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ppt-4
![ppt-4](https://img.taocdn.com/s3/m/07cb8af27c1cfad6195fa722.png)
图4.11 基站信道组分布
4.4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4.4.1 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如图4.12所示。基站(BS)与移动 交换中心(MSC)之间、移动交换中心(MSC)与市话网络 (PSTN)之间可采用有线链路(如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 等)也可以采用无线链路(如微波链路、毫米波链路等)。 其比特率2.048/8.448/34.368/139.264/565.148 Mbps。 一个移动通信网可由一个或若干个移动交换中心(MSC)组 成。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可由一个或若干个位置区组 成。一个基站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无线小区组成。基站(BS) 主要由射频部分(射频架和收、发天线)、数据架和维护测 试架等组成。基站(BS)提供无线信道,以建立在BS覆盖范 围内与移动台(MS)的无线通道。
图4.16 移动通信的空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口协议模型
物理层(PHL)确定无线电参数,如:频率、定时、 功率、码片、比特或时隙同步、调制解调、收发信 机性能等。物理层将无线电频谱分成若干个物理信 道,划分的方法可以按频率、时隙或码字或它们的 组合进行,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 (TDMA)、码分多址(CDMA)等。物理层在介质 接入控制层(MAC)的控制下,负责数据或数据分 组的收发。 介质接入控制层(MAC)的主要功能有介质访问管 理和数据封装等。具体地讲,第一功能是选择物理 信道,然后在这些信道上建立和释放连接;第二个 功能是将控制信息、高层的信息和差错控制信息复 接成适合物理信道传输的数据分组。介质接入控制 层通过形成多种逻辑信道为高层提供不同的业务。
数据链路控制层(DLC)的主要功能是为网络层提 供非常可靠的数据链路。例如,在DECT中,将 DLC层分为两个平面: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控制 平面为内部控制信令和有限数量的用户信息提供非 常可靠的传输链路,采用标准的链路接入步骤 (LAPC)来提供完全的差错控制。在用户平面, 提供了一组可供选择的业务,如供语音传输的透明 无差错保护的业务,具有不同差错保护的支持电路 交换模式和分组交换模式数据传输的其他业务。 网络层(NWL)主要是信令层。它确定了用于链路 控制、无线电资源管理、各种业务(呼叫控制、附 加业务、面向连接的消息业务、无连接的消息业务) 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的各种功能。
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孙海英)1-4章 (4)
![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孙海英)1-4章 (4)](https://img.taocdn.com/s3/m/2b18a5e243323968001c92c4.png)
第1章 概述 3GPP2的宗旨是制定以ANSI/IS-41为核心网,以CMDA 2000为
无线接口的标准。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IS-41协议是CDMA第二代数字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移动性管理协议。3GPP2已制定了 CDMA 2000标准,已发布了Release 0、Release A、Release B、 Release C、Release D标准,正在制定AIE有关标准。
16
第1章 概述 3GPP和3GPP2的目标是实现由2G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过渡,
保证未来技术的后向兼容性,支持轻松建网及系统间的漫游和兼 容性。
国际上,3G系统主流标准有WCDMA、CDMA 2000和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三个,并都已经开始商用。
11
第1章 概述
1) IMT-2000的频谱分配
1992年世界无线电管制大会规定IMT-2000频谱的分配如下:
上行频段:1885 MHz~2025 MHz;下行频段:2110 MHz~
2200 MHz;移动卫星业务频段:1980 MHz~2010 MHz;2170
MHz~2200 MHz。
从上面的分配可以看出,其上、下行频段是不对称的,因此有的
18
第1章 概述 在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在1998年提出了
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标准TD-SCDMA,并为国际电信联盟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接纳,成为国 际上三个主流的3G通信标准之一。TD-SCDMA是中国在通信领域第 一次系统性地提出国际标准,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这一重大进步, 标志着从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 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008年,TD-SCDMA系统产品在技 术上逐渐成熟,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在国内京 津沪等8个城市进行试商用。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优选)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762005755022aaea988f0f3c.png)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1章概论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
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
(以下为了解)1)互调干扰。
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
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
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
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
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P r=(A r/4πd2)P t G t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第4章-5G无线接入网和接口协议图文图文课件
![第4章-5G无线接入网和接口协议图文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aee5ffa8956bec0875e310.png)
图4-4 gNB逻辑节点和接口
4.2.1 NG接口
NG接口是一个逻辑接口,规范了NG-RAN节点与不同制造商提供的核心网 AMF(Access Mobility Function,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节点和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平面功能)节点的互连,同时分离NG接口无线网络功能和传输网络功 能。
NG接口分为NG-C接口(控制面接口)和NG-U接口(用户面接口)两部分。 从任何一个NG-RAN节点向5GC连接可能存在多个NG-C逻辑接口,然后通过 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确定NG-C接口。从任何一个NGRAN节点向5GC连接也可能存在多个NG-U逻辑接口。NG-U接口的选择在5GC内完成,并 由AMF发信号通知NG-RAN节点。 1.NG-U NG用户面接口(NG-U)在NG-RAN节点和UPF之间定义。NG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4-5 所示。传输网络层建立在IP传输层之上,GTP-U用于UDP / IP之上,以承载NG-RAN节 点和UPF之间的用户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数据。 2.NG-C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a90f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b.png)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移动通信网络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的网络系统。
它是由一系列的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等组成的复杂系统。
本文将从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组网结构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主要包括无线接入部分和核心部分。
1. 无线接入部分无线接入部分是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的网络,包括基站子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和终端设备。
基站子系统(BSS)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与发送。
它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S)组成,其中BSC负责管理多个基站,控制无线频道分配、功率控制等。
而基站则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传输子系统是连接基站与核心网的传输部分,通过无线传输信道完成信号的传输。
终端设备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它们通过基站与网络进行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2.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中枢部分,承载着用户数据的传输、信令控制等功能。
它主要由移动核心网和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组成。
移动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节点,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服务控制节点(SCP)、位置注册节点(HLR)等组成,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切换、寻呼等功能。
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是指通过各种业务支撑软件实现运营商的运营、计费、营销等业务功能。
二、通信协议解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各个组网部分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交互,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
1. 无线接入协议无线接入协议是指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GSM/CDMA等制式规范。
它定义了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信号的传输、频率的选择、功率的控制等。
2. 核心网络协议核心网络协议是指移动核心网与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SS7(Signaling System No.7)和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SS7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信令消息的协议,它负责控制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信令流程,包括呼叫建立、寻呼、短信传输等。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40a13ab8f67c1cfbd6b87b.png)
附件1《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学时:64 学分:4课程负责人:参编人员: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技术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
本课程总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传输方式、网络结构、通信技术应用及工作原理。
同时使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试仪器,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参数并能够分析其含义与作用。
(二)课程作用通过学习移动通信技术,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基站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和移动通信网的简单架构能力及网络优化能力。
(三)前导、后续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导课程有:综合布线、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等。
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课程理念:通过典型的工作岗位,归纳整合了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以岗位分析入手,选取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最终确定4大项目任务。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量仪器.(2)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指标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用仪器分析3G网络主流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4)能够用仪器分析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性能。
(5)能够用仪器分析GSM网络中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二)知识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演进与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特点。
(3)了解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的工作原理。
(4)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应用。
(5)掌握移动通信组网技术原理及应用。
(6)掌握GSM系统的网络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7)了解3G系统的主流技术与网络结构。
(8)掌握3G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踏实肯干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安全生产意识。
四、课程内容(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1.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教材的应用,上课的方式和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各项目任务时所达到的效果。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https://img.taocdn.com/s3/m/48b1cc6e8e9951e79b8927df.png)
4.3 多信道共用
4.3.1 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在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用户 在通话时要占用一条信道。 由于频谱资源的限制,用户数总是 大于信道数。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多信道共用 技术缓解频谱资源有限和用户数多的矛 盾。
多信道共用是指系统允许大量的用 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少量的信道。 每个用户只在呼叫时才分配一个信 道,一旦通话终止,用户占用的信道马 上释放供其他用户使用。
令F为邻近蜂窝干扰因子,则CDMA 系统容量,即式(4-31)变为
(W / Rb )GF N (信道/小区) ( Eb / N 0 )d
4.5 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4.5.1 蜂窝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1.服务区域的划分
一般的第二代蜂窝移动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如图4-22所示。 图中只画出一个移动运营网络,即一个公 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多个PLMN服务区可以重叠。
如果单位区群在系统中复制了M次,则双 向信道的总数C可以作为容量的一个度量,即 C = MS =MkN
3.区群结构的实现
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就越远,抗同频干扰的性能就越好。 但是相应地,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 需要的信道组越多,频谱利用率下降。 所以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与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为互为矛盾的指标,须折中考虑。
(2)扇区划分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频干扰可以通 过使用定向天线代替基站中单独的一根全向 天线来减小,其中每个定向天线辐射某一个 特定的扇区。 这种使用定向天线来减少同频干扰,从 而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叫做扇区划分技术。
扇区划分技术与小区分裂不同,它 可以保持小区半径不变,容量的提高是 通过减少同频干扰以达到提高频率利用 率来实现的。
chap4-4-3数字移动通信网
![chap4-4-3数字移动通信网](https://img.taocdn.com/s3/m/0d425e0ede80d4d8d15a4f1a.png)
16
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紧缺,不可能为每一个移动 台提供一个单独的信道; 复用技术: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信号合并在同 一个信道中进行传输; 区分方式:为每个信号赋予一个不同的特征。
17
多址技术
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码分多址(CDMA) 空分多址(SDMA) 混合多址
18
多址技术
26
小区制大容量
频率复用:间隔一定距离后使 用相同的频点;小区制大容量
BS
BS
BS
BS
BS
BS
BS
27
区域覆盖
A A B B
铁路、河 道
带状网(公路、铁路、海岸线等)
面状网(平面区域布网)
1. 无线区的形状
在服务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六边形小区最 接近理想的圆形,用它覆盖所需基站数量最少, 最济——移动蜂窝网。
10
移动通信-从电路到分组、从窄带到宽带
11
发展概述
A/D 接入方式 典型代表
第一代(1G)
第二代(2G)
模拟蜂窝系统
数字蜂窝系统 目标
FDMA
TDMA CDMA
美国AMPS系统,欧洲TACS系统
GSM系统 N-CDMA系统 典型代表 GPRS, CDMA20001X系统
过渡代(2.5G) 第三代(3G) 第四代(4G)
优点:组成简单,投资少,见效快。
缺点:服务区内的所有频道(一个频道包含收、发一对频率) 的频率都不能重复,频率利用率和通信容量都受到了限制。
24
大区制小容量
一个基站覆盖整个城市
通信质量差 频率利用率低 系统容量小
25
蜂窝组网技术——小区制
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
![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88241d866fb84ae55c8d0d.png)
从移动软交换系统 的整体结构可 以看 出,在系统 中的分 令和媒体流的一个承载通道,其 承载 的具体方式通常有基于 层技术关键点在控 制平 面, 因此, 本文重点探讨负责实现该层 I P承载方式和基于 A M 方式两种 。() T 3 控制层 : 控制层 的主 设备 ( 移动交换服务器) 的原理和功能 。移动交换服务器是实 要功能有呼叫控制 、 连接管理功能和开放的业务接 口等功能,
固定电话 、 移动通信 网络、 限电视 网 It t 有 ne 网等多个独立 31 移动 软 交换 技 术 原 理 及 功 能 me . 网络 的局面 。这些 网络 的各 自目前拥有着 自己的网络资源和 移动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 分为四个功 能平面 :业 控制平面、 交换平面和接入平面 , 其具体结构如图 2 所 技术 , 承载着 自己特定的业务, 这种独立的格局使得资源和技 务平面 、 示。系统经过分层技术后将移动通信 的业务控制 与呼 叫控制 术 的共享性 能降低 , 并且由于多种协议 的网络共存, 增大 了网 并且 系统 的媒体传送和接入功能也进行分离。 络 的管理和 维护成本 。因此 ,在现 有的网络 体系 中开发新型 功 能分离, 的分层等技术 , 网络朝着技术融合、 使 业务 融合 、 网络融合的 方 向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该层 负责了核 心网的主要功 能。() 用层 : 4应 该层负责和用户 现控制平面具 体功 能的设备 ,它在提供系统综合业务的呼叫 操作的具体衔接,在 呼叫建立基础上 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些 及 连 接 控 制 的 同 时 也 负责 部 分 业 务 功 能 实 现 。 移 动 交 换 服 务 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 , 与移动软 层 次之 间彼此都独立存在 , 负责各 自的功 能, 他们 间的通信都 器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业务/ 交换系统 中的其它实体之间通过标准 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 是经 过标 准的接 口进行 , 从而实现 网络 多业 务的高效融合。 3移动通信核心 网分层技术原理 常用的移动交换服务器为 MS -E VE C S R R,其主要功 能包括 : 地址解析功能 。 以完成 E 14号码至移动交换 可 . 6 移动通信核心网络 实现分层技术的关键点是软交换技术 , () 1号码分析/ 服务器 D C或 A M/ P T I P地址的转换功能。()移动 性管理功 2 软交换技术 的实质就是一个通过分布式软件达 到数据传输和 负责系统 自动开关机 、 控制 的平台 。由于具 有统一的标准化 协议和 编程接 口技术 , 能。该功 能实现 了系统的 自动化管理,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邬正义 (4)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邬正义 (4)](https://img.taocdn.com/s3/m/74f381a65f0e7cd185253691.png)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7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体制可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
大区制就是用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其特点是 基站只有一个天线,架设高,功率大,覆盖半径大 (20~50km),但容纳的用户数有限(几百户),扩 容非常困难。
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各 小区中分别设置基站,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 和控制。另外设立移动交换中心,负责与各基站之 间的联系和对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
X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8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在小区制中,可以应用频率复用技术,提高频带 利用率。小区数目越多,整个通信系统的容量就越大。 小区制比大区制在技术上要复杂得多。但小区制的优 点远远超过了它的缺点,而且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复杂的控制和电路设备都已经可以实现, 因此,地面公用移动通信网选用小区制是无可争议的。
120 o 120o
(b) 顶点激励
120 o
X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18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X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9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1、小区形状的选择
小区制的服务区有带状服务区和面状服务区两种, 面状服务区是地面移动通信服务区的主要形式。
一个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是个圆形,为了不留 空隙地覆盖一个面状服务区,一个个圆形辐射区之间 一定会有很多的重叠区域。去除重叠之后,每个辐射 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
Pt
Gt
Gr
(
ht hr d2
4G移动基站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
![4G移动基站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4ea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c.png)
4G移动基站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移动基站已成为了现代移动通信的重要设备。
但是在一些非公网环境下,如军事、公安、石化等领域,基站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基于4G移动基站的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基站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提高整个通信网络的效率和稳定性。
简介4G移动基站是指采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是现代移动通信网络中最为核心的设备之一。
而在非公网环境下,比如军事、公安、石化等领域,考虑到安全性等问题,基站之间无法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互联,必须采用私有网络进行互联互通。
此时,如何快速、高效地建立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4G移动基站的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可以充分利用4G技术的优势,在非公网环境下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
方案介绍该方案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采用自组网技术,建立一个基于IP的私有网络,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
该方案包含以下三个主要部分:1. 自组网管理节点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自组网,需要一个自组网管理节点来协调基站的连接、断开和路由等问题。
该节点可以通过VPN或其他方式连接非公网环境,提供网络服务。
同时,该节点还可以提供管理控制界面,方便网络管理员对自组网进行监控和管理。
2. 自组网路由器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连,需要一些支持自组网功能的路由器。
这些路由器可以自动协商,建立多条路径,实现基站之间的多路径路由。
同时,这些路由器还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如RIP、OSPF等,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基站集成自组网功能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将自组网的功能集成到基站中。
基站可以通过4G LTE网络接入自组网,利用自组网路由器提供的多路径路由功能,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
同时,基站之间的广播和控制信息也可以通过自组网传输,实现整个通信网络的高效和稳定。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ec277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5.png)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除了部分偏远地区较为落后之外,人们已经完全进入了4G移动通信时代,营业厅中承载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用户种类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在4G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核心网亟需引入先进的分层组网技术,将众多层次进行相应的划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关键词: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分层组网技术移动通信发展到目前已经经历过多个时代,自从发展到4G移动通信技术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使用用户越来越多,承载的业务种类也趋于多样化。
4G移动通信亟需引入更先进的核心技术,采取分层组网技术对其进行管理,确保互联网正常运行,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承载业务现状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承载的业务虽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业务是负责用户终端设备与网络的连接和通信情况,按照逻辑上的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分组域和电路域,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有MSC/VL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服务支持节点、网关支持节点、网关移动交换中心、操作维护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等。
其中,MSC/VLR属于电路域的业务流程,主要负责电路域中的呼叫控制、加密、鉴定权利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服务支持节点能够实现路由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与转发管理,完成每个分层当中分组数据的接收与发送;网关支持节点能够完成移动内网与外部数据网之间的信息路由与分装,实现路由中各个设备中的信息交互;网关移动交换中心属于固定网与移动网之间的关口局,能够完成移动用户呼入路由业务,承担各个网之间连续、路由分析和网间结算功能;操作维护中心能对通信设备的故障、性能、配置、安全和计费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综合业务集中通信;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能够给用户提供签约信息存放空间,增强鉴定权利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新业务支持[1]。
二、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建设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是以市场作为主导方向,其目标为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业务服务。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e0e036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03.png)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熟悉无线信道的特性、传播模型和衰落机制。
(4)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和多址接入技术。
(5)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组网技术和频率规划。
(6)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位置管理技术。
2、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评估系统的优劣。
(2)具备设计简单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包括频段选择、小区规划等。
(3)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移动通信中的实际问题,如信号覆盖优化、干扰消除等。
(4)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无线信道(1)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的概念和影响。
3、调制解调技术(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 ASK、FSK、PSK 等。
(2)现代调制技术,如 QAM、OFDM 等。
(3)解调技术和性能分析。
4、编码技术(1)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如卷积码、Turbo 码等。
(2)交织技术和纠错性能评估。
电信业务基础知识(第四章)移动通信业务(四)
![电信业务基础知识(第四章)移动通信业务(四)](https://img.taocdn.com/s3/m/2a521442a26925c52dc5bf28.png)
BTS A
BTS B
先接续再中断
软切换,不同分支信号在BSC进行合并
CDMA切换
其它无线系统
• 小区/扇区切换采用硬切换 - 切换是先中断再接续 - 容易产生掉话
CDMA • 小区/扇区切换采用软/更软切换
- 切换是先接续再中断 - 服务质量高,有效减低掉话
Cell Site
B
MAKE
AMPS GSM
Transmission Medium
多址技术的分类
信道:在传输媒介上为每个用户单独分配的,专用的一个通道;
1 3 21
Time
30 kHz
Time
30 kHz
FDMA
Frequency
TDMA
Frequency
Time
1.23 MHz
DSC-DCMDAMA
Frequency
CDMA与TDMA区别
2.5G-2.7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数据速率最高可达171kbit/s
EDGE全球演进式数据速率增强技术
2.75G的速度较2.5G又增快许多(384kbps)
● 天气 ● 移动银行 ● 证券
● 交通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
• 第三代移动通信称为:IMT-2000;简称3G
TDMA
CDMA
想一想:
多选:CDMA主要是通过哪两项技术来实现信
号传递的? A. 直接扩频 B. 地址码 C. 切换 D. 时分复用
想一想:
多选:CDMA主要是通过哪两项技术来实现信 号传递的? A. 直接扩频 B. 地址码 C. 切换 D. 时分复用
答案:AB
CDMA技术标准演进路线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1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1](https://img.taocdn.com/s3/m/ca41a7e4e009581b6bd9eb10.png)
最大 最小
基站辐射半径r相同
19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蜂窝小区的覆盖半径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及分布、人 流活动路线和场所。
小区覆盖半径越小,小区数目越多,
容量越大,但基站数也在增多 农村地区:蜂窝小区覆盖半径较大; 城市中心地区:蜂窝小区半径很小。 根据蜂窝小区覆盖半径的不同,蜂窝可分为三类:宏蜂窝、
微蜂窝和微微蜂窝。
20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各类蜂窝小区的特点: ① 宏蜂窝。早期蜂窝小区由宏蜂窝构成。 小区覆盖半径:2~20 km。基站的发射功率:l00 W左右。 天线架设位置比较高。 在实际的宏蜂窝内通常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微小区域: 一是“盲点”区域 —— 由于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而造成的 阴影区域,使得该区域的信号强度减弱,通信质量下降; 二是“热点”区域 —— 在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 区域,空间业务负荷分布不均匀。 为了解决“盲点”区域和“热点”区域问题,于是产生 了微蜂窝小区技术。
11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4.2 频率复用技术和系统容量
因频率资源有限,为增加用户容量,需采用小区制(蜂 窝网),可以实现频率再利用(频率复用) 考虑以下问题: 1、频率复用的原则(需满足什么条件) 2、小区形状、大小如何确定(基站覆盖半径) 3、哪些小区可以实现频率复用 4、频率复用对系统容量及性能的影响
9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AUC:鉴权中心。完成对移动用户的鉴权,存储移动用户的 鉴权参数,并能根据MSC/VLR的请求产生、传送相应的鉴权
参数。
EIR:存储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存储着移动设备的国 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电子串号);分别列出了准许使用的、
出现故障需监视的、失窃不准使用的移动设备的IMEI识别码,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7faaeea76e58fafbb00372.png)
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二级学院:应用电子系专业班级:通信3070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摘要在21世纪,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向着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4G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
关键词:4G移动通信,OFDM技术,智能天线,ITU目录引言 (1)第一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1)第二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2)(一)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2)(二)4G移动通信系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2)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 (2)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 (2)第三章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一)OFDM技术 (3)(二)软件无线电技术 (3)(三)智能天线(SA) (3)(四)MIMO技术 (4)(五)全IP技术 (4)第四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进程 (4)标准化组织对于4G的技术研究情况 (5)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引言在移动通信领域,每10年就发生一次革命性变化。
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和90年代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话音业务和支持电路交换类型的业务,这两代系统的空中接口速率只有几百kbit/s。
将在21世纪初投入使用的3G系统IMT-2000在室内环境下能提供2Mbit/s的速率,在车载情况下速率至少为144kbit/s。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当今移动通信系统正向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尽管3G系统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f6dc86d1f34693daef3e41.png)
图4.11 基本网络结构
其 他 公 众 网
MS C
MS C
4.2 多址接入技术
4.2.1 4.2.2 4.2.3 4.2.4 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码分多址(CDMA) FDMA、TDMA与CDMA系统容量比较
4.2.1 频分多址(FDMA)
频分多址是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 个等间隔的频道 (或称信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 如图4.13所示。移动台MS1、MS2、…、MSk分 别分配有发射频道、、…、和接收频 道、、…、。我们将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 称为前向信道,而将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 称为反向信道。
…
Ck
Ck
BS
图4.20 伪随机码扩频多址方式原理图
1
N
TDM
A b (t )
模2加 扩频调制
PSK 调制
B S (t )
…
C
模2加 扩频解调
D
PSK 解调
TDM Zt (t)
1
Rs
…
0
…
N
C(t ) PN
f0
(a)
PN
f0
A点
B点
C点
D点
数字信号 干扰 无用信号 干扰
数字信号
Rs
Rc
4 18 11
3 17 10
6 20 13
5 19 12
4.1.4 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如 图4.11所示。 基站通过传输链路与移动交换机相连,交换机 再与固定电信网络或其他通信网相连,所以移 动通信有以下两种通信链路:①移动用户←→ 基站←→交换机←→其他网络←→其他用户; ②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基站←→ 移动用户。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aded3c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d.png)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是指将许多无线基站组合在一起来实现移动网络通信的技术。
在这种通信系统中,所有基站都通过特定的协议来相互通信,使得移动设备可以在不同地点之间自由切换,这样就能够全方位地覆盖用户。
变化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
一、TD-LTE技术TD-LTE技术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组网技术,属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可以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容量,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
TD-LTE技术主要应用于LTE移动电话技术中,具有快速传输数据、低延迟等特点。
二、WCDMA技术WCDMA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语音和数据通信标准,用于高速数据传输、视频通话等应用。
该技术不但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和网络容量,还能够通过动态资源管理来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
三、CDMA2000技术CDMA2000技术是第三代CDMA技术的升级版,主要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语音和无线互联网等领域。
该技术在功能上与CDMA相似,但增加了更多的网络容量,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广泛的移动通信覆盖范围。
四、GSM技术GSM技术是一种标准的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语音和短信通信。
GSM技术主要用于第二代手机通信系统,并且仍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地应用。
该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无线通信,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频段来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覆盖,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
五、TD-SCDMA技术TD-SCDMA技术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数字传输技术,主要用于高质量的语音通信、无线互联网和数据传输。
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无线频谱,并提高用户体验。
TD-SCDMA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不同操作商之间的竞争问题,提高无线网络的效果,实现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六、Wi-Fi技术Wi-Fi技术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高速的无线数据传输。
该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还可以用于流媒体的无线传输和信息交流,是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9e2ed5ccbff121dc36832f.png)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单工制: 单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交替工作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3.SDMA: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
4.大区制: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内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范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
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内有许多车载台和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
5.小区制: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6.频率复用: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
因为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7.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于本MSC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与管理。
8.FDMA: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频道(信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和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
9.TDMA: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个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台的信号而不混扰。
10.CDMA:指用一组正交码区分不同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资源。
每一个信号被分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图4.1大区覆盖与小区覆盖 (a) 大区覆盖; (b) 小区覆盖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可给每个小区分配不同的频率,但这样需要大量的频 率资源,且频谱的利用率低,为了提高频谱的利用率, 需将相同的频率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区中重复使用,主 要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同频小区)之间的干扰足够小, 这种技术称为同频复用。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E IR
BTS BSC
MS
BSS
MSC
AU C
HLR
P DN P STN ISDN
MS
VL R
固定网
OMC
MSC
图4.15 网络结构示意图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4.4移动通信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或称无线接入部分)的协 议和信令是按照分层的概念来设计; 空中接口:
4.1 区域覆盖 4.1.1区域覆盖的概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服务区域覆盖方式的不同可将移动通信网划分为大区制和 小区制。 大区制:指在一个服务区域(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内只 设置一个基站,由它负责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通常基站 天线架设的比较高,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也比较大25~200W, 覆盖区域半径一般为25~50公里。 小区制:指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无线小区(小块的 区域),每个小区分别设置一个基站,由它负责移动通信的 联络和控制。其基本思想是用许多的小功率发射机(小覆盖 区域)来代替单个大功率发射机(大覆盖区域),相邻的基 站则分配不同的频率(蜂窝的概念)。
N i2 ij j2
(4 -1)
式中 i, j——正整数。 由此可计算出N的取值表如表4.2所示。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表4.2 群区小区数N的取值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相应的区群形状如图4.8所示。
图4.8 区群的组成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图4.12 基本网络结构示意图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可由一个或若干个位置区组 成。位置区即移动台位置登记区,它是为了解决在呼叫移 动台时,以便知道被呼移动台当时所在的位置而设置的。 位置区由若干基站组成。 一个基站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无线小区组成。基站(BS) 主要由射频部分(射频架和收、发天线)、数据架和维护测 试架等几部分组成。基站(BS)提供无线信道,以建立在 BS覆盖范围内与移动台(MS)的无线通道。 移动台(MS)主要包括车载台与手机两类。其主要差别 功率大小不同。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2
1 5 基站
4
MT SO
7
3
6
原基 站
新基 站
图4.3 小区分裂示意图
至公 用电话 网
图4.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七个小区构成一个区群。小区编号代表不同的频率 组。小区与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相连。 MTSO在网内负责控制和管理,对所在地区已注册 登记的用户实施频道分配、建立呼叫、频道切换、 提供系统维护、性能测试和存储记费信息等。它既 保证网中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又保证了移动用户 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越区切换:当移动用户在蜂窝服务区内快速运动时, 移动台会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相邻的小区,这时 其与基站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 到正在进入的小区。
七小区群
G
F
B
G
A
再用距F离
B
E 小区1 C
A
D
E 小区8
相同字母小区使用 相同频率组
G
D
B
图4.2蜂窝系统的频率复用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频率复用:移动通信系统解决用户增多而被有限 频谱制约的有效手段。它能在有限的频谱上提供 非常大的容量,而不需要做技术上的重大修改。 小区分裂:当用户数增多并达到小区所能服务的 最大限度时,如果把这些小区再分割成更小的蜂 窝状区域,并相应减小新小区的发射功率和采用 相同的频率复用模式,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求。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图4.11基站信道组的分布 我国规定采用7个基站21个小区的模型,即图4.11所示 的结构。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4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4.4.1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基站(BS)与移动交换 中心(MSC)之间、移动交换中心(MSC)与市话网 络(PSTN)之间可采用有线链路(如光纤、同轴电缆、 双绞线等)也可以采用无线链路(如微波链路、毫米波 链路等)。其比特率2.048/8.448/34.368/139.264/565.148 Mb/s。 通常每个基站要同时支持50路话音呼叫,每个交换 机可以支持近100个基站,交换机到固定网络之间至 少需要5 000个话路的传输容量。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第 4 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1 区域覆盖 4.2 区群的构成与激励方式 4.3 信道(频率)配置 4.4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4. 5 信令 4. 6 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4. 7 多信道共用技术 4.8 小结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图4.6带状网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1.3.面状网 面状网:指其服务区内的用户的分布呈带状分 布。其服务区内小区的划分及组成,取决于电波 传播的条件和天线的方向性。实际上一个小区的 服务覆盖范围可以是一个不规则形状,但也需要 有一个规则的小区形状来用于系统的规划,以适 应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 当考虑要覆盖整个服务区域而没有重叠和间隙 的几何形状时,只有三种可能的选择: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和正六边形。
移动通信与终端(设第备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移动 交 换中 心
蜂窝 A
时间3 时间2
时间 1
蜂窝 B
当移 动单元 从蜂窝 B 越区 到蜂窝 A 时, 切换 在移动 交换中 心的控制 下进行
图4.5 越区切换示意图 根据服务对象、地形分布及干扰等因素的不同,可 将小区制移动通信网划分为带状网和面状网。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1.2带状网 带状网:主要用于覆盖公路、铁路、海岸等, 其服务区内的用户的分布呈带状分布。如图4.6所 示。 带状网基站天线若为有向天线辐射,服务覆盖 区为扁圆形的,如图4.6(a)所示。基站天线若 为全向天线辐射,服务覆盖区为圆形的,如图4.6 (b)所示。
由一个或若干移动通信网所组成的区域称为业务区。 一个业务区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国家的一部 分,也可是若干个国家。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典型的蜂窝式移动通信本地网结构
图4.13蜂窝式移动通信本地网结构图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图4.14 900MHz蜂窝式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示意图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通常,在一个大型蜂窝网移动电话系统中有若干 个移动汇接局,也可称作移动交换中心(MSC); 移动交换中心(MSC):主要由原籍位置寄存器 (H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设备标志 寄存器(EIR)、认证中心(AUC)和操作维护中 心(OMC)以及接口等部分组成; 基站(BS):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 (BTS)。
D 3r ( j i / 2)2 ( 3i / 2)2 3(i2 ij j2 ) r 3N r
(4 - 2)
可见群内小区数N越大,同信道小区的距离就越远,抗 同频干扰的性能也就越好。例如:N=3, D/r=3; N=7, D/r=4.6; N=19, D/r=7.55。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4.2.2同频(信道)小区的距离 确定同信道小区的位置和距离可用下面的方法。
图4.9 同信道小区的确定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设小区的辐射半径(即正六边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 从图4.9可以算出同信道小区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网络层 ➢链路层:分为介质接入控制层和数据链路层 ➢无线物理层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第三层 第二层 第一层
网络层(NWK)
数据链路控制层 (DLC) 介质接入控制层 (MAC) 物 理 层 ( PHL )
图4.16 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移动通信与终端(第2版)
4.4.2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 移动通信系统应具有下列的主要功能:
(1)具有与公用电话网进行自动交换的能力; (2)双工通信,话音质量接近市话网标准; (3)双向自动拨号,包括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间的直接拨号以及移 动台之间的直接拨号; (4)用户容量大,一个系统一般能为几万个用户提供服务,还能适 应业务增加需要,通过小区分裂以扩充容量; (5)采用小区制频率再用技术,当基站采用全向天线时,一个区群 由 7 个小区组成,频率再用率为 1/7,以尺可能减少邻道干扰; (6)具有自动过境切换频道技术,切换时间小于 20 ms; (7)设备通用性较强,通常基站、移动台等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可以 通用; (8)各地之间可以联网, 具有自动漫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