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四讲读后感

合集下载

《美学四讲》读后感(内容参考)

《美学四讲》读后感(内容参考)

第一篇是写李泽厚的美学四讲第二篇是写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读《美学四讲》有感 (2)

读《美学四讲》有感 (2)

读《美学四讲》有感 (2)
《美学四讲》是一本关于美学的著作,探讨如何感知、表现和审视美。

读完时,我对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见解。

首先,《美学四讲》提出美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它不仅表现出来优雅、完美,而且充满着情感上的感动,可以触动人的心灵和灵魂。

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有主观的感受。

其次,美也可以通过表现形式来体现。

例如,艺术家表现美的手段很多,如绘画、雕塑、文学、舞蹈、音乐等,他们可以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大众一种独特且深刻的美感。

同样的,美的审美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如历史、文化、道德等。

尽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美”的定义,但本质上,“美”依然是指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

此外,《美学四讲》还指出美的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不同的问题,如它可以给人们更多的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进而激发并促进更多的对社会的关注,使其受到更多的重视。

总之,《美学四讲》让我意识到,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有主观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表现形式来体现,它不仅充满优雅与完美,还能激发人们关注社会和变革。

美是一种浩瀚无际的、深沉的概念,它可以在各个层面发挥不同的价值,使我们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美,甚至为它倾注自己的精力。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二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二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二由于假期闲时郁闷,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羡慕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

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当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逻辑学”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学术研究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和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风险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环境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各具特色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例子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肤浅畅达,可看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总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实在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东亚对象的事物都叫韩,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表现形式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漠视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难题。

李泽厚把它驳斥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方法论。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为《胪钟集》、《诗经铢度集》、《中庸类辨》和《两个“诗教”类》。

整本书以现代哲学家钱钟书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进行发掘和解读,对读者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美学四讲》中最吸引我的是钱钟书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深入剖析。

他从哲学和艺术的结合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解读了《胪钟集》和《诗经铢度集》中的美学思想。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钱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美的内涵和形式。

《美学四讲》还对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特别是与西方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

他批判了现代研究中国美学时候的误区,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和互补性。

他指出,中国古代美学在价值观念、形式和审美经验等方面与西方美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通过这种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美学四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之丰富。

钱先生以深度和宽度的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内涵和形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完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和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和推崇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美学四讲》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味。

同时,钱钟书先生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也让本书的阅读过程极富乐趣。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每个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吧。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满眼都是新鲜玩意儿。

这华夏美学的概念可真是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装,从古老的陶器纹路到大气磅礴的诗词歌赋,从宫廷建筑的雕梁画栋到民间剪纸的小小乾坤。

以前我看那些古代的艺术品啊,就单纯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古画,以前就只看画上画的是山水还是人物,现在才晓得那笔墨的浓淡、线条的走势、画面的布局,都是古人美学思想的体现,就像密码一样藏在画里。

书里谈到华夏美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时,那感觉就像是在揭秘一个家族的祖传秘籍。

儒家倡导的“仁”啊、“礼”啊,居然像两根魔法棒,在华夏美学的世界里搅起了层层绚丽的涟漪。

比如说,那些规规矩矩的建筑布局,对称又庄重,这背后就有着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子。

这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和谐。

而且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让华夏美学不是那种飘在云端的虚幻美,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的。

咱们老祖宗讲究的什么“文质彬彬”,就是说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修饰得相得益彰,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得体又能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可都是美学智慧在生活里的表现。

再说到华夏美学与道家思想的关联,那又像是走进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

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在美学里就变成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你看那些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那可不是简单地把山山水水画下来,而是画家心中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

画里的山水仿佛都有了灵魂,就像一个安静的智者在默默地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道家让我们知道,美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雕琢,就像一块璞玉,天然去雕饰才是最美的。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山里看到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却能让人心醉神迷。

我就想啊,这道家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那些世俗的繁杂,让美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

还有书中提到的华夏美学与禅宗的联系,这可就有点像神秘的东方魔法了。

李泽厚《美学四讲》读后感

李泽厚《美学四讲》读后感

李泽厚《美学四讲》读后感摘要:一、美学四讲概述二、李泽厚的美学观念1.自然的人化2.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三、读后感的具体分析1.对美学的认识2.对艺术的理解3.对人生的思考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美学四讲概述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美学问题的著作。

本书从自然的人化、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等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学识,引导读者走进美学的殿堂,理解美的本质和艺术的真谛。

二、李泽厚的美学观念1.自然的人化李泽厚提出“自然的人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将自然改造为人化的自然,从而使自然具有了美的价值。

这一观念揭示了美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

2.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李泽厚倡导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维度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历史背景,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美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这一观点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全面。

三、读后感的具体分析1.对美学的认识阅读《美学四讲》使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

2.对艺术的理解本书使我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

通过欣赏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感受美的力量。

3.对人生的思考李泽厚的美学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生。

我们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利益,更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美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我们丰富内心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四、总结与启示《美学四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美、艺术和人生的新视角。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篇一: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第一讲:美学是什么?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

维特根斯坦: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是一种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但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他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面变成元批评学,即关于批评原理的语言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已经远超美学,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

一,哲学美学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

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被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是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从马恩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其核心和主题成为其一贯的基本特色,而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正由于高度重视和主要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便成了基本的美学理论。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第一讲:宇宙学的主题在这一讲中,康德首先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理论”,即美学是对感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的研究。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美的感性体验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来实现的,而感性体验又是建立在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识别和判断之上。

康德进一步指出,美学是通过审美判断来实现的,而审美判断是根据我们的感觉经验和感觉规律对于美的判断和评价。

康德将审美判断分为两个方面:感性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感性判断是指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判断和评价,而普遍性判断是指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共同认识和认同。

康德认为,美学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普遍性判断,即通过我们的感性体验和感觉规律来实现对于美的普遍意义和共同认同。

康德在这一讲中还讨论了艺术品的特性和艺术的价值。

他指出,艺术品不仅仅是对于感性体验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普遍性意义和共同认同。

康德认为,艺术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于美的表达,还可以通过美的传递和分享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个人对于美学四讲的第一讲印象深刻。

康德通过对审美判断和艺术的价值的论述,揭示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康德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展现了他对于美学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通过阅读这一讲,我感受到了康德对于美学的热爱和追求,也受到了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启发。

第二讲:哲学的主题在这一讲中,康德对于美的定义和艺术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

他认为,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美的概念和美的定义。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它不包含任何其他的概念和观念。

康德进一步指出,艺术是美的表达和体现。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的方式将美呈现给人们的方式。

康德认为,艺术品是通过一个观念的概念来实现的,即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对于观念的呈现和表达来实现的。

康德在这一讲中对于艺术品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美学四讲读后感1000字

美学四讲读后感1000字

美学四讲读后感1000字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立足于“人类学本体论,建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

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为椅子。

然而,对象还必须有客观性质,也就审美性质问题。

作者在此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解释客观刚面的条件、因素等是如何成为审美性质的。

“一定的形式结构,因为同构感应,引发人们特定的知觉情感,从而具有审美素质。

” 但它与动物的同构反映不同,因为人打通够反映是在长期生活实践,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里又涉及了美的本质问题。

以上三方面是美的三层含义。

但是作者认为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索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读《美学四讲》有感 (3)

读《美学四讲》有感 (3)

读《美学四讲》有感 (3)
《美学四讲》是一部关于美学的经典作品,也是一本深入思考的书,它将把我们带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美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它让我们对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美学四讲》里,第一讲讨论了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内容背后的意义,以及艺术家如何有效地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艺术的核心要素。

第二讲则分析了形式和构成,比如构图、色彩和空间,这些因素在艺术表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艺术作品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第三讲探讨了艺术的平面表现能力,如何利用艺术语言来创造令人愉悦的视觉形象。

最后一讲论述了艺术与历史、文化等相关话题,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使得艺术更加得以生长和发展。

看完《美学四讲》,我对美的定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可以定义为那种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以及利用各种元素营造出的完美感觉,同时又要满足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这种感觉就是真正的美。

我也会努力将美的定义和理解转化为艺术的实践,这是我认为艺术的最终意义。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沙斯泰本质论。

到此课题纪录下来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后现代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艺术工作者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作为艺术方法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彼时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历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
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古诗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因人向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有与时代。

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该时期,艺术和自然主义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创作符号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各路独立,共同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骤增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日益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毛序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对抗反商业文化的与和低气压区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导语:美学四讲读后感(一)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

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

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

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

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

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

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

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美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读完美学四讲后,我深受启发,对美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艺术作品本身,还包括美的感受、美的创造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研究方向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在书中对美的本质和美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反应。

美的特征包括统一性、和谐性、秩序性等,这些特征构成了美的本质。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冯友兰在书中还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进行了介绍。

他指出,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学派。

从古代的希腊美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再到现代的形式主义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美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断推动着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的介绍,我对美学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美学的应用包括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杨宪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同时阐述了美学与艺术、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关系。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深深感受到了美学的魅力与重要性,并对艺术和美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杨宪益在《美学四讲》中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他指出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美、美感和美的形态;美学是一门哲学,它探讨的是美的本质和价值;美学是一门学科,它通过理论和实践来研究美的规律和现象。

这一系列对美学的定义使我明确了美学的研究范围和目标,更好地理解了美学的基本概念。

其次,我对美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杨宪益通过分析各种美的形态,如自然美、艺术美、审美价值等,深入剖析了美的内涵和美的特点。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感受,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是人类精神的表现和追求。

美是一种价值,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认识到美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珍视和追求美的存在。

此外,杨宪益还深入剖析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他在《美学四讲》中详细介绍了艺术的定义、分类和发展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著名艺术作品的分析,揭示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浓缩和升华,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

艺术通过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传递了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对艺术的内涵和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我认为《美学四讲》是一本系统且深入的美学著作,对于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面阐释。

它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分析,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学的要点。

同时,杨宪益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对于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不仅增加了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坚定了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读后感()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那种人的这种承诺。

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途径知觉变成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次元凝冻起来,成为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

艺术勾销时间,这类勾销却使心理增长。

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的途径。

人类和个体即便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绘画。

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心理素质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全部内容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三层。

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谷仓,创造既是典又是造就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貌似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出去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能逻本人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察觉到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次的独无其三的自己。

人作为亲代生物是如此人能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花饰而趋向衰亡。

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增氧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

生命是堆印象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

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

《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美学四讲》读后感1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

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

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美学四讲》读后感2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四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

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

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

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

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

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

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

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

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

这即是生活积淀。

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

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

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谓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积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这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本体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着的”的强有力的确证。

艺术的最高价值便不过如此,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价值了。

无论是科学或道德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所以,艺术及其意味作为历史性与开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过去,也不只是现实体验,它同时是指向未来的。

它和时间一样,把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是无时间的时间,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类永恒的话。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

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现形态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

美感尽管不能脱离形、色、声、体的感知、想象和憎爱、欲望,但其高级形态却完全超越这种感知、想象和情欲,而进入某种对人生、对宇宙的整个体验的精神境界。

音乐之所以比其他许多艺术常常更能达到某种哲理的深度,也是因为这最高哲理是诉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怀,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味层”。

“微妙无形,寂寞无听”(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蚀,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在中国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这时空中超越了时空。

“至乐无乐”不是宗教,而是审美。

它不厌鄙,不抛弃感性,不否定,不抛弃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

在中国,作为崇高感受的悦志悦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即所谓“天性健”的阳刚气势,表现为一种“与天地参”的人的自然化。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艺术不是为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

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

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

即之愈稀,味之无穷。

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

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

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与反商业文化的对抗和对流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三)《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

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

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

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