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__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_______ 家, ______ 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_____ 以后_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给加点字注音。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 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21、《 <孟子 >二章》【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认识孟子散文的特点。

2、频频朗读,理解文意,背诵两文;3、理解“荣华不可以淫”的含义;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获得教益,加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要点】累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荣华不可以淫”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期间邹国人,中国古代有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期间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弘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吞并战争强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德政”学说,主张行“德政”以一致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录,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文章素来以雄辩著称,它不单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点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概充足,感情洋溢,逻辑严实;既滔滔雄辩,又冷静自在;尤擅长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代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使用说明】:A 层达成全部题目, B 层达成除带“★★”外的全部题目, C 层达成除带“★★”、“★”外的全部题目。

《荣华不可以淫》预习导学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意思。

.( 1)往之女家()().( 2)荣华不可以淫()().( 3)丈夫之冠也()()2. 解说加横线词语含义( 1)安居而天下熄() ( 2)父命之 ()( 3)与民由之 () ( 4)荣华不可以淫()( 5)独行其道 ()(6)贫贱不可以移()( 7)以顺为正者()() ()()( 8)居天下之广居()()( 9)得志()()( 10)威严不可以屈()3. 一词多义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居 (5)居()天下之广(6)居()道 (7)独行其道()( 8)妾妇之道()正( 9)以顺为正者()(10)立天下之正位()4、翻译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畎()亩傅说()胶鬲()拂()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4)人则无法家拂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邹人,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___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

二、重难点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三、典型例题分析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2.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孟子两章》导学稿

《孟子两章》导学稿

《孟子》两章导学案(曾传华编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3、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米粟.()亲戚畔.之()2、解释一词多义: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解释加点词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④兵革..非不坚利也()⑤、委.而去.之()()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翻译下面句子: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022年部编版《《孟子》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孟子》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开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正位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

他是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后世常将他与孔子并成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畔.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2)池.非不深也池:(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4)亲戚..畔之亲戚:6.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文章结构框架图。

(二)问题研究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孟子所谓“人和”和“得道”的关系。

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从课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逐层展开论证的?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

其中最重要的是。

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学常识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_》。《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___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字__,__时邹人。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代表作品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1.略
2.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
3.美国狂轰南联盟、审判米洛舍维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软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可以说失道寡助啊!
陈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台独,遭到我们炎黄子孙的强烈谴责和反对,真是失道寡助!
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习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课件PPT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jiefangjun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客观条件:苦、劳、饿、空乏、乱
(个人)造就人才
主观条件:改、作、喻
(国家)治理国家:入则……出则……国恒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预设:(1)正音:
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称为“亚圣”。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我们曾学过他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3.助读资料: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f 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 • •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媼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含答案)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含答案)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题设计(含答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明确提出论点,表示人和就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进行,用概括
性的战例予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表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
争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相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面世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为“多并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并助””与“寡助”展开对照,自然求出“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总——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先明确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出了六位由低贱至贵戚的历史人物,表明肩负重
任的人,事先必抵挡一番艰辛的磨练,为下文将要说至的观点提供更多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认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促进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
(2)、恳请找到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从哪些方面去详述其艰难困苦
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18、《孟子》两章学案资料链接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以下句子并单独解释加点的词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答到题上面)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⑵委而去之()⑶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之: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2分)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以下句子并单独解释加点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____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家, 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给加点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 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 “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读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____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家, 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自读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理读(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天时:()地利:()2、人和:()3、环:()4、是:()5、域:()6 、威:()7、得道:()8 、亲戚:()9、故()10、坚()利()11、至:()12 、委()去()13、兵()革()14 、池:()15、固:()16、畔()(二)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四、总结升华对于“人和”得道” ,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答案二、(1)(畔通“叛”,背叛)(2)(城,内城;郭:外城)(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护城河。

今指水塘。

)(3)(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⑷(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三、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 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一、引读自读(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 章,约35000 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 、是天时不如地也是:()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7、得道者多助得道:()8、亲戚畔之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寡助之至至:()12、委()而去()之13、兵()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 )15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 、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朗读节奏1 、夫环而攻之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文本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教学过程:一、基础积累1、自己介绍作者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3、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所以动.以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用、通假字、特殊句式)而后喻.( 国恒.亡( 4、 词类活用。

劳( 所以动 (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5、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 6、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降大任于是人也 (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 ()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7、特殊句式。

A 、( ) 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8、翻译句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其筋骨饿 ( )心 忍( )性 ) ) ) )( )其体肤 空乏 ( 行拂乱 ( ) 古义: )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 ) ) ) )B 、( )句 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举于士(被录用)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 其身 )其所为) 故天将 征于色( )发于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 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5、文章第2、3 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目的: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三、拓展延伸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