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阿布丰王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受到穷困之苦,行动不顺,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

所用来使他的心惊动,是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会的才干。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常常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②。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④,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②修衣:添置衣服。

③奚:什么,疑问词。

④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采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且读且思】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选文与《鱼我所欲也》一文在讲述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方面,有哪些不同?诸葛亮力主伐魏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②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③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④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⑤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注释】①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②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③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④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⑤进趋:快速前进。

【且读且思】1.从文中内容来看,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2.诸葛亮一心坚持伐魏,且认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什么观点?《立节》1.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2.《鱼我所欲也》告诉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而选文告诉人们做人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参考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宇文皓月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犯其上,民皆为之。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由生至死,亦皆欲利也。

为之者谁?为之者,己也。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章句: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那么,追求利益的是谁呢?追求利益的是我们自己。

只要有了仁义,何必再说利呢?”孟子见梁惠王章句翻译: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

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

③尔也 而已。

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③足兵()④民信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③委而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

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 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4、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和名言各写一个。

六(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8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5)空乏其身()(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可以免于患乎?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6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七(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公被狐白之裘()(4)乃令出裘发粟()(5)乡为身死而不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2分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八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2)妻妾之奉()(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6.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7.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九【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4)何故()(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4.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十(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贤者能勿丧耳()(2)是亦不可以已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十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望其旗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