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3.交流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赏析。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习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创作一篇关于《三顾茅庐》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文章主题。
3.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小品,展示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方法方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典故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文章,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逻辑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三顾茅庐》情景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的内容。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历史典故吗?这个故事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

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大贤谒见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

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

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d、创新对读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同桌说——全班交流(2)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四、总结升华(幻灯4)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三顾茅庐》优秀教案导语:《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终一组教材的其次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教案,希望你宠爱,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熟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特别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依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刘备前两次去隆重访问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洁的批注。

先自学,然后小组沟通。

三、争辩沟通1、四人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2、全班内沟通呈现。

四、点拨引导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敬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意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判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意。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

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其次自然段)4、老师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意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观看的?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意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意诚意的。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感受刘备的诚心与毅力。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智慧与才能。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兴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重点难点讲解(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智慧、勇敢、忠诚、谦虚、有远见。

(2)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备:仁爱、诚信、毅力、求贤若渴。

5.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备为何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小组作业:编排课本剧,表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优点(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不足(1)对部分学生的辅导不够,导致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讲解。

3.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

(2)调整课堂时间安排,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三国演义》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

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基础性诊断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讨__,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

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__:群体诊断与矫治张飞:嚷、捆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2、讨__: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2、讨__: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体会刘备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难点: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圈画重点: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指导圈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讨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五、导学过程:1.预习学案(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2.导学案(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

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

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

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认识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

2. 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不懈、真诚待人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品质在今天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介绍。

2. 故事主要内容概述及细节分析。

3. 人物性格及行为分析,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品质。

4. 故事所蕴含的道德和人生哲理探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①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②简要讲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大致轮廓,激发学生兴趣。

2.背景介绍(10分钟)①讲述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刘备的身世和抱负。

②介绍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及其才智。

3.故事讲解(15分钟)①详细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包括刘备的前两次拜访和被拒,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并得到其辅佐的过程。

②强调刘备的坚持和诚意,诸葛亮的谦逊和忠诚。

4.角色分析(10分钟)①分组讨论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行为对故事结局的影响。

②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5.深层含义探讨(10分钟)①引导学生讨论“三顾茅庐”故事中蕴含的坚持不懈、真诚待人的道理。

②让学生思考这些品质在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应用。

6.活动(15分钟)①角色扮演:选取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重新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②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并在表演结束后提出建议或感想。

7.总结(5分钟)①总结“三顾茅庐”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②强调坚持和真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品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短文,以“如果我遇到像诸葛亮一样的人”为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2.准备下节课的角色扮演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五、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短文写作: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三顾茅庐”的故事进行阐述。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3. 学习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一位能辅佐他的贤才。

他听说了南阳人诸葛亮的才智,决定上山拜访。

2.2 故事情节刘备第一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门了。

第二次上山,刘备未能见到诸葛亮,但他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上山,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中长谈,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

2.3 故事启示本故事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诚意和执着,以及诸葛亮的谦虚、智慧。

学生应从中学习到尊重人才、珍惜机遇、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要人物刘备:蜀汉王朝创始人,仁爱宽厚,渴望人才。

诸葛亮:卧龙,南阳人,才智过人,谦虚谨慎。

3.2 人物关系刘备:寻求贤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起初不愿意出山,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辅佐刘备。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2. 从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品质?3.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如何说服诸葛亮出山?4.2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汇报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从故事中学到的品质;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尊重和诚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章:深入学习故事背景6.1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三顾茅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2)简介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品质。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2)分享创意表达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 创意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案
备课时间:2018.11.20
授课时间:2018.11.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比较阅读法、视频直观赏读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四、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五、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yè guān chǎng nǎn Miǎn xù dān bǐ
拜谒纶巾鹤氅愧赧沔存恤箪食鄙贱
词语解释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六、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七、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八、细读感悟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可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成霸业,兴汉室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九、艺术特色
1.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十、拓展延伸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
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十一、布置作业
1、翻译“自董卓造逆以来……惟将军图之。


2、完成练习册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