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欺骗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合集下载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 年6 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 年元月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

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市场质疑之二: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

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

市场质疑之三: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

主要疑点有:1、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 万元。

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

2、鱼塘里的业绩神话。

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

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一、绩优神话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二、绩优神话的终结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停牌也许仅仅是个开端。

蓝田造假案例

蓝田造假案例

八、蓝天股份的启示与银广夏、郑百文等造假上市公司相比,蓝田股份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因为这个假货竟然还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且监管部门难以查到造假的直接证据。

蓝田股份去年10 月上旬公告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而该次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

据报道,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虽然证券市场上一直对蓝田股份疑团重重,但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

例如,舆论曾对蓝田股份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及现金流过大提出质疑,而蓝田股份搬出农业问题专家的观点作解释,称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

如今蓝田股份虽被初步揭开利润造假的丑陋面目,但对商业银行和中小投资者似乎一切都已经晚矣。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蓝田案如此滞后地被发现和查处,现行制度又该作何检讨呢(一)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蓝田股份1999 年被查出上市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涉及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伪造银行账户,以及“压缩”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等违法行为。

对此,蓝田股份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 万元,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 万元。

记者在本报1999 年11 月3 日刊登的《蓝田造假怎么罚》一文中指出,“蓝田股份造假的数额之大已属严重的经济犯罪,假若对这种‘包装'行为打击不力的话,必然还会出现‘后继'者” 。

孰料“后继” 者竟然是蓝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场对这家公司极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润造假仍无休止地继续。

要知道蓝田股份上市时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早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

就说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 万元,按《刑法》第177 条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 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 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4.32亿元。 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 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
蓝田事件始末

刘姝威 在斗争中取胜 她也获得了她该有的殊荣
刘姝威
感动中国 2002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 以个人力量战胜蓝田股份神话
中国财经大学研究员 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 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 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 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 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 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 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 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 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 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 经济的发展。
疑点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 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 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 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 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 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 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 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 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 巧合吗?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 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四面 1.偿债能力分析 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 2.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 110 3.现金流量分析 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4.资产结构分析 5.关联方关系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 6.收入来源分析 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 田没有撤诉。穷途末路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 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 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 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对刘姝威的起诉被 法院驳回。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公司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情况,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案例一: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蓝田股份曾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在资本市场上也一度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蓝田股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严重违反了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质量特征。

在可靠性方面,蓝田股份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伪造了虚假的财务报表。

其财务数据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

蓝田股份在报表中夸大了水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在相关性方面,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严重脱节,投资者无法依据这些虚假信息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难以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利益受损。

在可比性方面,蓝田股份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使得历史数据无法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众多投资者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另银行等债权人也因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风险而收紧信贷,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也对整个农业行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

为了防止类似的会计造假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违规成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摘要】2001年10月,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引起一众哗然。

其利用财务造假手段,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三角理论一、蓝田造假案情回顾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彻底破灭,引起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速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蓝田股份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相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三,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虚增2770万。

(二)虚增利润其一,虚增收入。

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

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

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的宣传广告费用支出不见踪迹。

现金流量表中,观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2001年上半年职工人均工资额仅为185元。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最先挑破这些破绽的是一个叫刘姝威的女人,她为此获得了由中 央电视台评选的“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被称为“中国股市的 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 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 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作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蓝田业绩有虚假 成分,而业绩神话完全依靠银行贷款,20亿贷款蓝田根本无力偿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改为 6696 万股,对公司国家股 、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 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 随后,从 1999 年到今年的 3 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 准。去年 9 月 21 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 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 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 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 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其中指出蓝田公司涉及资产虚 增、利润虚增以及其他造假事实等问题。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 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简介
•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 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 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 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 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 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 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 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案例启示
2、审计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提高职业谨慎。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并 保持工作中应有的职业谨慎。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遵守诚信、 客观、公正、保密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 行评估,对审计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判断,遵守审计准则、规范,采 取积极地应对措施防范可能对审计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解决道德及 利益冲突问题,保持实质上及形式上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客观性、 意见的可靠性,尽可能地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的对重要事项审计的遗 漏及审计结论的错误。审计人员需担任起证券市场“守护神”的光荣 使命,坚持原则,提高责任意识,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与此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地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促使审计人员道 德水准与执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蓝田舞弊案例

蓝田舞弊案例

寻找最后一张底牌
舆论对蓝田的业绩一直质疑,但都是建立在常理和逻辑的基础之上,包括刘姝威的观点,都缺乏一个最终有说服力的证据。为此,中国证监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1999年以来,3次否决蓝田的配股申请,证监会稽查局在过去的一年里,先后5次进驻蓝田进行彻查,包括其销售渠道的外围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证监会仍然没有公开它的调查结论。证监会稽查局蓝田调查负责人夏志良反复强调:“现在我什么也不能说。”
“这么简单的问题,银行不会发现不了。那么为什么不应该发放的贷款发放出去了?应该停发的贷款停发不了?这就说明一定是有其它的因素在干扰。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瞿兆玉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就拿到国家机密级刊物《金融内参》?如果这个因素不消除的话,保证银行信贷安全是很难的。”刘姝威没有指出是哪些因素在干扰商业游戏的规则,她关心的是怎么才能够制止运用手中的权力干出这种事。“那么对于决策部门来讲,是不了了之,还是要一查到底?如果这个问题不一查到底的话,以后还会这么干;如果这个因素再纵容存在下去的话,银行没法办了,这是很危险的。”
银行曝出贷款黑洞
来自银行界的消息说,蓝田贷款涉及的银行至少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业内人士评论,蓝田巨额贷款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
刘姝威说,各大银行在2001年相继发现贷款风险不可控制,故全面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行动。2002年1月7日,瞿兆玉到一家银行信贷部申请贷款延期遭到拒绝,自那以后,瞿似乎消失了。
刘姝威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1986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在2001年应约写的一本书,叫《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刘姝威说。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开始并没有蓝田。

论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分析

论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言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 (1)二蓝田之谜 (1)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 .. (2)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 2 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 2 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3 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 3 2、关联交易舞弊 (3)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 ................................................................................... 4 结论 ............................................................................................................... .... 4 致谢 ............................................................................................................... .... 5 参考文献 (5)附录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蓝天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 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蓝田造假案

蓝田造假案

蓝田事件启示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股份1996 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 年底扩张到4.46 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 亿元大幅增长到18.4 亿元,净利润从0.593 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 亿元。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 元以上,最高达到1.15 元。

即使遭遇了1998 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 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

而这一神话最终被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员刘姝威所打破。

刘姝威在对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之后,发现2000年蓝天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速动比率下降到了0.35,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在会计课程学习中我们知道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估算,一般来说,对于制造业的公司来说,流动比率以不低于2为宜,速动比率以不低于1为宜。

而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已经远远低于相应值,说明蓝田短期偿债能力很弱,至少有1.27亿元的短期流动负债不能按时偿还。

在刘姝威的研究报告发表后,多家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蓝田神话的破灭有很重要的意义,蓝田事件过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包括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业绩注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对于我们而言,从这一事件中我真切感受到会计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蓝田公司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

这在我们课程学习中,老师也曾经多次提到,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数据可溯源,同时对于财务报表中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修改,使之做到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不能让财务报表成为企业虚增利润欺骗广大股东和社会的工具。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

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

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

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

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5.职工每月收入仅 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 多元? 职工每月收入仅 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 支 付的现金”栏中看出, 年度该公司职工 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 年度 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名职工计, 名职工计 工资支出为 万 名职工 人均每月收入仅 年上半年人 人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 元 年上半年 均收入为185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 均收入为 元 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 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 于员工 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 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 合于情理吗? 言,合于情理吗?
质疑一:看不到野藕汁卖, 质疑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 蓝田股份年报显示, 润。 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 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 亿元之巨。 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 亿元之巨。在一 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 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 野莲汁,而且很热销, 野莲汁,而且很热销,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 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 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 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1.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 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 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 年销售收入 亿元, 公司 亿元 而应收帐款仅 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 万元。 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 万元 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 收入8.2亿 应收帐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 收入 亿元,应收帐款 万 济条件下,无法想象, 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 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 济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 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 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 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 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 难 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 亿元之巨的野藕汁 亿元之巨的野藕汁、 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 等饮料, 莲汁等饮料 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 莲汁等饮料,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

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

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

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

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

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

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

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

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

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

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

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增资屡屡搁浅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

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

当蓝田再次提出配股申请时,一桩陈年旧案成为蓝田的滑铁卢。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

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

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

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

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

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配股资格的丧失,使蓝田的财务链条绷紧了。

2000年4月,蓝田股份再次将1999年的配股方案报证监会复审。

10月,证监会再次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再度搁浅。

2001年3月20日,蓝田股份的配股方案,再次上报证监会。

同年9月和10月证监会两次派员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并迫使蓝田股份发布接受调查的公告。

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第三次落空。

但从当时配股价格的上调,可以看出蓝田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

600字成为导火索真正剪断蓝田资金链的是一个文弱的学者。

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

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

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

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

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此文发表以后,“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找到刘姝威并要求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他称此文“让所有的银行全部停止对蓝田贷款。

资金链断了,蓝田让你搞死了”。

因刘姝威拒绝道歉,“蓝田股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刘姝威告上了法庭。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诉通知书》,称“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要求刘姝威作为被告出庭。

“《金融内参》属于机密级刊物,只供各银行领导参阅。

我没有想到那篇600字的短文会落到蓝田的手里,更不相信各大商业银行会仅凭一篇短文而停止对蓝田贷款。

”刘姝威说。

但就整个事件来看,刘姝威的文章确实成为“蓝田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谎言欺骗连连应收账款怎么会如此之少?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2万元。

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3159万元。

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像,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

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

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

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账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2000年年报以及2001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

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1、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2、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赢利水平的可能性很小。

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

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

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

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

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曾轰动全国的蓝田股份造假事件,至今仍有余温。

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

据报道,2008年10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造假者最终制造的是牢狱之灾,蓝田的谎言被彻底戳破。

但为这些为这些谎言所付出的代价确是惨重的,这里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相关部门的信誉和国人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