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历史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历史演变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历史演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的过程。
从最初的手工绘图到现代的数字化设计,CAD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
最早的CAD系统是为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设计的,主要用于复杂的工程计算和模拟。
这一时期的CAD系统功能有限,主要依赖于批处理方式运行,用户需要编写程序来描述设计意图。
1.1 早期的CAD系统最早的CAD系统包括MIT的"SAGE"项目和通用汽车的"DASH"系统。
这些系统主要用于飞机和汽车的设计,它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精度。
然而,由于硬件成本高昂和操作复杂,这些系统并未得到广泛普及。
1.2 图形显示技术的发展60年代,随着图形显示技术的发展,CAD系统开始支持图形界面,使得设计师能够直观地看到设计结果。
这一时期,出现了如"Auto-Sketch"和"CADAM"等早期的交互式CAD系统,它们允许用户通过光笔或键盘输入来创建和修改设计。
二、交互式CAD系统的兴起与成熟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图形处理技术的进步,交互式CAD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CAD系统不仅功能更加强大,而且操作更加友好,使得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工作。
2.1 交互式CAD系统的普及70年代末,随着苹果II和IBM PC等个人计算机的推出,CAD软件开始向个人用户转移。
这一时期,Autodesk公司的"AutoCAD"软件的问世,标志着CAD软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AutoCAD以其易用性和强大的功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标准。
2.2 三维CAD的发展80年代,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三维CAD系统开始出现。
计算机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如历史学。
计算机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和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几个主要应用方面。
1. 数据收集和数字化存储在过去,历史学家主要依赖于纸质文献和档案进行研究。
然而,这些文献数量庞大,分类繁琐,不易访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情况。
历史学家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图书馆、数字档案和数据库等途径,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被数字化存储,无需耗费大量纸张和空间。
同时,通过计算机,研究者可以进行全文搜索、关键词筛选等操作,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2. 数字人文学与文本挖掘数字人文学是计算机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规模的历史文本进行分析和挖掘。
通过计算机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文本挖掘等技术,历史学家可以快速分析大规模历史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情感倾向等信息,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联。
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和趋势。
3. 虚拟重建和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拟技术,历史学家可以对历史遗迹、建筑物、城市等进行虚拟重建和模拟实验。
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历史学家可以恢复过去的场景,观察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样貌,还可以进行虚拟实验,验证历史观点和假设。
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历史学家可以研究古代战争的战术和策略,探讨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4. 数据可视化和交互呈现计算机技术使得历史数据的可视化和交互呈现成为可能。
历史学家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使研究者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和趋势。
此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历史学家还可以开发交互式的历史教学软件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CSCL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 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由 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 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 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 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 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CSCL就是学习个体在计 算机和网络技术所营造的情境下,不断地与他人 “协作”、“会话”,从学策略、教 学路径的决策,提供了自定步调、 难度调整、适应个性等因材施教的 方式,为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 条件。
学时短、效率高
CAI提供的教学环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 注意力;CAI提供的教学内容 表现丰富多彩,解决了传统课 堂教学不便表示或无法表示的 一些过程、现象、事件……; CAI提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能积极 地思维和培养逻辑判断力;与传统教学相比, CAI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学习时间、学 习效果更巩固。
小组成员:
金戈 王启萍 宋江雪 许翠云 薛英
谢 谢 !
教育技术学
——
cscl
计算机辅助教学 - 简介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 学媒体,使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或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个别 化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 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计算 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其英文缩写为 CAI。CAI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 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 新兴学科。它既代表一个十分广阔的计 算机应用领域,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技 术
CSCL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

(6)问题求解: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运用规则和概念,得到问题的解,既要求学生不仅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 而且掌握其解答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需要在同一课程不同 的内容或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交叉使用这些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
标准化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制订和遵守统一标准,保证系统的可扩展 性。建立国家标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数据编码标准或规范,制订教学应用软件开发和建设规范,规范教学应用软 件系统的开发建设,保证应用的有机集成。
虚拟化发展
虚拟化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另一主要趋向。随着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的快速提高,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 存储工具的发明以及各种人机界面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大批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将变得随心 所欲。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学生不仅仅听到或看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到 学习内容中去;地理课将身临其境地感受世界风土人情;历史课将走入时间隧道,重温历史事件;实验课将真实 再现遗传变异、原子裂变……总之,教学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隔裂,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脱节的情况随着虚 拟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推广运用一去不复返。
谢谢观看
2)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 CAI系统工程核心是课件。由课件设计者根据教学要求用CAI写作工具或计 算机语言编制而成。
3)计算机辅助教学写作工具与环境:CAI写作工具是提供给课程教师编制是英文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 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所以CAI的历史基本上是以美国CAI发展历史为主线。近 四十年来,CAI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1958--1965年 图书《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这是CAI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大学和计算机公司为中心开 展的软件硬件开发研究工作,并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系统。如:PLATO系统。 (2)1965--197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研究规模扩大,并且将以前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斯坦福大学在1966年研制了IBM1500教 学系统。 (3)1970--1975年 这一时期,CAI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进一步趋向实用化。开发的科目除了数学,物理之外,在医学、语 言学、经济学、音乐等多种学科领域均开展了CAI的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前瞻

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前瞻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人工智能概述 (5)2.1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6)2.2 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与应用领域 (7)2.3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与价值 (8)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9)3.1 中学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与特点 (10)3.2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1)3.3 人工智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12)四、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 (13)4.1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4)4.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历史教学个性化策略 (15)4.3 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16)4.4 人工智能与历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18)五、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的成效与影响 (19)5.1 人工智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20)5.2 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与要求 (22)5.3 人工智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3)5.4 人工智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 (27)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8)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29)一、内容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
本文档将对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的前瞻性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未来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领域亦不例外,AI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改变教育的面貌,尤其是在中学教育领域,其潜力和影响力愈发显现。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究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背景 (2)1.2 历史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变迁 (3)1.3 本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5)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5)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6)2.2 学生对历史学习方式的反馈 (7)2.3 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态度 (8)3.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景评估 (9)3.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11)3.2 高中历史课堂对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13)3.3 开展深度融合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4)4.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原理与条件 (16)4.1 融合的原理分析 (17)4.1.1 双主体互动原则 (18)4.1.2 动态平衡原则 (19)4.1.3 意义发现与生成原则 (20)4.2 融合的条件 (21)4.2.1 硬件设施 (23)4.2.2 软件支持 (24)4.2.3 教师素质 (26)4.2.4 学生能力与兴趣 (27)5. 国内外信息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28)5.1 案例一 (30)5.2 案例二 (31)5.3 案例三 (32)6.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设计 (33)6.1 构建互动式史实探索模式 (34)6.2 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教学模式 (35)6.3 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的实际应用 (37)7. 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思考 (38)7.1 如何提升历史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40)7.2 如何将多模态的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 (41)7.3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批判性思考的策略 (42)1. 内容简述本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
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互动不足等问题,并探讨了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些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ppt课件历史

04 PPT课件制作技 术的演变
静态幻灯片制作技术
优点
简单易学,便于制作,成本低。
缺点
内容单一,缺乏交互性,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动态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优点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
缺点
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同时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
交互式课件制作技术
优点
互动性强,参与度高,能够提高学习 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90年代初
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 PowerPoint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商 业和教育领域,PPT课件逐渐崭 露头角。
PPT课件的普及与应用
90年代末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PT课件开始广泛传播,成为教师授课和企业演示的 必备工具。
21世纪初
PPT课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会议演示领域的应用
商务演示
PPT课件可以用于商务演示中,展示公司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等,提升公司的形象和竞争力。
会议报告
PPT课件可以作为会议报告的材料,方便报告人展示研究成果、工 作进展和成果等,提高报告的条理性和可视化程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览展示
PPT课件可以用于展览展示中,通过图文、动画和音视频等形式,形 象地展示展品的特点和优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缺点
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同时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
05 PPT课件的未来 展望
PPT课件的未来展望
• PPT课件,即PowerPoint课件,自1987年由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以来,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作为一款演示文稿软件, PPT课件以其简单易用、功能强大、兼容性好等特点,迅速在教育、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阶段、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计算机的起源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古埃及的算盘、古希腊的天文仪器等。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初的机械计算机。
这些机械计算机是由齿轮、杠杆和滑动规等机械装置组成,用于解决数学计算问题。
二、计算机的发展阶段1. 机械计算机阶段(20世纪初至1940年代)在这个阶段,机械计算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编程的计算设备。
著名的机械计算机有德国的巴贝奇分析机和美国的哈佛马克一号。
2.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1940年代至1950年代)电子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在这个阶段,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它占据了一个大房间的空间,但是速度比机械计算机快了几个数量级。
3. 晶体管计算机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小更可靠,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再次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小。
4. 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大量的晶体管可以集成在一块硅片上,从而使得计算机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这个阶段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如IBMSystem/360和DEC PDP-11。
5. 微处理器计算机阶段(1980年代至今)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计算机进一步小型化和个人化。
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成为了家庭和办公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升,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三、关键技术的突破1. 存储技术的突破存储技术的进步对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最早的磁鼓存储器到后来的磁盘、固态硬盘和云存储等,存储容量和速度不断提升,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
2. 网络技术的突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远程通信和数据交换。
计算机科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引言计算机科学正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教育领域。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借助计算机科学的力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并且有效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科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包括为学生提供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和开展研究项目等方面。
一、为学生提供资源计算机科学可以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在线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历史地图等。
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历史文献、研究资料和相关地理图像,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并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计算机科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论坛和学习社区,让他们与其他学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机制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并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二、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科学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幻灯片演示、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教材等。
这些工具可以使教师更加生动地讲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在线测验和作业,用于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这些实时反馈的机制,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三、开展研究项目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开展历史研究项目。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历史模拟程序,让其他学生亲自体验一段历史时刻。
在这个模拟程序中,学生可以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历史事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背后的原因。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趋势。
这些研究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结论计算机科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潜力和优势。
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和开展研究项目,计算机科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科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述历史研究是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等文献和事实,来解释并推断与历史有关的关系和事件的一种学术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分为学科内的方法和跨学科的方法。
学科内的历史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各个领域;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则适用于跨学科研究领域,例如考古、人类学、语言学等。
历史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分析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包括原始文件、旅行日记、日志、信件、文学作品、考古挖掘结果、民间传说和广告等。
通过这些文献,历史学家可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带来的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变化等方面。
具体方法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翻译古籍、古文献以及其他历史文献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写在纸张、石碑、竹简、木牍等材料上的各种古代文字。
并以这些文献的史实内容为基础,推理出古代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其它物证的系统研究,来推测出古代人、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的学科,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回归原始档案从前人的原始档案中获取信息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访问档案、结交文件保存者,或者利用管理员的工作来收集档案。
4.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着重于通过记录口述历史、口述文学等非正式的来源、从个人层面了解过去的生活和事件。
5.比较历史学比较历史学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国家、地区的历史作比较的学科。
也可以测量历史事实在不同环境中的影响。
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应用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将观察文献的方法,以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系统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搜索、分类、读取和摘录文献材料来收集信息。
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2.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个体化、情感化的历史记忆,以及个人经验、价值观、宗教信仰和身份观念等,作为历史研究的源素材。
3.比较历史学比较历史学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国家、地区的历史作比较的学科。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号:*************题目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学院文理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班级1004姓名王平指导教师许老师2011年11月26日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计算机的众多类别及其用途。
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并且指出计算机自发明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且将不断提高。
最后阐释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引言: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现代社会正朝着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逐渐成为了社会必不可少的支柱力量。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是支持计算机本身不断升级改造的根本力量,其中比如制造计算机的根本元件,CPU的制造工艺等等,而未来的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呢??或许我们还无法确定,但是我们确定一点,计算机是未来必不可少的工具抑或是类人智能。
1.计算机的类别、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发明给人类的历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自1946年2月15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标志着新的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给人类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变革。
1.1计算机的类别1.1.1微型计算机(微机,Microcomputer):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微电脑”。
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
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
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是指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
把微型计算机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构成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王吉庆华东师范大学一、计算机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尽管计算机的出现是在1946年,但是,那时它主要是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高级设备。
直到60年代,计算机才开始进入中小学。
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微型机的出现与应用,使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在中小学普及。
(一)学术界的讨论从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一开始,学术界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小学是否要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它们的目标与内容应该是什么?几十年来,学术界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不断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观点。
1.计算机文化观。
最早讨论计算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学者提出,计算机文化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他们把计算机文化分解为计算机常识、计算机能力、计算机应用等各个方面,而且他们相当强调计算机能力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
1981年8月,原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
他指出,科学上的发现、社会组织工作、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都怯照一定的过程进行,都是一种有序的生活,善于还是不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生活与学习的程序是人们能不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与能够得到一种有条理的生活的重要关键。
他提出,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意识与能力这些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这就是说具有第二种文化——程序设计文化,而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帮助人们从小培育一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与计算机教育家西摩·佩珀特(Seymour Pepert),于1980年提出了计算机可以具体化形式思维,进一步提出了“组合思维(CombinatorialThinking)”的观点。
他强调,应该让儿童摆弄计算机,在计算机文化的氛围中去理解现实世界。
他还组织一些计算机工作者研究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语言一LOGO语言,让学生掌握这种容易学习、结构良好、程序运行过程可见的程序设计语言,用它来吩咐计算机做这做那,并且观察运行过程,验证指令是否正确。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效融和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效融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是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者的关系愈加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为历史学科带来了很多新的方法和工具,同时历史又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源泉和灵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的意义。
一、数字化历史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历史材料、文献等资源可以被快速、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存储。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历史文物、文献、图书、图片等资源数字化,并存储在数据库中,成为可供检索和利用的数字资源。
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
现今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化历史资源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Google Books、欧洲的Europeana等等。
这种数字化历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为历史学的大规模数据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计算机辅助人文学科研究计算机辅助人文学科研究(Computer-assisted humanities)是数字人文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帮助人文学科探索人类文化、文明和历史,在文化维度和语言维度上进行研究。
通过计算机辅助人文学科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引导讨论、定位研究重点、梳理思路、展开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精准。
信息技术为历史学科带来计算分析能力,而历史学科为信息技术提供了研究方向。
三、虚拟历史重构四、历史游戏总之,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融合,不仅在自身领域有了更多的进步和创新,而且在彼此之间也实现了优势互补,为学科之间的跨领域和跨界交叉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考和探索。
历史学科的数字化、计算机辅助研究、虚拟历史重构和历史游戏等方面,都能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历史研究在数字时代的价值和地位。
在未来,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将更加紧密,也必将推动历史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与英语教学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数字化发展综述(一)“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历史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有着非常深厚的学术渊源。
英语语言学术界广泛运用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被定义为“研究计算机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Levy, 1997). 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计算机刚刚以大学里的巨型主机的面目出现的时候。
美国伊里诺依大学的PLATO项目就开始开发“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系统。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涵盖了大量的信息与媒体技术在语言学习上的应用,从传统的“操练与练习”软件(drill and practice)到最新的应用虚拟技术开发的虚拟学习环境,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的远程学习。
此外,近来兴起的互动式白板,计算机辅助交流软件(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在线社交网络(online social networks), 以及移动互联支持下的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也逐渐成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主要支撑技术。
Warschauer & Healey (1998)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行为主义指导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Behavioristic CALL)。
这一类软件主要兴盛于20世纪60到70年代,主要内容为操练和练习(drill and practice)的资源。
计算机提供“刺激”(stimulus),而学习者作出相应的“反应”(response)。
最初的时候,这种“刺激-反应”的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
计算机会对学生的输入内容进行分析并且提供反馈。
更加复杂一些的程序会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连接到“帮助”页面或相应的补救性学习活动的页面。
唐宋诗之计算机辅助深层研究

唐宋诗之计算机辅助深层研究1胡俊峰,俞士汶(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100871)摘要:介绍了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唐宋诗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
该系统以全唐诗(481万字)和宋代部分名家诗(160万字)组成的语料库为基础,运用计算语言学方法对唐宋诗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了唐宋诗中的词汇,计5万余条目。
在对诗文进行词语切分的基础上,建立了词汇的共现关系、对仗关系以及词汇的作者分布特征信息。
系统除了提供面向诗文内容的全文检索功能外,还进一步开发了基于词汇的统计分析和诗句相似性检索等功能,实现了对全唐诗的自动注音。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未登录词发现,自动注音,唐宋诗辅助研究中图分类号: H087,I2071缘起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籍整理方面,基于全文检索的数字化典籍的涌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古籍的整理、分析和研究。
已经问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典籍系统可以举出台湾中研院的‘翰典全文检索系统’、北大中文系的‘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以及台湾元智大学和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宋代名家诗网络检索系统’等。
随着计算语言学研究的进展,计算机对文本的处理已由传统的录入、存储、全文检索等工作逐渐向文本自动分类、智能检索、信息提取乃至机器翻译等深层次的研究发展。
相关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进展为开展古籍的深层次计算机辅助研究提供了思路、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作为最接近口语的大众化文学形式,诗歌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唐宋诗入手开展中华典籍计算机辅助研究,无论是从研究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传承普及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比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一新的文理结合的研究方向。
受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现代化技术研讨会’的启发,计算语言所与北大古文献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古诗研究的计算机支持环境’的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与发展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的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构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优化、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维护,以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等等。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人类思考和算术能力的发展,而计算机的现代形式则起源于20世纪的工业革命。
本文将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算术与计算的起源人类追求计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使用手指、骨头、石块等工具来计数和计算。
进一步发展,各个古代文明也都有使用算术和计算的记录。
古埃及人使用简单的符号和计算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古希腊人则通过几何学推进了数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寻找机械化的计算方法。
二、早期计算机的发展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开始利用机械设备来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
例如,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计了差分机和解析机,这两台机器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的里程碑,尽管它们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为后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上半叶,随着电子学和工程学的快速发展,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成为可能。
阿兰·图灵(Alan Turing)等科学家在计算理论、编程语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在军事中的应用催生了大型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横空出世,它巨大的体积和低效率的运行方式,与如今的计算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计算机科学的跨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得以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网络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计算机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工业控制到个人办公,再到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无处不在。
五、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展望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开展历史和前景展望刘晓同笔译二班2021110269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事务不断增多,翻译在推动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社会对翻译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使得翻译事业蓬勃开展。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实践中逐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来,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翻译实践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帮助。
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离不开翻译,而翻译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作为一名译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操作,更要对其开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而历史是不断开展变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也将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完善,因此,对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前景也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翻译实践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出现以前,翻译工作一直被形容为“费时低效〞。
我国近代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躇〞,讲的就是翻译实践过程的这种不易。
而傅雷在二十年间三译?高老头?的艰辛,也说明翻译任务的完成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知识储藏和长期皓首穷经查阅词典和文献的认真态度。
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开展,信息几何倍数的累计、变化、爆炸,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每个领域都博闻强识,没有一本词典能够包罗万象,更没有可能仅凭薄弱的人力和简单的组织来及时高效地完成数量及其庞大的翻译工作。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利用计算机来辅助翻译工作可以使译者借助网络涵盖无限资讯的能力来最快地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更加迅速准确地理解各种术语的含义及其对应的译语用词,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保障了翻译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开展历史要讲计算机辅助翻译就要先谈到最初的机器翻译。
简单说来,机器翻译就是应用计算机实现从一种自然语言文本到另一种自然语言文本的翻译。
早在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和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已经提出了使用机器字典克服语言障碍的设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cai 综合应用了多媒体,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cai,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
[关键字] 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学习兴趣
0.研究背景
cai,被广泛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基本得到教育界的认可。
但从实践意义来看,“计算机辅助教学”涉及的范围远远大于cai
自身的本义。
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这一领域的外延还在发生着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包含如下四个内容: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al—计算机辅助学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c—计算机教育应用
1.cai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所以cai的历史基本上是以美国cai发展历史为主线。
近四十年来,cai的发
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1]:
(1)1958-1965年
这是cai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大学和计算机公司为中心开展的软件硬件开发研究工作,并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系统。
如:plato系统。
(2)1965-197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研究规模扩大,并且将以前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
斯坦福大学在1966年研制了ibm1500教学系统。
(3)1970-1975年
这一时期,cai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进一步趋向实用化。
开发的科目除了数学,物理之外,在医学、语言学、经济学、音乐等多种学科领域均开展了cai的应用。
(4)1975-80年代后期
微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之成为多种教育环境中的理想工具。
(5)80年代末以后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被称为计算机的一场革命,它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的能力,显示了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非凡才能,很快成为cai发展的重要方向。
2.设计cai教学软件的基本要求
科学选择:由于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物
力,因此对这一方式的使用要慎重,要在高效的原则下决定是否使用。
科学选择还体现在课型、媒体、资料、使用方式等的选择上。
特别是在自然课中,并不是每一种类型都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使适用,也存在着选用哪种应用方式的问题。
科学决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设计,以及制作者对构思的实现方式选择上。
具体体现在软件制作的全过程[2]。
我们在实践中的制作过程如下:选择课题→目标解析→教学流程图设计→辅助教学方案设计→编制稿本→制作课件→试用检测修正→课
堂教学实践→讨论教学效果→评价修正。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专家、教师、制作者等各方面人员都应密切配合,力求以科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教学软件进行评价和修正。
经过一个制作周期后,教学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和一套完整软件等都应该作资料进行保存。
3.当今两款主流cai教学软件的介绍
几何画板: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软件是由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公司制作并出版的优秀教育软件,1996年该公司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发行该软件的中文版。
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
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
ppt:众所周知的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的简
称。
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
该软件功能强大,专门用于演示文稿的制作;可协助用户独自或联机创建生动的视觉效果;它增强了多媒体支持功能,利用该软件制作的文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于投影仪当中,也可将演示文稿打印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使用幻灯片机播放,可以将演示文稿保存到光盘中以进行分发,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或视频流[3]。
对用户界面进行了改进并增强了对智能标记的支持,可以更加便捷地查看和创建高品质的演示文稿。
现在大多数的cai教学资源都是以ppt的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当中的。
4.总结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延伸,并且通过对cai历史发展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对于制作优秀cai教学资源的两点重要要求。
最后,介绍了当今最流行的两款cai教学软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资源的制作。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而且更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更具互动性。
参考文献:
[1] 蔡宪.试论高校cai的发展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1998,05.
[2] 李玉玲,徐晓阳.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比较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9,04.
[3] 易慧.谈powerpoint的教学应用[j].辽宁高职学
报.2003,06.
作者简介:
何学锋,男,1970年12月生,中学一级职称,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广西富川县高级中学总务处副主任。
2009年获得贺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2006年参与编写《高考古诗阅读鉴赏点睛引路》(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参与编写《课堂新坐标》并评为优秀副主编,撰写论文《论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应》获1999年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论文评比二等奖,撰写论文《中学古典诗词音乐教育初探》获2009年自治区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二等奖。
具有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多年来带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