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浅谈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浅谈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1.工具性。
在全国性语文教改研讨中,在对语文教学弊端的形成原因的探讨中,有人把它归咎于叶圣南的工具论,说是工具论导致人文性的丧失。
多数人则持公允之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论”做过了头,导致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1)保留语文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要求上有所变化。
语文的工具性基本范畴有多大,以往几个版本的大纲都说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基本范畴不变,但要求有了新变化。
①识字写字。
增加识字数量,小学从2500字增加到3000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3000字增加到3500字。
识字量增加了,才能尽可能减少现代阅读中的文字阻碍,充分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
②阅读。
明确提出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阅读能力要求的变化,即符合汉语特点,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要求。
有较好的语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③习作。
降低认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语言表达要求。
明确提出,学生习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习作要求的调整,体现了对习作教学规律的再认识,以往语文教学要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的提法是漠视了语文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
④口语交际能力。
不是一般的听话说话能力,而是“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要求大为提高,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以上要求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
(2)扩大了工具性的内涵①充分注意母语教育的特殊性。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母语教育。
因次它的工具性就有了特殊的内涵。
一是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
即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工具性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而是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
论述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论述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小学语文学科是培养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学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法、词汇、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学科:小学语文学科是培养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语言是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词语、句子、篇章等语言单元,同时也涉及到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技能。
2. 文化学科:小学语文学科也是一门文化学科,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感。
3. 学科交叉性: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语文学科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也常常被其他学科所采用和借鉴,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的表达能力。
4. 应用性学科: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强调教育的效果和实用性。
学生学会语言运用技能,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进行简单的交流、读懂一些文字材料、撰写简单的文案等。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文化认同感和实用能力为主要目的,是一门多方位交织的综合性学科。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论家蜂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至今尚未有一个令各家都信服的定论。
最新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标准”》一文中还认为“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要予以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
其一是关于“性质”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其二是要分清“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含义。
首先说性质。
什么是性质性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分析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既为性质,它必然也必须能够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
其次,分析“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显然,二者并不同义。
对此,山西师大教授卫灿金先生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十分明晰的辨析。
他指出:“‘语文’和‘语文学科’是所指不同的两个范畴。
‘语文’存在于广大社会,它的功能在于凭借它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际;‘语文学科’只限于学校,它的功能在于通过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于教育。
”“对于学科范畴的‘语文’,应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来理解。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语文学科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目标。
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语言为工具,以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通过对语言使用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语文学科还是一门提供学生与世界进行交流、传播和理解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其次,语文学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科具有启发思维、培养思辨能力的功能。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还具有培养情感、价值观念的功能。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品质。
此外,语文学科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感。
最后,语文学科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科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需要了解和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需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语文学科还追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进行创新和创造。
总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重要的性质、功能和目标。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引言语文学科是我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学科。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涵义语文学科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了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视化形式。
语文学科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传承与发展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承和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而白话文则是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语言形式。
通过学习白话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交流能力。
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思维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等。
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通过练习各种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学生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表达学科内的知识和概念。
另外,语文学科也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等社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历史和地理。
此外,语文学科也与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学科性质的文献综述
《浅议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也随之愈加激烈。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论,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似乎并未曾令语文教育者认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是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了解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以曹明海为代表的文化说。
曹明海在《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0 卷第1期(总第198期))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
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在《语文:文化的构成》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7—8月)一文中,他又阐述到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性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以李海林为代表的言语说。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它是一门全面的课程,包含了语文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
语文不仅涉及汉字、词语的学习,还包括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可塑性的。
语文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开放性的。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包含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四,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的。
语文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进行演讲等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启发性的。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可塑性、开放性、实践性、文化性和启发性。
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
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蕾摘要:语文学科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最本质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两个词。
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人文性、工具性通过几个星期对语文教学论的学习,我渐渐明白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在实践的操作中的一些方法,今天我就结合语文教学论这门课中的知识谈谈我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教。
什么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由此看出语文是一门多么重要的学科,而浅观当代语文课堂教育,它并没有展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而是纯粹的中国填鸭式教育模式,面对这样的不良趋势我们更应该正确的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走出语文教育的定式,重新走出一条创新性语文教学的道路。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众说风云的焦点问题,不同时代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今天我就根据几种主流的说法细细的对他们进行阐述。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最早还得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
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解放后,他在讲到语文教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叶圣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人们一致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通过接受语文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怎么阅读、怎么写作。
它能帮助我们学习数理化、政史地的知识。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科学知识,语文最基本的就是语言的学习,全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无不使用语言,它促进了全社会的进步。
语文课程及教学论M
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教学内容:1、学科的性质2、学科的特点3、学科的目的任务第一节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语文的涵义A、解放前:小学“国语〞——强调“读〞中学“国文〞——强调“写〞B、解放后对“语文〞的不同理解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学〞“文字〞——字、词、句等到教学内容“文章〞——篇章构造教学“文学〞——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知识教学“文化〞——文化精神、文化风格熏陶C、权威解释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防止两种倾向:其一,只重读写〔书面语〕,不重听说〔口头语〕其二,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文章课二、语文学科的性质200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1、“交际工具〞——语文的本质属性A、外部语言——交际工具B、内部语言——思维工具语言能力——显性知识思维能力——隐性知识语言——思维综合训练2、“文化的一局部〞——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人性:自然人的欲求文化性:社会人的要求新课标中有关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技能性和实践性技能掌握过程:知识——技能——技巧——习惯〔能力〕语言习得的模式:“模仿——实践〞2、思想性和人文性3、社会性和综合性第二章语文学科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课程理念——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二〕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1、教育**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开展〔二〕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先天的素质天赋与后天的修养训练“能力〞与“素养〞的区别能力:重在功用性、表现性,主要靠训练形成素养:包含功用性与非功用性,靠修养、薰陶形成〔2〕语文素养的内涵A、热爱祖国语文B、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C、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D、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E、具备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F、开展思维能力G、形成良好个性H、有健全的人格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重视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B、强调实践性C、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在目标控制下的特殊认识活动,确定目标,以克制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性(一)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如:大纲、课标〕2、社会需要3、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水平4、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学习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4〕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元文化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知活动,如: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对认知活动起推动、支持、调节作用,〔如:情感、态度、意志、习惯〕〔1〕树立学习的信心〔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识字与与写字能力〔2〕阅读能力〔3〕写作能力〔4〕口语交际能力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和表述〔一〕构造*四分构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语文人格*三分构造:语文德育目标、语文智力目标、语文能力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二〕目标表述要求1、把握总体,形成阶梯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要点2、分类分级,科学安排3、目标表述要准确、具体,尽可能显性化A、行为性目标:用可观测的行为变化和可测量的结果来描述目标B、表现性目标:以学生从事*种活动后的结果为描述对象C、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描述对象第四章教材教学内容:1、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2、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及编制体例3、新教材的特点4、教材使用和处理第一节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略〕第二节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概念1、“语文教材〞:▲泛指——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教科书、习题集、教学挂图、教参、音像资料等一个系列▲专指——教科书二、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构成要素:*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文系统——课文2、知识系统:*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知识3、作业系统——练习题4、助读系统:*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常识、字词注释〔二〕编写体制1、分编型:▲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文学与汉语分编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分法,如2001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课内局部〕,分为?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局部〕?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2、合编型:一般是“主次配合〞的格局、即以*文为主、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次相互配合※单元编排的首创——复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故,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要以单元知识为纲,以*文教学为例,以自读课本为举一反三,结合练习稳固应用第五章阅读教学教学内容:1、阅读的性质2、阅读教学的任务3、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4、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第一节阅读教学一、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学科性质与本体的再认识
语文学科性质与本体的再认识
语文学科的性质不仅仅是拼音,读书,作文,还包括本体的再认识。
本体的再
认识是先印象后理解,通过回顾历史,通篇其任务,发掘其实质。
回头望历史,语文学科性质的变化更多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上的变化。
从宏观层面而言,语文的性质既不单一也不集中,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此外,要认识到语文的科学性,坚持学习语文的前沿性,并加以不断发展和迭代,把它们融入到多层次、符号形式中,使其变得更加富有内涵性及有趣性。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更应重视语文学科性质下的人文性,紧贴实践。
语文课
程不仅要加强外语翻译,要借鉴国际有关技术创新和人文思维范畴,根据自身文化特色,结合实际,综合使用大量媒体课程,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强调语文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有效提供了一种更具本体性的教育模式,以期使学生
在跻身于更新的学术氛围、发展更良好的视野中,拓展语文教育,把语文运用到社会中,促进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角色。
只有彻底掌握此项观念,深刻理解学科性质,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更好地满足我国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需求。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小学语文是向儿童普及汉语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掌握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行为,发展他们的思想、精神、语言能力,引导
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性质。
1、教育性质:语文教育目的是使儿童接受语言文化熏陶,建立良好的
语言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观念,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文训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汉语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均衡发展的个性。
2、文化性质:中国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构成我国文化和
国家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帮助他们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考察祖国历史,了解民族传统
文化,使他们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的萌芽、延伸和发展,提升个人修养在文化上更上一层楼。
3、价值性质:语文学科还要转移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的构建,让学生
明确体验人生的真谛,在有效的交流实践中体悟人生真谛,拥抱友谊
和理想,活出自我时光,以人性进行有效的自我修炼,让学生把真善
美融入于心,从而实现思想能力和精神能力和文化感性之间的品质增高。
语文学科性质1
从担任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以来,有不少学生反映过这样一些看法,感觉初中语文的学习比高中要简单许多,原来初中时文言文背一背,稍加理解就足以应对考试,作文只要语言通畅、符合题意就可以很快完成。
而到了高中,文言文难度加深了,作文好像深奥了很多,学习明明很认真刻苦,但语文成绩却经常不尽如人意,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其实,有不少教师也觉得语文课是一个较尴尬的科目。
平时认真爱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却不是很理想,而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可能考出一个令人惊异的分数。
这样会使部分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上有投机的想法,觉得语文课听也行,不听好像影响也不大,考试时反正不会考到课本上的课文。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真学到的知识是不会搁浅的,考试只是涉及到一部分语文知识,而真正的语文知识丰富庞杂,需要用心学、用心记。
一、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从开始学习说话,语文就开始进入到我们的周边,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使我们逐渐具有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对于日后进入社会,进行日常交际都奠定了基础。
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在这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改善。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二、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与实用性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从一开始就应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包括对于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外,科技文、文言文的理解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现代文阅读的欣赏水平,都讲究其综合知识的掌握。
相对于英语,语文有着更为普遍的语言环境,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处处离不开语文,在平时的运用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本(包括读本)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其中辑录了古今名家的多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
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千百年前的风俗文化;可以感受《孔雀东南飞》那至死不渝的真情;可以感受《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愁思与那如梦如幻的荷塘美景;感受《祝福》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于劳动妇女的残害;感受《雷雨》那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8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 5时34分2秒上 午5时 34分05:34:0221.1. 11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1.1.1121. 1.1105:3405:34:0205:34:02Jan-21
•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 2021年 1月11日星期 一5时 34分2秒Monday, January 11, 2021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目标
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 种能力培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新课程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 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鲜明地体 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语文科的工具性
• 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 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 • 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构成
要素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说成是“最重 要的文化载体”。可见,工具性与人文 性是难解难分的。语文科应该是以工具 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 密切结合,辩证统一。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1.1.1121. 1.11Monday, January 11, 2021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05:34: 0205: 34:0205:341/11/2021 5:34:02 A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论家蜂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至今尚未有一个令各家都信服的定论。
最新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标准”》一文中还认为“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要予以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
其一是关于“性质”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其二是要分清“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含义。
首先说性质。
什么是性质?性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分析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既为性质,它必然也必须能够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
其次,分析“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显然,二者并不同义。
对此,山西师大教授卫灿金先生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十分明晰的辨析。
他指出:“‘语文’和‘语文学科’是所指不同的两个范畴。
‘语文’存在于广大社会,它的功能在于凭借它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际;‘语文学科’只限于学校,它的功能在于通过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于教育。
”“对于学科范畴的‘语文’,应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来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纷争,一方面就在于没有抓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则是混淆了“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
那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语言性,一是人文性。
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外显性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内隐性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础学科。
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学者一般都会把叶圣陶先生的解释“语文”概念的那段话作为依据。
即“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他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权威解说,表明语文既不是‘语言+文字’,也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也不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而是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书面)语言,语文是广义的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一个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
’这些论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证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在这里,叶老所说的“语文”并非学科意义上的“语文”,而是社会范畴的“语文”。
以社会范畴的“语文”具有工具性来推断学科意义“语文”也具有工具性,显然不符合逻辑。
笔者认为这段话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性。
实际上凡持“工具性”者,无不是因为语言是工具才推导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
这一点在刘国正先生的《我的语文工具观》一文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语言是适应全民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工具”;“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和思想感情不可分割的工具”;“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是一种工具来决定的。
”这里姑且不论语文学科是否有工具性,但既然语文学科的性质是由语言的性质推导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说语言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呢?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语言性都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性质。
首先,我们从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上看。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是什么呢?用韦志成教授的话就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
”(《现代阅读教学论》)这里的语文素质,一言以概之,即语言素质。
在中小学学生所学的学科中,惟有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
对此,韦志成教授在其《教学语言论》一书中还有更明确的阐述。
“语文学科是一门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达到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之目的。
”“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以语文教科书为书面目标语言为范例,以教师教学语言为口头目标语言为榜样,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联系生活之用语言为根本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语文素质的目的。
”“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运用语言交际的需要。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立足点,而且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归属。
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
“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是母语文字语言及母语文字语言构造的文章。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文章,都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和表达形式,不过风格各异而已。
区培民先生把这种区别进行了辨析。
他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材文本语言基本分属两类:一类是逻辑语言,一类是艺术语言,它们分别位于日常语言的两侧。
前者构成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语言,后者则是记叙文:小说、文艺性散文及诗歌的通行语言,在报告文学、杂文、剧本中,艺术语言亦占较大比例。
”可见,语言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材料。
之所以在语文教材中选文不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
这一点,就把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区分开来。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性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是古今中外人们学习母语的基本模式。
这一模式道出了人类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
人类学习母语,都是从模仿他人的言语行为、言语作品开始,入学后逐渐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则,最终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之中。
这里不愿辨析“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只想说明,语言学习始终贯穿于人们学习母语的整个过程。
从另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从语言到学习课文内容,再到领会课文思想的过程。
课文是语言的集合体,语文学科应以语言教学为核心。
因为在内容、思想、语言这些矛盾中,语言的学习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没有语言的学习,学习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思想显然都是空虚的东西。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里顺便提一下。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
最后,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的艺术。
为此,人们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训练和提高。
这也说明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
为此,区培民先生曾有这样的精辟论述:“就语文课程人文目标的达成而言,在师生共同面对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机勃勃的意义从‘死’的文字中‘活化’出来感受、体认其中的人文内蕴、精神气息,便成为师生的共同课题。
而精神资源的非传习性则使教师被赋予了‘活化’的主导者的角色使命:‘教师要在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自身的语言的表述进行再创造’,‘将文字还原为言说,将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语言’,这一言语行为‘并不是仅仅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文字而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从语言(文字)到语言(口说),而是透过文字去看思想后重新形成言说’,从而衍化出源于文本内容异于文本文字的语言,通过‘活化’的言语行为,消除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的疏离,沟通文本与学生二者的精神空间。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教师“活化”的语言,怎么能够“消除”“疏离”、“沟通”“精神空间”。
事实上,是语言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教材与学生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文本与学生主体世界的对元文本的“意义转换”连在了一起。
没有语言,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数、理、化的学习显然不具备语文学科这种语言的性质。
从这点也能看出语言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之一。
关于“人文性”,在性质的纷争中,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不过多数人还是混淆了语文教育和语文学科的关系,因此谈的较多的是语文教育的性质。
如李震在《一场重要的争论》一文中就曾这样指出:“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语言,说到底,它是一种形式。
当处于用文字、声音记录、传播各种社会存在及思想感情时,它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有史以来的人类的文化。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一个民族总是把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中。
”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则更具体的指出:“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结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实际上,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正如倪文锦、欧阳汝颖两位先生在《语文教育展望》一书所说:“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
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
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
”我国的文字毋庸赘言,她的创造及她的外在形式无不体现着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态势。
由于语言极具人文性,故而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并以语言为中介学习、读解文本意义的语文学科就以其教学内容载体——文本的特质,成为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最富人文价值的科目。
如上所述,不同的民族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精神,简言之,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
我们学习民族语言,就自然的要接受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文化陶冶,认识和理解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审美价值、人生体验等,总括起来,就是接受精神文化,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