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合集下载

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三角函数一.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结构】二、要求(一)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二)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差及倍角公式)(三)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四)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线、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Y=Asin(ωx φ)的简图、理解A、ω、< 1271864542"> 的意义。

三、热点分析1. 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本章的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2. 对本章内容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从1993年至2002年考查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问题(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3)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3. 基本的解题规律为:观察差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解题规律:在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4. 立足课本、抓好基础.从前面叙述可知,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高考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所以在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变换,可见高考在降低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下,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和图象的考查力度.四、复习建议本章内容由于公式多,且习题变换灵活等特点,建议同学们复习本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对现有公式自己推导一遍,通过公式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第27课时—三角函数的求值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第27课时—三角函数的求值教案

一.课题:三角函数的求值二.教学目标: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三.教学重点:有关公式的灵活应用及一些常规技巧的运用.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1.给角求值,即在不查表的前提下,求三角函数式的值;2.给值求值,即给出一些三角函数,而求与这些三角函数式有某种联系的三角式的值; 3.给值求角,即给出三角函数值,求符合条件的角. (二)主要方法:1.寻求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化非特殊角为特殊角;2.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通过三角变换消去或约去一些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一些常规技巧:“1”的代换、切割化弦、和积互化、异角化同角等.(三)例题分析:例1.已知3sin 5m m θ-=+,42cos 5m m θ-=+(2πθπ<<),则tan θ=( C ) ()A 423m m --()B 342m m-±-()C 512-()D 34-或512-略解:由22342()()155m m m m --+=++得8m =或0m =(舍),∴5sin 13θ=,∴5tan 12θ=-.例2.已知1cos(75)3α+=o,α是第三象限角,求cos(15)sin(15)αα-+-o o的值. 解:∵α是第三象限角,∴36025575360345k k α⋅+<+<⋅+o o o o o (k Z ∈),∵1cos(75)3α+=o ,∴75α+o是第四象限角,∴sin(75)α+==o∴原式cos(15)sin(15)sin(75)cos(75)αααα=---=+-+=o o o o.例3.已知2sin sin 1θθ+=,求243cos cos 2sin 1θθθ+-+的值.解:由题意,22sin 1sin cos θθθ=-=,∴原式223sin sin 2sin 1sin 1cos 1sin sin 22θθθθθθθ=+-+=+-+=-+=.例4.已知8cos(2)5cos 0αββ++=,求tan()tan αβα+⋅的值. 解:∵2()αβαβα+=++,()βαβα=+-, ∴8cos[()]5cos[()]0a αβααβ++++-=,得13cos()cos 3sin()sin αβααβα+=+,若cos()cos 0αβα+≠,则13tan()tan 3αβα+⋅=, 若cos()cos 0αβα+=,tan()tan αβα+⋅无意义.说明:角的和、差、倍、半具有相对性,如()()βαβαβαα=+-=-+,2()()ααβαβ=++-,2()αβαβα+=++等,解题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变形. 例5.已知关于x的方程221)0x x m -++=的两根为sin ,cos ,(0,2)θθθπ∈,求:(1)sin cos 1cot 1tan θθθθ+--的值;(2)m 的值;(3)方程的两根及此时θ的值. 解:(1)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sin cos sin cos 2m θθθθ⎧+=⎪⎪⎨⎪⋅=⎪⎩,∴原式2222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2)由①平方得:12sin cos θθ+⋅=,sin cosθθ⋅=2m =,故m =. (3)当221)0x x -=,解得1212x x ==,∴sin 1cos 2θθ⎧=⎪⎪⎨⎪=⎪⎩或1sin 2cos θθ⎧=⎪⎪⎨⎪=⎪⎩ ∵(0,2)x π∈,∴3πθ=或6π.(四)巩固练习:1.若cos130a =o,则tan 50=o(D )()A ()B()C ()D2.(1tan 20)(1tan 21)(1tan 24)(1tan 25)++++=oooo( B )()A 2 ()B 4 ()C 8 ()D 16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27,智能训练3,10,13,14,15. ①②。

高中数学_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函数求值的各种公式,并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能选择正确的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合作互助的精神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和扎实严谨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各种三角函数的求值公式;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函数求值公式进行恒等变换解决相关求值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归纳、小组合作、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三角求值为主线,从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得出方法和技巧,再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体会到各种三角求值题目对本节知识和公式的考察方式,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求值的理解。

的值。

10),10βα-=且课后 限时训练A.-B.C.D.- 2.tan(-570°)+sin240°= ( ) A.- B. C. D. 3.已知3sin()42πα+=,则3sin()4πα-值为( )A.21 B. —21C. 23D. —234.=-+0tan50tan703tan50tan70 ( ) A. 3 B.33 C. 33- D. 3- 5.5310,cos ,+510αβαβαβ==-设,为钝角,且sin 求的值. B 、提高组已知71tan ,21)tan(),,0(,-==-∈ββαπβα且,求)2tan(βα-的值及角βα-2.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分层设计题目。

1、板书设计:2、时间安排:课题引入:1分钟 复习回顾:5分钟例1及变式1:6分钟 例2及变式2:15分钟 例3及变式:15分钟三角函数求值 常见题型与公式 例1 1、三角函数定义 例1小结 2、知角求值 3、知值求值(角) 例2 4、化简求值 例2小结 例3 例3小结 屏幕投影课堂总结:3分钟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与高三学生相比,虽然在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能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但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仍有不足,在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初中求三角函数值教案

初中求三角函数值教案

初中求三角函数值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学会使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函数的规律;(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思维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三角函数有正弦(sinA)、余弦(cosA)和正切(tanA)。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1)30°角的三角函数值;(2)45°角的三角函数值;(3)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 新课讲解:(1)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解释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讲解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4)总结三角函数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等;(3)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计算距离等。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函数的规律,分享自己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实际应用: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如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等。

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2 2
[sin(3
+ )- cos(3
+)]=
2 2
1-2 3
2=
2-4 6
cos(12 +)=cos[(3 +)- 4]=
2 2
[cos(3
+)+
sin(3
+)]=
2 2
1+2 3
2=
2+4 6
sin(6 +2)=2sin(12 +)cos(12 +)=2
2-4 6
2+4 6
=-
7 9

cos(3
11 =2+2(sin
2x-cos
2x)+cos
2x
1 =2(sin
2x+cos
2x)+21.
2、化简 sin2α·sin2β+cos2α·cos2β-12cos 2α·cos 2β.
法一:原式=sin2α·sin2β+cos2α·cos2β-21(2cos2α-1)(2cos2β-1) =sin2α·sin2β+cos2α·cos2β-12(4cos2αcos2β-2cos2α-2cos2β+1) =sin2α·sin2β+cos2α·cos2β+cos2αsin2β+cos2βsin2α-21 =sin2β(sin2α+cos2α)+cos2β(sin2α+cos2α)-12 =sin2β+cos2β-12=1-12=12.
(4)切化弦; (5)辅助角公式应用。
二、给值求值问题
1.
[2016·常州模拟]已知,
均为锐角,且 sin
3 5
,
tan(
)
1 3
.
(1)求sin( )的值;

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与证明(教案)

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与证明(教案)

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与证明教学目标1、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化简证明求值;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化简证明求值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1、两角和与差公式:()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2、二倍角公式:sin 22sin cos ααα=, 22tan tan 21tan ααα=- 22cos 2cos sin ααα=-22cos 1α=-212sin α=-公式变形:1sin cos sin 22ααα=21cos 2sin 2αα-=,21cos 2cos 2αα+= 3、三角函数式化简的一般要求:①函数名称尽可能少, ②项数尽可能少,③次数尽可能低,尽可能求出值④尽量使分母不含三角函数,⑤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4、求值问题的基本类型及方法:(1)“给角求值”一般所给的角都是非特殊角,解题时应注意观察非特殊角与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2)“给值求值”即给出某些角的的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关键在于变角,使其角相同。

(3)“给值求角”关键是变角,把所求的角用含已知角的式子表示。

5、证明三角恒等式的思路和方法:①思路:利用三角公式进行化名,化角,使等式两端化“异”为“同”。

②证明三角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配方法、反证法、分析法,利用函数单调性,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利用单位圆三角函数线及判别法等。

二、典例分析:题型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例1:化简 : 22221sin sin cos cos cos 2cos 22αβαβαβ•+•-• 分析:化简时使角尽量少,幂次尽量低,不含切割函数,时时要注意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三角函数的概念单元一等奖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 专家指导( 一等奖创新教案)

2三角函数的概念单元一等奖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 专家指导( 一等奖创新教案)

2 三角函数的概念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专家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5.2 三角函数的概念单元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及其解析(一)内容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内容解析1. 内容本质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现象,基本初等函数是对其中基本的变量关系和规律的刻画,例如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分别刻画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现象.“周而复始”现象随处可见,要用周期函数进行刻画,其中最典型的是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等其他学科的基础.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与前面各类基本初等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不同.幂函数、指数函数等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共性归纳而抽象出来的,而三角函数概念是直接由单位圆上点的运动规律的描述得到的.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是以角度(数学上最常用弧度制)为自变量,角度对应任意角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或其比值为因变量的函数.也可以等价地用与单位圆有关的各种线段的长度来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规律是三角函数的一条性质.根据定义得出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的符号规律,对于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只要根据定义以及单位圆上点的位置(在哪个象限),就可以容易地得出判断.公式一从代数的角度揭示了三角函数值的周期变化规律,即“角的终边每绕原点旋转一周,函数值重复出现”,这体现了几何与代数的融合.三个三角函数都是由“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这一共同背景所决定的,并且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出确定的三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2.蕴含的思想方法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中,通过数学抽象,将匀速圆周运动归结到单位圆上点的运动规律的刻画,进而建立三角函数的概念,整个探究过程经历从形到数的思维,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发展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素养.从几个特殊角出发,归纳出共同特征,再概括形成三角函数的概念,这是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利用定义证明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过程,最后形成标准化的求解步骤,蕴含着算法思想.3.知识的上下位关系首先“给定一个角,如何得到对应的函数值”的操作过程,然后再给定义.这是在一般函数概念引导下的“下位学习”,由三角函数对应关系的独特性,可以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函数的本质.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三角函数,使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从自变量(角的弧度数)到函数值(单位圆上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更清楚、简单,突出了三角函数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函数概念来理解三角函数;其次是使三角函数反映的数形关系更直接,为后面讨论其他问题奠定了思维基础.从整体上看,三角函数处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上,它与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加强三角函数在后续相关内容中的应用来体现(如解三角形),也可以通过用向量、复数的方法重新推导三角变换公式来实现,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4. 育人价值学生经历完整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思想,发展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在利用定义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过程中,有利于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本单元的研究路径:明确研究对象--对应关系特点的分析--定义--性质,体悟研究问题的一般观念.5.教学重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公式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 了解三角函数的背景,体会三角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2.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发展数学抽象素养.3.掌握三角函数值的符号.4.掌握诱导公式一,初步体会三角函数的周期性.5.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体会三角函数的内在联系性,通过运用基本关系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发展数学运算素养.(二)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学生能如同了解线性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现实背景那样,知道三角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周而复始”变化规律的数学工具,能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在周而复始变化现象中的代表性.2. 学生在经历“周期现象--圆周运动--单位圆上点的旋转运动”的抽象活动中,明确研究的问题(单位圆☉上的点P以A为起点作旋转运动,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刻画点P的位置变化情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对任意角,点P 的横坐标x、纵坐标y 都是唯一确定的,建立三角函数的概念,体会三角函数的这种对应与以往的函数有所不同,不是通过运算建立的对应,是自变量a 与函数值之间的直接对应;能够根据定义求给定角的三角函数值.3.学生能根据定义得出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取值的符号规律.4.学生能根据定义,结合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得出公式一,并能据此描述三角函数周而复始的取值规律,求某些角(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5.学生能利用定义以及单位圆上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得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并能用于三角恒等变换.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问题诊断及破解方法问题1.三角函数概念的学习,学生认知基础是函数的一般观念以及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研究经验及圆的有关认识,在本节学习中能起到思路引领作用.然而,前面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涉及的量(常量与变量)、解析式都有明确的运算含义,而三角函数中,对应关系不以“代数运算”为媒介,是“与,直接对应”,无须计算.虽然,,都是实数,但实际上是“几何元素间的对应”,所以,三角函数中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距离较大,由此产生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包括影响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变化的因素分析,以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方式的理解.破解方法:为了破除学生在“对应关系”认识上的定势,帮助他们搞清三角函数的“三要素”,应该根据一般函数概念引导下的“下位学习”的特点,先让学生明确“给定一个角,如何得到对应的函数值”的操作过程,然后再下定义,这样不仅使三角函数定义的引入更自然,而且由三角函数对应关系的独特性,可以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函数的本质.具体的,可让学生先完成“给定一个特殊角,求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的任务,例如“当时,请找出相应点P的坐标”并让学生体会到点P的坐标的唯一确定性,再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任意给定一个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是否唯一,从而为理解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奠定基础,教学三角函数时,要恰当利用信息技术.问题2.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存在困难.破解方法:首先,是一个任意角,同时也是一个实数(弧度数),的意义实际上是“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其次“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实际上给出了两个对应关系,即,①实数(弧度)对应于点P的纵坐标y,其次,实数(弧度)对应于点P的横坐标x,其中y [-1,1].因为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它的终边唯一确定,所以交点也唯一确定,也就是纵坐标y和横坐标x都由唯一确定,所以对应关系①②分别确定了一个函数,这是理解三角函数定义的关键;另外,认识符号sin,cos和tan,可以类比符号表示中的,并说明引进这些符号的意义.问题3.由于三角函数联系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在已有的基本初等函数学习中没有这种经验,以及学生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经验不足,对“如何发现函数的性质”的认识不充分等而导致的发现和提出性质的能力不强.为此,学生对三角函数内在联系性的本质认识存在困难.破解方法:教学中应在思想方法上加强引导.例如,通过设置问题逐步加深三个函数联系的理解,“对于给定的角,点P(cos,sin)是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而tan则是点P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之比,因此这三个函数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从定义出发,研究一下它们有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方式,三角函数内在联系性的认识.四、教学支持条件学生对一般函数概念及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对现实生活中“周而复始”现象的理解都成为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如,三角函数概念的抽象,可以通过GGB软件动态改变角的终边(为终边与单位圖的交点)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终边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感受三角函数的本质,同时感受终边相同的角具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以及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符号的变化情况.五、课时分配本单元分3课时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的符号规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三角函数的最值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三角函数的最值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1 2
)2+
7 2
.
∵|cos2x|≤1,

-1≤a≤
7 2
.
第12页
课后练习
1.求函数 f(x)= 和最小值.
sin4x+cos4x+sin2xcos2x 2-sin2x
最小正周期、最大值
2.函数 y=acosx+b(a, b为常数), 若 -7≤y≤1, 求 bsinx+acosx 最大值.
3.求函数 y=cos2x-2asinx-a(a 为定值)最大值 M.
1.包括正、余弦函数以及 asin+bcos, 可考虑利用三角函
数有界性.
第2页
2.形如 y=asin2x+bsinx+c 或 y=acos2x+bsinx+c 函数可经过
适当变换、配方求解.
3.形如 sinx+cosx, sinxcosx 在关系式中时, 可考虑换元法
处理.
三、知识关键

常见三角换元
横坐标在 [-1, 1] 内.”
∵f(t) 图象对称轴为直线 t=-
,
1 2

△≥0, f(-1)≥0,

f(1)≥0, f(-1)<0.
解得:
-1≤a≤
7 2
.
第11页
8.若方程 4sin2x-cos4x-a=0 恒有实数解, 求 a 取值范围.
解法 3 正难则反,
从反面考虑.
当 △=4(7-2a)≥0,
经典例题
1.求函数 y=2sec2x+cot4x 最值. 解: y=2(1+tan2x)+cot4x=2+tan2x+tan2x+cot4x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2:三角函数的计算 省赛一等奖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2:三角函数的计算  省赛一等奖

三角函数的计算(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2.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具方法探究——引导——发现.教学准备计算器.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 10 m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 40m长的斜道.(如图所示,用多媒体演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生]在Rt△ABC中,BC= 10 m,AC= 40 m,sinA=.可是我求不出∠A.[师]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生]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定理.在上图中,斜边AC和直角边BC是定值,根据HL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师]这位同学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很有条理地解释此问题,很不简单.我们知道了sinA=时,锐角A是唯一确定的.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来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Ⅱ.讲授新课1.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师]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键的第二功能、、”和键.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tan -1”和键.例如:已知sinA=,求锐角A,已知cosA=,求锐角A;已知tanA:,求锐角A;已知tanA=,求锐角A.按键顺序如下表.(多媒体演示)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师]你能求出上图中∠A的大小吗?[生]sinA==.按键顺序为,显示结果为°,再按键可显示14°28′39″.所以∠A=14°28′39″.[师]很好.我们以后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无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你还能完成下列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题吗?1.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θ的大小:(1)tanθ=;(2)sinθ=;(3)cosθ=;(4)tanθ=;(5)sinθ=;(6)cosθ=;(7)tanθ=;(H)tanθ=;(9)sinθ=;(10)cosθ=.2.某段公路每前进 100米,路面就升高 4米,求这段公路的坡角.(请同学们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指导)[生]1.解:(1)θ=71°30′2″;(2)θ=23°18′35″;(3)θ=38°16′46″;(4)θ=41°53′54″;(5)θ=60°;(6)θ=30°;(7)θ=87°25′56″;(8)θ=60°;(9)θ=36°52′12″;(10)θ=78°27′47″.2.解:设坡角为α,根据题意,sinα==,α=2°17′33″.所以这段公路的坡角为2°17′33″.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例]如图,工件上有-V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加 20 mm深。

1 第3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一等奖创新教案

1 第3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一等奖创新教案

1 第3课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一等奖创新教案第3课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度数;3.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4.探索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21教育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互余两角的函数值计算.【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两块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锐角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各是多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典例1 计算:(1)sin 30°+cos 45°;(2)sin260°+cos260°-tan 45°.[解析] (1)sin 30°+cos 45°=.(2)sin260°+cos260°-tan 45°=2+-1=-1=0.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表:∠A锐角三角函数30°45°60°sin Acos Atan A 1探究点2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度数或角的取值范围典例2 根据下列条件,确定锐角α的值:(1)cos(α+10°)-=0;(2)tan2α-+1tan α+=0.[解析] (1)∵cos(α+10°)=,∴α+10°=30°,∴α=20°.(2)∵tan2α-+1tan α+=0,∴(tan α-1)tan α-=0,∴tan α=1或tan α=,∴α=45°或α=30°.探究点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典例3 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 [解析] 如图,根据题意可知,∠BOD=60°,OB=OA=OD=2.5 m,∠AOD=30°,∴OC=OD·cos 30°=2.5×≈2.165(m).∴AC=2.5-2.165≈0.34(m).答: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之差约为0.34 m.探究点4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典例4 已知锐角α,β,且sin α=cos β,则α与β之间的关系一定是( )A.相等B.互余C.互补D.以上结论都有可能[答案] B三、板书设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1.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度数.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4.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寻找两块三角尺中不同的锐角,为接下来的探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做好了铺垫.在学生通过三角尺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再通过例题、习题的巩固,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版权所有。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数学教学案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数学教学案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一、学习目标:1.正确运用公式求解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2.熟练掌握形如asinx +bcosx 的式子的变化过程。

二、知识回顾:1.cos75°+cos15°的值= 。

2.已知cos(α+3π)=a ,那么3sin α-cos α的值为 。

3.Cos43°cos77°+sin43°cos167°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

4.若tan θ=21,tan φ=31,则θ,φ都是锐角,那么θ+φ=_________。

5.求︒20sin 1-︒40sin 1的值。

二、知识回顾:求值问题的几种类型:给值求值;给角求值;给值求角。

三、课前热身:1、若=-=+αααtan ,5sin 2cos 则 。

2、已知)67sin(,354sin )6cos(πααπα+=+-则的值是 。

3、= 330sin 。

4、=--10cos 270sin 32 。

5、已知=+∈=-=)tan(),,0(,,55cos ,31tan βαπβαβα则 。

四、例题分析:例1、已知函数x xx x f sin 2sin 2cos )(22+-=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2)当)6(534)()4,0(ππ+=∈ x f x f x 时,求且的值。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以ox 轴为始边作两个锐角βα,,它们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A 、B 两点,已知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552,102。

(1)求)tan(βα+的值; (2)求βα2+的值。

例3、已知函数)0,0)(cos()sin(3)(><<+-+=ωπϕϕωϕωx x x f 为偶函数,且函数y=f(x)图像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2π (1)求)8(πf 的值;(2)将函数y=f(x)的图像向右平移6π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g(x)的图像,求g(x)的单调递减区间。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2.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正弦、余弦、正切的性质理解;2. 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物体和现象,引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2.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示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右脚高度为20cm的台阶和一个10m高的塔,引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三角函数的定义(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变化,并与各边的比例进行探究;(2)学生合作讨论,总结出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3)教师进行讲解和概括总结,确保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3. 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方法(1)教师以示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方法;(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3)教师对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

4. 三角函数的性质(1)教师以图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对称性;(2)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三角函数的周期和对称轴;(3)教师进行讲解和概括总结,并进行小结。

5. 实际问题的应用(1)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三角函数求值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三角函数求值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4
sin
பைடு நூலகம்
sin
3
52
7
12
cos( ) cos cos sin sin 3 5 2 7 12
例3.已知cos(α–30 °)=15/17, α为不小于
30 °旳锐角,求cos α旳值.
分析: α=(α– 30 °)+ 30 ° 解:∵ 30 °< α <90 °,
∴ 0 °< α – 30 °<60 °, 由cos(α – 30 °)=15/17,得sin (α – 30 °)=8/17, ∴cos α=cos[(α – 30 °)+ 30 °]
4. cos (45 °+30 °)能否用45 °和30 °旳角旳 三角函数来表达?
5. 假如能,那么一般地cos(α+β)能否用α 、β旳 角旳三角函数来表达?
3.1.1.两角和与差旳余弦公式
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 君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证明:如图所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并作 α 、 β 和–β角,使α角旳始边为Ox,交圆O于P1, 终边交圆O于P2;β角旳始边为OP2,终边交圆O于 P3; – β角旳始边为OP1,终边交圆O于P4;
整顿得: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简记:C( )
公式旳构造特征: 左边是复角α+β 旳余弦,右边是单角α、β
旳余弦积与正弦积旳差.
将 替代为
cos( ) cos( ( ))
cos cos( ) sin sin( ) cos cos sin sin

2《三角函数的概念》课时3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三角函数的概念》课时3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三角函数的概念》课时3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课时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考向1.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概括理解说明论证应用实践能力分析计算推测解释简单问题解决迁移创新能力综合问题解决猜想探究发现创新数学抽象【考查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逻辑推理数学运算3.诱导公式一逻辑推理数学运算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一、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三角函数的概念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3.诱导公式一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二、学情整体分析学生熟悉的函数是实数到实数的对应,这里给出的函数首先是实数(弧度数)到点的坐标的对应,然后才是实数(弧度数)到实数(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对应,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学情补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教学活动准备【任务专题设计】1.三角函数的概念2.三角函数值的性质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学目标设计】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利用相似关系,由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得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三角函数的定义.3.根据定义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在各个象限及坐标轴上的符号,求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4.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一),并会用公式(一)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或恒等式的证明.5.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解决较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式证明等有关问题.【教学策略设计】1.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利用勾股定理得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角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坐标的联系,并在角的变化过程中,将这种联系直观地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考虑当角的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怎么处理;引导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活动得出教材中“探究”栏目里问题的结论.2.在处理教材上的例题时,建议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另外,整个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意识.【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还有_____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难点: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教学材料准备】1.常规材料: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2.其他材料:______ ____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精讲师:诱导公式一表明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那么,终边相同的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之间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情境设置】探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计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生:.生:.师: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同角的正弦平方和余弦平方之和等于1;同角的正弦比余弦等于正切.【先学后教】教师通过诱导公式一,设置特殊角三角函数求值的情境,为分析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做准备,让学生先通过自主思考,再进行知识讲解.师:下面请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要点知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2.师:你能证明三角函数这两种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总结】生:如图,设点是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过作轴的垂线,交轴于,则是直角三角形,且.由勾股定理有.所以,即.当的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这个公式也成立.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当时,有.师: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则.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关系是,所以;角的正弦、余弦与正切之间满足.师:上述关系式对任意角是否都成立生:不是的,当时,不成立.师:同一个角的正弦、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商等于角的正切.师:若把关系式叫做平方关系,则把关系式叫做商数关系,是否可以把角换成、、、生:可以把关系式中角换成、、、.【推测解释能力】教师分解问題,指出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注意事项,学生分析、探究并积极回答,培养学生的推测解释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整体设计,分步落实】教师通过将问题分步处理,层层深化,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共同总结出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的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思考连贯性.师:对!但是同学们注意不能把关系式中的角换成、、、.因为在商数关系里要考虑定义域的问题,不能为0.好,那我们对这两个关系就加深了一层认识,同学们记住:“同角”有两层含义,一是“角相同”,二是对“任意”一个角(在使得函数有意义的前提下)关系式都成立.请看例题.【概括理解能力】教师对同角三角函数进行讲解,重点强调同角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典型例题】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值例已知,求的值.师:已知的值,如何求的值生:由求得的值,再由,求得的值.【学生思考,解题,教师强调分类讨论并点评,总结解题步骤】生:因为,所以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由得,如果是第三象限角,那么.于是,从而.如果是第四象限角,那么,从而.【说明论证能力】通过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并证明三角恒等式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说明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解此类题要先定象限,再定号、定值.当角所在象限不确定时,需逐一分情况讨论.下面进行一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已知,且为第三象限角,求的值.2.已知,求的值.3.已知,求的值(精确到).4.化箭:(1).(2).(3).5.求证:.师:请同学独立做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回答问题】生:.2.当为第二象限角时,;当为第四象限角时,,.3.当为第一象限角时,.当为第二象限角时,.4.(1).(2)1.(3)1.5.左边.【整体学习】学完本节,利用课堂练习进行知识的复习整理和巩固,在做题过程中加深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与相关做题方法的掌握.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课堂小结】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内容的学习,利用了先学后教、整体设计分步落实的教学策略和整体学习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说明论证能力、推测解释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确定三角函数的符号,同时也可以借助单位圆,利用定义推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知道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也反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证明和求值运算.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已知:,且有意义.(1)试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若角的终边上一点是,且(为坐标原点),求的值及的值.解析:(1)要判断角所在的象限,先确定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由,可知,由有定义,,所以,角在第四象限.(2)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关于的方程,进而解方程、利用定义计算即可.由得,解得.又角在第四象限,由正弦函数的定义可知.【设计意图】围绕本节知识点——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引导学生整理知识,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锻炼学生观察记忆、说明论证、概括理解、推测解释、分析计算,简单问题解决等学科能力,从而达到数学运算、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分为3课时,主要是对三角函数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三角函数是一类最典型的周期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样也是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以周期变化现象为背景,构建从抽象研究对象即定义三角函数概念到后续课程研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借助单位圆,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注重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推导,注重通过实例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以学定教】综合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论教】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总结得出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例多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1 / 8。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各公式间的关系及使用价值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逐步逐层掌握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从而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知识回顾
2、例题讲解
3、归纳总结公式回顾5 Nhomakorabea钟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中求值的一些常用方法,正确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公式解决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过程与方法:立足教材中的三角函数公式,借助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中求值的一些常用方法,正确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公式解决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化归思想和整体思想的培养。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教师姓名袁先锋
学校名称陇东中学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章节名称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高二会考复习课)
计划学时
一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回顾复习,总结思考,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系统复习三角函数求值问题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既回顾了知识又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但只是遗忘较多,计算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中求值的一些常用方法,正确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公式解决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复习所学过的三角函数公式,正确灵活地使用三角函数公式解决求值问题,以及对变角、变名、弦切互化、讨论角的范围等技巧的训练。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3 2
,
sin(
)
3 5
,∴
cos(
)
4 5
∴sin2=
3 5
1123
Hale Waihona Puke 4 515356 65
返回 继续
小结: 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
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 解题关键在于“变角”及活用公式.
例题分析:
已知sin( ) 5 ,sin( ) 10
25
2 10
且 (0, ), (0, ),
22
22
求 的值。
2
小结:给值求角问题
实质上可转化为给值求值 问题,即先求出该角的某一 三角函数的值,然后讨论角 的范围,判断该角的大小.
基础训练三:
1、已知 ,- 0, tan = - 1 ,
2
3
tan = - 1 ,求2 + 的值.
7
解:∵ tan(2 ) tan 2 tan , 1 tan 2 tan
cos10
cos10
cos10
返回
小结:给角求值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 继续
1、通过诱导公式可以将其转化 为锐角三角函数来求;
2、给出多个不同角度或不同函 数名称的三角函数式,要通过 三角恒等变形求解,这种情况 关键是正确选用公式,以便把 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来求.
基础训练二:
返回
1.已知tanα = 2, tan(α-β) = - 2 , 那么tanβ = _1__2__ 。 继续 5
1、同角三角函数旳基本关系:
sin2 cos2 1
tan sin cos
平方关系
商数关系
2、诱导公式:
可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开课教案】《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求值一、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能运用三角函数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2)能力目标:对于遇到角、函数名及其整体结构的分析,提高公式选择的恰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的变换体现出将未知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这是解决三角中关于角的变换问题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三、教学难点:有关公式的灵活应用及一些常规技巧的运用.角度范围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问题一(给角求值)o o o .解:原式2sin 8012sin 50(cos10)++=o o o o o2sin 802sin 50cos(6010)+-=o o o o o2(50)22cos5+=o o o2cos(5045)2cos5-==o o o [点评] 观察非特殊角的特点,找出和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实现函数名与角度的统一。

问题二(给值求值) 已知tan(45°+θ)=3,求sin2θ-2cos 2θ的值 解:法一:由已知21tan ,3tan 1tan 1=⇒=-+θθθ sin2θ-2cos 2θ=θθθθ222cos sin 2cos -sin2+=54tan 12tan 22-=+-θθ 法二:sin2θ-2cos 2θ=sin2θ-cos2θ-1=-cos(θπ22+)-sin(θπ22+)-1 =541)4(tan 1)4tan(2)4(tan 1)4(tan 1222-=-+++-+++--θπθπθπθπ [点评]法一:弦化切;法二:角度的配凑问题三(给角求值)(1)已知A 、B均为钝角且SinA =,SinB =。

求A B +。

解:cos()cos cos sin sin A B A B A B +=-,2A B ππ<+<Q ,74A B π∴+= [点评]选取恰当的函数名。

(2)已知11tan()tan (0)27αββαβπ-==-∈,,且,,,求2αβ-的值。

【一等奖教案】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一等奖教案】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5
5
1 2 sin(2 )
故 f (x)
4
cos
2
2
1 2( sin 2 cos 2 )
2
2
cos
1 sin 2 cos 2
cos
2 cos2 2sin cos
cos
2(cos sin )
14 .
5
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由于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以应更注重教材中的公式和基本求值方法的掌握。同
3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利用两角和的正弦、二倍角公式、同角三角
函数基本关系式化简求值。
解:(Ⅰ)由 cos x 0 得 x k (k Z ) ,
2
故 f (x) 在定义域为 x x k , k Z,
2
4 (Ⅱ)因为 tan ,且 是第四象限的角,
3
4
3
所以 sin ,cos ,
教学方法:我采用的主要是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题组教学法等等。
(一)引导发现法 1.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是符合教学原则的;3.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讨论法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三)通过题组教学法,发展学生等价转换、数形结合等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意识。
2 sin A
3 2
cos
A
1 2
1,
1
sin
A
6
2
5
∵0 A, A
∴A
∴A
6
66
66
3
1 2 sin B cos B
cos2 B sin 2 B 2 sin B cos B

5三角函数的应用【优质一等奖创新教案】

5三角函数的应用【优质一等奖创新教案】

5三角函数的应用【优质一等奖创新教案】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5 三角函数的应用【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例在Rt△ABC中,∠C=90°,AB=5,BC=3,求∠A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把握好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例1 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5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12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学生结合引例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说明】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问: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学生结合定义讨论目标和方法,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探索新知】问: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例2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在炮台A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在炮台B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解:在Rt△ABC中,∵∠CAB=90°-∠DAC=50°,BCAB=tan∠CAB,∴BC=AB·tan∠CAB=2000×tan50°≈2384(米).∵=cos50°,∴AC=≈3111(米).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问:A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学生讨论得出各种解法,分析比较,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问: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几个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问: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教学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的地方向地面拉一条长10米的缆绳,问这条缆绳应固定在距离电线杆底部多远的地方?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看灯塔Q 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到B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答案】1.6米2.9.4海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和一锐角.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坡角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巩固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学会解关于坡角和有关角度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重、难点重点:能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讲评上课节课后作业(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教师出示例题.例1 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分析: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而株距概念又是学生易记错之处,因此教师最好准备教具:用木板钉成一斜坡,再在斜坡上钉几个铁钉,利用这种直观教具更容易说明术语,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上图(2)).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例1.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做到全体学生都掌握.例2 如图6-30,沿AC方向开山修渠,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要从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取∠ABD=140°,BD=52cm,∠D=50°,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精确到0.1m),正好能使A、C、E成一条直线?这是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应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由题目的已知条件,∠D=50°,∠ABD=140°,BD=520米,求DE为多少时,A、C、E在一条直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高三复习课)1.教学目标:立足教材中的三角函数公式,借助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中求值的一些常用方法,正确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公式解决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

注重化归思想和整体思想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复习所学过的三角函数公式,正确灵活地使用三角函数公式解决求值问题,以及对变角、变名、弦切互化、讨论角的范围等技巧的训练。

3.教学过程:回忆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

要回忆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向学生介绍各公式间的关系及使用价值。

例1.已知tan(4π+α)=2,求ααα2cos cos sin 21+的值.这是一道“给值求值”问题,主要技巧是“1的巧用”将1换为sin αα22cos +,其次是弦化切。

例2.求值 :︒︒-︒︒︒+︒8sin 15sin 7cos 8sin 15cos 7sin这是一道“给角求值”问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变角”,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题中各角间的关系。

其中“ 7°=15°-8°”。

例3.求值 tan20°+tan40°+3tan20°·tan40°.分析:观察问题结构,可联想两角和的正切公式,逆向思维。

解后思考:这是“给角求值”的题目,注意所给角20°与40°的和是特殊角60°。

另外,从试题结构上与两角和正切公式相似,因此,解题时要多注意联想。

例4.若316sin =⎪⎭⎫ ⎝⎛-απ,则⎪⎭⎫⎝⎛+απ232cos =( ) A .97-B .31-C .31D .97 注意:角απαπ+-36与的和是2π。

例5:已知,,A B C 是三角形ABC ∆三内角,向量()()1,3,cos ,sin m n A A =-=,且1m n ⋅=(Ⅰ)求角A ; (Ⅱ)若221sin 23cos sin BB B+=--,求tan B本小题主要考察三角函数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考察应用、分析和计算能力。

解:(Ⅰ)∵1m n ⋅= ∴(()cos ,sin 1A A -⋅= cos 1A A -=12sin cos 12A A ⎛⎫⋅= ⎪ ⎪⎝⎭, 1sin 62A π⎛⎫-= ⎪⎝⎭∵50,666A A ππππ<<-<-<∴66A ππ-= ∴3A π=(Ⅱ)将2212sin cos 3cos sin B BB B+=--化为:3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2222-=-++B B B B B B即:3)sin )(cos sin (cos )sin (cos 2-=+-+B B B B B B (这里,0sin cos ≠+B B )整理得:B B cos 2sin = ∴tan 2B =练习:设==+-=∈∈αβαβππβπαsin ,97)sin(,31cos ),,2(),2,0(则且A 271B 275C 31D 2723小结:三角函数求值的基本方法:巧用1、变角、变名、弦切互化、讨论角的范围。

另外在本节课中,多次使用了化归和整体的数学思想。

作业:已知函数1)4()cos x f x x π-=, (Ⅰ)求()f x 的定义域;(Ⅱ)设α是第四象限的角,且4tan 3α=-,求()f α的值.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利用两角和的正弦、二倍角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化简求值。

解:(Ⅰ)由 cos 0x ≠得()2x k k Z ππ≠+∈,故()f x 在定义域为},,2x x k k Z ππ⎧≠+∈⎨⎩(Ⅱ)因为4tan 3α=-,且α是第四象限的角,所以43sin ,cos ,55αα=-=故1)4()cos f x παα-=12(sin 22)22cos ααα-=1sin 2cos 2cos ααα-+=22cos 2sin cos cos αααα-=2(cos sin )αα=-145=.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1.由于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以应更注重教材中的公式和基本求值方法的掌握。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由于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是本章复习的重点,在本节课中,我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些公式间的联系及规律。

2.在授课中,反复使用变角、变名以及弦切互化等手段把三角函数式不断变形,这种“形”变而“值”不变,便是恒等变形的实质,恒等变形的过程,就是对命题连续化简的过程,这也是化归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同时,在角的分拆和变形中,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数学思想。

3.本节课中的例题大部分选自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把握高考命题的动向,从众多的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试题更多地注重对基本公式,基本方法的考查。

因此,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应立足教材,注重基本方法,在解题时,多注意培养学生在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在变形过程中不断寻找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4.边复习公式边讲几个例题,我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5.部分公式和例4板书,其它借助投影。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新教材高二上第七章第4节第一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同时也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这一节,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

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

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中学所学的线性规划只是规划论中的极小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数学建模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为突出重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关键:教师引导的逻辑层次要清晰,学生的探求欲望要强烈。

3.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4.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处理教参安排“简单的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时间为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证明猜想时适当调整解题思路,多提供一种证明思路。

另外,适当加强应用部分的教学。

二、学生心理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本章前三节学习的基础上,对解析几何的理性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初步形成。

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思考的几何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华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分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不等式来表示平面区域。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用代数方法(坐标、方程)讨论图形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推导思路的探索、评价,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统一思想。

(2)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

以上五个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依据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故本节知识内容定为了解层次。

(2)本大节内容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好教材。

(3)与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我采用的主要是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题组教学法等等。

(一)引导发现法1.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是符合教学原则的;3.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讨论法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三)通过题组教学法,发展学生等价转换、数形结合等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五、学法指导观察分析、联想转化、猜想证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为了加深知识理解、掌握和更灵活地运用,运用类比联想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

六、教学过程特点: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本节课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评价的分析1、这节课安排了导入新课、尝试探求、例题示范、变式训练、总结和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

它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这节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概念作图课。

设计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几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主题来展开的。

这是因为用集合的观点和语言分析来描述几何图形问题,常能使问题更加清楚、准确。

本教案充分注意了运用这种观点和语言去分析直线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