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习题(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习题(5)](https://img.taocdn.com/s3/m/812369c184868762caaed5a1.png)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解析: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
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展览课件2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展览课件2牛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23c2807dd0d233d4b04e694e.png)
2、旗袍是源于 民族
满族
3、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
京张铁路
4、打破西方列强垄断水上运输局面的是
成立
;
轮船招商局
5. 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作者是 冯如;
6.中国近代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架设在 台湾
7.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是在 辛亥革前命夕。
8.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有识之士的推动
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2.从“老爷”.“大人”到“同 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替代封建经济形式成为
社会经济的主体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
C.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点深入人心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重
►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 维尔斯特拉斯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 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在现实中,不存在像数学那样有如此多的东西,持续了几千年依然是 确实的如此美好。——苏利文确。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J·H·京斯 ►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 庚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上帝是一位算术家。——雅克比
要原因有
A.封建因素浓厚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B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深
4.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D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1ade39b1102de2bd9705884d.png)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感悟中亲近历史,激发社会责任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2.学情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历史教育学家聂幼犁先生说过:“历史图片包含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
其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比于文字,图片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特别强调图片的选择和使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百年民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史实及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教学难点:搜集整合史料,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4.课时共1课时探究活动过程一、选题1.主题说明:(1)时间跨度:晚清时期至今(2)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2.关于分组:自由分组,每组10人,设小组长,班长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上报报老师。
3.选题参考社会风俗方面:婚礼嫁妆头饰发型……服饰方面:男装女装校服……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住宅方面:建筑业、民居……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迁……百年社会环境变化……二、资料收集1.采访老师、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1e5bb9b941ea76e58fa047a.png)
3、新中国成立后:新村成为风景线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4、“文革”时期:神州处处大杂院
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 40亿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 百分之十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 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 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 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 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间,或 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 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 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 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 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 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院、江 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 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六
90 年 代 至 今 五 彩 缤 纷 追 求 个 性 的 现 代 服 饰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 演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 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 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独轮 车、轿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 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交 通的落后不仅給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 制约了资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 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 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事业。
旧时的婚书有称“八字帖”,依男左女右次序, 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 封面有古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直到改革开放后,结婚证才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 上世纪80年代,夫妻双人照片贴上了结婚证,结婚证上的 文本,更突出了法律观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 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成为了批准结婚登记的依据。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
高一历史教案: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教案: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45273152b160b4e767fcf63.png)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
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
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
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
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
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051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0.png)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1e4817da76e58fafab0037a.png)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70年
2010年
活动1:以照片看历史
皇帝的“新装”
皇后的“花衣裳”
1946年11月,国共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同民盟部分代表的合影
上海“德大”西餐厅
园林式住宅
“四合院”
沙市江边洋房
福州洋楼林立 福州英国领事馆
历史遗迹: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70年代 衣
改革开放以后
食
住
社会 风尚
活动3:以“段子”读历史
微博段子:
现如今,连“九零后”都在怀旧啦!我爱
回忆,但我并不怀旧,我不太愿意回到过去, 真的。过去?过去是什么?冬天太冷,夏天太 热,住房太挤,电视太小,规矩太多,钞票太 少。
11998822年年
三、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 外因 欧风美雨: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统
购统销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内因 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 发展
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社会习俗
美国传教士所拍摄晚清国民
革命军强行剪辫
中式婚礼
新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以前
近代以后
男装:长袍马褂 衣 女装:旗袍
西装、中山装 改良旗袍、裙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5616ef869eae009591bec28.png)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谢谢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 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 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 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近代以来中 国社会生活 四次大变化
第二次
辛亥革命后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通商口岸地区人民 生活水平变化显著
旧风俗习惯受冲击 精神生活变化大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但总体水平不高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生活方式多样化
变化趋势:落后——文明进步
3.服饰之示:启示
服饰之爱国精神
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民族特色,服务世界; 多元发展,融合进步。
中国服装百年变迁回顾
(20世纪初~21世纪初)
1.服饰之式:表现 2.服饰之势:原因 3.服饰之示:启示
1.服饰之式:表现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 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 出绝美的服饰艺术。但同时,女性 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 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 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 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681e3caf46527d3250ce028.png)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三、互联网的兴起
1、集报纸、广播和 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互联网有何优势?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 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6)改革开放前,报刊有:《人民日报》等
繁 (7)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 荣 纷创办起来。
问题探究2
报刊业对近代 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哪些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共创办的政 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 作用。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我国报刊业的情况。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形 (1)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申报》
成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 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 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 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 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 《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 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 放前夕,该报终刊。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 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 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培优课件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培优课件_5](https://img.taocdn.com/s3/m/46156334a98271fe910ef979.png)
问题二:有人说社会变迁带给我们的是灾 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作业:展望未来对发展改善民生有什么建 议?(结合本地情况)写一篇小短文,字 数三百字,必须是自己所写,不得抄袭。
谢谢大家
住
生活 用品
生产 娱乐 工具 生活
手抄报展示
问题一: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影响百年民生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 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 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
《请断发易政服府改改元革折和》西,认方为文女明子的裹影足响,不能
——《中国历史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封建主 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 赞西方社会的西文方明文婚明俗的.影响“夫妇择偶 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
——《谭嗣同全集》下卷,中华书 局1981年版,第351页。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之以握手与鞠躬政;府大政人策老爷之称,改呼先
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 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 平等……”
——王家槐《海南近志》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 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 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 了一倍多民…族…资本19主12义至经19济1的9年发,展新建厂 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 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 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
课程名称:探究活动 中国百年民生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人教版必修二高二年级
1.时间界限:20世纪初----21世纪初
第一阶段——晚清到新中国成立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https://img.taocdn.com/s3/m/60efec6c76c66137ee06197a.png)
一 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3.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4.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
二、合作探究,理解目标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 源于农村的哪项改革?《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 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三十多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 果作为拜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 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些变化原因哪些?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9.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习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三十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果作为拜 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 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 些变化原因哪些? 答:原因:
(4)答: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 开放。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四分钟内完成1——8题;
选择题最多30秒完成一个;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1、B 2、D 3、C 4、D 5、D 6、C 7、A 8、答:含义: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电子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课件
![电子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5b3ebea32d7375a5178006.png)
2.采取的应对态度 (1)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 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运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2)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90 年代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 互联网 。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第四媒介 ”。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 图像 、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 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1.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 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 社会交往。
[解题流程]
审题 题干
图片当中的信息;“不能作为直接史料”
由图片中的“中国江湖险要图志出版”可知出版业的 A项
发展,故A项正确
分析 B、 由图片中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广告业的 选项 C项 进步和婚姻礼俗发生的变迁,故B、C项正确
由图片中的“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可知此时仍 D项
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故D项错误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以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 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 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展览课件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展览课件牛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ec9858fd763231126fdb114e.png)
►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
2.采取的应对态度 (1)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 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运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2)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解题流程]
审题 题干
图片当中的信息;“不能作为直接史料”
由图片中的“中国江湖险要图志出版”可知出版业的 A项
发展,故A项正确
分析 B、 由图片中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广告业的 选项 C项 进步和婚姻礼俗发生的变迁,故B、C项正确
由图片中的“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可知此时仍 D项
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故D项错误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发展概况
(1)起步:1905年,《定__军__山___》首映成功。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 电 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进的步 影片。 影 (3)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 和革命战争 题材纷纷被搬上银 业 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 和质量 远超以前,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习题(1)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习题(1)牛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f70f4b09700abb68a882fb06.png)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史展览精品专题课后练习【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错。
”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A.二处B.三处C.四处D.五处【答案】B【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瓦肆是宋代时期形成的娱乐场所。
故材料中有三处错误,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南北朝、北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答案】A【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可以看出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故选A。
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商皆本的思想点评: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商业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始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报刊业走向繁荣历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报刊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3)通过对互联网功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感受大众传媒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报刊业和影视事业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2.教学难点:各种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什么叫大众传煤?你所熟悉的大众传煤有哪些?【学习新课】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成四组完成对报刊业、电影业、广播业、电视业、互联网发展的对课文知识脉络进行整理。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报刊业的发展历程:1、报刊业发展的各个阶段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从报》、《万国公报》(2)国人自己办报:戊戌变法;(维新派)《时务报》辛亥革命:(革命派)《民报》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新青年》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共创办的多种争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2)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中央日报》C. 建国后初期:《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D.改革开放后: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创设情景】材料1:《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
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
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
材料2:《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应“文学改良协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陈独秀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材料3:《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材料4:《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报刊的发展历程,说明报刊在近现代化社会发挥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各种专业性的报刊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刊纷纷创办,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总的说来,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展示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图片,进行简单的点说。
【合作探究】电影与报刊比较,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教师总结: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中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
三、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广播及电视业的发展历程:(1)广播的发展:A、20世纪20年代,上海、北京设立广播电台2005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94%人口亿B、特点:携带方便、覆盖面广(2)电视事业的发展A、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B、节目发展趋势: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创设情景】展示我国电视节目的图片材料一、《焦点访谈》诞生至今已快十年。
十年中,她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合作探究】电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结合课本学思之窗,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教师总结:(1)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调节情绪,获得修养,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2)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b.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c.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四、互联网的兴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联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后,发展迅速。
2、功能和特点:(1)第四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2)三维动态,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创设情景】看课文资料回放材料1: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材料2: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互联网有什么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概括其优点(任说两点即可),试分析其缺陷(任说两点即可)?教师小结:功能:查询和获取信息。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优点: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缺陷: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1)依据上表指出,四种传媒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一种?(2)你认为这种传媒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简要概括指出。
教师小结:互联网。
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课堂小结】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步。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媒介手段的进步十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教学流程图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七、学案设计一、报刊业走向繁荣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 外国人在华办报《 》、《 》 (2)国人自己办报:戊戌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共创办的多种争论性报刊:《 》报《新华日报》《 报》(4) 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中央日报》C. 建国后初期:《 》、《红旗》 《 》、《文汇报》D.改革开放后:,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世纪年代,上海、北京设立广播电台2005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94%人口亿B、特点:、覆盖面广(3)电视事业的发展A、1958年,(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B、节目发展趋势:,推陈出新三、互联网的兴起1、联网的发展:20世纪年代末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后,发展迅速。
2、功能和特点:(1)第四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具有(2)三维动态,具有和(3),双向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