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古⽣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古⽣物学1:古⽣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活过的各类⽣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物有关的资料。
古⽣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fossil),保存在岩⽯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万年以前)⽣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
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物活动痕迹及⽣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
标准化⽯: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等特点的化⽯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与异地埋藏的化⽯?答:原地埋藏的化⽯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物常伴⽣在⼀起;⽽异地埋藏的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物混杂,具有⼀定的定向性3. ⽯化作⽤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置换作⽤)和(碳化作⽤)三种形式。
概述“化⽯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条件。
并⾮所有的⽣物都能形成化⽯。
古⽣物已记录13万多种,⼤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仅是各地史时期⽣存过的⽣物群中极⼩的⼀部分。
4.印模化⽯与印痕化⽯如何区别:。
印模化⽯:⽣物硬体在围岩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许多新物种。
(某⼀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向发展,适应多种⽣活环境。
规模⼤,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物,由于适应相似的⽣活环境,⽽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的⽣存和繁殖机会。
科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 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什么叫化石?答: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2、标准化石?答: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
3、化学(分子)化石?答:是指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答: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化石的保存类型?答: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体化石、化学化石。
6、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因素5、成岩条件。
7、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种种严格的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8、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的情形。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9、优先律?(p26)答: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生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0、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答: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11、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p102)答: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的位置,分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类面线之内)、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边缘式面线(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2.石化作用及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表此刻其形态结构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升。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有突变、迁徙、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先人类群,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产生很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一样先人的生物类群,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一样种类生物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像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划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邻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 3)线系渐变与中断均衡:线系演变模式以为生物逐代的细小变化能够随时间累积致使主要的进化。
中断均衡模式以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久的进化阻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阻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显然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以前。
5、大迸发:在生命进化史上能够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常常波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计条件:保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相互有关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生物生计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要素:物理要素、化学要素、生物要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含两类描绘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色:(1)化石保存完好,各部分及表面无零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洗摆列齐整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便两瓣分别,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目比率大概为 1:1。
(4)基本保存了古生物原来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改动。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年代地层单位含义
1、定义: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 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 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或地层)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 龙,而不能称 ??? 恐龙
臼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
古植物学
1、根、茎、叶的形态及功能 2、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3、叶序及其类型 4、叶的顶端、边缘及基部的形态类型 5、叶脉及其类型
叶脉类型
主要高等植物分类系统
1.石松植物门(蕨类) 2.节蕨植物门(蕨类) 3.真蕨植物门 (蕨类) 4.种子蕨植物门 (裸子植物) 5.苏铁植物门 (裸子植物) 6.银杏植物门 (裸子植物) 7.松柏植物门(裸子植物)
叶座的结构
大
型
羽
状
小羽片
复
末次羽片
叶
间小羽片
的
间羽片
结
构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Ar-S ,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 – 早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P3 -K 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 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地层古生物重点
古生物重点名词解释1.单名法:属(及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正体表示。
2.三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用三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斜体表示3.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4.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年限短,数量多,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等特征。
5.重演律:生物个体的发育是系统演化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6.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7.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有一腔,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8.节肢动物:体节分为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为若干关节相连的分节。
9.变态发育:变态发育指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
10.沉积相:沉积相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11.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称为相变。
12.纵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沉积地层的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它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13.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岩性、接触关系等)进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单位。
14.混杂堆积: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
15.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是由于风暴造成沉积泛起,碎屑杂乱排列形成的一种风暴岩。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化石、双名法、组、延限带、谱系带、阶、穿时、米兰科维奇旋回、界线层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律、相、地台、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笔石页岩相、加里东构造二、填空题1.蜓类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五种。
2.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它们是、、、、。
3. 奥陶纪后期,由于____________ 运动的影响,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从而由老到新缺失的地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组)从下而上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
5.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
6.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发生在时期,在我国称为;第二期发生在期间,我国称为运动。
7. 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简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二者的关系。
2、什么叫小壳动物化石?研究小壳动物化石的地质意义。
四、论述题1、认真阅读以下地层剖面(假想),并从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三方面简要分析该地的地质发展史?上覆地层 G组紫灰色砾岩、夹砂岩、泥岩条带60m ————————F组棕红色、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粉砂岩,含植物Pterophyllum、Podozamites化石274m E组上部紫红色薄板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双壳纲Claraia及淡水鱼化石,中下为紫红色砂岩、泥岩夹页岩84mD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下部绿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植物Glossopteris、Pecopteris、孢粉及双壳纲Myophoria等化石135mC组上部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多层,下部为肉红色砂岩含植物Sphenophyllum、孢粉等化石250mB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有细砂岩、粉砂岩,产植物Neocalamites、Pecopteris化石 75m ————————下伏地层 A组灰黑色泥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和煤线,产植物Lepidodendron、介形类、双壳类等化石224m 2、我国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举例说明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1、轮叶与瓣轮叶的区别:轮叶,叶轮生,呈辐射状直伸排列,叶长短相近;而瓣轮叶叶长短差别大,多少向外、向上弯曲,形成明显的两瓣,具上下叶缺,下叶缺明显。
2、尼尔桑与侧羽叶的区别:尼尔桑,羽叶披针形或线性,裂片几乎全部覆盖羽轴,平行脉,很少分叉;而侧羽叶成单羽状,裂片互相分离,平行脉,可分叉。
3、四射珊瑚轴部有哪两种,有何区别:中轴:实心、纵向棍状体、灰质,由对隔壁在中央膨大或一级隔壁延至中心聚合而成。
中柱:上凸的内斜板和长隔壁在内端分化出来的幅板组成。
不是实心的,为疏松的蛛网状物质,横切面为多边形或近圆形,中央常见中板。
4、腕足动物门与双壳纲的区别:腕足动物门:壳形基本特征:单体群居、海生底栖、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外披着两瓣大小不等的壳,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壳面有生长线。
纤毛腕—摄食器官—滤食,背瓣小,腹瓣大。
5.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分析它们在植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又称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两米,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6. 简述我国东部地区二叠纪华北与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华北:下统太原组。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物地层学重点古⽣物地层学重点第⼀章⽣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即⼤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下⼗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物形成的⾃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殖上相互隔离,并在⾃然界占据⼀定的⽣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物类群,由于相似的⽣活⽅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个⽅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始祖的⽣物,为适应不同的⽣态条件⽽发⽣分化,产⽣新的⽣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般到特殊的⽣物进化⽅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独特的⽣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章古⽣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化⽯的保存类型有哪⼏种?答:化⽯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2.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物本⾝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的条件3.化⽯化作⽤过程可以分为哪⼏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②置换作⽤③碳化作⽤④重结晶作⽤。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物界1.“⾍筳”繁盛于(晚⽯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
2.“⾍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变⼤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以致消失,另⼀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炭晚期出现,晚⽯炭世繁盛,早中⼆叠是全盛时期,晚⼆叠世减少,⼆叠末绝灭。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word资料13页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
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作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以下条件:(1)生物类别——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具硬体的生物较易保存为化石。
(2)遗迹堆积环境——生物死后遗体如处于高能的水动力条件下,容易受到磨蚀损坏。
(3)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4)时间因素——生物死后必须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并且必须经过长期埋藏,经历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5)成岩作用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一般来说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6、根据化石的保存条件知,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这就叫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除这些主要分类单位外,还可插入各种辅助单位,如各主要单位可再分成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或合并成超门、超纲、超目和超科。
8、物种:是通过基因交流可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一物种有共同的起源、共同形态特征,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
9、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诗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种名后要用正体字注明命名者姓氏,属名首字母大写。
10、命名的优先xx: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此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11、古生物名称中常用的一些拉丁语缩写词:cf.为相似、比较的缩写aff.为亲近的缩写sp.为种的缩写sp.indet.为不能鉴别的种之意sp.nov.和gen.nov.分别为新种和新属之意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蜓: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柱形,蜓类最初形成的房室为初房,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称初房口孔,细胞质从此溢出,在初房外分泌壳质,依次连续形成许多房室,组成一个两侧对称的包旋壳。
蜓壳上的假想旋转轴称为中轴,中轴两端称为两极。
先后房室之间以隔壁相隔开,隔壁上有许多小圆孔,称为隔壁孔。
末室的前方,向中轴方向转折的壳壁称为前壁,每形成一个新的房室,原来的前壁就转变为隔壁。
隔壁和前壁以外的旋壳部分称为旋壁。
地史分布:蜓类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出现,属种较少,个体微小,一般为短轴型的原始类型。
到晚石炭世,蜓类开始繁盛。
早二叠世,旋壁最显著的变化时出现了蜂巢层。
中二叠世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
早、中二叠世为蜓类的全盛时期。
晚二叠世时。
蜓类大为减少,有的形态特化,二叠世末蜓类绝灭。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2、xx:绝大部分生活在盐度正常的浅海区,少数可生活在半咸水环境,极少数属种可在淡水中生存,其生活方式以底栖移动为主,少数营浮游生活。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有孔虫极为繁盛,而寒冷气候带的海洋中,其属种数量少,组合单调。
海底性质对有孔虫也有影响,钙质淤泥和细砂的海底,有孔虫繁盛;粗碎屑沉积的海底,不适宜有孔虫生存。
第四章植物界1、植物界的分类:根据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及进化形态特征,植物界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繁殖又称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种子繁殖,统称为种子植物。
2、孢粉:孢粉主要由内部的原生质和外面的细胞壁组成,细胞壁一般分为内壁和外壁两层,外壁成分由纤维素和孢粉素组成,孢粉素质地坚固,性质稳定,耐强酸,在液体加热到300度不破坏,也不溶于各类有机溶剂,故孢粉比较容易保存为化石。
有些孢子的最外面还有一层柔软的周壁,在化石状态下,只有细胞壁的外壁和部分周壁能保存下来。
第五章动物界一、肠腔动物门1.四射珊瑚:四射珊瑚有单体和复体之分,单体珊瑚形状大多呈弯角锥状和近圆柱状,少数呈拖鞋状、方锥状、盘状等等。
外壁和表壁是四射珊瑚的外围骨骼。
隔壁是四射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分布的版块骨骼,隔壁的发生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原生隔壁、序生一级隔壁、轮生二级隔壁。
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横板是珊瑚体内横向分布的薄板状骨骼,大多分布在珊瑚体的中部。
轴部构造有中轴和中柱两种。
2、横板珊瑚:又名床板珊瑚,全为复体,可以造礁。
其个体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mm,常见有块状,丛状。
树枝状、葡状、链状和枝块状等。
横板珊瑚的隔壁不发育,一般不分组,没有序生现象,隔壁多呈刺状、鳞片状或脊状,少数呈板状。
横板珊瑚横板发达,可分完整和不完整横板。
完整横板呈水平、倾斜或中央下凹,不完整横板呈交错状、泡沫状或漏斗状等。
横板珊瑚连接构造可分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3、珊瑚生态和地史分布:珊瑚动物营海生底栖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水清晰而温暖的正常浅海。
四射珊瑚——中奥陶世~二叠纪末,横板珊瑚——晚寒武世~第三纪,主要古生代,均至二叠纪末灭绝。
二、腕足动物门1、腕足动物是海生底栖、单体、群居、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软体外面有两片外套膜和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两瓣几丁磷灰质或钙质的外壳。
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壳面有生长线。
2地史分布和生态: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整个地史时期中,腕足类有三个繁盛时期。
寒武纪是腕足类的发生时期,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志留纪是腕足类的相对衰退时期,到泥盆纪腕足类进入了第二个繁盛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是腕足类最末的一个繁盛时期,二叠纪末,腕足类开始大衰退。
自中生代起,腕足类大大减少延续到现代。
古生代——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中生代以来——可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现代——正常盐度(35‰、少数能忍受不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环境,各种水深,以200m±最多。
三、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多为水生,少数为陆生,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平原、山地等各种环境中,有爬行、浮游和凿穴等多种生活方式。
其软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水生类用鳃呼吸。
身体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
地史分布:腹足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增多,石炭纪出现多种类型的代表;中生代和新生代是腹足类的繁盛时期。
双壳纲:是水生动物,体型两侧对称,具有两片外套膜和由外套膜所分泌成的两瓣钙质外壳。
两壳的背缘以韧带的铰合构造相连。
双壳类的头部已退化,所以又叫无头纲,前腹部有一斧状的肌肉足,用以移动身体的掘穴等运动。
肌肉足的两侧有许多瓣状的鳃,故又称瓣鳃类。
生态和地史分布:双壳类是一类水生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海里,从滨海到深海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水浅的滨海和湖下带,少数生活在陆地淡水环境。
其生活方式主要有埋泥和掘穴内栖以及用足丝或壳瓣固着等的表栖方式,少数双壳类能作短暂的游泳。
双壳类自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以中、新生代最为繁盛。
在中、新生代的陆相地层中,淡水双壳类十分丰富。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级的类型,全为海生,肉食,善于游泳。
有发达的头部和躯干。
足已特化为触手和漏斗,它们和头愈合成头足部。
外套膜能分泌钙质壳,壳埋在外套膜内的称为内壳类(包括鹦鹉螺亚纲、杆石亚纲、菊石亚纲);而壳在体外的称为外壳类(只包括鞘形亚纲)。
地史中的头足类,绝大多数属于外壳类,内壳类化石不多。
生态和地史分布:现代头足类全为海生,从浅海至3500m的深海都有分布,但在暖水中最多,游泳或在海底爬行,均为肉食动物。
外壳头足类现在只剩下鹦鹉螺一属,生活在赤道附近西南太平洋的少数地区。
化石头足类全部出现在海相地层中,常与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等化石伴生在一起。
根据头足类不同的壳形可以判断其古生态的差异。
大多数头足类都有不同的游泳能力,少数漂浮或底栖爬行。
外壳头足类自寒武纪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古生代早期以鹦鹉螺类为主,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以菊石为主。
四、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