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忽视对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心、关爱。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经济快速发展与文明、道德不断提升相互存在的社会。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个概念。旨在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价值观;移情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濮存昕是中国第一个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他曾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促膝谈心、同台演出,也常向公众宣传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彭丽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家,最近央视的一个公益广告上,她和一群儿童艾滋病携带者拥抱在一起,鼓励他们打开心扉走向公众,同时也唤起公众对他们的关爱。可以说这些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觉得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丽莎嬷嬷是著名的慈善家。她出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家庭,后来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去加尔各答。她在那里成立了临终关怀医院,为贫民窟里最贫困无助和濒临死亡的人服务。她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五百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

平奖。也被许多人赞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震后很短时间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助人浪潮开始了,人们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技能、时间、鲜血、财物来帮助那些受伤者、死难者及其家属。

从上面这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先,这些行为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具体表现在社会交往中的谦让(modestly declination)、合作(co-operation)、共享(sharing)、帮助(helping)等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涉及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既包括了自愿帮助他人,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altruism),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既可以发生在朋友和熟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既可以发生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非紧急状态下;既可以是完全无私的行为,也可以是由自己利益驱动的行为。

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完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环境,一些丑恶的现象并不因人们的厌恶而销声匿迹。公众场合人们看到了小偷把自己的手伸向别人的口袋而保持沉默,公交车上,白

发苍苍的年迈者摇摇晃晃的站在那里,座位上的人们却漠然置之。这一切本不应该出现,这一切人们内心也不愿看到。那么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进行道德宣传,支持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人们将这种意见用议论发表出来时就形成了舆论和道德。道德是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规范的重要支持力量,异口众声使人感到强大的群体压力,制约人的行为。健康的舆论对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等思想和行为给予大力褒奖,而对各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给予严厉谴责,从而使更多的人遵从规范。如:社会媒体应该对助人的人给予高度赞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宣传了助人的行为,又鼓舞了做好事者。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还有可能既不是无私的也不是自私的,而是为了支持自己心目中坚持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因为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的道德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原则会逐渐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支持道德原则本身也可能会成为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三、在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所以,在不同的群体范围内,比如:单位、学校、公

益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良好的群体,具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森林效应”。森林中的树由于互相争夺阳光和空气,长得又高又直,树杈也少得多。同样群体中也存在着比较、竞争以及植物所没有的榜样作用,可以产生激励作用。所以,群体的影响对培养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培养自己的移情心理

移情是指当个体知觉到他人处于困境中时,对他人情感的同情性体验和替代性感受,即“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我能够理解你的痛苦”。例如:亲人或恋人之间会因为彼此的痛苦而痛苦,喜悦而喜悦。移情是人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个体被移情激发时,他就能做出忘我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当人们在看到某某人苦难时,会被深深的打动,同情心自然被唤起,会促使人们自觉做出亲社会行为,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内化,所产生的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人们能经常看到被自己帮助过的人,于是就会预期这些人在必要的时候帮(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80页)助自己;同样道理,那些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也会感到有帮助别人的需要。

五、强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正如顾炎武的那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抢险救灾、遵守法规、参加公益活动等都体验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当然,社会责任感也

使我们有选择地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和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如果某人的困境不是自己造成的,比如他遇到了自然灾害,他就会得到他人的全力援助。如果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能像在家庭中的角色一样有责任感,那么他的行为自然就会受到责任感的支配,就像在家庭环境中影响子女一样,在社会环境中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要有责任感。但如果他的困境是自找的,如懒惰、不道德、缺乏远见等,那么,社会规范就会让他们咎由自取。因此人们的反应与其所做的归因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别人的需要归因为不可控的困境,我们就会帮助他们;如果我们把别人的需要归因为他个人的选择,公平的观念就使我们不去帮助他,我们会认为那是他个人的错误造成的。

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亲社会行为不仅使我们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奖励,而且能够避免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惩罚。试想一下,在你做过好事之后,心情会怎样?是不是感到有点自豪,觉得自己是好人,感觉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当然还不只如此,你还会因此而受到他人的称赞,这一切都会让你感到快乐,促进你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也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还会使你获得或巩固友谊。此外,做好事还会使你免于良心不安和他人指责,因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有助人的责任,如果我们不那样做的话,将会产生羞愧感或内疚感。为了避免自责和他人的责备,人们也会选择去做好事。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