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并进一步阐述其发展目标。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剥削和人民权益被侵犯的问题,造成社会不公平和剧烈的阶级矛盾。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还包括推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各国人民能够摆脱外来侵略和控制,追求独立和自主发展。

同时,在国内,社会主义革命也能推动社会进步,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社会主义建设旨在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国家拥有主导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增加人民的福祉。

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让人民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文化的社会主义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文化自信的公民。

在社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安康。

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大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与路径、实践的成果与挑战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与路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探索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土地革命。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群体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

土地革命的实施,使得广大农民从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发展生产的条件,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2.探索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具有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面,工人阶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无产阶级专政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

3.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致力于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推动农民群众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实践的成果与挑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果:1.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了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成功实现了从贫穷到相对富裕的转变。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中国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社会福利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论述。

这些论述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论述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消灭私有制的理念。

他们指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终将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其次,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这本巨著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则成为被剥削的阶级。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对商品交换、货币、剩余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和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操控群众思想的手段。

在《对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强调了哲学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苏联革命,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启发和指引。

这些作品为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帮助他们认清社会现实、找到变革的出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要严格地节约,反浪费。

现在城市里头大反浪费,乡村里头也反浪费。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2页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

懒则衰,就不好。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35页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

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

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

……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228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是一部永恒的长卷,记录着人类社会的起伏沉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以农业、工业和国防为重点的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迅速实现了从封建农业经济向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转变,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土地改革,解放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不仅实现了粮食安全,还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方面,中国迅速发展了一批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如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军工工业,提升了国防实力。

这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首先,中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并最终建立了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计划调控体系,有效调节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政治上,中国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党对国家的领导,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致力于扶持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提倡科学、大众化、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思想,鼓励文艺作品描绘社会主义现实,宣扬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鼓励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和表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促进人民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本文将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以及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灵魂,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等。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凝聚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增强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合作的意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和实践。

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文化建设。

其次,中国共产党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此外,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党员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充当先锋模范作用,传播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作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三、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产品的传播,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其次,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此外,文化建设还可以塑造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

一、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帝国主义压迫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即辛亥民主革命,它爆发于1911年,结束了中国传统封建帝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于1921年建立,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这一阶段的革命经历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取得了中国特色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个公平和有秩序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中国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内外压力、人口过多和经济基础薄弱等。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五年计划、土地改革和大跃进等,以加速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在工业化方面,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包括钢铁、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中国实施了农村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社会主义建设还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实行了普惠教育和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

此外,社会主义建设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总结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个持续而艰辛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在长期发展中犹如长河般奔流不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被动地被卷入其中,亦可以主动地了解和参与其中。

在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过程中,我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了解历史能够让我更好地认识自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涉及到国家、人民、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的身份和责任。

历史告诉我,我们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使命,我们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同时,历史也提醒我,优秀的传统和精神是我们自信和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其次,了解历史可以让我更好地认识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发展道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念。

这种多元性的认识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不再将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强加于人,而是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再次,了解历史可以让我更好地反思现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历了各种风雨和曲折,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历史告诉我,只有紧密结合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取得胜利。

我要从历史中学习,汲取智慧,为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

最后,了解历史可以让我更好地展望未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和宝贵财富,我们要从历史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历史告诉我,只有坚定信念,积极进取,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我要相信,只要我们立足当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 (2)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 (2)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

由1957 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 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以赞成、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或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

他指出,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尽可能地促成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

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工人阶级和工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推动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维护工人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工人阶级的崛起、工会的组建与职能、工人阶级和工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工人阶级的崛起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崛起和斗争。

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紧密相关。

工人从独立手工业者逐渐转变为雇佣工人,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加剧了工人的经济贫困和社会不公。

工人们深受剥削和压迫,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他们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逐渐组织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阶级觉悟和斗争力量。

二、工会的组建与职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形式和保护工人权益的机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会的组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最早是为了解决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推进,工会的职能逐渐扩展,不仅代表工人维护利益,还参与社会管理、制定劳动法规和劳动合同等,成为工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三、工人阶级和工会的贡献工人阶级和工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是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通过罢工、示威和抗议等形式,为争取工人权益、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形式,为工人提供了团结、互助的平台,使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阶级和工会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人阶级通过积极参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会则通过与政府协商、参与劳动法规的制定以及对工人利益的代表,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的思想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经历痛苦与斗争,形成了与共产主义思想相契合的觉悟和意识形态。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中,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这一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和改革开放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革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最终于1949年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通过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接下来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中国领导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这一阶段,中国着力解决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业、工业和科技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阶段,中国着力解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统一问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贸和外商投资大幅增加。

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渐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渐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夺取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而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阶段则是围绕着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因此,中国在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时,需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幸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成果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历史经验与成果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共产党的成立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

共产党成立与领导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初期仅有13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发展,党逐渐壮大并在1935年领导长征,最终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与信任。

党的领导地位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巩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党的领导获得国家认可。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旨在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

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最终在1945年获得了抗战的胜利。

随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动势力、建立人民政权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国有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运动等,使得农民解放,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1966年,毛泽东主席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旨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这场运动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和问题。

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

1978年,党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开始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经济改革措施。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党在珠海、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领导人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展开论述,探讨其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启示。

一、坚定的领导核心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坚定的领导核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始终保持着团结一致的核心领导。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领导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们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通过改革开放等措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统筹规划与改革创新中国领导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注重统筹规划与改革创新。

他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领导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与支持。

他们以和平发展为目标,通过友好合作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应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保持党内的团结和稳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其次,中国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三,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中国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最后,中国应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中国的积极作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与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与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与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以及革命精神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展开的,具有多样性和多层面的特点。

以下将分别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个案例来探讨这一实践。

1.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这次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鼓舞了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革命浪潮,促进了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 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通过农民和工人的联合,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中国革命的成功对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和大规模工业化实践,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榜样和指导。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一种革命精神,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革命者坚持的信念。

他们相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路线。

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克服各种困难。

2. 无私的奉献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为了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而放弃了个人的私利,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革命事业。

3.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革命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

革命者强调团结合作,强调人民的力量,以及通过团结人民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

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的组织建设

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的组织建设

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的组织建设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组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组织建设的意义、加强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组织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组织建设的意义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组织建设可以增强革命力量的凝聚力。

通过建立各级组织,可以将广大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其次,组织建设可以提高革命行动的效率。

一个有序、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避免冗余和混乱,使革命行动更加有力有序。

最后,组织建设可以培养革命干部的能力。

通过组织建设,可以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干部,为革命事业的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加强组织建设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有强大而有序的组织力量作为支撑。

只有具备良好的组织结构,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势和挑战,确保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

只有建立一支忠诚、有纪律的队伍,确保组织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才能有效地推进革命事业。

最后,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良好的组织建设可以为干部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使其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组织建设的经验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加强组织建设的经验丰富而成功。

首先,中国充分利用了党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指导性。

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党始终发挥着统一指挥的作用,确保了革命行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中国注重干部培养和选拔。

通过各级组织的不断努力,选拔培养出一批有远见、有能力的干部,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再次,中国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是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础,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国有效地将广大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最后,中国注重组织内部的思想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矛盾与解决之道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矛盾与解决之道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矛盾与解决之道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近现代世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建设进程中的矛盾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这些历史矛盾,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思想观念的矛盾与解决之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矛盾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是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冲突。

在革命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受到旧有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这导致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受到阻碍。

其次是社会主义思想内部的分歧。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派别之间存在着观点分歧和政策争论,这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困难。

解决这些思想观念矛盾的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其次,加强理论研究和思想交流,鼓励不同观点的讨论和辩论,推动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造就更多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二、经济结构的矛盾与解决之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结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矛盾。

在革命初期,经济体制转型和资源配置的问题成为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难题。

另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解决这些经济结构矛盾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措施。

首先,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释放生产力和潜能,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扩大消费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经济交流,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的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政治制度的矛盾与解决之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矛盾。

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

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

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

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

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

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

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

……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

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

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

简析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简析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简析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

如此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需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需走自己的道路。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终止过去,开启以后,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作为那时历史进展的主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全然的问题。

咱们之因此如此熟悉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成功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展的一样规律。

那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结论。

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

1875年,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之前者变成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那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那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1]列宁依照俄国革命的实践体会,丰硕和进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距离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那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点。

那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2]并依照俄国的历史情形,指出过渡时期的大体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大体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专门是农人)和无产阶级。

由于这些经济成份的性质不同,这些阶级的利益不一致,他们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猛烈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

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

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

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

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

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

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

……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

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

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

邓小平:《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1954年1月25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节减国家机关经费,精简国家行政机构。

这是国家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方法。

毛主席在1950年6月即曾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争取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

所以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的开支,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

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195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72页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

一切破坏经济纪律、劳动纪律、财政纪律和损害公共财产、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都是不能容许的,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全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必须反对的。

因为这些都损害曹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因而也就是损害着我们将来的幸福。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145页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

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

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

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

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

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于完全避免。

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么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

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

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

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就没有一项不是巨大的浪费。

我们只有这样去观察“小事情”,才不致熟视无睹地继续浪费,才知道纠正这种“小事情”是大有必要、需要立即动手的。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页要严格地节约,反浪费。

现在城市里头大反浪费,乡村里头也反浪费。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 03年版,第852页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

懒则衰,就不好。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页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

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

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

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

……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27-228页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一切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合作社,都应该厉行节约,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由于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我们在物资供应、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会遇到很多的因难,而厉行节约,合理地使用物力、财力和人力,正是克服这些困难的一项重要办法。

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主要问题》(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25页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

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

“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

党中央一向要求我们全党的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多次领导全党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

这些运动,虽然每一次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遗憾的是,铺张门面、讲究排场、随便挥霍老百姓的金钱的严重现象,仍然时有发现。

我们必须动员全党来抵制这种不良的倾向。

朱德:《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9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

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

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

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 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5页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所有劳动者,而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

共产党员如果待遇太高了,就不利于团结群众,在政治上就会陷于被动,对解放群众、解放自己都没有好处。

如果我们的待遇比人民低一些,政治上就很主动,就便于团结教育人民,便于解放全体劳动者,也便于解放自己。

现在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生活着想。

这样说可能有人思想要波动,但是只要多宣传,大家就会想通的。

刘少奇:《对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1956年12月4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要提倡勤俭建国。

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

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反对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好比洗脸。

人不是每天都要洗脸吗?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总之,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