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行的互动_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_沈鞠明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通过分析跨文化研究理论奠定专业基础,培养批判性思辨能力
5,6,8
第三章
文化的多样性
6
讲解、案例讨论、小组汇报
复习课堂内容,完成访谈作业,小组项目选题
通过文化剖析和对比,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促进民族文化自信。
4,6,7
第四章
文化和语言交际
6
讲解、案例讨论、小组练习
复习课堂内容,完成案例写作作业,小组项目定题
复习课堂内容,完成案例写作作业,小组项目推进
通过商业案例的分析探讨,培养跨文化沟通力和全球胜任力
6,8,9,11
第七章
跨文化
6
讲解、案例讨论、小组项目汇报
复习课堂内容,准备小组项目口头汇报
通过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困境和挑战,培养跨文化
3,4,6,11
第八章
总结和汇报
6
知识点总结、小组项目汇报、口试
完成小组项目书面汇报
《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48
3
课程名称
(中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College English 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型(CourseType)
必修课
授课对象(TargetAudience)
通过团队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力、沟通力和领导力
11
注1:建议按照教学周学时编排。
注2:相应章节的课程思政融入点根据实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填写。
*考核方式(Grading)
1.期末50%
2.口试10%
3.团队项目20%(口头报告10%书面报告10%)

以培养大学生人文主义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内容体系建设

以培养大学生人文主义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内容体系建设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14学法教法研究以培养大学生人文主义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内容体系建设鞠金城 韩泽亭(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引言21世纪中国外语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梁忠贤(2006:68-70)指出当代中国外语教学需要着力解决全球观念、多样化质量观、教师终身发展观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多样化质量观要求外语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目前国内语言学课程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本、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层面上,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

美国学者Hayles曾尖锐地指出,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吸引学生的深度注意力。

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使学生无法专注课堂的学习内容。

大学阶段的外语阅读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更是如此。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位的,我们的阅读课无论在语言学习、知识传授还是思维训练等方面都面临很多困境。

为了应对挑战,走出困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路,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重新进行梳理和认识,尤其是对课文在课堂里的作用和处理进行重新考量,使我们的阅读课能在语言和知识两个维度、思维和思想两个层次上吸引学生,与学生发生互动。

一、语言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

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人文主义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基于客观事实和经验做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语言学课程培养的人文主义思辨能力,是指通过语言学课程学习所获得对语言、文化、民族精神等层面的整体认知,以及对语言文化现象的个体解析和思维能力。

这种人文主义思辨能力是一种有别于纯知识性的语言学习的复合能力,是基于语言知识和普遍语言现象的高度概括、归纳、整合的能力。

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培养思辨能力与公民意识

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培养思辨能力与公民意识

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培养思辨能力与公民意识思品课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公民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中,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互动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思品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探讨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如何培养思辨能力与公民意识。

思品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注重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公民意识。

互动性的思品课堂,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互动性的思品课堂首先需要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讨论某一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展开讨论,让学生从多样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

其次,互动性的思品课堂需要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思品课的核心理念,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讲解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品课的学习过程。

最后,生生互动也是互动性思品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考。

生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成长,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辨能力。

思品课堂互动实践的重要意义初二人教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思品课堂互动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互动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在互动实践中,学生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归纳、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水平上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竞争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职业竞争力。

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人们理性地分析、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各种思维方式,还包括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价。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思辨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外语学习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

然而,仅有知识和技能还不足以让外语学习变得顺利。

思辨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关键之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语言。

1.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批判性地分析语言和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和评价,锻炼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习更有成效。

2. 促进语言运用能力。

思辨能力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思考,对语言进行主动探究和运用,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3. 加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

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怎样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1. 多元化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提高思辨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更好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强化教育方法外语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可以在语言课程中添加一些思维训练、逻辑训练和创造性思考的教学方法,同时增加对实际应用的教育培训,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3. 建立学习社群建立学习社群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加自己的所得。

思与行的互动_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_沈鞠明

思与行的互动_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_沈鞠明

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沈鞠明高永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需坚持历史与现实以及全球与本土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语境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理念,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纬度厘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和研究框架。

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主要对思辨与交际的关系、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关系以及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进行考察与分析,提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思辨能力的测评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作者简介:沈鞠明(1984—),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符号学研究;高永晨(1955—),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YY05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3-0149-06 收稿日期:2014-12-03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热情亦不断高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不胜枚举。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用以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测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1],即“知行合一模式”。

其中“知”指知识系统,包括知识、意识和思辨三个一级指标;“行”则指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和策略三个一级指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刊2015第1—5期目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刊2015第1—5期目录

·196·第1期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六)………………………王锺陵(1)科学论: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邢冬梅 毛波杰(9)后人类主义与实验室研究……………………蔡 仲(16)拉图尔后人类主义哲学的符号学根基………刘 鹏(22)创建和发展社会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景天魁(29)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财政可持续研究…………………………………高和荣 张爱敏(34)居家养老中资源整合问题——基于苏州的实践……………………宋言奇(40)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马长山(46)政府法治:全民守法意识形成的关键………蔡道通(50)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石…………………刘爱龙(53)全民守法何以可能?…………………………胡玉鸿(58)数据权、数据主权的确立与大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齐爱民 盘 佳(64)网络时代的治理现代化:技术、管制与民主…田飞龙(71)我国废止劳教后的保安处分改革……………魏 东(81)我国刑法典的轻罪化改造…………王志祥 韩 雪(89)我国刑罚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彭文华(100)延迟退休与社会公平辨析…………夏永祥 管斌彬(112)“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程 贵 丁志杰(119)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逻辑、困境及政策变革——基于家庭的视角……………………施远涛(126)清代诗人施兰垞及其文学活动考论——兼谈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写作时间问题……………………………………………范建明(133)家族与流派视域下姚景衡的发现与评价……汪孔丰(142)论“缘情绮靡”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刘运好 段梦云(150)勘察受众:叶楚伧小说理论研究……………侯 敏(158)本刊2015第1—5期目录从载体论到本体论的语言自觉——“新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张 惠(165)从苹果效应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演进…………蔡 骐(171)新出阎仲连、萧守规墓志与唐代萧氏及其他文化世家姻亲研究……………………………景遐东(177)论北魏迁洛宗室的知识素养与文化价值取向——以洛阳邙山墓志为中心……………刘 军(184)第2期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七)………………………王锺陵(1)赫勒的历史哲学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李西祥(14)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解释模式——布达佩斯学派后现代视域下文化批判的历史旨归……………………………………………杜红艳(21)后现代的状态………费伦茨·费赫尔 著 木 思 译(26)政治文化视野下的网络社交媒体功能………李 娟(3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其现实价值………………………杨建营 王家宏(37)医患纠纷“多发”与“激化”的原因二元论……侯怀霞(43)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机制…………………………………艾尔肯 吴冬梅(50)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失败的制度原因初探——以全球公共物品为视角…朱京安 宋 阳(59)实质民主——司法审查的理论根基………………庞 凌(67)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路径探索——以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为中心……………………………………………葛先园(84)试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付俊伟(91)资本市场动机、机构投资者与信息透明度…………………………………黄 鹏 费 建(101)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研究——一个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姜雨峰 田 虹(110)论唐代私学兴盛对唐诗的影响………………童岳敏(119)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张 煜(128)引文入曲:晚明清初散曲与散文的结合……艾立中(136)是“探照灯”还是“闪光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期间publicity的意蕴变化简析……………………………………………张 健(143) 重构“共同体想象”:从电报诞生到新闻客观性在美国的确立………………………………………孙 藜(151)《恋爱中的女人》与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王腊宝 陈 隽(159)莫里斯美学符号学思想探析………张良林 洪庆福(166)试论两宋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脉络…………张 文(172)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王卫平(178)清代浙江养济院研究——侧重经济形态的考察………………黄鸿山(182)第3期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八)………………………王锺陵(1)中国梦与人类新文明…………………………陈学明(8)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陆树程 郁蓓蓓(14)“安全问题”的哲学追问………………………翟安康(21)“海德格尔式”抑或“马克思主义式”——现代视域中的马尔库塞早期哲学内在紧张关系分析………………………黄 璇 张 莉(26)社区:传播的构成……………………………谢 静(32)想象物及想象物社会学………………………许轶冰(41)新兴权利研究的几个问题…………姚建宗 方 芳(50)流浪权再探——一份学理上的检讨…………………谢 晖(60)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以高等教育领域为论域……………陈国栋(74)“口袋罪”的应然态度和限制进路……………陈小炜(86)海洋油污染纯粹经济损失求偿主体探究……郭玉坤(95)创业者的认知风格平衡能力:理论与模型构建………………………杨 俊 迟考勋 李 季(10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社会榜样和主观规范的影响…………段锦云 徐 悦 田晓明(111)“左图右史”的传统及图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刘跃进 周忠强(120)“句吴”与“吴”………………………………陆振岳(129)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以徐兆玮《虹隐楼诗集》为中心…………………………………罗时进 孙雨晨(134)白雪词社与民初词人心态……………………袁志成(145)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沈鞠明 高永晨(149)英语母语者对汉语因果篇章连接标记习得的动态研究……………………………………………曹 沸(155)“所V”“可V”类评价性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与历时发展——兼论古汉语话语标记的两种来源…姚 尧(162)灾难已经发生,何需预言?——解读莱辛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朱 彦(168)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以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为中心………………柴 荣 林群丰(175)论民国初年行政诉讼体制的确立……………徐 进(183)第4期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九)………………………王锺陵(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反思与建构……………车玉玲(9)论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方法………………朱松峰(15)传统父子关系的论争与家庭伦理的当代重构…………………………………刘鹤丹 罗兴刚(21)科西克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吗?……刘玉贤(28)卡莱尔·科西克关于现代性危机的哲学反思……………………………………………管小其(35)全国统筹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中的央地责任划分机制研究……………………………鲁 全(44)回溯性与流动性——统账结合中“社会统筹”的性质研究……………………………………………严新明(50)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工具箱和匹配性考察……………………………………………季 璐(56)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障碍透视…………韩 龙(62)论日本外汇法改革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左海聪 范笑迎(73)本刊2015年第1—5期目录·197··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个人使用利益平衡问题的欧盟阐释进路及启示……………………………………………李 杨(80)商品化人格权的保护:损害赔偿与保护路径——基于现行民事立法的回应…………瞿灵敏(89)论滥用民事诉权侵权与民事侵权的逻辑关联……………………………………………潘牧天(101)论行政笔录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董 坤 纵 博(107)金融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制度建构…………………………………段志国(115)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际收支效应变化新趋势…………………………………殷 玲 万解秋(123)知识网络嵌入性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研究………………………郝敬习 王黎萤 王佳敏(130)从《诗经》“自述其名”方式演进看叙事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崧高》《烝民》《巷伯》《节南山》《閟宫》为中心……………………………………邵炳军(138)论《庄子》隐士文献的经典化…………………霍建波(145)道咸诗坛吴门寒士诗人心态及诗歌创作…………………………………马卫中 杨 曦(150)明清回族文论的话语融通问题………………孙纪文(158)论翁方纲诗学思想的内在超越………………梁结玲(164)论葛兰西“民族的—人民的”文学观…………陈 朗(171)论清代农学的实用性趋向——以杨屾“天地水火气”五行为例…胡火金(178)三国吴人华覈的史学批评思想………………王 姝(184)第5期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十)………………………王锺陵(1)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符号…………张康之 向玉琼(8)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论的辩证意蕴及启示…………………………罗 健 夏东民(19)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化:哈维的视角及其局限性……………………………………………唐正东(25)城市哲学建构的当代基础与理论进路——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庄友刚(33)欧洲慈善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谢 琼(39)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思考与路径构想…………………………………王俊华 柏 雪(46)转型期中国义工组织社会信任脆弱性探析…陈婉玲(53)大规模保障房社区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基于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视角…刘 柳(60)“古今之变”下的宪法规范发生机制…………高全喜(66)规范宪法的政治性前提——论中国近代宪法的效力基础………徐 辰(74)凯尔森对法教义学的超越……………………刘 刚(79)通过民主而达到的宪法规范性——美国宪政的启示……………………杨洪斌(85)新经济形态中刑法评价的再考量……………张 建(91)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行政诉讼的若干思考…罗 丽(101)论中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理想模式………郭 烁(106)集聚不经济与中小城镇的结构优化作用……陈春生(113)货币国际化的典型模式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选择…………………………………王 博 范小云(120)股权激励契约与盈余管理行为:以光明乳业限制性股票为例………………………沈小燕 王 娜(128)明清竹枝词中的女性生活史记述及其意义…朱易安(138)《明诗综》诗学批评述要………………………李 程(146)笔记与诗文评:《爱日斋丛抄》文学史价值发覆……………………………………………侯体建(154)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没有指针的钟》解读…………………………………荆兴梅 朱新福(161)古诗英译“自我”之变化及原因探讨…………孟祥春(168)论城市史的书写——基于民国苏州史的案例……………小 田(175)农业雇佣关系中的一些特殊形式——兼论19世纪英国农业的性质……杨晓敏(184)·198。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沈菲菲【摘要】通过明确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对比分析认为:忽视了语言交际功能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突破了交际能力的文化局限;跨文化能力是比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的一种综合能力。

%By identifying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 to cul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four kinds of competence involv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The conclusions are:linguistic competence that neglect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a compon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reakthrough the cultural limitation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whil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a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with richer connotation and higher de-mands compared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2-65,89)【关键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作者】沈菲菲【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他同时综合了文化与交际的一些关键和基本问题,指出了不同文化对人际间距离、时间等的感知不同,由此产生了对异文化的误解[1]。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教学实例——以微课“Uncle_Sam:I_Want_You图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教学实例——以微课“Uncle_Sam:I_Want_You图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4期总第640期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教学实例——以微课“Uncle Sam:I Want You图说中西方文化意象”为例摘 要: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思辨能力作为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是大学教育给予学生的取之不尽的财富。

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团队制作的微课,从跨文化思辨的角度论述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辨能力;实例教学作者简介:刘双(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法。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中国,经过40年的发展,取得了众多成果。

近30年,全世界的国际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有500 多万国际学生,2025年时该群体或将增至900万。

不管学生是否选择出国,从大学阶段开始,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为跨文化学习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广泛开展跨文化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不断丰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就是在进行跨文化学习。

英语学习者要想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务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并未具体说明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落实,很多高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摸索尝试。

虽然模式不同,教学理念也不同,但是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以跨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努力实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有机融合。

思辨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思辨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思辨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语文学科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语文学科中,思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批判思维三个方面探讨思辨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一、思辨能力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阅读理解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思辨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首先,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深入分析和合理推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

其次,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虚假信息和伪造事实,提高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最后,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此,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辨能力在写作表达中的作用写作表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思辨能力在写作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待问题更加全面和透彻,找到问题的本质,为写作提供坚实的思维基础。

其次,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论证和思路的拓展,使作文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逻辑性。

最后,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有创造性地思考和表达,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因此,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思辨能力在批判思维中的作用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语文学科中,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判断的关键环节。

思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问题。

同时,思辨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批判思维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理解中,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思辨能力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思辨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合乎逻辑推理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能力。

它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思辨能力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思辨能力有助于阅读理解。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而阅读理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思辨能力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细节。

思辨能力使我们能够推理、联想和质疑,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第二,思辨能力有助于写作表达。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而思辨能力在写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思辨能力的运用,我们能够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逻辑和解决方案,使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和独具一格。

思辨能力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组织思路,准确地表达观点,使作文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三,思辨能力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推理的能力,它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中,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的合理性。

通过思辨能力的锻炼,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四,思辨能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独特、前瞻性思考的能力,它是思辨能力中的重要一环。

在语文学科中,我们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文学品味、作文创作等方面的活动。

通过思辨能力的发展,我们能够培养非传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创意和创造力,使我们在语文学科中展示出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基础,也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锻炼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技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评价

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评价

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指他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和独立的判断,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提供一些评价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思辨,学生能够深入分析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次,思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解决复杂的问题。

最后,思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逐渐明确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回答。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3. 提供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团队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并从他人的不同观点中获得启发。

4.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独立研究和创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培养思辨能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探究性的论文或制作一个创新的项目。

三、评价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评价学生思辨能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评价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1. 项目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独立项目来评估他们的思辨能力。

项目可以是一篇论文、一个实验报告或一个创新的设计方案。

评价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结果等来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一、本文概述二、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国际交流的频繁,更在于这种能力对于个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跨文化能力是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适应性。

它要求个体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能够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更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文化敏感性、沟通技巧、冲突解决等。

同时,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社会习俗等,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更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关键课程。

这一视角强调,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其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沟通、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适应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作者:王玉敏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而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学习应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外语学习课堂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对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

建议外语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围绕词汇、语篇、批评能力培养三方面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把知识、文化、技能的提升和开放性、批判性、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融为一体。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能力外语教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首任院长卫周安谈到上海纽约大学课程计划时指出,进行博雅教育和文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一是批判性思维,二是对假设的质疑能力,三是面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沟通,在互相尊重的情况下达成自己想法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综合起来就集中体现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如何?大学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在理清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概念基础上,结合跨文化教学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中国外语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内涵关联与区别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进入90年代,跨文化教学由文化内容导入发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考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考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考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指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评估和推理,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思辨能力思考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

一、为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考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学生们需要具备分析、评估和推理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思辨能力思考。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辨能力思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需要能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考,他们才能够有能力独立面对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思辨能力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思辨能力思考不仅仅是分析问题,还包括评估和推理。

在评估和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思路和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只有具备了创造力,学生们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脱颖而出。

最后,思辨能力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

在信息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充斥着社会,学生们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以辨别真伪。

只有通过思辨能力思考的培养,学生们才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评估,不轻易相信谣言和假新闻。

二、如何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考,需要从课堂教学、学校组织和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1.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提供资源和案例: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案例,让他们从中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考。

3. 组织辩论和讨论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思考。

学生学术思辨能力反馈

学生学术思辨能力反馈

学生学术思辨能力反馈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术思辨能力逐渐成为学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学术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分析、解释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学术思辨能力方面,有效的反馈机制不可或缺。

学术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尝试、实践、反思和改进。

而反馈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导他们进行必要的改进。

下面我将从师生互动、评估方式和提供资源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

首先,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和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在学生表达观点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发展其思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度反驳,激发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思考问题。

这样的师生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的学术思辨能力。

其次,在评估方式方面,传统的单一评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术思辨能力的需求。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进行反馈。

这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项目评价等。

例如,在作业评价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研究作业,通过对其写作过程和论据的评价,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

在项目评价中,可以要求学生展开独立研究,通过报告和演讲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学术思辨能力。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推动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在提供资源方面,学校和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发展学术思辨能力。

这包括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学术活动机会等。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主题班会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主题班会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主题班会
x
一、班会主题:学问思辨身体力行
二、班会内容
1.简单介绍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的内容;
2.从“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一主题出发,引发思考,总结能改善自己学习表现的良方;
3.通过分享,给同学们介绍具体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养生方法;
4.提倡深入思考,主动学习,自立自强;
5.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注意改善自身学习方法、调节好自身心理状态。

三、班会安排:
1.班会由班主任开展,同学一起参与,互动式班会;
2.由活动组织人抽取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讨论一个自己认为有益身心健康的学习习惯;
3.每个组讨论完后,组长向全体同学介绍分组讨论的内容;
4.最后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践行“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的理念。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题班会方案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题班会方案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题班会方案一、前言思辨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并在班级中培养积极向上的讨论氛围,本方案旨在设计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以促进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性思想者。

二、班会主题及目标主题: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思辨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2. 引导学生掌握思辨的方法和技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思辨能力。

三、活动一:什么是思辨能力?活动内容:1. 班会开始前播放一段介绍思辨能力的视频或展示图片;2. 学生们讨论并分享对于思辨能力的理解;3.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思辨能力的定义和特点。

四、活动二:思辨方法与技巧活动内容:1. 小组讨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研究一种思辨方法或技巧(例如归纳法、对比法等);2. 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思辨方法或技巧,并实际演示应用场景;3. 引导学生针对展示内容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五、活动三:实践思辨能力活动内容:1. 给出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例如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如何减少压力等;2. 学生分成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理由;3. 每组选择代表发表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辩论。

六、活动四:培养批判性思维活动内容:1. 分发一篇文章或者新闻稿件,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其中的逻辑、立场和论证方式;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及他们对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或局限性的看法;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出合理的质疑和批评,以及如何改善文章的逻辑和论证。

七、活动五:探索创新思维活动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一个创新的问题或挑战;2. 学生个体或小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解决方案;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八、总结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将接触到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

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

Construc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ventory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Knowing-and-Doing Model 作者: 沈鞠明[1];高永晨[1]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
页码: 14-2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知行合一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摘要:本研究基于先期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知行合
一模式,研制了适用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量表,并用该量表对500名不同专业的大
学生进行了测评,而后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符合量表编制的理论构念,可用作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工具。

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案从小学到大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思辨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往往侧重于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在本文中,将探讨一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思辨的基础,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归纳总结出重要的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比如,让学生观察一只蚂蚁的行走路径或者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望,让学生从小事中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

第二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能够不盲从不加思考地对待问题,而是通过分析、评估和判断来进行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出证据、分析证据的可信度,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讨论社会问题、科技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三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推理和演绎来进行思考。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可以采用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例如,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逻辑题、推理题等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

因为数学思维训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高级形式,它要求学生在基础思辨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尝试和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点:培养学生执着思维能力执着思维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持久的努力。

外语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外语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外语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高炯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近些年来外语界讨论比较多的
一个话题.作为外语教学一部分的跨文化课程,是当今国际化大趋势下培养学生思辨
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跨文化交际具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在跨文化课程中培养学生
的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如何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写入教
学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相应教学环境,是该文探讨的重点.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高炯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跨文化外语教学视角下思辨能力培养行动研究r——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与分析》课程为例 [J], 马英伟
2.外语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J], 高炯
3.外语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J], 高炯
4.“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跨文化交际》
教学为例 [J], 钱犇;钱旭华
5.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视觉素养研究——英语专业演讲课程的经验 [J], 王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沈鞠明高永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需坚持历史与现实以及全球与本土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语境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理念,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纬度厘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和研究框架。

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主要对思辨与交际的关系、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关系以及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进行考察与分析,提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思辨能力的测评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作者简介:沈鞠明(1984—),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符号学研究;高永晨(1955—),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YY05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3-0149-06 收稿日期:2014-12-03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热情亦不断高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不胜枚举。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用以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测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1],即“知行合一模式”。

其中“知”指知识系统,包括知识、意识和思辨三个一级指标;“行”则指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和策略三个一级指标。

知识系统和行为系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此框架,本文重点研究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过程、思辨能力等概念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思辨能力的测评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思辨与交际思辨(critical thinking),亦译作“批判性思●语言文化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维”①,是一个在中西方历史上经过了千百年发展的概念,也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命题,揭示了思辨的重要性。

西方思想史上,包括John Dewey在内的诸多著名学者都分别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思辨能力进行过研究;而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亦或多或少地论述和探讨过这一概念。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开启了西方注重思辨能力的先河。

黑格尔将思辨能力概括为反思能力,并指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2]当代西方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关于思辨的基本含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3]。

而当代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角度则主要包括思维技能论(Glaser,Ennis,Paul,P. A. Facione,N. C. Facione)、认知发展论(Piaget,Perry)、信息加工论(Sternberg)、社会文化历史论(Vygotsky,Blatz)等。

[4]这些理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对思辨的理解和阐述也不尽相同。

但是,不论哪一种研究视角,都没有忽略思辨与交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除了像Paul这样直接宣扬思辨对话观的学者以外,认知发展理论的倡导者Piaget也认为思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也是一种交际。

他的“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的主客体双向建构过程,就是一个思辨和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

此外,信息加工论和社会文化历史论的学者也常常以交际语境为例研究思辨过程和思辨能力。

因而,毋庸置疑,思辨与交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展开的特殊的交际形式,也必然与思辨存在着密切联系。

要理解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理解思辨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已开哲学研究的“心灵转向”之先河,即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他倡导的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就是探究性质疑法,即通过质疑通常的信念和解释,辨析其中是否缺乏证据或者理性基础。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寻找真理的方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中相互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承认其无知,从而修正意见并逐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为此,苏格拉底一生都主要采用了“问答法”传授知识;他经常与各种人群谈话,从他们的日常观念出发,然后否定他们的意见,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再试图帮助他们通过相应的思维过程树立新的观念。

在当代,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仍然受到广泛认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思辨能力研究的起源,并广泛应用于思辨能力的教学与研究中。

[5]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思辨与交际是紧密联系和双向建构的。

一方面,思辨依赖于交际,思辨能力的发展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际是思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交际推动着思辨的发展,随着交际的增多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思辨能力也随之得到增强。

当今,人们对思辨与交际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更为专业,两者间的重要关系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著名交际学学者Warnic Barbara在其著作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中指出,思辨与交际主要在两个层面存在着联系。

[6]其一,辨析性的思考、通过问题进行推论,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意见或解释对于各种形式的日常交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从而成为更好的交际者,并且不容易有过激的反应。

在很多交际情境中,矛盾的产生往往源于思辨能力的欠缺,无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增强思辨能力不仅有益于严肃性的争论或辩论,而且有益于维系和改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甚至爱情关系。

其二,在交际过程中,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往往会在做出反应之前审视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论述方法,从而可以做出更快和更有效的反应。

这样的思辨能力在诸如诉讼辩论之类的情境下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思辨与交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思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交际的发展。

一个善于思辨、善于在交际中发现问题的人会更善于设法解决问题,弥补知识的缺陷,而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智慧又会推动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跨文化交际通常被诠释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但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际,因为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逻辑思维方式、乃①文秋芳指出“批判性思维”的译法歪曲了”critical thinking”的原义,认为该译法有误导作用,易被误解,并建议翻译成“思辨”。

笔者赞同并在本文中采用该译法,但在引用他人著作时沿用“批判性思维”的译法。

参见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言语行为方式等等。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会对交际双方提出更高的要求。

[7]与此同时,根据对思辨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思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也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到交际者之间的交际过程,同时也会影响到交际者的思辨过程。

思辨与交际都受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为此,要理解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必须了解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关系。

三、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过程我们曾采用符号学研究方法对跨文化交际过程进行过分析,建立了跨文化交际的符号学模型(见图1)。

该研究提出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符号运动过程,是意义对象(Object)、意义形体(Representamen)、意义解释项(Interpretant)三者互动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过程既受制于交际者的文化符号域(Semisosphere)之间的关系,也受制于交际过程中的信息(意义形体)的性质和形式以及交际者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解释项)。

其中,交际双方对意义对象的理解和阐释、对意义形体的编码和解码,都基于其文化符号域,而意义形体的性质和形式则取决于相应的编码或解码过程。

这些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于跨文化交际过程,决定着意义对象的映射,即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8]图1 跨文化交际的符号学模型在以上几组关系中,文化符号域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交际者多年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形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个人知识的积累,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

最具有能动性的是交际双方对信息进行编码或解码的过程,即解释项的作用。

而解释项的核心则在于交际者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综合作用。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当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相对稳定时,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对于信息发出者来说,心理过程决定了其对意义对象的阐述,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即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对信息接受者来说,其心理过程决定了其对信息的解码方式和对意义对象的理解,从而决定着交际的成功与否。

然而,心理过程包括很多种类,而且往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带有偏见的、混乱的,甚至是不完整的。

[9]思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是一种富含智慧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具有技巧性的、负责任的心理过程。

思辨的目的在于运用抽象思维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正确地阐述或者理解意义。

思辨不仅仅需要相关知识的运用,还需要个体能够挑战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和自我监控,从而判断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自反性。

思辨要求个体不时的反思思维的质量。

[10]因此,思辨不仅是一种富含逻辑和智慧的心理过程,而且也对普通的心理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可以说,思辨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又高于心理过程的高层次抽象和自觉的心理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心理过程对于交际成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然,这样的心理过程是否包含了作为更高层次的思辨,是否受到了思辨的监控与调整,则是关键所在。

同时,跨文化交际因其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会比其他一些形式的交际更为复杂,交际者的心理过程也更为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者能否进行有效的思辨能否据此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到交际者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影响其对意义的阐述和理解,从而决定交际的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