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
解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解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261a34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3.png)
解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引言: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本文将解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探讨其意义和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1.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手段,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2. 构建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还致力于构建美丽乡村。
通过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田、修缮农村民居等措施,使农村充满生机、宜居宜业,吸引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实现人口的良性流动。
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旨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农村的潜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1. 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权有偿退出等方式,提高农民土地流动性和产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一批富有创造力、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政府可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3. 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保障农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质量。
4. 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引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5. 优化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实现美丽乡村的关键一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理解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c20c0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5.png)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农民利益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一些理解。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政策之一。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同时,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为城市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农产品供应,并且有助于推进农险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也将带动农村技术、科技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保障农民利益和增加收入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对象。
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创造更多利益机会和收入来源,让农民收到更多的收益。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带来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增加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的实际水平。
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础,新农村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可以通过强化村民自治、加强村委会建设和村级公共产品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为各种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事业发展和农民自我发展。
四、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应该包含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可以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机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并且提升农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e2e4e356137ee06eef91811.png)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
党的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精神,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不渝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曾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注意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8a6cf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b.png)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https://img.taocdn.com/s3/m/245a62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5.png)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幸福为目标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农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口庞大,农村人口占比极高,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我们正处于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3. 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
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产业、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都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4.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乡村振兴不仅仅关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提高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使农村生态、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既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也适合农民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1. 提高农业生产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包括农村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土壤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环境。
4. 确立农民参与权利。
要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支持政策,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e905b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6.png)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其目的是为了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以及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1.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居民收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经济收入。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来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均衡。
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经济和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
2.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宜居、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ae5610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7.png)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目标一、介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整体经济稳定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稳定。
二、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村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农村合作经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来实现。
三、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建设,而这些设施的完善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既是基本民生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农村人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村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学校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村的文化氛围。
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同时还能够改善农村形象,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e1be435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6.png)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农村发展不平衡、两头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1. 优化农业结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石,优化农业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部分。
需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同时,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力量,打开农产品销售的新通道。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4. 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农村发展的保障。
需要完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发展环境。
5.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水土保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同时,要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促进农村环境卫生改善。
6. 加强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同时,要推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水平。
7. 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2ff0bc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4.pn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社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发展的协调。
本文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发展农村就是发展经济。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村社区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 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和富裕农民。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1.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和强烈地方特色的农村,打造宜游宜居、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景区。
2. 宜居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富裕农民: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财富累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建设新型农民住房和美丽乡村,提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排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目标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目标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9a7b7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1.png)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目标规划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农村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节点,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规划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目标规划。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确保建设质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通过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产出效益。
政府应加大推动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创业等新兴产业,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要注重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受教育程度。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还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政府要制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推动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进入城市工作。
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加大农田治理力度,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要大力推行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好农村独特的生态资源。
七、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e3978f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c.png)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标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那么,新农村建设具体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呢?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面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传统农村往往存在着建筑老化、卫生条件差、道路狭窄等问题,给农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新农村建设通过推进农村居民住房改造、卫生厕所普及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居住舒适度,也改变了乡村面貌,为乡村旅游等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新农村建设还着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措施,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种植、养殖等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三、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注重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旨在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农村社会文化内容。
通过推进农村学校建设、宣传文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等措施,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丰富了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维护农村稳定新农村建设力求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土地管理、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鼓励农民参与基层自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增强了农民的发展动力和获得感。
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7bf49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8.png)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正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和资源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并分析其带来的益处。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2. 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新农村建设倡导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吸引农民留在农村。
这将有助于防止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到城市,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并缓解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改善农村环境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1. 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等。
这将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 农业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旨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培训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 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资源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推广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4. 农民生活保障: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保服务,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
5. 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d7791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4.png)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
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都比农村要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格局的完善,可以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同时也为城市人口提供新的创业机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能够缓解城市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城乡资源整合,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
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机遇。
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促进圆满的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远离贫困。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经获得显著降低,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处于困难的生活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通过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扭转这一局面。
通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进而达到逐步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目的。
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号召的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https://img.taocdn.com/s3/m/bf71aa6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4.png)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农村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政府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要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1. 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集约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2. 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3. 脱贫攻坚:持续深化农村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4. 农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农民自治水平。
5. 乡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培育乡村文化产品和乡土文化精品,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路径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民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2.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农民收入。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5. 引导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乡村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承载地。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f13f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c.png)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面临许多问题,如农业产能下降、人口流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即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其目标和意义。
引言: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承载着大量的农民。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愈发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
一、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良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差距,并引导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四、保障农民权益保护农民权益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改革发展中,我们要尊重农民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土地承包、农业转移等方面的权益不受侵犯。
只有保障农民权益,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
五、促进农村文化传承农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交流受到限制。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农村文化传承,保护农村的地域特色,鼓励农村居民保留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充分展示农村的优秀传统。
六、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农村地区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b91e3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6.png)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发展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希望能为农村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并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等新兴产业,也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
首先,要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的不足问题,提升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首先,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方式。
其次,要加强农村水资源的管理,建设农村水源保护区,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
最后,还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农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首先,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
其次,要加大农村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可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
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和农民住房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5eb73b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7.png)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日益显得重要。
在中国,农村建设一直是高度重视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支柱。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更在于通过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中国的农村--城市发展不平衡已经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加速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例如发展农村旅游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使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经济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是打造特色产业,例如生态农业、林业、渔业、养殖业等。
深入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农业科技、农村电商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同时,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将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平衡发展,形成以城市为主导,乡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的全面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中国的经济竞争力。
三、文化意义农村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保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乡村的归属感、融入感和认同感,培养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气质。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建设,更在于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树立“诚信、实干、协作、创新”的精神,革除陈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观念,促进当地社会的自觉建设,强化乡土文化意识的认识,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向更具内涵和质量的方向前进。
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思路与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00a0e2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e.png)
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思路与目标乡村振兴工作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提升、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乡风文明的塑造。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阐述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乡村振兴工作的提出源于我国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土地荒芜和农业废弃物等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农村为重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具体包括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多渠道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可以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增强大众的消费信心。
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发掘农村的特色资源,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这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强农村企业和合作社的建设,提升农民创业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支撑。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提升。
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农村公路、灌溉设施、电网和通信网络等,提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农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
这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_农村农业工作计划_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_农村农业工作计划_](https://img.taocdn.com/s3/m/5485ecd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c.png)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
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
“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
“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
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华图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通关课程5折优惠啦(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
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个国情又主要凸显在“三农”之中。
所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因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都还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上得当,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好,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建立农村民主管理的新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
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下总体思路。
(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其目标内容主要有:(一)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中央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
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
在农业科技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定期不定期地深人到村、户,将更多的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切实送到户,教到人。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内外结合”,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也要下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二)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日子。
1.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2.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
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在内的,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协调发展,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
3.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要进一步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中能够有工可务,有钱可挣,挣了钱能拿到手、带回家。
4.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
国家农业资金的投入,要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三)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乡风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反映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农村的“软件”建设。
1.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着手,逐渐树立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不浪费等良好风尚。
根据农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的思想状况,不断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尽快建立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
2.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宣传文化站,有条件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
要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民俗焕然一新。
3.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随着多年来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农民的法制意识在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的还为数不少。
有的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有的又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从而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