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2.弦线上的驻波
当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波动传至弦线与滑轮S的接触点B时, 产生了反射,形成了反射波,于是弦线上同时有前进波和反射 波,这两列波是满足相干条件的相干波,在波的重叠区将会发 生波的干涉现象,即形成驻波。此时弦线分段振动,弦线上有 些点振动的幅度最大,称为波幅(如图1所示)。有些点振动 的幅度为零,称为波节。相邻两个波节(或波幅)之间的距离 为半个驻波波长。可以证明,当弦线长度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 即
如图所示,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音叉上,另一端跨 过滑轮S挂上砝码,使弦线具有一定的张力。当音叉振动时,
。 弦线也随之振动,形成了沿弦线传播的行波(横波),其弦振
动频率与音叉频率相同。由波动学知道,波的传播速度V与 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υ=
V
λ
(1)
若知道了波长和横波传播速度,就能求得频率 υ 。
图1 弦振动实验装置
l = n
λ
2
(2)
时,弦线上形成的驻波振幅最大也最定。
3.测量公式
沿弦线传播的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V =
T
ρ
m 其中T=Mg,为弦线所受张力 , ρ = 为弦线的线密度, L
m为弦线的质量,L为弦线的长度
将V,λ ,T,ρ 的表达式代入(1)式可得
n MgL υ = 2l m
测出上式右边各量,就可求出音叉振动频率
数据处理
1.将驻波测量值及弦线长度、质量代入(3)式,求出音叉频 率的测量值。取一组较为准确的测量值与音叉的标准频率 进行比较,求出相对误差。 2.根据公式(3)来分析音叉频率的不确定度,选取一组数据 进行不确定度的计算。 3
.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弦振动实验
胡翠英
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和驻波研究方案
⼤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和驻波研究⽅案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实验⽬的】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2.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和最⼩⼆乘法进⾏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在⼀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为T ,线密度为µ,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下述运动⽅程:2222xyT t y ??=??µ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向(与弦线平⾏)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程 22222x y V t y ??=?? 相⽐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µ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µλTf1=(2)为了⽤实验证明公式(2)成⽴,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11lg lg lg lg 22T f λµ=-- (3)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µ,⽽改变张⼒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g λ-lg T 图,若得⼀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的关系成⽴。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波在同⼀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成的波称为驻波,⼀维驻波是波⼲涉中的⼀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3、弦线(铜丝);4、可动⼑⽚⽀架;5、可动⼑⼝⽀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图1 实验装置⽰意图图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板图(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实验装置如图1所⽰,⾦属弦线的⼀端系在能作⽔平⽅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 连续可调,频率最⼩变化量为0.01Hz ,弦线⼀端通过定滑轮⑦悬挂⼀砝码盘⑧;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的附近有可动⼑⽚⽀架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个可沿弦线⽅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⑤。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与驻波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波动现象和振动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探究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特性,并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由一根细长的弦、固定装置和振动源组成。
弦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两端,振动源通过机械手柄产生横向振动,使弦发生振动。
实验过程:1. 调整弦的张力:首先,我们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弦的张力,使其保持稳定。
通过调节固定装置上的螺钉,可以改变弦的张力,从而影响弦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2. 观察弦的振动模式:接下来,我们将振动源固定在弦的一个端点,并通过机械手柄产生横向振动。
我们观察到弦在振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振动模式。
当振动源产生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弦会形成稳定的驻波。
3. 测量驻波的节点和腹点:我们使用尺子测量弦上的驻波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节点是弦上振动幅度为零的点,而腹点则是振动幅度最大的点。
通过测量节点和腹点的位置,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的波长和振动频率。
4. 计算波长和频率: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弦的波长和频率:波长 = 2 * 节点间距离频率 = 振动源产生的频率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弦振动和驻波的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当振动源产生的频率等于弦的固有频率时,弦会形成稳定的驻波。
这是因为当振动源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反射波和入射波在弦上形成了干涉,导致驻波的形成。
其次,我们发现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振动源产生的频率有关。
当频率增加时,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波长也会相应改变。
这是因为频率的增加导致波长的缩短,从而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
最后,通过计算弦的波长和频率,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
这进一步验证了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理论。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课题,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弦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弦线振动的研究,探索驻波现象的产生及其特性。
实验目的1. 理解弦振动的基本原理;2. 掌握测量弦线振动频率的方法;3. 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实验器材1. 弦线:长度约为2-3米,材质均匀、柔软的弦线;2. 弦线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弦线的两端,保持稳定;3. 驱动装置:用于产生弦线的振动;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5. 各类测量仪器:尺子、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 将弦线固定在实验装置的两端,保持稳定;2. 调整驱动装置,使其产生合适的振动频率;3.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4. 观察弦线的振动模式,并记录下来;5. 调整驱动装置的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6. 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并计算波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弦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波动传播过程中,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成的现象。
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由一系列波节和波腹组成,波节为振动幅度最小的位置,波腹为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驱动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驻波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不匹配时,弦线上不会形成驻波,而是呈现出不规则的振动模式。
通过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线的波长。
波长是指波动中一个完整波动周期所占据的距离。
根据波动理论,波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系,即波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因此,通过测量波长和频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现象。
弦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调整驱动频率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振动模式。
驻波现象是波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波节和波腹的叠加形成。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探究驻波的特性及其与弦线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驻波现象,进一步理解波动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驻波是指两个相同频率、振幅相等且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相遇后在同一空间内定向干涉而形成的波动现象。
在弦线上,当两个反向传播的波相遇时,由于波在相接处的叠加,会产生节点和腹部。
节点是波的振动幅度为零的位置,腹部则是波的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驻波的性质与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密切相关。
根据弦线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来观察驻波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将一根细弦拴在平直的固定支架上,并通过转动装置与信号发生器连接。
2.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初始频率,并调整输出幅度使得弦线振幅合适,避免过大过小。
3.轻轻触碰弦线使其产生波动,并观察弦线上是否出现驻波现象。
如果出现驻波,继续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驻波的变化情况。
4.测量弦线上节点(振幅为零的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5.根据测得的节点位置,计算波长,并进一步计算弦线的线密度。
6.固定弦线一端的支架,并用一物体调整弦线的长度。
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弦线长度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7.固定弦线长度不变,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频率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8.固定弦线长度和频率,逐渐调整弦线的张力,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张力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实验结果:在本次驻波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观察了驻波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节点的位置,计算了波长。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弦线的长度改变时,驻波的节点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节点的位置与弦线长度成正比,即弦线长度越短,节点位置越靠近振动源。
2.频率的变化也会导致驻波节点位置的变化。
频率越大,节点位置越靠近振动源。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2、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
【实验器材】XZDY-B 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磁铁、钩码、滑轮、电子天平等。
【实验原理】驻波是一种波的叠加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振动现象中。
本实验通过通有交流电的铜导线在磁场中的振动,观察弦振动驻波的形成,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与线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并利用弦线上产生的驻波,测出驻波的波长。
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维持弦线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横波的传播速度v 与张力T 及弦线的线密度ρ(即单位长度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Tv ρ=(1)。
设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波长为λ,则根据v f λ=,有1Tfλρ=(2)。
根据式(2)可知,若弦线的振动频率f 和线密度ρ一定,则波长λ与张力T 的平方根成正比。
如图所示,弦线的一端通过劈尖A ,另一端跨过劈尖B 后通过滑轮挂钩码,当铜导线振动时,振动频率为交流电的频率。
随着振动产生向右传播的横波,此波由A 点传到B 点时发生反射。
由于前进波和反射波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但传播方向相反,所以可互相干涉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弦上各点的振幅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有些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有些点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等于形成驻波的相干波波长的一半。
当弦的长度L (A 、B 两劈尖之间的距离)恰为半波长(2λ)的整数倍时产生共振。
此时驻波的振幅最大且稳定,因此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为:(1,2,3......)2L nn λ== (3),式中n 为半波数。
可见,由驻波的半波长的波段数n 和弦长L ,即可求出波长λ,则2(1,2,3......)L n n λ==(4)。
由公式(2)和(4)可得弦线的线密度2224Tn L f ρ=(5)。
【实验内容】1、打开电源,启动弦振动仪,观察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
弦振动和驻波试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2、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
【实验器材】XZD Y-B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磁铁、钩码、滑轮、电子天平等。
【实验原理】驻波是一种波的叠加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振动现象中。
本实验通过通有交流电的铜导线在磁场中的振动,观察弦振动驻波的形成,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与线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并利用弦线上产生的驻波,测出驻波的波长。
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维持弦线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横波的传播速度v与张力T及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度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v . T(1)。
设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波长为,则根据v f,有(2)。
根据式(2)可知,若弦线的振动频率f和线密度一定,则波长与张力T的平方根成正比。
如图所示,弦线的一端通过劈尖A,另一端跨过劈尖B后通过滑轮挂钩码,当铜导线振动时,振动频率为交流电的频率。
随着振动产生向右传播的横波,此波由A点传到B点时发生反射。
由于前进波和反射波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但传播方向相反,所以可互相干涉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弦上各点的振幅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有些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有些点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等于形成驻波的相干波波长的一半。
当弦的长度L(A、B两劈尖之间的距离)恰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产生共振。
此时驻波的振2幅最大且稳定,因此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为:L n㊁(n 1,2,3……)(3),式中n为半波数。
可见,由驻波的半波长的波段数n和弦长L ,即可求出波长,则丄(n 1,2, 3……)(4)。
由公式(2)和(4)可得弦线的线密度丄匚(5)。
n 4L f【实验内容】1、打开电源,启动弦振动仪,观察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
2、测定弦线的线密度:选取频率f 100Hz,张力T由40 g钩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2.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 yT t y ∂∂=∂∂μ(1)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2222x y V t y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f1=(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11lg lg lg lg 22T f λμ=-- (3)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g λ-l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的关系成立。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铜丝);4、可动刀片支架;5、可动刀口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9123456781011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面板图 (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电 源ON复位 幅度 调节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频率调节H Z1 2 3 45FD-SWE-II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 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 ,弦线一端通过定滑轮⑦悬挂一砝码盘⑧;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片支架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⑤。
[课程]实验二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实验2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线上驻波的变化,了解并熟悉实验仪器的调整方法。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仪器和用具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弦线支撑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频闪灯、分析天平等。
见图2-1图2-1 仪器结构图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可动滑轮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三、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线密度为 ,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y T t y ∂∂=∂∂μ (2-1)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2-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 y V t y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 f 1= (2-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f T log log 21log 21log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λ∝f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波、光波等波动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驻波现象则是弦振动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产生于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反的波在同一介质中相遇并叠加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弦振动和驻波现象,深入理解波动性质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实验设备与方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根细而柔软的弦,将其两端固定在实验台上,并通过一个发声装置产生振动。
我们使用一个频率可调的声波发生器,将声波传导到弦上。
同时,我们在弦上设置了一系列固定的振动节点和腹点,用以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
实验过程与观察: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调整发声装置的频率,使其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
随着频率的逐渐增大,我们观察到弦上出现了一系列驻波现象。
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发现弦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节点和腹点,它们交替出现,并且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接下来,我们将实验中的发声装置移动到弦的不同位置,重新调整频率,观察到了不同的驻波现象。
我们发现,当发声装置位于弦的中间位置时,形成的驻波现象最为明显,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也最大。
而当发声装置位于弦的两端时,驻波现象几乎消失,弦上只表现出简单的振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弦上形成的驻波现象是由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反的波在弦上相遇叠加形成的。
这两个波分别由弦的两端发出,形成了一个定态的波动模式。
其次,驻波现象的形成与弦的固有频率以及发声装置的频率密切相关。
只有当这两个频率相等时,才能形成稳定的驻波现象。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驻波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弦两端的波反射与干涉所致。
当波到达弦的固定端时,发生反射并改变相位,然后与原始波相叠加。
如果两个波的相位相反,它们将相互抵消,形成节点。
而如果两个波的相位相同,它们将相互增强,形成腹点。
这种反射与干涉的过程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了稳定的驻波现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现象的物理原理。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思考题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原理、操作及思考一、引言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对弦振动和驻波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波动现象和传播特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弦振动与驻波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并探讨实验中的一些思考问题。
二、弦振动实验(一)实验原理弦振动实验是通过研究弦的振动现象,来探索波动的基本规律。
当弦被激发后,会以一定的频率和波长进行振动,形成纵波。
通过测量弦的振动频率、波长等参数,可以研究波动现象的特性。
(二)实验操作1. 准备一根均匀且柔软的弦,并将其固定在两个支架上,使弦保持一定的张力。
2. 在弦的一端施加激励,可以用手或其他工具拨动弦,使其产生振动。
3. 观察弦的振动情况,并记录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长。
4. 通过改变弦的张力、长度等参数,进一步观察弦的振动变化。
(三)实验思考1. 在弦振动实验中,弦的张力、长度和密度等因素如何影响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长?2. 当弦的张力增加时,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 如何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弦振动的波动方程?三、驻波实验(一)实验原理驻波实验是研究波动在有限空间内的传播特性。
当两个相同频率的波源相向传播时,它们会相互干涉,形成驻波。
驻波具有特定的节点和腹点分布,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节点和腹点,可以研究波动的传播特性。
(二)实验操作1. 设置两个相同频率的波源,并将它们相向放置。
2. 打开波源,使波动开始传播。
3. 观察波动的干涉情况,并记录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4. 通过改变波源的频率或距离,进一步观察驻波的变化情况。
(三)实验思考1. 驻波实验中,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与波长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2. 当两个波源的频率不一致时,还能形成驻波吗?为什么?3. 在驻波实验中,如何解释波的干涉现象?这与弦的振动有什么联系?四、弦振动与驻波实验的关联思考1. 弦振动实验与驻波实验在波动现象上有何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 如何将弦振动实验中的结论应用到驻波实验中?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是什么?3. 通过对比弦振动实验与驻波实验,你对波动的传播特性有了哪些更深入的理解?五、结论本文通过对弦振动与驻波实验的详细介绍,探讨了波动现象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特性。
弦振动驻波实验
驻波可以由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相等,
传播方向相反的简谐波叠加和干涉产生。
实验原理
正向传播的波为:
y1 A cos 2 ( ft ) A cos(t kx) x
(1)
反向传播的波为:
x y 2 A cos 2 ( ft ) A cos(t kx)
就可以确定波长。
实验原理
由于弦的两端分别由劈尖A、B支撑,故两端点(劈尖)
必为波节,又由于相邻两波节的距离为/2,所以当弦上 出现稳定驻波时,A、B两点的距离l必为/2的整数倍。
ln
2
,
n 1, 2, 3,
称为驻波条件。式中n为半波数,即A、B两点间出现的 /2的数目。振动频率为 f 时,波速为 = f 根据波动理论,可证明弦中
0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x (2m 1)
2x
4
,
m 0, 1, 2
令 2 A cos
2 A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x m
2
,
m 0, 1, 2
相邻两波节(或波腹)的距离为
xm xm1
2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的距离,
和
实验内容
2. 测定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1)测得张力及所测线密度,测定弦线中的横波波速 vf
vf
T
(2)在同一张力条件下,测出共振频率及波长,测量弦 线中的横波波速vf
vf f
实验内容
3. 确定共振频率(基频)与张力之间的关系
Tn /kg
1 2 3 4 5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在两端被固定的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现象;2. 了解弦线达到共振和形成稳定驻波的条件;3. 测定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4. 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弦线作受迫振动时的共振频率与驻波波长、张力和弦线线密度之间的关系;5.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给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1. 横波的波速:在弦线上,横波的波速v与弦线的张力T和线密度μ有关,公式为v = √(T/μ)。
2. 驻波的形成:当两列振幅、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传播方向相反的简谐波叠加时,可形成驻波。
对于两端固定的弦,驻波满足条件:λ/2 = L/n,其中λ为驻波波长,L为弦长,n为驻波数目。
3. 共振频率:当弦线受到外部驱动力作用时,若驱动力频率等于弦线的固有频率,则弦线发生共振,形成稳定的驻波。
三、实验仪器1. 弦音计装置一套(包括驱动线圈和探测线圈各一个、1 kg硅码和6根不同线密度的吉他弦)2. 信号(功率函数)发生器3. 数字示波器4. 千分尺5. 米尺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认识和调节仪器:熟悉弦音计装置、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弦线的线密度:使用千分尺测量吉他弦的直径,根据公式μ = m/L计算弦线线密度,其中m为弦线质量,L为弦长。
3. 固定外力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共振频率和驻波数目的关系:a. 调节信号发生器,使输出频率逐渐增加;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共振频率和对应的驻波数目;c. 改变弦线长度,重复上述步骤。
4. 固定驻波数目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振振频率和外力的关系:a. 调节砝码盘上的砝码,改变弦线的张力;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不同张力下的共振频率;c. 改变砝码质量,重复上述步骤。
5. 固定驻波数目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共振频率和弦线长度的关系:a. 改变弦线长度;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不同弦线长度下的共振频率;c. 重复上述步骤。
五、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弦线长度、张力、驻波数目、共振频率等。
弦驻波实验
弦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测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以及驻波波长与弦线密度的关系。
2、掌握驻波原理测量横波波长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2、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 y T t y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μλT f 1= (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f T log log 21log 21log --=μλ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λ∝f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见图2。
2λ 图2四、实验仪器图3 仪器结构图1、机械振动器;2、振动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标尺6、固定滑轮;7、砝码;8、实验平台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片上;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中间的小孔) 弦线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砝码;,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支架。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哈工大物理实验中心班号33006学号1190501917姓名刘福田教师签字实验日期2020.4.19预习成绩学生自评分总成绩(注:为方便登记实验成绩,班号填写后5位,请大家合作。
)实验(三)弦振动和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张力为T,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运动方程其中x: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振动位移;而典型的波动方程为通过比较(1)、(2),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λ,则横波沿弦线传播的速度可表示为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波长的测量:驻波方法图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①将弦线一端固定在鞋盒侧面,线跨过鞋盒沿,另一端下垂并悬挂一水瓶。
实验装置如图3-1图3-1②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移动筷子位置,使半波长λ/2分别为10、15、20、25、30c m。
③用牙签波动弦线发出声音,利用P h y p h o x分别测出线的振动频率f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①固定A B之间的距离并测量②利用小量杯等量地增加水瓶中水的体积,即等量地改变弦线的张力T③波动弦线,用软件p h y p h o x测量不同张力下弦线的振动频率f3、验证三分损益法①保持弦线张力不变,先将A B的距离固定,测出此时的频率,并将音调定为基准音D o,算出相应的F a,S o l,L a,高音D o的理论频率。
②移动筷子,缩短A B距离,波动弦线,先粗略听出F a音,再微调距离使得P h y p h o x 测出的频率恰为理论的F a音频率。
测出相应的A B距离。
标记F a位置。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波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我们通过前进的波和反射波叠加可以得到驻波。
在和振动源连接的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可以直观而清楚地了解弦振动时驻波形成的过程。
用它可以研究弦振动的基频与张力、弦长的关系,从而测量在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并由此求出振动源的频率,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学习与弦振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规律;2.通过实验测量振动源的频率。
二、实验设备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
图1 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面板示意图(一)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弦振动仪信号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频率计:用于显示信号源频率;扬声器接口:用于连接信号源与实验仪中扬声器接口,驱动扬声器工作;复位按键:用于当仪器出现死机或其他异常时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频率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幅度。
(二)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弦振动实验仪结构如图2所示:图2 THQZB-2 型弦振动实验仪结构简图弦振动实验仪由振子(扬声器)、滑块1(固定)、滑块2(可移动)、滑轮、弦线、砝码、标尺、导轨等几部分组成。
三、实验原理1.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在拉紧的弦线上,波沿某方向传播的速度(大学物理课中讲过)为(1)式(1)中为波速,为弦线张力,是弦线密度。
2.振动频率与横波波长、弦线张力及线密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振动源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悬挂砝码。
当振子振动时,弦线也在振子的带动下振动,即振子的振动沿弦线传播,弦线振动频率和振子振动频率相等。
选择适当的砝码重量,可在弦线上形成稳定的驻波。
驻波波长为,则弦线上横波传播的速度为:(2)将式(2)代入式(1)得(3)设弦线长为L,形成稳定驻波时,弦线上的半波(波腹)数为,则,即(4)将式(4)代入式(9)得(5)式(5)表明线密度、长度和张力与弦振动频率的关系。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篇一:驻波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 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 λ(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 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5) 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 f 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 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哈工大物理实验中心班号33006学号1190501917姓名刘福田教师签字实验日期2020.4.19预习成绩学生自评分总成绩(注:为方便登记实验成绩,班号填写后5位,请大家合作。
)实验(三)弦振动和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张力为T,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运动方程其中x: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振动位移;而典型的波动方程为通过比较(1)、(2),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λ,则横波沿弦线传播的速度可表示为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波长的测量:驻波方法图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①将弦线一端固定在鞋盒侧面,线跨过鞋盒沿,另一端下垂并悬挂一水瓶。
实验装置如图3-1图3-1②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移动筷子位置,使半波长λ/2分别为10、15、20、25、30c m。
③用牙签波动弦线发出声音,利用P h y p h o x分别测出线的振动频率f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①固定A B之间的距离并测量②利用小量杯等量地增加水瓶中水的体积,即等量地改变弦线的张力T③波动弦线,用软件p h y p h o x测量不同张力下弦线的振动频率f3、验证三分损益法①保持弦线张力不变,先将A B的距离固定,测出此时的频率,并将音调定为基准音D o,算出相应的F a,S o l,L a,高音D o的理论频率。
②移动筷子,缩短A B距离,波动弦线,先粗略听出F a音,再微调距离使得P h y p h o x 测出的频率恰为理论的F a音频率。
测出相应的A B距离。
标记F a位置。
弦驻波实验报告
弦驻波实验报告弦驻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弦的驻波现象及其特点。
二、实验器材1.弦,材质为弹性好的材料,例如尼龙弦。
2.振动发生器,用于产生频率可调的连续振动。
3.扬声器,用于将振动传播到弦上。
4.频率计,用于测量振动的频率。
5.定尺,用于测量弦的长度。
6.调整装置,用于调整弦的张力。
三、实验原理当弦上的振动频率等于其固有频率时,会产生弦的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两个同频率、相同振幅、但方向相反的波在同一介质中共存,并形成固定的节点和腹点,节点处振幅为零,腹点处振幅为最大。
四、实验步骤1.将弦固定在两个支撑点上,保持弦的横向张力。
2.将振动发生器与扬声器连接,将振动发生器的振动传递到弦上。
3.调节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使得弦上出现节点和腹点。
4.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下频率和弦的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5.重复以上步骤,改变弦的长度和振动发生器的频率,观察并记录驻波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不同频率下弦的节点和腹点的位置,可以画出驻波图形。
通过观察图形可以发现,驻波图形由一系列节点和腹点组成,节点和腹点之间的间距相等。
这是因为节点是弦上振动的固定点,当两个波相遇时,节点处的振动相互抵消,形成零位移。
而腹点是弦上振动的最大幅度点,相邻两个腹点之间的间距为半个波长。
六、实验结论1.弦上产生的驻波是由两个同频率、相同振幅、但方向相反的波相互叠加形成的。
2.驻波图形由一系列节点和腹点组成,相邻两个节点(或腹点)之间的间距为半个波长。
3.弦的驻波频率与弦的长度有关,长度一定时,驻波频率也是一定的。
七、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弦的张力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弦突然断裂造成伤害。
2.使用实验仪器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的危险。
3.实验中的数据测量应准确,避免误差的产生。
八、实验改进方向1.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材质或粗细来观察驻波的变化。
2.可以对不同长度的弦进行比较实验,观察弦的驻波频率与长度的关系。
3.可以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
波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我们通过前进的波和反射波叠加可以得到驻波。
在和振动源连接的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可以直观而清楚地了解弦振动时驻波形成的过程。
用它可以研究弦振动的基频与张力、弦长的关系,从而测量在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并由此求出振动源的频率,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学习与弦振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规律;
2.通过实验测量振动源的频率。
二、实验设备
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
图1 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面板示意图
(一)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
弦振动仪信号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频率计:用于显示信号源频率;
扬声器接口:用于连接信号源与实验仪中扬声器接口,驱动扬声器工作;
复位按键:用于当仪器出现死机或其他异常时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频率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
幅度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幅度。
(二)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
弦振动实验仪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THQZB-2 型弦振动实验仪结构简图
弦振动实验仪由振子(扬声器)、滑块1(固定)、滑块2(可移动)、滑轮、弦线、砝码、标
尺、导轨等几部分组成。
三、实验原理
1. 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在拉紧的弦线上,波沿某方向传播的速度(大学物理课中讲过)为
ρυF
= (1)
式(1)中υ为波速, F 为弦线张力, ρ是弦线密度。
2. 振动频率与横波波长、弦线张力及线密度ρ的关系
如图2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振动源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悬挂砝码。
当振子振动时,弦线也在振子的带动下振动,即振子的振动沿弦线传播,弦线振动频率和振子振动频率ν相等。
选择适当的砝码重量,可在弦线上形成稳定的驻波。
驻波波长为λ,则弦线上横波传播的速度为:
νλυ= (2)
将式(2)代入式(1)得
ρνλF
= (3)
设弦线长为L ,形成稳定驻波时,弦线上的半波(波腹)数为n ,则2
λ=n L ,即 n
L 2=λ (4) 将式(4)代入式(9)得
ρ
ρνmg L n F L n
22== (5) 式(5)表明线密度ρ、长度L 和张力F 与弦振动频率的关系。
3. 驻波的形成和特点
振动沿弦线的传播形成了行波,当在传播方向上遇到障碍后,波被反射并沿相反方向传播,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振动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故它们是一对相干波,当入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差为π时,在弦线上产生了稳定的驻波,并在反射处形成波节。
设向右传播的波和向左传播的波在原点的相位相同,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
⎫ ⎝⎛-=λπx T t A y 2cos 1 (6) ⎪⎭
⎫ ⎝⎛+=λπx T t A y 2cos 2 (7) 两列波合成得
t T x A y y y πλπ2cos 2cos 221⎪⎭⎫ ⎝
⎛=+= (8)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x 一定时,即考察平衡位置位于x 处的质点时,后面的时间因子表示这质点是作简谐运动的,考察不同x 处的所有质点时,由上式可知各质点都在做同周期的简谐运动,而振幅等于λ
πx A 2cos 2,即随着与原点距离x 的不同,各点的振幅也不同,而质点振动的相位决定⎪⎭
⎫ ⎝⎛λπx A 2cos 2的正负,凡是使λπx A 2cos 2为正的各x 处的相位都相同;凡是使λπx A 2cos 2为负的各点的相位也都相同,但两者的关系相反。
由式(8)可知,当
()4
12λ+=k x (⋅⋅⋅±±=,2,1,0k ) (9) 时,振幅λ
πx A 2cos 2等于零,这些点叫波节,而当 2
λ
k x = (⋅⋅⋅±±=,2,1,0k ) (10) 时,振幅A x A 22cos 2=λ
π,为最大值,这些点叫波腹,相邻两个波节或相邻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都是半个波长2
λ。
如图4,考虑两个波节之间所有各点的振动,如从4λ
=x 到
λ4
3=x ,这一段内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符号,亦即这一段内的所有各点都作振幅不同、相位相同的振动,即各点的振幅同时
达到最大和最小。
对于与之相邻的分段,如从λ43=x 到λ4
5=x ,相位则相反,在这种分段振动中各个分段各自独立地振动,没有什么“跑动”的波形,也没有能量传播。
四、实验内容
1.研究弦线上驻波的形成并测量振子的频率
(1) 连线,用导线连接实验箱上的扬声器接口与弦振动实验仪扬声器两端,砝码盘(5g )中加一定的砝码(15g ),检查滑轮是否转动自如。
(2) 将频率调节旋钮逆时针调到底(频率最小),幅度调节旋钮顺时针调到底(幅度最大),接通电源,使振子振动,通过移动滑轮2改变弦线长度L ,调节频率,使弦线上出现稳定的振幅最大、波节清晰的驻波,波腹数不少于2个,记下此时的频率值,填入数据表格。
(3) 改变砝码质量,每次增加5g 砝码,通过移动滑块2调节弦线长度,使弦线产生稳定的驻波,此时有2λ
⋅=n L ,在每一固定砝码重量的作用下,重复测量L 数次,每次微调滑块2 改
图4 驻波分段振动示意图
变弦线长度,再重新调好稳定的驻波,然后测量n 个波腹长度L 。
(4) 重复步骤3,至少测五组数据,分别测出n 个波腹的弦线长L ,记录测量数据。
2.用作图法求振子振动频率,自拟数据表格和选取坐标参量。
3.在固定拉力、固定弦长下,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波长,自拟数据表格并作波长与频率关系曲线图,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数据处理 将测量数据填入下面表格:
=0f Hz m g /3630.0=ρ 28.9s m g =
砝码与托盘质量(g ) 波腹数(n ) n 个波腹长度L (m ) 波长n L 2=λ(m ) 波速(m/s )ρυmg =
20 3 0.5346
0.53243 0.5249
0.5378
25 3 0.5794
0.5818 0.5822
0.5838
30 3 0.6388
0.6464 0.6498
0.6506
35 3 0.6716
0.6790 0.6840
0.6814
40 3 0.7288
0.7276
0.7352
0.7188
作图法 :利用公式ρυmg =,计算不同拉力情况下的波速,并将结果填入上面表格。
根据
所测数据,以υ为纵坐标,λ为横坐标作图,由式νλυ=可知,频率ν就等于所描曲线的斜率。
数据处理:用最小二乘法(见附录)处理测量数据,得到一条拟合直线,该直线的斜率,即为弦线振动频率ν,将ν与激发的信号源频率f 0进行比较,求误差。
六、思考题
1. 驻波有什么特点?在驻波中波节能否移动,弦线有无能量传播。
2. 如砝码有摆动,对测量结果带来什么影响?
七、注意事项
1.开机前将信号源幅度调到最大、频率调到最小,以免开机频率过大,振源无法起振;
2.实验过程中缓慢调节信号源频率旋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