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中 国 古 代 管 理 思 想 精 粹
法 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 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 • 孔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 墨子管理的思想 • 孟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现代精神 • 孙子管理思想概述 • 韩非其人和他的管理思想体系
法 儒


道 儒
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若水
法 儒

• 老子根本拒绝用仁义、孝慈、隆礼、重法这些管 理和教育手段来矫正人性方面的缺陷,他认为这 些手段是加重社会纷争和冲突的原因之一。 • 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里应该重新恢复大道的运行、 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的干扰,净化人类 的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 尤其是国家管理者(圣人)要具有这样真正的人性, 才能实现理想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富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遂 之 身 退 , , 守 能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十 七 章
自 然 。
。 揣 而 锐 之 , 八 章
于 道 。 争 , 不 而

( )
( )
法 儒

• 以上足以证明《道德经》一书就其全部内容而言 乃是反复论证国家如何管理的书。 • 现在,我们从“管理学”的视角去探索存在于 《道德经》一书里有关管理的一些理念,从而使 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子管理思想的体系及其内容,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挖掘其思想中的精华,为改进 当前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有无相

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原理

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原理

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原理
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原理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的理念中。

它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柔性和自然的方式来管理组织,而不是过度控制和干预。

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化管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减少冗余的规章制度和繁琐的管理程序,提倡灵活自由的工作环境。

领导者应该尽量避免干预员工的操作,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2. 尊重员工:无为而治的原理强调员工的价值和尊重。

领导者应该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并给予他们以信任和自主权。

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3. 强调自然和平衡: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认为,自然是一个有序和平衡的系统。

领导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单方面地强制干预。

通过与自然相和谐相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来达到管理目标,而不是通过直接命令和控制。

领导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 长远思考:无为而治的原理鼓励领导者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追求眼前的效果。

领导者应该与员工一起共同规划和追求组织的长远目标,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源自于中国古代智慧,最初被用于形容山岭的开发和治理。

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专注于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来达成最大化的效益,而不是盲目地分散投入资源。

此后,“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哲学,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可以帮助企业集中资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压力,如果企业把资源分散到许多不相关的领域,那么企业将面临着资源浪费和业务高度分散的问题。

相反,如果企业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企业就能够在同行业中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还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

通过集中和优化资源,企业可以避免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这种管理方法强调通过发掘内部潜力达到优化效果,而非单纯追求扩张。

尤其在当今市场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再次发掘自身潜力,实现提高生产力的效果。

最后,“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如果企业过于分散企业发展资源,那么企业将无法掌握核心业务,降低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而“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通过集中资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从而降低企业在企业竞争中面临的风险。

综上所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虽然源自于古代山岭的治理,但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和业务差异化等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高效运营能力,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哲学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管理学原理报告自选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小组成员:环艺132 洋自动化132 新禹目录引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儒家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治人理念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法家法家思想概述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道家道家思想概述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引言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至汉代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面的战略思想;《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儒家——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古代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

(2)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众星拱北 斗):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怎样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 第一,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行” 第二,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 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领导的 基本保证。 “信则人任焉”, “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奖惩思想
量功分禄:
荀子“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奖惩的原则:强调重赏重罚。
历史上,战国商鞅、韩非、三国诸葛亮、 唐朝韩愈等主张“厚赏重罚”,
2、军事管理思想
2300多年前,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包含运筹学的思想 2500多年前,孙武的《孙子兵法》,包含极丰富的战略管理 思想
(1)系统论思想:
⑶ 资金周转 司马迁在《史记》中:“财币欲其行如流 水”——资金要不断地运转。
⑷ 统计
明代邱浚曾将元朝共47年的海运、漕运记 录,按逐年起运实收和损失数量作了详细的统 计。
4、工程管理思想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集分洪、灌溉、排沙 诸功能于一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大将蒙恬“役40万众”建造的万里长 城; 隋唐人工挖建的京杭大运河、阿房宫的建 造等等, 这些伟大工程,无不凝聚了我们祖先的管 理才能和光彩夺目的工程管理思想。
(3)领导者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无求备于一人”、“宥小过”,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小 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器之”与“不器”。要无为。 (5)着眼于长期目标,反对急功近利, 始终围绕战略目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教育人的工作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要做长期扎扎实实 的工作。
2.关于管理手段
“为政以德”主张以教化手段感化百姓, 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论语、为政》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理,有耻且格。 平衡优化法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作为人们本着仁的行为和处理一切事物的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

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

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

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

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

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

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

”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

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治吏不治民是高层管理的重点。
《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 人执要,四方来效”。区分决策层与执行层两个 组织层次: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执行。这其 中最高决策者十分关键,应该是“圣人”来进行 决策,然后地方竟相效法、执行。
3.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相传是周史 官老聃所著,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著作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若县( 今河南鹿邑县)后乡曲仁里人,生卒不可 详考。《老子》共81章,5000多字。前37 章论“道”,后44章论“德”。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分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一、分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未来中国式企业管理=古代中国管理哲 学×现代西方管理科学
三皇五帝
伏羲氏:“八卦”“捕鱼畜牧”
黄帝:统一中国
尧: “禅让” 管理人才的挑选——将女 儿嫁给舜,担任各种官职考验
善下的用人思想
“知人者智”
4、《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 祖”“世界第一兵书”。其作者孙武,字 长卿,也称孙武子,后人尊称他为“兵圣 ”。
《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即《计》、《 作战》、《谋攻》、《军形》、《兵势》 、《虚实》、《军事》、《九变》、《行 军》、《地形》、《九地》、《火攻》、 《用间》
隋、唐
科举:“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决策三部:
吏.户.礼.兵.刑.工.
执行
官员考核: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三品以上 皇帝亲自考核
贞观之治(618—907)唐太宗李世民
➢ 用人:不论亲疏,不拘一格,用人不疑 ➢ 纳谏:用人所长、赏罚得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浅谈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最为系统,最为突出。

这三家思想,深入到古代封建政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的目标,大体上分为两块。

一块是“内圣”,也可以说是正己;另一块是“外王”,也可以说是正人。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儒家的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管理自我,另一部分是管理他人。

古代读书人的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

儒家四书经典《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可以看做正己,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做正人。

儒家的自我管理从修身开始:“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学说把政治和伦理结合,把国家和个人结合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想管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管理好自己。

其二,儒家的管理出发点是以民为本的。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君主的统治,应该以民意、民生为导向,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

统治阶层要有仁者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其三,儒家的管理方法是“贵和中庸”。

和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管理方法。

儒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无关乎原则的问题上,应该以和为贵。

凡是有关原则的问题,则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而不同。

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目标呢。

儒家提出了中庸。

何为中庸,不偏执于一端谓之中,坚持不变谓之中。

中庸即不偏不倚地走中道,执两用中。

儒家圣人孔子,在看待问题时,强调不走极端,坚持中道,以防止片面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对企业商战的启迪
1.企业暗战与“上兵伐谋” 企业越是要自己掌握企业的前途命
运,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发展战略就越 显得重要。
了解敌我双方,应了解掌握以下五 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是要认真理解和掌握贯彻中央和 企业所在地方的有关政策法令,以及产 品销售地的风俗民情
其次是深入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 三是客观地了解企业自己。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
1、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 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 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 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 很重视制度管理,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 性。
2、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 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思考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对人性的假设有什么意
义?
2.正人先正己 3.识人 4.用人 5.制人
二、中国古代的统御谋略
1.统御谋略的释义 五事七计 ——谋略的基础 审势攻心 ——谋略的核心 法、术、势——谋略的手段
2.谋略在管理中的运用
在管理过程中重视谋略的运用,是东方 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学习、研究 东方管理学,有必要了解东方管理谋略。 (1)自我保护谋略。 (2)决策谋略。 (3)治人谋略。 (4)竞争谋略。 (5)害人谋略。
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 思想的应用
应用
古代的 统御术
古代古代的统御术包括对人性 的假设、正人先正己、识人、用人 和制人五方面内容。
1.对人性的假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 于人性的假设,主要有法家的性恶论、儒 家的性善说和道家的人形自然论三种。 (1)人性本恶。 (2)人性本善。 (3)人性自然论
三、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 理中的应用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

3.无为而治从历史上看,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年代,统治者多采用“王霸兼用”的方略;而每当战乱之后新王朝建立初期,社会急需休养生息,统治者多采用“无为而治”方略。

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文献中,不难找到效法自然、垂拱而治、因人成事的论点。

但从现存文献看,最早系统阐述“无为而治”的是老子。

老子“无为而治”的要点主要有:(1)自然而为。

“无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顺应自然法则,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2)清静无为。

老子把君主执政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第17章)就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是百姓亲近他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是百姓害怕他;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轻侮。

为什么第一种是最好的执政者呢?因他清静无为,很少发号施令,任万物自然生息,顺万物自然之情,而天下却治理得井然有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57章)其基本精神是,主张把政治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与本性,即完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去,只要统治者不多事扰民,老百姓便会自然归化。

(3)无欲无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财政多由统治者为政贪暴繁苛而起,横征暴敛,以逞统治者好大喜功之欲,实乃百姓贫苦的根源之一。

因而,老子主张,要行清净无为之政,必须无欲无私。

(4)要“为而不争”。

世间的一切恩怨和仇恨,社会的一切残杀和战争,根源都在一个“争”字上。

为此,老子反复告诫人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81章)统治者只有甘于“下民”,把自身利益追求置于百姓的利益之下,如“水”般滋养万物,才能获得臣民的推崇和拥护:“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子》第66章)可见,“无为”是一种似无实有的统治技巧,“无不为”才是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组织行为学02_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简介

组织行为学02_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简介

中国古代实用派管理哲学选介 cont’d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 赏赐不避怨雠,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 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 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 败。
中国古代实用派管理哲学选介 cont’d
主要古代哲学之于管理
道家观点(三) 风险管理:
cont’d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工作步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 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 大事,必作于细。
主要古代哲学之于管理
我对道家的一孔之见:
无为而为,允执其中。
cont’d
主要古代哲学之于管理
法家观点(一) 领导:
cont’d
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 是非于赏罚。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
道家观点(一) 战略:
cont’d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 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主要古代哲学之于管理
道家观点(二) 领导:
cont’d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禅宗的起源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中国管理哲学从中国古代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在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此外,这一哲学思想也对今天国际经济市场起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管理哲学一般是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社会思想和文化理论的总称,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本”。

这一理念指出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追求自身的理想,奉献给家庭、社会和国家。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是指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社会思想和文化理论的总称,其核心是“和谐平衡、均衡发展”。

实行这一思想意味着人们要以和谐和平衡为原则,从自然、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来管理事务,从而为均衡发展搭建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管理哲学中,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们要有自尊心,以自我努力、坚持和追求为原则,发挥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管理者应当厚待员工,发挥他们的才能。

员工也应当相互尊重,努力工作,为团队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思想暗示出“关系性管理”的实施,即在任何组织里,运用“关系性管理”,通过发展和增加员工间的沟通,将企业建成一个真正有效的社会团体。

此外,中国管理哲学强调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以心为本”。

认为一个企业的团队建设必须基于良好的合作氛围,团队精神,激励等。

团队精神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而不带有纷争的精神,以及充分的信任与感恩。

另外,这种思想认为企业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员工与企业之间拥有“共融”的关系,使员工有信心以及责任感,进而实现抱负。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管理哲学也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

今日,中国管理哲学将企业建设和受训视为统一的系统,关注员工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知识增长,让每个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生产力和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到最后,中国管理哲学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平等,发展,社会责任”。

通过社会公正,尊重人的价值观和尊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环境更具和谐,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为国家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中国梦。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题目: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

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

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相关拓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1)顺“道”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

其使用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顺“道”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

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了。

(2)“重人”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重人”的管理思想。

这里的“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

(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又是最为重要的。

古人论述管理制度

古人论述管理制度

古人论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内部的设立、运行和改善的制度,是组织内部管理的规范和程序的总称。

在古代,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到,并且古代的智者们也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在古代中国,管理制度的理论早已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儒家学派的先哲们认为,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天道,秉持仁义之心,尊重礼仪和道德规范,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组织的运行。

孔子提出了“君子修齐治平”的理念,他认为,领导者应当以德行来治理国家,领导者自己首先要修身齐家,然后再治理国家,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

孟子则强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他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把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视为最高的目标。

这些思想都为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大力倡导了“哲人治国”的理念,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知识的哲学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处理国家的事务。

他认为,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并且不以私利为出发点来处理事务,这样的统治者才能够使社会得到真正的利益。

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政治体制的分类理论,他认为政治体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政治体制的形式应当根据国家的特点和情况来选择,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管理制度的研究也贯穿于古代东方和西方的各大文明古国。

在古印度,泰戈尔曾提出“忧患意识”,他认为领导者应当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矛盾,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矛盾,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改进管理制度。

古罗马的斯多亚派则采用了严格的纪律和规定来管理组织,他们提出了“因果联系”的观点,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必然的结果,因此领导者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以此来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从古代智者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建立合理、公正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使组织得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

《魏晋》卷18《太武五王列传》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战则以持胜为难。

《宋史》卷345《刘安世列传》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战国策·魏策》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九地篇》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载之策。

宋·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军争篇》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又镒称铢,败兵若必铢称镒。

《孙子形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菜根谭》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正论解》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资治通鉴》卷·10《汉纪二》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六韬·文韬》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于远。

北齐,刘画《刘子·观量》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尽天下》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

《明太祖实录·卷十八》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日之计。

宋·苏轼《策别十八》唯是为务。

《史记·河渠书》韬光隐迹金·马钰《满庭芳》韬光养晦清·邓观应《盛世危言·自序》百困难随一败以俱来,即随一胜以俱去。

《蔡锷集·军事计划》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谋攻篇》审时度势。

洪仁轩《资政新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湖广水利论》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晋书·宣帝纪》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治大以智,治小以力。

儒家 管理哲学

儒家 管理哲学

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管理哲学强调人际关系、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治家、以孝治子,对于现代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管理哲学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儒家的管理哲学。

一、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要素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要素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们应该怀有仁爱之心,推崇仁爱精神,以仁者爱人,以仁为己任。

义是指尊重正义,遵守法度,秉公执法,为人处事要有道义。

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懂得进退有据。

智是指智慧和聪明,儒家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要在待人接物中有高度的智慧。

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可信是儒家思想的一大重要内容。

二、儒家管理哲学的内涵儒家管理哲学主张的是以德治国,以礼治家。

儒家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即对下属怀有关爱之情,以身作则,关心员工的情感需求,而且要在道义上感化下属,以身作则。

领导者还应该注重礼仪,在管理中遵循礼仪规范,注重管理的方式方法。

儒家思想还强调恪守诚信,弘扬诚实正直的品德,追求真实,真诚地对待下属和同事,建立信任关系。

三、儒家管理哲学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儒家管理哲学提供了很多启示。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之心为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指引,领导者应该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尊重员工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中的礼仪规范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规范的礼仪规范来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

儒家管理哲学还强调诚信、诚实守信,这在企业管理中尤为重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

在实际管理中,可以借鉴儒家思想的管理准则,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工作环境,注重员工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强调领导者的仁爱之心,关心员工的情感需求,树立正直诚实的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

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

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

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

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

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

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

”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

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

汉末魏晋时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

总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 知人的艺术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

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

《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

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

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

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

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

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

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据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

因此,所谓德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

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

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

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

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若只看到千里马的不足之处(食量大),而放弃了它,或是像对待普通马匹一样地饲养它,埋没了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岂非是暴殄天物,可惜也哉。

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人才,还需要存有因公废私之心,既不受感情的影响,也不受他人的干扰,不怕压力,不受诱惑,唯才是举。

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人才,真正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除了上述的三条原则,知人还讲究一定的方法。

诸葛亮曾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个“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点可以说已经考虑得非常全面,时至今日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用人的艺术古人常说:“知人善任。

”知人之后就应该合理地任用人才了。

要合理地任用人才,就要做到人尽其才。

首先,应该做到因事择人,随才器使。

根据工作的要求和对人才的认识,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才当其位,既要避免“大材小用”也要避免“小材大用”。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失街亭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因事择人,以致才职不符,最后导致战争失败。

只有在合适的位子上安排合适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然人的才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应该做到人员精干,也就是不用多余的人。

一个部门人员泛滥,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

而且,人员过多也会造成管理的混乱,降低工作效率。

众所周知,宋代之所以会有积贫积弱的情况,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冗官。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员权利过大,设置了许多副职,形成层层抑制之势,这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管理层次的增加导致管理幅度过大,从而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历史给了我们生动的反面事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无论企业还是机关都应完善定员制度,精简机构,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管理人员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力。

能否放权用人,反映了领导者对部属是否信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任用人才,就应该给与他充分信任,并适当地下放一定权力,使人才有发挥的自由和空间,更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中说:“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最后一句后来演变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出应放权于人才,给其足够的空间,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此外,用人时还应注意取长补短、集体配合。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单一地任用人才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而群体配合、协调使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点。

人才配套,要求既有通才又有专才,既有技术人才又有管理人才,使人才之间产生良好的互补效果,并激发良性竞争,从而在不增加人才投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获得最大的人才效益。

3 励人的艺术励人其实应当包括赏、罚两个方面。

赏,就是对人才进行褒扬和激励。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人的各种需要,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

管理者可以通过激励、褒扬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

罚,就是对人才进行批评和处罚。

处罚有否定消极因素、弱化错误行为的作用。

适当的处罚可以提醒人才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一定作用。

对人才进行激励时,赏罚分明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历来各学派对赏罚分明也都十分重视。

韩非提出的“七术”中就有“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两条。

前者说对于犯错或违规者要“刑重而必”,该罚的就罚,决不徇私轻饶;后者则说的是对工作完成得好的人就应该“赏厚而信”,该奖励的就奖励,通过对他的成绩的肯定,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以求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当然,赏与罚应当配合使用,不可偏废。

古人常常将二者并提,认为二者是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事实也是如此。

无功而赏或只赏不罚,会丧失威信;而只罚不赏或刑罚过严则会使“上下离心”、“君臣相怨”,管理者从此失了人心。

秦朝正是因为刑罚过严,“刻薄寡恩”,以致民心尽失,立朝仅仅十五年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因此当代的领导者应当牢记古人的经验之谈:“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

”并且“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一定要把握好赏罚的度。

4 容人的艺术所谓容人,就是要对人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大凡善于用人、易成事者都有一颗宽容之心。

古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人有大量。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管理者能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此外还要能容得下人才的长处和优点。

人总是优、缺点并存的,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存在。

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了这层认识,才不会求全责备,也不会对人才有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

当他人犯了错误时,也会给与他改过的机会。

容人之短并不容易,而容人之长就更难了。

容人之长,不仅要求能用贤,有时候更要求能让贤。

这就需要克服妒忌的心态。

庞涓因为妒忌同门孙膑的才能,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孙膑,孙膑识破后逃回齐国,被齐威王委任为军师,在马陵战役中一举击败魏军,庞涓被迫自杀。

庞涓因无容人之量,最终却招致了杀身之祸。

反过来,若是他能正确对待才能高于自己的孙膑,二人协力合作,那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啊!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这对管理者而言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之道。

管理者也会犯错,也会有疏忽遗漏之处。

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弥补自身的缺漏和不足,有助于帮助自己找出错误、改正错误。

与“秦皇汉武”并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很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

大臣魏征曾是太子建成智囊,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任用魏征,对魏征多次的当面批评他都虚心接受,并称赞魏征的直言敢谏。

正是因为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改进,李世民在位之时,唐朝进入国力最盛的时期,也才有了我们今天仍津津乐道的大唐盛世。

用人是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种艺术。

千百年来人们对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阐述,不断总结、创新,内容丰富而庞杂。

这些先哲们留下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且因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易为东方人所理解和接受,故而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希望在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的21世纪,它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