了
年 , 曹 操 次 子 曹 丕 逼 迫 汉 献 帝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11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秦汉时期人们的政治理想追求之一,乃是致力于“大一统”之梦的构筑与实现。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

经儒、墨、法等先秦诸子学派的倡导和弘扬,“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到战国末年,终于在统一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由秦国通过战争这一暴力手段,横扫六合,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现实,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居。

又如清统治者也将其入主中原、底定天下看作是“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范文程 《入定中原状》)之盛举。

而当时的知识阶层,更是突出地流露出了盼望统一的心态。

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十六国春秋》、《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等著作的编撰范围,都不以当时某一小朝廷的统治区域为界,而以“大一统”国家为准,这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要求统一的深切愿望。

由此可见,“大一统”观念作为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撰文/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一 “大一统”之梦的历史渊源与思想主旨“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

“大”在这里是推崇或尊尚的意思;“一统”,即以“一”“统”之,所谓“总持其本,以统万物”(《管子·五行》尹知章注)。

换言之,“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和颂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即对“一统”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最新-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 精品

最新-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 精品

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说明《庄子·天下》等关于学术史的理解是正确的。

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

纵观历代政治得失,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

一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虽然法家中的许多人物都与儒家有师承关系,〔注除著名的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以外,还有战国初期在魏国活动的李悝、段干木、吴起等人,《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略同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钱穆先生认为其言行近法家。

见钱穆《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熊伟整理,载《古史辩》第四册下编。

〕但是从理论体系上看,法家思想是由道家渊源而来的。

《管子·心术上》及马王堆出土帛书《经法·道法》中都有道生法〔注《管子·心术上》作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的记载。

在战国及汉初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注有学者称之为新道家、道法家。

〕中,都有由道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转变的倾向。

道家学说中的道和形名法术之学中所讲的权、衡、刑、法、称、度等等,最初都是抽象的本体概念,是均平、齐一、普适的意思。

法家从道家继承了道的概念,而使之与现实政治结合。

道家追求天道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家则以道所生成的法为万物的纲纪,使一切事物都专决于法。

另一方面,法家又通过循名责实的逻辑方法,使道、法等本体概念与具体的赏罚制度相对应,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律令。

西汉思想与政治

西汉思想与政治

西汉思想与政治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主要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西汉思想1、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思想的主流。

儒家学者主张“仁爱”、“礼制”和“忠诚”,这些思想观念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2、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在西汉时期,道家思想也受到了重视。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其著作《道德经》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道家思想对西汉政治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西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皇帝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地方官员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管辖。

这种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郡国并行制在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成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

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国则是由诸侯王统治的封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选拔制度西汉时期,选拔制度逐渐形成。

政府开始通过举荐和考试选拔官员,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选拔制度的出现,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治理,增强了政府的能力和稳定性。

三、结论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国并行制和选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

这些思想和政治趋势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一直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陆贾从历史上王朝兴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当以仁 义为本,即要“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为救治秦政积弊,解决汉初百业凋敝的现实问题,陆贾从以 仁义为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 心的关系。




陆贾基于历史变化的认识,力主历史经验要为现实社会政治 服务,古为今用。 治国理民不能拘泥于上古圣王,而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善于 通变,“因世而权行”。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倡导无为之治,对汉初儒学 恢复有所助益,符合汉初亟需恢复社会政治秩序的要求,适 应了汉初由乱到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汉初统治者的政策选 择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13岁继王位 ,22岁执掌朝政,公元前2 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者 ,这一制度对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他主持制定的官制及政 治规制等大体上为后世所继承 。不过,他“ 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致使强大的秦帝国 二世而亡。

三、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的治国主张之一。 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实行严刑峻法。 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秦统治者承袭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 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秦统治者以暴力方式收缴焚烧书籍、 坑杀儒生,“天下以吏为师”,将专制统治推向极致。这正 是秦始皇严刑重罚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秦统治者政治思 想的专制本质。


一、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调整其政治指导思想。 秦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攻、守之势的变化,将战争思维照搬于 政权建设过程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所以败之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指出,如果只是秦始皇施暴政,虐天下,秦朝不至于 二世而亡。继任的秦二世和子婴也不知调整政治指导思想。 明智的帝王理应“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善于把握时 势变化而调整战略与政策。 贾谊“取与守不同术也”的认识,强调“守”天下与“取” 天下不同,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超越了前人秦亡于严刑酷法、滥用民 力的认识,对汉代统治者及后世多有启迪。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文字、版本的歧义

整个思想体系的对立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对孔子 哲学家、政治家、教 三代文化的收藏者 的态度 育家、素王、‚为汉 和保存者、先师。 制法‛的圣人。 对六经 六经皆孔子所作,有 六经是三代文化典 的态度 许多微言大义。 章制度以及政治格 言的忠实记录。 研究方 注重微言大义,发展 注重文字疏通和典 法 为章句义理之学。 章制度的阐释,发 展为名物训诂之学。
经书的演变
• 六经(六艺) • 《庄子·天下篇》:《诗》、《书 》、《礼》、《乐》、《易》、《 春秋》 • 《汉书·艺文志》:《易》、《书 》、《诗》、《礼》、《乐》、《 春秋》
经书的演变
• 汉:《易》、《诗》、《书》、《礼》、 《春秋》为五经。 • 唐:《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和《易》、《书》、 《诗》,并称为“九经”。 • 南宋:《孟子》、《论语》、《尔雅》、 《孝经》,加上原来的“九经”,为“十 三经”。
• “今名号不更,无以 称成功,传後世。其 议帝号。”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 • ‚王曰:‚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
• 皇帝的威仪 •“命为‘制’,令为 ‘诏’,天子自称曰 ‘朕’。”
皇帝的印章:玉玺
既 寿 永 昌
• 热衷神仙方术
•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 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 人,入海求仙人。 • 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 称‘朕’。”
• 2、文化专制主义
• 焚书坑儒

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

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

战国时代的诸子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景致,其时学派林立,思想碰撞,蔚为壮观。

儒、法、道、墨、阴阳、名、农、纵横诸学派之争鸣,皆试图基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来解构现实、阐释世界,为饱受乱世之苦的时人找寻破解之道。

尽管诸说纷纭,其旨各异,但这一时期诸学派的发展普遍呈现出这样一个总体特征:既重理论探索,亦重现实实践,即除理论阐释外,也从现实层面来探索和想象理想的治国之道。

秦的统一终结了诸说并存的局面,这既是秦人尚法的现实映射,也是诸子争鸣、思想交汇的必然趋势。

秦之速亡以及西汉继之而起,又使得思想层面再次面临诸家并作的可能。

不过在汉初政治哲学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风云一时的儒法两家皆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围,黄老之学在各方面均表现出一统汉初的必然性,“黄老无为”时代由此开启。

一尧战国时代的诸子争鸣与秦的统一孟子与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二人对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反映出儒学对理论的终极思考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与回归,战国也因此成为儒学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

孟子与荀子均在传承儒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阐发儒学的精神内涵,映射出久经乱世的民众对于清平盛世的期望与向往。

两人的诸多观点,既有相似,又存差异,大致折射出战国儒学的总体发展脉络。

如何看待天,以及如何看待三代以来的天命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2488)摘要:战国时代的思想格局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基本特征。

在战国晚期,诸家学派开始由争鸣激辩向合流归一演变,《吕氏春秋》就是这种合流趋势的现实成果。

秦人以法家而致富强,在统一六国后,依然坚行法家之术,思想层面也表现出以法为主、多元并存的格局态势。

秦帝国二世而亡,汉初惩戒秦人尚法之失,对法家多有排斥,尽管法家思想在保障帝国运作等方面具有不易取代的优势,但是在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中,受“过秦”思潮影响,法家思想仍如昙花一现,迅即消失。

其余诸子之学经战国合流与秦末烽火的影响,亦未能成功上升为统治哲学,唯独有着深刻的法家渊源、以兼容诸家之学为诉求且符合汉初社会现实需求的黄老哲学最终走上了最高舞台,“黄老无为”的时代由此开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文化领域的绝对专制——焚书坑儒:春秋战国 时代百家争鸣,秦统一后认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必然 构成对政治一元化的威胁,因此采取了焚书坑儒的野 蛮政策,造成一次文化上的大浩劫。
“以吏为师”:李斯提出“以吏为师”,也就是说 臣民需要学习的只是官方准许的知识,不要再有任 何其他的思想和文化。
• 绝对的无限制的君主专制:先秦法家虽然尊君,但也重法, 强调法的客观合理性和神圣性。李斯则把君主专制发展到 极端,认为君主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全天下的人民 和资源都是为了满足君主一人的欲望,很明显,这种无限 扩张的君主欲望必然导致自我毁灭。
先秦典籍的又一次浩劫:项羽火烧咸阳宫,使禁 书后官藏的先秦典籍又遭一次大劫,很多著作从 此消亡,思想史只能是非常残缺的思想史。
二、西汉政治思想
刘邦集团创建汉朝:平民出身的刘邦集团击败了贵族 出身的项羽集团,这一结果生动地反映出战国以来中 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传统等级 制度已经基本消亡了。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巨大的功业必然耗费巨大的财力, 武帝用尽一切手段增加中央财政,包括统一货币、盐 铁官营、均输、平准,又实行算缗、告缗搜刮商人, 同时大举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三 百年里一直主要是在野的学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生 公孙弘封侯拜相,儒学成为国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通过 设立各级学校系统传授,创造了一个士大夫阶层,支撑着 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这个传统延续了两千年,对中国政 治思想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七国之乱与分封制的削弱: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经 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成为动乱的根源,分封制的弊 端日益显现。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但是大一统已 成为人心所向,叛乱很快失败标志着分封制终将被历 史彻底淘汰。
·贾谊的政治思想:贾谊思想融合儒、法,少年成名,英 年早逝,所建言常被采纳,对于文帝时期的改革颇有贡献。 其论政强调民本、礼治、教化,本于儒家,但也掺杂黄老 思想,有论者以为近于杂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郡县制和 分封制主张兼采其长,“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武帝晚年的忏悔:武帝的功业几乎耗尽了国力和民力,社 会紧张的状况几乎与秦代无异,好在武帝晚年认识到这一点, 下“轮台诏”自责:“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 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 也是儒家思想中和了法家政策,最终没有重蹈亡秦的覆辙。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一——大一统:从今文经《春秋公羊传》 出发,以一元论的哲学为基点,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对立的矛 盾必须统一,也就是一方为主体,另一方服从,否则就会混乱 而不能持久,据此发挥“大一统”的思想,成为支持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现代法制社会统一于法,而不是君主 的个人权威和意志,更加理性、人道)。
·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淮南子》):源出于先秦道 家的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的主流思想倾向,这实际上是对 秦代暴政的反动,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这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 的不干涉主义的执政风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文景之治:汉高祖时期,汉初制度上还比较粗糙,有 些延续了秦制,有些恢复了先秦制度(分封),汉文帝 改革和废除了多种严酷的刑罚,进一步减轻了赋税,简 朴自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 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恢复,国家富足,人民安乐,成 为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
• 法家思想与秦代制度:秦人以征服者的姿态统治着东 方六国故地,秦代制度是秦国制度的扩大,其基本依 据是法家思想,以绝对的君主专制为基点,通过严刑 峻法的恐吓手段,追求中央集权的国家效能的最大化。 法家思想经过丞相李斯的发展和实践达到了极端的程 度。
• 中央集权思想——郡县制正式取代分封制:秦帝国初建时曾 有分封子弟震慑地方的建议,实际是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李斯 认为分封破坏了中央集权,不但不能安定地方,分封形成的独 立王国反而是动乱之源。秦始皇支持李斯,正式确立了郡县制, 并设立乡、亭两级基层组织,中央政令直达社会底层,成为以 后中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当然历史不是直线发展 的,西汉、西晋、明代有不同程度的反复)。
·人民的困苦:秦始皇的功业背后是人民的沉重负担,长 城、驰道、灵渠、击匈奴、征百越还可以说是巩固国家的 必要措施,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一己 的私欲,沉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小农经济濒于崩溃,严刑峻 法使人民时时面临伤残和死亡的威胁。
秦朝的灭亡:秦代社会象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这 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是难以持久的,大泽乡起义星火 很快蔓延,六国贵族的后代和各地困苦中平民蜂拥 而起,使秦帝国的雄伟大厦很快土崩瓦解。
昭宣中兴:昭帝、宣帝时期延续了武帝晚年的恢复政策, 削减财政支出,降低人民负担,使流民回归,百姓充 实,国库也重新有些积蓄,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史称“昭宣中兴”。
《盐铁论》与儒家理想主义:昭帝时期召开了一次著名 的会议,讨论盐铁专卖这一具有法家色彩的政策,会议 的记录形成了《盐铁论》。会上代表儒家思想的贤良、 文学对主持盐铁专卖的桑弘羊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虽然 最后结果是“罢榷酤而盐铁如旧”,但是标志着孟子以 来的儒家理想主义影响增大。
汉武帝的政治措施:政治上首要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用主父偃建议,以“推恩令”削藩,由皇帝侍从组成 的中朝掌握权力,以刺史检查郡守,以察举制选拔人 才,同时也任用酷吏推行政策。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武帝大力加强中央军力,数次远 征漠北,大举进攻匈奴,形成“漠南无王庭”稳定边 疆,又出兵西域、平定南越,大大扩张汉文化的影响 范围。
秦、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张永
一、秦代政治思想
• 秦始皇统一天下,创建帝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 成为生产和战争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断扩张疆土,最 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全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帝国的功业:秦始皇雄心勃勃,要创建万世传承的帝 国,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建驰道,北击匈奴,建 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而且不辞劳苦,多次 出巡,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基 础。
汉初儒家思想的抬头:刘邦集团本不重视文化,对各种 思想没有成见,但是马上得天下毕竟不能马上治之,儒 家思想稳定统治的功能已经初步显现,叔孙通制朝仪, 刘邦方知“皇帝之贵”。
· 陆贾与《新语》:陆贾思想是融合儒、道,批评秦 政,宣扬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贤人政治,是复 兴儒家的先驱,但他同时也受道家思想和时代氛围的 影响,倾向于“无为而治”,而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本 身也含有“无为”的因素。
• 西汉的谶纬学说:今文经学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向愚昧迷 信的谶纬学说发展,别有用心的人编造了大量纬书,根据 各种天灾异象,以符命、隐语作荒唐的预言,在科学极不 发达的时代,竟然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大的势力,甚至对政 治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 儒法合流,王霸并用(表儒里法,上儒下法):儒学独尊 并不意味着法家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的行政效能必定要依 靠法令和刑罚来推行,汉武帝仍然重用酷吏执行政令,形 成了儒法合流、表儒里法、上儒下法的格局。儒家和法家 相互配合,儒家思想有很高的地位,具体行政运作则渗透 法家的精神(循吏和酷吏),汉宣帝明确说“汉家制度” 是“王霸道杂之”,这也成为以后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基 本精神。
西汉初年的分封:汉初认为秦由孤立而亡,重新 采用分封制,先分封了异姓诸王,后规定非刘姓 不王,是政治制度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代思想的特征是以儒为主、诸家融合:儒家的道德理 想、法家的法令制度、道家的无为而自、阴阳家的天人 感应、五行始终,都是汉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元素,没有 一位学者或者著作是纯粹的一家思想,其中儒家吸收诸 家成分,逐渐上升为主导思想。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三 —— 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 妇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这是从其基本理 论推演出来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君、父、夫为统治 者,臣、子、妇为被统治者,建立完全专制的关系。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靠儒生的记忆用秦以后通行 文字写成,与先秦的原始文献有一定差异,研究今文经形成 的学派具有注重微言大义的特点;古文经是经秦焚书后幸存 下来的先秦原始文献,用先秦古文写成,但十分残破,研究 古文经形成的学派具有注重文字考证的特点;西汉今文经学 占统治地位,对政治有很大影响。
·汉初政治: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 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 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 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 恢复。
汉承秦制:这一时期不以创新为时尚,一切因 陋就简,“萧规曹随”成为佳话,多数法令基 本继承秦代,甚至服色也懒得更动,只是执行 的精神发生了变化。
· 晁错的政治思想:晁错主要是一个政治家,带有明显 法家色彩,汉景帝时期深得信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 策,比如移民实边、纳粟等,最著名是削藩政策,结果 引发了七国之乱,以身殉之。
· 汉武帝的功业: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发展,国家和 社会都比较富足,已不甘心清净无为,各地豪强兴起, 已威胁到地方政权,也不可能继续无为而治,汉武帝少 年登基,但是最初受到具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制约, 太后去世后,武帝开始有所作为,大举革新。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之二——天人感应,历史循环:在法家的 理论体系里,对专制君主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所以这种不平 衡的体系必然因君主意志的无限扩张而崩溃。董仲舒发展了 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提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君主必须靠 天命的支持才能统治,天命转移,王朝就会垮台,所以君主 必须重视天灾的警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意,这起到了一 定的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