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

合集下载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的关系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的关系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叶蜚声、徐通铿先生的《语言学纲要》中提到由于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概念,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模糊性以及人的思想和主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性,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4]客观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精确的语言,所谓的精确语言都是与模糊语言相对而言的。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模糊】也做“模胡”(1)不分明、不清楚(2)草率、马虎(3)混淆;在《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模糊】(1)<形>不分明;不清楚,(2)<动>混淆。

通过上述两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模糊”一词的意义就是不分明、不清楚、草率、马虎、混淆的意思。

模糊理论是由美国系统科学家查德(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

他认为: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模糊语言指的是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弹性语言。

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它们之间往往没有清晰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是处于亦此亦彼,寓此于彼的状态中。

人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穷尽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不能完全了解有些事物的时候,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进行表达。

模糊语言是语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传递和社会交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模糊语言相对应的是模糊词语,什么是模糊词语?所谓的模糊词语,指的是那些外延界限不确切,具有游移性的词。

[5]对于它的语用功能舍乃尔总结出以下十点:⑴提供恰倒好处的信息;⑵不想说明详情;⑶具有劝导性;⑷词义中断的过渡;⑸缺少具体信息;⑹置换作用;⑺自我保护;⑻有力和礼貌;⑼非正式的气氛;⑽女性语言。

从舍乃尔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的分析从总体来看还是比较深入和贴切的。

词是用来表达概念的,但许多界限分明的概念一旦用词来表达时,就可能把这些界限打破,产生许多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无处不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模糊语言的分类

模糊语言的分类

模糊语言的分类模糊语言是指带有不确定性的语言,它的使用降低了某种语言的精确性,使其不仅在表意方面更为宽泛,而且在某些程度上也更为抽象,在很多场合下给人以宽裕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可以进行分类,本文将对它们进行一些介绍。

首先,有关模糊语言的分类可以按形式分类,其中包括短语模糊语言、句子模糊语言和概念模糊语言。

短语模糊语言是一种比较具体的模糊语言,它以词语构成,采用数量和质量的相对应比较的方式,使人们能够较容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句子模糊语言比短语模糊语言更宽广,它以句子形式构成,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调整语义,使表达更加清晰。

概念模糊语言是一种最宽泛的模糊语言,它倾向于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语言更有效地表达。

其次,模糊语言可以根据具体使用者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专业人士模糊语言、新闻界模糊语言、政客模糊语言和社会公众模糊语言。

专业人士模糊语言是指以专业行话表达的模糊语言,它们一般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只能被专业人士理解。

新闻界模糊语言指的是媒体中常见的模糊语言,它们的内容较为丰富,通常带有比较浓重的价值观。

政客模糊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模糊语言,它们更多地是一种新闻语言,它们往往包含政治色彩,旨在达到倡导一种思想的目的。

社会公众模糊语言是指普通人群所使用的模糊语言,它们的内容比较浅显,直接易懂,但往往也失去了一定的准确性。

此外,模糊语言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场合分类。

其中可以分为表达场合模糊语言、交流场合模糊语言和思想场合模糊语言。

表达场合模糊语言是指专业人士或其他专业领域内的高端模糊语言,它们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专业行业内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一定的准确性。

交流场合模糊语言是指普通人群所使用的模糊语言,它们更注重语言的交流性,且较易理解,但往往也失去了一定的准确性。

思想场合模糊语言是指政治家或者媒体中所使用的模糊语言,它们往往带有比较浓重的价值观,可以更直接地传达思想理念。

总之,模糊语言有着多种不同的分类,它们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让沟通更加顺畅,也可以更有效地传达思想理念。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

“挡驾”是秘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所谓“挡驾”,是指秘书人员为保证领导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对领导日常工作中无关紧要或关系不大的人和事进行鉴别和剔除的一种把关性措施。

秘书平时说话都力求把意思表达明白、清楚,这是工作的需要、交际的需要,但在挡驾工作的某些特殊语境下,恰恰需要不直接、不明白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让人自己去体会、去捉摸,从而收到巧妙的表达效果,这样模糊语言便在挡驾工作中找到了巨大的运用潜力。

模糊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弹性语言。

为了适应挡驾的需要,有时秘书会有意把话说得模糊一些,使语言表示的大小、范围、程度、态度等留有余地,界限不那么分明,像常常用到的“大约、基本、左右、大概是”这些词语,它们所表示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一、模糊语言的类型模糊语言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词语的模糊。

指一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概念外延不明确,即没有准确的范围和界限。

在挡驾工作中常见的有“现在”与“过去”、“大”与“小”、“深”与“浅”、“快”与“慢”,这些词看似明确,实际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标准,因而它们的外延都是模糊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1.一退休老干部,就其儿女安排工作的事,来找领导,秘书挡驾:“这个事,的确有点难,必须上报批准才行。

”“难”是个模糊词语,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怎样才算难,难到什么程度都很模糊。

2.一员工关于转正的事,想走捷径,要见经理,秘书挡驾:“领导不在办公室,找人去了。

”找什么人?是张三还是李四?可见,抽象的“人”离开了年龄、性别、国籍、职业等特征,只剩下了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它的外延就很模糊,例子中的“人”包括了一切活着的人。

(二)语义的模糊即有些句子从每个词看,意义是明确的,但从整个句子的意义看却是模糊的。

这种语义模糊,在整个句子中通常有副词“大约、也许、恐怕、未必、不见得”或动词“再说、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等。

例如:3.一工人想见厂长弄清楚岗位工资近期是不是要进行大的调整,秘书说:“这事,领导还要研究一下。

模糊语言学讲课实例

模糊语言学讲课实例

前言: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新闻也不例外。

对于新闻语言来说,首先要求明晰准确,但在准确的同时,不排斥模糊。

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即概念的边缘区域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中心区域,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区分是清晰的,如“早晨”与“中午”、“青年”与“老年”、“胖”与“瘦”等,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外延,虽然没有“一刀切”的明确界限,但中心区域是分明可辨的。

一、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模糊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的语言。

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

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都属于模糊词。

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

例如:表示时间的许多词(如早、晚等),表示年龄的词(如青年、中年、老年等),表示颜色的词(红、黄、绿、蓝等),表示温度、味觉等的词都属于模糊词,②其他还有高、矮、胖、瘦、几十、上万、上下、左右、大约、附近等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看样子、基本、可能等插入语。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表达的概念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

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

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模糊语言一旦出现在新闻中,按常理来说,这无疑是对新闻生命的一种谋杀。

但模糊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当然新闻也不例外。

新闻报道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模糊词的运用上。

新闻报道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受众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这一独特的传播任务决定了新闻语言的表现特征,使其在篇章的基本结构、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与其它文体之间存在不同之处。

记者、编辑往往需要从传播的具体需要出发,选择在特定语境中最能感染广大读者的语言手段。

新闻报道首先要求的是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所以新闻追求语言的高度精确不足为奇。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主要是:
1. 缓和冲突:模糊语言可以用来缓和冲突,减少社会紧张的气氛。

例如,用“大概”而不是“准确的”来表达,而不是明确的立场,可以是社会冲突不发生。

2. 表达异议:模糊语言也可以用来表达异议,而不必直白地表达。

例如,对某个话题没有强烈意见时,可以说“我不是很明白”,而不是“我不同意”。

3. 避免冒犯:模糊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言辞中的冒犯,使说话方在避免别人而不触犯别人的同时,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把说实话改成表达更含蓄的附和语,如“我的观点有点异乎寻常/古怪”,也许可以比“我明显地不同意这种想法”更好地避免言语中的冒犯。

浅谈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可是随着国内外对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研究的崛起,“模糊”二字的贬义意味在淡化,而且人们对它进行了具体分析。

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新起的分支,引发了很多探讨者的爱好,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普遍应用。

张宏梁先生谈过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我在那个地址不妨浅淡一下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的运用。

作为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所普遍利用的具有直接有效价值的文章文体,应用文担负着上传下达、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等任务,因此其语言应符合“准确、明白”的大体要求,不然可能会阻碍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稍有过失就可能造成损失。

但是实践证明,语言的准确性是相对的,即便调动所有写作技术对事件、人物作出描述与界定也仍是不能达到完美。

日常生活中咱们都在成心无心地运用着模糊语言传递信息,如“咱们可能两小时左右完成这项任务”,估量谁也可不能追问“两小时左右”具体指多久,但咱们都能明白得这句话的意思。

正如英国闻名语言学家琼斯所言:“咱们大伙儿(包括那些追求精准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利用不准确的、含糊的、难于下概念的术语和原那么,这并非妨碍咱们所用的词是有效的……通常人们尽管利用不精准的表达方式但仍然能够彼此明白得。

”因此咱们有必要对“明确”、“精准”作辩证的分析,看到模糊语言一样有必然的表达价值,它以“返璞归真”的形式,即维持事物原先质地的形式来表达思维熟悉,从而相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这能够说是对模糊语言的大体明白得。

正因为如此,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的运用就相当普遍了。

通常情形下,集中在对象、数量、程度、范围、时刻等方面。

表对象的: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各高等院校、有关人员、部份人士等。

表数量的:很多、许多、一些、多次、再三、绝大多数等。

表程度的:大体、较丰硕、高度、增强、难以估量、丝毫、充沛、普遍、很强、最大等。

这种模糊语言在公事文书中最为常见。

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用语

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用语

英语语言中有很多模糊用语,这些词语或表达方式通常用于传达不确定、不精确或者主观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糊用语:
1. 大概(approximately): 这个词用于表示数量或时间的大致范围,而不是精确的数字。

2. 也许(maybe): 表示某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定。

3. 有些(somewhat): 表示程度不深,有点儿的意思。

4. 似乎(seems): 表示根据观察或感觉推测,但并不确定。

5. 大约(around/about): 用于表示数值或时间的近似值。

6. 几乎(almost/nearly): 表示非常接近,但还未达到完全的程度。

7. 相当(quite): 可以用来表示程度,但具体程度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8. 稍微(slightly): 表示程度轻微或数量小。

9. 往往(often/tend to): 表示一种常见的趋势或模式,但并非总是如此。

10. 某种程度上(to some extent/in some way): 表示部分或有限的程度。

11. 据说(it is said that/they say that): 表示信息来源不确定或未经证实。

12. 可能(possibly/probably): 表示某事有可能发生,但并非确定。

13. 感觉上(feels like/seems like): 表示基于个人感受或直觉的看法。

14. 大多数(most/mostly): 表示大部分,但不是全部。

这些模糊用语在日常对话和写作中都很常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不确定性、保留判断或避免过于绝对的陈述。

然而,在需要精确和明确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使用模糊用语。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相关理论概述•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技术•具体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背景与意义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模糊语言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探究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语言的模糊性在交际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国内模糊语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其他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从简单描述向深层次分析转变,涉及了语义、语用、修辞、认知等多个层面研究对象从个别语言单位向连续的语言过程发展,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研究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涉及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学等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模糊语言可以揭示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完善语言学研究理论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交际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拓展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动学科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02相关理论概述由美国科学家札德于1965年提出,是研究模糊现象和模糊事物的基本理论。

核心是模糊集合及其运算、隶属函数、近似推理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模糊集合论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研究模糊性思维和模糊推理的逻辑方法。

是传统二值逻辑的重要补充,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VS是指语言中存在模糊性,不能确定或精确表达意思的现象。

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含蓄性等特点。

是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的数学分支,研究模糊现象和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在模糊逻辑、模糊语言、模糊控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模糊数学03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模糊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探讨了模糊语言的定义、分类、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以及与精确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研究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包括表达不确定性、避免冲突、委婉表达等。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的关系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的关系

模糊语言和模糊词语叶蜚声、徐通铿先生的《语言学纲要》中提到由于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概念,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模糊性以及人的思想和主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性,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4]客观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精确的语言,所谓的精确语言都是与模糊语言相对而言的。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模糊】也做“模胡”(1)不分明、不清楚(2)草率、马虎(3)混淆;在《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模糊】(1)<形>不分明;不清楚,(2)<动>混淆。

通过上述两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模糊”一词的意义就是不分明、不清楚、草率、马虎、混淆的意思。

模糊理论是由美国系统科学家查德(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

他认为: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模糊语言指的是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弹性语言。

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它们之间往往没有清晰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是处于亦此亦彼,寓此于彼的状态中。

人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穷尽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不能完全了解有些事物的时候,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进行表达。

模糊语言是语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传递和社会交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模糊语言相对应的是模糊词语,什么是模糊词语?所谓的模糊词语,指的是那些外延界限不确切,具有游移性的词。

[5]对于它的语用功能舍乃尔总结出以下十点:⑴提供恰倒好处的信息;⑵不想说明详情;⑶具有劝导性;⑷词义中断的过渡;⑸缺少具体信息;⑹置换作用;⑺自我保护;⑻有力和礼貌;⑼非正式的气氛;⑽女性语言。

从舍乃尔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的分析从总体来看还是比较深入和贴切的。

词是用来表达概念的,但许多界限分明的概念一旦用词来表达时,就可能把这些界限打破,产生许多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无处不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一、引言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是人脑处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

思维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包括:( 1)模糊性( fuzziness ),指涉及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特征,关于对象的信息充分并且有序,只是边界划分不明确;( 2)随机性( randomness),指表征对象出现条件的概率特征;( 3)含混性( vagueness ),指由于对象信息不充分又无序所导致的不清晰特征;( 4)歧义性( ambiguousness ),指概念、命题在语言语义上的多义特征; (5)不精确性 (impreciseness ),即反映运算推理的误差特征; ( 6)不确切性( inexactness ),即刻画外延和内涵与指称对象的不贴切所造成的词不达意的特征。

思维科学证明,除精确性思维之外,人脑还具有模糊化思维机制,能够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

反映到语言当中,也就形成了精确性词语和模糊性词语。

语言的模糊性体现了思维的模糊性,而要把模糊思维的结果传达出来,就要运用模糊语言( vague language )。

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即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

1933 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 在《语言论》(1980)[1] 一书中,就指出了自然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

他说: “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或矿物学来给矿物的名称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的意义是‘氯化钠' (NaCl) ,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像‘爱'或者‘恨'这样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

”他还进一步指出: “此外,即使我们有一些科学的(也就是普遍被承认的而又不准确的)分类,我们也还往往发现语言里的意义跟这种分类并不一致。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或表达的意思不确切。

“模糊语言”一词是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

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家查德发表了《模糊集》论文,提出了模糊理论。

随后出现了“模糊数学”和“模糊语言”的学科。

查德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的名称,例如“大的整数”、“高的房屋”、“美的女人”、“绿色”等都是模糊概念。

一、模糊语言有两种类型构成一类是模糊词语构成的。

例如: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穷”是个模糊词语,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怎样才算穷,穷到什么程度都很模糊,在汉语中,“好”、“坏”、“冷”、“热”、“大”、“小”、“轻”、“重”等都属于这类。

另一类是用模糊限制性的词语构成的模糊语言。

模糊限制性的词语是指表示不确切意义的一些副词、量词或插入语。

如:“大概”、“也许”、“大约”、“看样子”、“类似”、“基本”、“可能”、“现在”、“过去”等都属于这一类。

在语言的使用中,准确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模糊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不可低估。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精选篇)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精选篇)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一、模糊语言的含义的语言从总体上讲可分为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两大类。

精确是的基础和生命,但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条件下却又必须使用模糊语言。

所谓模糊语言即指外延小而内涵大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政治学习,使全厂大多数职工受到了深刻教育,其中的大多数即为模糊语言,具有不定指性,其表量是模糊的,但表意却是准确的,这是模糊语言的基本特性。

精确语言,其语义符合它所表现的客观实际事物的原貌,符合它所表现的客观实际事物的具体情况;而模糊语言,则只取某种意向,其语义既不够十分的明确,也不够十分具体: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到得了显著的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许多未有的活跃局面。

但是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目前,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还很低,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没有挖掘出来,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种种损失和浪费还很严重一在上述引文中,凡加点的语言,都叫做模糊语言。

就模糊语言表达的时间来说,长期、短时期内、目前、这几年等,这些词语,其长短、快慢的含义大都没有截然明显的界限,几年算长期? 短时期内指几年?几个月?都无具体规定。

从行文看,也无法具体规定,只能取其意向而已。

就模糊语言表述的程度而言,巨大、强大、大胆、重大、显著、初步的、严重、根本上等,这些语词,其含义的深浅,高低.亦无法作出具体明确的量化规定。

同样,表述范围的模糊语言,其语词如全面、许多、一些、种种、整个等,表述频率的模糊语言,其语词如继续、不断等,其含义也只有大体意向而已。

中为何使用模糊语言?诚然,是经国之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盛衰兴亡,其政策规定和基本策见,只有通过准确的语言,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发挥应有的功能。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_模糊语言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_模糊语言

嫩,山形也渐渐变得柔软。〞〔触觉模糊成视觉〕
“精确〞,恰到好处地体露了妇女们当时冗杂微妙的感情。《离不开你》:
诸如此例屡见不鲜,教学中如能在语言的模糊性上给予指明,则学生 “她独独抱着两岁的孩子,倾泻了眼泪和不幸〞,“眼泪〞和“不幸〞在
不但加深了对原句的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学着去说,去写。
此成为可“倾泻〞之物,虽在语义和语法上都含有不确定性,这一模糊语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_模糊语言
锋做好事之多,颂扬之情溢于言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 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等篇中“九、五、千……〞同样也都是模糊概数,而不是确数。
语言文字要制造性的表达思想,除了精确语言的运用,还要借助于模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中把这种语词的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概
糊糊言。所谓模糊语言,麦・布莱克在《模糊性》中说“就是一个没有严 念〞,也即模糊语言。上面举的语词都较简洁,其模糊语义简单把握。而
格地应用范围的一般词语〞。模糊的词语总是有某种交界性区域,大小、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须仔细讨论方才晓透的。下面结合中学语文课本
二、 思维中的模糊语言
言却把刘桂芬听到丈夫失去双臂的消息后无比悲哀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
模糊语言在思维上常有外表现象上的似相矛盾,但实质上却具有独特 致。《为了忘却的纪念》:“却使我目睹很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
性的深刻。《孔乙己》:“孔乙己好像确实已经死了〞,“好像〞、“确 将我埋得不能呼吸。〞鲁迅把血拟作可埋人之物,这里也未作语义的“精
情感在难以言传之际,模糊语言的运用会收到传情达意的最正确效果。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一、模糊语言的定义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

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

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

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

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名词解释

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名词解释

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名词解释
精确语言是指使用词汇和语法准确,具体到特定含义的语言。

它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准,避免歧义。

这种语言通常包括专业术语,如科学、医学、法律和工程等领域的术语。

精确语言还可以用于精细的文学作品和技术文档等。

模糊语言是指使用词汇和语法不太准确,可能存在歧义的语言。

它通常包括模糊的、不确定的细节,并存在多种诠释的可能性。

这种语言通常用于诗歌、文学作品,或是沟通时为了避免引起争议或冲突而故意模糊。

模糊语言也可以用于描绘情感、感觉和主观体验等。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关系
互补关系
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在表 达不同概念和现象时各有 优势,它们之间是互补关 系。
转换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模糊语言 可以通过一定的语境和背 景知识转化为精确语言。
相对性关系
相对于精确语言,模糊语 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 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复 杂和多变的情况。
02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研究
模糊语言可以指代某 些边界不明确的实体 或概念。
模糊语言的特性
01
02
03
边界不清晰
模糊语言的特性之一是它 的边界不清晰,无法确定 其具体的适用范围。
描述不精确
模糊语言无法精确地描述 事物,常常需要借助语境 和背景知识来理解。
相对性
模糊语言往往具有相对性 ,需要与其他概念或实体 进行比较才能确定其意义 。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模糊语言的定义与特性 •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研究 • 模糊语言的产生与演变 • 模糊语言的分类与功能 • 模糊语言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01
模糊语言的定义与特性
模糊语言的定义
模糊语言是指边界不 清晰、不确定的语言 。
模糊语言常常用于表 达那些难以精确描述 的概念或现象。
避免责任
在某些语境下,模糊语言可以用来避免承担责任。例如, 使用“可能”、“似乎”等词来表达不确定性或减轻自己 的责任。
增强委婉性
模糊语言常常被用来增强委婉性,使表达更加得体、礼貌 。例如,“他有点胖”可能会被说成“他有点丰满”。
模糊语言的实现方式
01
使用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如“非常”、“有点”、“稍微”等可以用来表达模糊概念。
未来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从不同角度揭示 其本质和功能。

模糊语言的例子

模糊语言的例子

模糊语言的例子
1 容易引起歧义的模糊语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语言,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往往容易引起歧义或造成沟通不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糊语言。

2 “可能”、“或许”
这两个词语可能是最容易引发歧义的模糊语言之一。

例如,“下午可能会下雨”,这句话并没有表达出是否确实会下雨的情况,容易让人误解。

3 “有点”、“一些”
这两个词汇表示程度或数量的多少,但具体到底是多少却不够清晰。

例如,“我有点疲倦”,这种说法并不能准确表达出疲倦程度的大小。

4 “可能会有问题”
这个表述常常被用于解释一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但它并不指出具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容易让人产生疑虑和不安。

5 “等等”
这个词汇的含义很模糊,不能准确表达出需要等待的时间长短,也不清楚时间节点。

使用这个词汇容易让人误解。

6 如何避免模糊语言
为了避免模糊语言造成沟通不畅和误解,我们需要适当地使用一些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使用“绝对”、“一定”等词语表示肯定的态度;使用“至少”、“最多”等词语表示明确的数量和程度范围等。

综上所述,使用模糊语言容易引起误解和造成沟通障碍。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尽量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沟通更加准确和顺畅。

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

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

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犹豫模糊语言是指在表达中含糊、模糊或不确定的措辞,常常用于掩饰、推脱或回避问题。

这种语言在沟通中常常导致误解和困惑,因此在交流中应尽量避免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犹豫模糊语言术语,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1. "可能":这个词常常用于表示不确定或不愿意做出明确承诺。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能够完成一个任务时,回答“可能”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2. "或许":和“可能”类似,这个词也表示不确定性或不愿意做出明确回答。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同意某个提议时,回答“或许”意味着对这个提议持保留态度。

3. "应该":这个词常常用于表示一种期望或建议,但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发生或实现。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会按时完成工作时,回答“应该”表示预计会按时完成,但并不能确定。

4. "可能会":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会参加一个活动时,回答“可能会”表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并不确定是否会参加。

5. "看情况":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对某种情况或决定的观望态度。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会支持某个提议时,回答“看情况”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支持。

6. "不好说":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对问题的回避或不确定。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赞同某个观点时,回答“不好说”表示不愿意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观点。

7. "有可能":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一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定是否会发生。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会出现某种情况时,回答“有可能”表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确定。

8. "可能不会":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对某种事情或结果的怀疑或不确定。

比如,当被问及是否会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时,回答“可能不会”表示对成功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

9. "有点困难":这个短语常常用于表示对某个任务或要求的难度或不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引言 (1)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3.翻译的模糊性 (3)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4)4.1 以精确译精确 (4)4.2 以精确译模糊 (5)4.3 以模糊译精确 (5)4.4 以模糊译模糊 (6)5.结语 (6)参考文献 (7)浅析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摘要: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英汉互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模糊语义。

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得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这四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对策模糊精确1.引言在语言学中,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已被认为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模糊语言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早在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①。

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语言学的问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

英汉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模糊现象。

由于两个民族在语言系统、文化内涵和倾向、语用特征以及事物称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缺乏内涵和外延的等值关系,造成字面和功能上内容和形式的语际转换困难。

为解决困难,因此人们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过不少研究。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从译语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尽可能地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

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而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则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模糊语言主要包含两类:(1)词语的模糊,它指一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概念外延不明确,即没有准确的范围和界限。

常见的这类词有“现在”与“过去”、“大”与“小”、“深”与“浅”、“宽”与“窄”、“快”与“慢”,这些词看似明确,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标准,并且完全可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得出不同结论,它们所表现出的相对性十分明显,因而它们的外延都是模糊的。

美国数学家耶格尔给模糊性下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

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越远,它就越不模糊;相反,如果离否定面越近,这个概念就越模糊。

”①(2)语义的模糊。

有些句子从每个词看,意义是明确的,但从整个句子的意义上看却是模糊的。

这种语义模糊,在整个句子中通常有副词“大约、也许、恐怕、未必、不见得”或动词“再说、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等。

比如在汉语中经常听到“这件事容我再考虑考虑”,“你之前提出的建议等我研究之后再说吧”。

在英语中如“I’m afraid you are a little late.”,“It is a little stuffy here,isn’t it?”模糊语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人类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思维能力。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引起英汉语言翻译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英汉语言翻译实践中俯拾皆是。

比如Husband: The telephone is ringing.Wife: I’m in the bathroom now!在这段对话中妻子运用的就是模糊语。

我们可以把她的话理解为她不方便接电话或者提醒丈夫去接电话,也可以理解为是抱怨丈夫不接电话。

再比如汉语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某些人总是喜欢迟到”,这句话中的“某些人”是一个模糊的委婉语,它没有明确指定对象,这是由于在很多情况下,讲话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将话说明,只好采用一些模糊性的语言。

(2)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人们往往觉得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是相互矛盾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可以共存的。

例如表示性质、程度的词语包括: 深、浅、高、低、快、慢、好、坏等等。

当人们不能够说出事物的程度时,只能借助这些词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沟和深沟。

虽然没有说清楚这个沟到底有多深,但是很明显后者更准确地描述了沟的性质。

(3)模糊语言的朦胧美。

在文学作品中,说得清楚明白远远不如似是而非更加具有美感,更让人有美的享受。

例如某①Yager, R: On the Measures of Fuzziness and Negation. [ J ] .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80 ( 8) .文学作品在形容山上的寺庙时,描写道: “沿清拢川于红叶的朱红与金黄的光耀之中,攀登着长长的石阶到神护寺去。

这座寺院位于高山之上,它是一曲朱红与金黄的交响乐。

”①虽然文章中没有说明“朱红”和“金黄”到底具体红或黄到怎样的程度,也没有指出红与黄分别指什么,读者不知道它指的是屋顶是黄色还是廊柱是黄色,墙壁是红色,还是红色的窗户配上金色的门窗。

但是这样的描写却会让读者感受到朦胧中一片灿烂的颜色。

(4)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在交流中当遇到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时人们往往会使用模糊语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是利用了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比如当人们形容一个广场人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成千上万”,这里的“成千上万”不是指具体人数有几千几万,而是指人多。

这个广场有可能是在小城镇,因此几百人就算人很多了,也有可能是在大城市,因此人数会有上万人。

3.翻译的模糊性“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高度抽象和具有无限构词能力的音义结合的系统,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和本质属性。

”②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的特性。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困难,引起语际间转换的模糊性,所以精确的翻译只是相对而言的。

翻译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符号的转换为手段,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中的思想内容、风格手法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的过程常被简练地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理解是指对原文进行认真的分析, 弄懂原文的意思。

对原文进行分析、理解是需要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活动。

由于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不同,反映到思维上就形成了思维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因为这种思维差异而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

加上思维本身带有模糊性,因此翻译的模糊性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

表达则是指在译语中把原文的意思以恰当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往往会存在一些异同,因此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而译者不同的语言能力和对原文的不同理解,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此翻译的模糊性在翻译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

(2)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的见解和论述。

1896年,中国近代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译文①张戈. 浅析模糊语言的特性及翻译策略[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5):115-116.②曾宇钧. 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2):65-67.准确、顺畅、优美。

这三字标准至今一直被人们当做翻译的标准。

其他翻译家也提出过翻译的标准,如林语堂提出“忠、顺、美”,梁实秋、赵景琛的“宁错勿顺”,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形似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信、达、雅”中的“信”, 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可是翻译的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信”、“达”还是“雅”都只是相对模糊的概念。

再看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标准,它指的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称得上“化境”。

至于什么是“生硬牵强”,“完全保存原有风味”又是什么,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尺度。

国外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也有很多。

在这些国外译者中,对中国译者影响最大的是奈达。

他提出了功能对等说,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 即把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作一比较。

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寻求“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

“对等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属于一个模糊的范畴,范畴本身是具有模糊性的。

最后可以得出不管是国内译者提出的“信、达、雅”还是国外译者提出的“对等”标准,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这一本质特性。

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由于中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直觉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想象中获得意境,因而容易带有模糊性;西方人则注重探索自然,重求知,重理性,因而带有强烈的客体对象性。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汉语的语言单位极具弹性,句子组织呈现流块结构,语义信息主要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内在相互关系来表现,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而英语句界分明,全句以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语法关系组成空间搭架,语言内涵的各种逻辑关系外显,句式结构层次平整,语言表述精确。

总而言之,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而英语则反其道而行之,逻辑与分析携手,语义清晰,表述精确。

①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通常会采用一些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的翻译策略主要由以下四种。

(1)以精确译精确,它指的是用译入语精确地传达原作内容与原作形式。

以精确译精确这种策略主要体现在数词的翻译中,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Within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 Ki1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①杨娇霞. 从美学角度看模糊语言的翻译[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59-63.一箭双雕;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