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年级地理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主题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能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演变。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实例材料:收集一些聚落实例,如城市、乡村等。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地图、模型等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如城市、乡村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演变。
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例如:聚落为什么会选择在特定的地方发展?聚落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聚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人类的居住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身边的环境和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各种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3.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模拟建设聚落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城市、乡村、传统聚落等图片和文字材料;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3.准备模拟建设聚落的材料,如积木、沙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 知道聚落的类型。
2. 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 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 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儿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 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I水源充足殛画亦聚落0也然资源壬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3. 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蝕。
4. 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以减少a天通过墙壁传导逬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 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儿个,并向大家介绍。
6. 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docx
《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教材分析]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允、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笫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乂可分为哪儿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师:投影展示课本P81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出、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分布;3.掌握聚落发展与因素的关系;4.学习地图阅读,能够识别不同类型聚落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5.通过小组合作,体验聚落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1.人类聚落的分类和特点;2.不同因素对聚落的影响;3.地图阅读。
教学难点1.综合不同因素对聚落的影响;2.地图阅读。
教学准备1.教学草图、PPT或其他视觉工具;2.地图、图表等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出本课的主题:人类聚居地-聚落;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聚落,让学生们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3.设计一个小活动,通过学生们的发言让他们了解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步:探究(30分钟)1.给学生分发教材,所有学生先自己阅读聚落部分,重点关注各种聚落的特点和分布;2.分组合作,让他们阅读课本上的材料,了解聚落分布和因素;3.全班分享,展示不同类型聚落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
第三步:练习(20分钟)1.要求学生个人完成讨论题目,聚落发展需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在什么地区易于形成聚落?;2.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点,了解不同的环境因素在聚落分布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3.分享每个小组的讨论结论,老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
第四步:拓展(30分钟)1.老师给予学生一个互动式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聚落方案;2.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个聚落方案的制作,注重细节及环保意识;3.每组展示和演示自己的聚落设计方案。
课堂作业请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500字的聚落分析文章。
要求分析所在地区的聚落类型、分布及原因等。
注意事项1.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老师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2.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及合作与创新精神。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课程目标1.熟悉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3.掌握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4.培养地图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基本特征;3.聚落的分类和特点;4.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5.聚落的地理分布;6.利用地图认识聚落。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和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地图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村庄和城市的区别,进而引出一个新的概念——聚落;2.引入教材内容,提出教学目标。
2. 播放视频资料(10分钟)播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讲授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讲授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人口集中、空间有限、互相交流等。
4. 教学分类和特点(15分钟)介绍聚落的分类及其特点,如村落、城镇、大都市等,重点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
5. 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讲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如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
6. 地理分布和地图阅读(15分钟)介绍聚落的地理分布和使用地图认识聚落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7.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答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巩固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符合地形简图的聚落分布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各种聚落类型和其主要特点。
六、课后作业1.课堂展示自己小组的制作成果;2.认真阅读《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文,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关键词和概括句式;3.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地图分析作业。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符合学生接受程度;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得到多角度的感性认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聚落的照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包括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聚落有什么观察和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照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聚落的建筑风格、布局、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聚落概念、类型和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和实景图等多种资源,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规律;2.能够利用实地考察法,观察和比较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人类聚落的文化多样性;2.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认识人类聚落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聚落的概念和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介绍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听取不同聚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聚落的特点。
第二课时: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1.学生观察世界聚落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对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2.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介绍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第三课时: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1.学生介绍中国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讨论聚落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借助多媒体资源的演示法;3.实地考察法;4.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1.电脑;2.多媒体投影仪;3.PPT课件;4.地图、实景图等多媒体资源;5.翻译和电子课本;6.实地考察工具箱。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答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2.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和聚落特点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学科)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二)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对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
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对“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音像材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出一个大大的“众”,提出问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众”的意思?同时多媒体展示一个传统的草房子。
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新课探讨】
(一)认识聚落
与同学一起欣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
(内容简单,全体学生参与,将学生的思绪带到课堂上来)
设问:1、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那些工作?2、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那些工作?(认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生产方式的不同)
【活动】列表对比分析城乡聚落的景观差异
(结合学生自己生活体验,确实能感受城乡聚落的景观差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同时总结本环节的学习并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秘聚落
【活动】展示两幅图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几千年前某部族的首领,带领部族寻找一个理想的家园,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
2、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
(探讨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多媒体呈现聚落与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差异,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人类聚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过度】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勤劳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特色鲜明的聚落。
1、何为世界文化遗产(出示幻灯片,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作用)
2、世界文化遗产欣赏(图文结合,让学生朗读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简介,从而认识聚落的重要性。
)
【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阅读教材85页中资料一、资料二的内容,并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归纳总结: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供水系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说明丽江古城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
)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资源遭到破坏,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 … )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 … )
(设置目的: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中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能做些什么,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
七、作业设计
1.人们的聚居地和统称为聚落。
2、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风俗习惯决定
B.为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抵挡当地寒冷气候
D.厚墙可减少炎热太阳的照射,小窗可减少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3、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八、板书设计
九、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内容,通过学习使我懂得。
十、教学反思
教学容量较大,但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发挥不够;学生活动的设计可操作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