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优秀课件
![儿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2454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a.png)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444596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c.png)
详细描述
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等,有 时还可能出现咳嗽、咽喉炎等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病 因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 迟等因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
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给孩子接种相 关疫苗,提高免疫力,预防消化系统 疾病的发生。
04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分 析
案例一:急性胃炎
总结词
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饮 食不当、感染等原因引起,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详细描述
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药物等。对 于儿童来说,饮食不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暴饮暴食、 食用生冷食物等。此外,感染也是急性胃炎的常见原因 之一,如细菌、病毒等感染。急性胃炎的症状包括上腹 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呕 血、黑便等症状。治疗急性胃炎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 药物治疗等,同时需要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
05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 展
新药研发
针对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新药研发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 的新药被研发出来,用于治疗各种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这些新药包括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能够更精确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针对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等常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已有一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新药的研发为儿科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疾病的 预后和生活质量。
儿科消化疾病科普
![儿科消化疾病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cd9145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3.png)
儿科消化疾病科普导言:儿科消化疾病是指影响儿童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以及胆道系统疾病等。
这些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科消化疾病,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一、儿童腹泻儿童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伴有腹部不适的症状。
腹泻通常是由感染性病原体引起,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
腹泻可导致脱水,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食物,定期洗手,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引起食管和胃黏膜的损害。
这种疾病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呕吐、喂养困难和不适等。
家长应尽量避免过度喂养和过早添加辅食,保持婴幼儿体位的正确,避免水平位或俯卧位喂养,有条件的可提高睡觉时的枕头高度。
三、儿童肝炎儿童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这些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水源传播,也可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
儿童肝炎的症状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预防接种,注意水源和食品的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儿童胆囊炎儿童胆囊炎是胆囊发炎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和儿童。
胆囊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和恶心呕吐等。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胆囊内结石、感染等因素有关。
家长应鼓励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五、儿童腹部肿块儿童腹部肿块是指腹部出现的可触及的肿物。
这些肿块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肠道梗阻、肿瘤等。
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腹痛、体重变化等症状,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
结语:儿科消化疾病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家长应重视儿童的饮食卫生,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科消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701be04ee06eff9aef807ff.png)
病毒性肠炎有双糖酶缺乏,暂停乳类, 改为豆制代乳品、发酵乳或去乳糖奶粉
液体疗法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一)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 越多
年龄
足月新生儿 1岁 2~14岁 成人
体液总量 细胞内液
78 70 65 55~60
试题举例
例:男,1个月,出生体重3.5KG,呕吐1周,生后3周左右
开始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奶法带凝块,不含胆
汁。查体:体重3.5KG,皮肤轻度黄染,前囟稍凹,心肺无
异常,上腹部蠕动波,右季肋下肿块,质较硬,光滑,移
动,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喂养不当
B. 胃食管反流
C. 幽门痉挛
D.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二)食管 (三)胃 (四)肠及细菌 (五)肝 (六)消化酶 (七)婴儿粪便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一)临床表现
1.呕吐 无胆汁性喷射性呕吐,本病主要症状
2.胃蠕动波 3.右上腹肿块 特有体征,诊断 4.黄疸、消瘦、脱水等
(二)辅助检查 1.腹部B超
2.X线钡餐检查 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 官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 幽门环肌切开术
高渗性
>150 极明显
正常或稍 低
试题举例
例:低渗性脱水危及患儿生命的常见情况是 A.低钾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血量休克 D.代谢性酸中毒 E.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2015
答案 C
试题举例
例:女婴,8个月。发热、呕吐、腹泻、少尿2天。 查体:哭无泪,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差,呈花纹状。 心音低钝,四肢末梢凉。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未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见脂肪滴。血清 钠135mmol/L。患儿的脱水程度属于 2015 A. 中度等渗性脱水 B. 中度高渗性脱水 C. 重度低渗性脱水 D. 重度等渗性脱水 E. 中度低渗性脱水 答案 D
儿科学(第九版)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第九版)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673c295195f312b3169a5b7.png)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差
相对好
可控制,不可治愈
可控制,可治愈
更大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儿科学(第9版)
发生机制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儿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涎
新生儿胃模式图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儿科学——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035f402dde80d4d8d15a4f3a.png)
儿科学——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小儿肠炎最常见:A.轮状病毒B.诺沃克病毒C.埃可病毒D.腺病毒E.柯萨奇病毒2.关于轮状病毒引起肠炎的发病机制,哪项正确: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B.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加C.产生肠毒素使肠腺分泌增加D.引起肠粘膜水肿.溃疡E.使肠粘膜吸收功能障碍3.轮状病毒肠炎常出现:A.明显中毒症状B.休克C.脱水.酸中毒D.粘液脓血便E.肠穿孔4.轮状病毒肠炎大便特点是:A.水样或蛋花汤样、黄色、无腥臭味B.粘液便C.暗绿色水样便函、粘液较多、腥臭味D.脓血便E.果冻样便5.轮状病毒肠炎常伴有:A.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B.皮疹C.肝炎D.淋巴结肿大E.肠穿孔6.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主要靠:A.大便函性状B.大便镜检C.血常规D.是否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E.大便细菌培养7.治疗高渗性脱水补充累计损量选用的液体张力是:A.等张B.1/2张C.2/3张D.1/3张E.1/48.6月女婴,营养不良,腹泻2月入院。
神萎,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腹胀,肠音弱,心音低钝,心率140次/分,考虑有:A.低血糖B.低血钙C.低血钾D.低血钠E.低血镁9.重型与轻型婴儿腹泻的主要区别点是:A.每日大便次数达10余次B.恶心、呕吐、纳差C.体温39℃以上D.伴水、电解质紊乱E.粪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10.3:2:1液的张力是:A.1/4张B.1/3张C.1/2张D.2/3张E.等张11.口服补液盐适用于:A.新生儿肠炎B.心功能不全者C.腹胀明显的腹泻患儿D.腹泻并重度脱水E.有轻.中度脱水,无酸中毒12.五个月婴儿.吐泻6天,精神萎糜,前囟凹陷,皮肤弹性极差,半日无尿,呼吸深长,四肢冰冷,脉细弱,血钠130 mmol/L,CO2-CP 12 mmol/L,首次补液应选择:A.3:2:1 液B.4:3:2液C.2:1等张含钠液D.5%葡萄糖液E.1/6mmol/L乳酸钠液13.4:3:2液的组成成分是:10%葡萄糖生理盐水 1.4%碳酸氢钠A.4份3份2份B.4份2份3份C.3份4份2份D.3份2份4份E.2份4份3份14.腹泻患儿补充累积损失量应于开始输液的多长时间内完成:A.30~60分钟B.1~2小时C.3~4小时D.8~12小时E.12~16小时15.男婴三月,腹泻3月,大便水样或稀糊样,无粘液脓血,每日3-6次,虚胖伴湿疹,精神食欲正常,体重5.2公斤,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断最大可能是:A.迁延性腹泻B.真菌性肠炎C.病毒性腹泻D.生理性腹泻E.轻型腹泻16.五月婴儿,腹泻呕吐五天,体温39.50C,烦躁,前囟眼眶凹陷,皮肤弹性消失,口干,呼吸深快,四肢冰凉,脉细弱,皮肤有花斑,处理应立即给予:A.肌注镇静剂B.静滴抗菌素C.给予退热药D.推注11.2乳酸钠液E.推注2:1等张含钠液17.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A.轮状病毒B.埃可病毒C.腺病毒D.诺袄克病毒E.柯萨奇病毒18.重型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指:A.呕吐重B.食欲差C.发热D.腹泻频繁E.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19.男患儿2岁,3天前发热,轻咳,流涕,来诊前一天吐2次,继腹泻,大便水样,一昼夜十多次,大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最可能性的诊断是:A.空肠弯曲菌肠炎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C.轮状病毒肠炎D.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E.霉菌性肠炎20.婴儿腹泻在脱水性质不明时,第一天静脉补液可选用:A.1/2张含钠液B.1/3张含钠液C.1/4张含钠液D.2/3张含钠液E.2:1等张含钠液21.小儿与成人体液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小儿的:A.组织间液含量高B.血浆含量高C.细胞内液含量高D.组织间液和血浆含量高E.细胞内液和血浆含量高22.小儿中度脱水,丢失水分约为体重的:A.小于5%B.5%-10%C.10%-12%D.12%-15%E.15%-18%23.10月婴儿,腹泻呕吐3天,水样便或蛋花样便,量多,无发热,半天来精神萎靡,呼吸深快,唇樱红,面色苍灰,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尿量减少,哭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四肢冰冷,补液第一组扩容首选:A.2/3张含钠液50ml/kgB.5%碳酸氢钠20ml/kgC.2:1等张含钠液20ml/kgD.1/2张含钠液40ml/kgE.1/3张含钠液20ml/kg24.腹泻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吐泻丢失大量的碱性物质B.进食少热卡不足C.肾排酸障碍D.组织中乳酸堆积E.酮体产生增多A2型题25.有关腹泻的治疗,哪项不正确:A.调整饮食B.控制肠道内外感染C.纠正水电解质平衡D.尽早使用止泻剂E.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26.除外下列哪一种细菌,其所致肠炎的临床症状与菌痢相似:A.产毒性大肠杆菌B.空肠弯曲菌C.耶尔森氏菌D.侵袭性大肠杆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7.判断婴幼儿中度脱水,下述哪项不正确:A.失水量为体重的5-10%B.皮肤弹性差C.前囟眼眶凹陷D.尿量减少E.血压明显降低28.以下哪项不是判断腹泻患儿中重度脱水的重要依据:A.眼眶前囟凹陷B.皮肤干燥,弹性差C.血钠浓度低D.尿量少或无尿E.循环差,有休克前期表现29.下列哪项不是低渗性脱水特点:A.失钠大于失水B.主要为细胞外液减少C.口渴剧烈D.易出现休克表现E.多发生在慢性腹泻或营养不良患儿30.产生肠毒素的病原不包括:A.霍乱弧菌B.沙门氏菌C.空肠弯曲菌D.轮状病毒E.致泻性大肠杆菌31.婴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加强护理B.严格禁食C.调整和早期进食D.合理用药E.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二、思考题1.能引起黏液脓血便的常见细菌有哪些?2.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静脉补钾原则。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e393ed2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5.png)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消化系统疾病考生们在在备考2017年执业医师之余,要多做练习题,这样才能加深对记忆知识点的掌握。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章节重点:消化系统疾病,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bcd5e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c.png)
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感染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患儿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减少感染机会。
感染控制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积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控 制感染扩散。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消化道出血预防
营养不良预防和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刺激性药物和 食物,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必要 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要点二
家庭教育
向家长提供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应对 患儿病情和护理问题,促进家庭和谐与患儿康复。
05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预防和处理
脱水预防
确保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根据病情调整补液方案,及 时纠正体液失衡。
电解质紊乱处理
监测电解质水平,根据化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补充 钾、钠等电解质。
鼓励患儿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和运动;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如通便药等。
03
护理评估与诊断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患儿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腹围等指标的测量,以及观察皮肤、巩 膜、口腔、腹部等部位的变化。
肠梗阻处理
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治 疗,必要时手术治疗解除梗阻。
06
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家长教育内容和方式选择
疾病知识普及
向家长详细解释小儿消化系统疾 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 防措施,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
。
护理技能培训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饮 食调整方法以及应对患儿症状的措 施,如拍背排痰、腹部按摩等。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消化系统疾病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68ad79c5f0e7cd185253623.png)
鹅口疮1 概述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近2%~5%的新生儿会发病。
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也易发生此病。
本病大都通过不洁食具感染,新生儿也可由产道感染。
在新生儿室中可引起流行。
2 诊断标准2.1 诊断依据①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色乳凝块样物,可融合成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以颊粘膜多见,齿龈、舌面、上腭亦可受累。
②取上述白膜少许,放在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
具有上述第①项,排除溃疡性口炎等其他口炎,可临床诊断为鹅口疮;如同时具有第②项可做病原学确诊。
2.2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溃疡性口炎区别,后者为细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儿童,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有多个溃疡,表面有渗透性假膜覆盖,呈灰白色,易拭去。
患处疼痛明显,伴流涎、拒食,常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增多。
分泌物涂片,培养可发现细菌。
3 治疗方案3.1 一般治疗饮食中不需减少喂哺,注意哺乳前清洗乳头和手,食具煮沸消毒。
3.2 基本药物治疗①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②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2~3次/d。
4 疗效评估4.1 治愈标准口腔黏膜正常。
4.2 好转标准口腔病变减少或黏膜仍充血。
5 预后评估本病预后良好,痊愈率99%,偶累及食管或呼吸道者预后差。
6 评述本病只需局部治疗,每次哺乳前后用2%碳酸氢钠液涂擦口腔,然后用制霉菌素液涂口腔。
疱疹性口炎1 概述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庖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引起的,多见于1~3岁小儿,无明显季节性,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引起流行。
其原发性感染是小儿口腔炎中最常见的原因。
2.1 诊断依据①急性起病者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有烦躁、拒食、流涎、局部疼痛。
②在舌、颊内、唇内或齿龈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小溃疡,表面可覆盖白膜,局部疼痛,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齿龈红肿。
儿科学——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8313ea6fbe1e650e52ea9944.png)
儿科学——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多由感染引起,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是肠道病毒。
一、发病机制
1.毒素性肠炎
※发病机制:产毒性细菌粘附在肠上皮刷状缘,产生不耐热毒素和耐热毒素。
不耐热毒素与小肠细胞上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继而抑制小肠吸收Na、Cl、H20。
不耐热毒与小肠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转化为GTP,继而减少Na、H2O 的吸收,促进Cl的吸收。
2.侵袭性肠炎
3.病毒性肠炎
※发病机制:病毒侵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破坏,导致绒毛脱落(细胞裸露水电解质渗漏)、双糖酶不足(乳糖堆积短链有机酸肠腔渗透压增高),葡糖与钠偶联转运功能障碍,最后导致腹泻水样便。
二、临床表现
㈠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特点
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10次以内)、黄绿色稀水样便,无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急性起病,多因肠道内感染引起。
①胃肠道症状
②全身中毒症状
③脱水,多伴有中-重度脱水
④代谢性酸中毒
⑤水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轻中重度脱水程度的鉴别
观察指标。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4386f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5.png)
今天介绍消化系统疾病。
本部分“腹泻病”中的液体疗法之前已有详述,链接如下,此处不再重复。
基础知识整理——儿科学(2)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几个数据简单了解即可。
①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唾液量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②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③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2000ml。
④小儿肠系膜柔软而长,活动度大,容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⑤胎粪由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和毳毛所组成,出生24h内排出,黏稠,深绿或黑绿色,无臭味。
⑥1~3岁小儿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cm,4~5岁以后渐进入肋缘内。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引起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无特殊知识点,主要注意检查方法:①食管钡剂造影:5min内>3次钡剂反流至食管提示反流;②食管pH动态监测:24h连续动态监测食管下端pH,下降则表明有酸性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先天性的幽门环状括约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病理表现为幽门肌全层增生、肥厚,环肌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有:①呕吐:首发症状和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吃奶与大小便均正常,多于2~4周开始出现喂奶后呕吐,渐加重,呕吐奶汁,不含胆汁。
②右上腹肿块:本病特有体征。
右上腹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间可扪及橄榄形、光滑、质稍硬、可移动的实质性包块。
③胃蠕动波:不是特有体征。
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方向自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
④其他:黄疸(不常见),消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循环衰竭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课件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0f81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13.png)
胃炎患儿护理
疼痛护理
关注患儿疼痛情况,遵医嘱给予 适当的镇痛药,同时可采取热敷、
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饮食指导
根据医生建议,指导患儿适量进 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
物,避免过饱或过饿。
预防并发症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 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消化道出
血等并发症。
肠套叠患儿护理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02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原则
饮食护理
01
02
03
饮食调整
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 饮食,如少食多餐、避免 刺激性食物等。
保持清洁
确保患儿口腔、食道、胃 等消化器官的清洁,避免 感染。
营养补充
针对营养不良的患儿,提 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 化的食物。
情绪调节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 调节,避免因情绪波动对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
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病情变化。
监测病情
在患儿康复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诊 治。
THANKS
家庭用药指导
遵医嘱用药
01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给患儿服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副作用
02
观察患儿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异常症状,应及时
就医。
避免自行购药
03
不要自行购买药物给患儿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害。
05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4e44960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3.png)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薄嫩,唾液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奶及呕吐,胃容量出生是30~60ml,1~3月90~130ml,1 岁时达250~300ml。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不易发生肝硬化。
(二)生理特点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2~3 小时,牛乳3~4小时。
婴儿肠道吸收率高。
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1.易感因素(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 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细菌感染①致腹泻大肠肝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②空肠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③耶尔森菌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④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1)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当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各种感染疾病时,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并发腹泻。
儿科学考题-消化试题解析
![儿科学考题-消化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834bb8763231126edb11f8.png)
儿科学考题(消化系统疾病)一、填空题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A 新生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B 婴儿胃呈水平位C 婴儿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D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E 婴儿肠道固定性较差。
2、婴儿腹泻治疗原则包括A 调整饮食B 预防和纠正脱水C 合理用药D加强护理E防止并发症。
3、高渗性脱水补液应选择1/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液应选择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补液应选择2/3张含钠液。
4、小儿腹泻重度脱水,第一天静脉补液总量为(150~180ml/kg)。
小儿腹泻应用2∶1等张含钠液的适应证是重度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5、白色念珠菌肠炎便泡沫多,含粘液,豆渣样;金葡菌肠炎便色黄或暗绿,有腥臭;坏死性肠炎血便或呈“赤豆汤样”便;侵袭性细菌性肠炎粘液脓血便,常伴有发热;生理性腹泻便次较多,发育不受影响。
二、选择题1、哪项不是婴幼儿腹泻的易感因素(C )A.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B. 消化道负担重C. 肠道内感染D. 血中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分泌型IgA低E. 胃内酸度底解析:小儿腹泻易感因素: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③机体防御功能差,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④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2、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共同临床表现中,最具特点的是(E )A. 呕吐B. 发热C. 腹痛D. 恶心E. 排黏液血便3、脱水时补液的速度取决于(C )A. 液体张力B. 液体的种类C.脱水程度和大便量D. 大便性质E. 尿少者速度应慢4、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主要靠(E )A. 大便性状B. 大便镜检C. 血常规D. 是否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E. 大便细菌培养5、诊断重度脱水的主要依据是(E )A、精神极度萎靡B、皮肤弹性差C、眼眶和前囟明显凹陷D、尿少,哭无泪E、四肢厥冷、皮肤花纹、脉细弱等循环衰竭的表现解析:重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260f8e3f90f76c661371ac0.png)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eae346af45b307e87197ef.png)
•
大脑皮质功能不完善,
•
胃-结肠反射------------------大便次数多
• 5、肝脏:大,再生能力强--------不易肝硬化
•
易损伤
•
胆汁分泌少---------------脂肪消化差
一、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6、胰腺:生后1年发 育快
•胰Βιβλιοθήκη 发育顺序:蛋白酶---糜蛋白
酶---羧基肽酶---脂肪
营养不良 声嘶、反复口腔溃疡等
胃食管反流(GER)
• 辅助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 食管PH动态检测 胃-食管放射性核素扫描 内镜活检等
诊断 :缺乏特异性
胃食管反流(GER)
治疗: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 抑酸药------------西咪替丁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 4.外科治疗
疱疹性口腔炎鉴别诊断
•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口腔炎
• 治疗 1.清洁口腔,避免刺激 2.局部治疗: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2%
利多卡因 3.对症支持:退热、补液 4.继发感染:抗生素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GER)
• 主要病因:LES(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降低 • 临床表现:
1.呕吐 2.反流性食管炎 3.Barrete食管 4.食管外表现:呼吸系统疾病
肠套叠
• 病因:婴幼儿回盲部固定差,活动度大 • 常见类型:回盲型、回结型 • 急性临床表现:
1.腹痛 2.呕吐 3.血便 4.腹部包块 5.全身情况
肠套叠
• 辅助检查: 腹部B超、X线 • 治疗:
1.内科治疗:灌肠疗法(48h内,一般情况好, 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机电解质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围 病变特点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 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2.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原发性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4.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 5. 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
21
(二)临床表现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2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白种人发病率最高 2. 环境因素 工业化国家、城市儿童发病率高 3. 免疫因素
与GERD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 营养不良 其他:①Sandifer综合征;②婴儿哭吵综合征
14
治疗
1. 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 2.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 3. 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2)抗酸和抑酸药 (3)黏膜保护剂 4. 外科治疗
19
(四)治疗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胃炎
(1)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
②抑制胃酸药物; ③胃肠动力药; ④抗Hp治疗。
20
一、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
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12
• 发生机制
13
临床表现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1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2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七节 肠套叠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第九节 腹泻病 第十节 婴儿胆汁淤积症
3
重点难点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3
• 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A1期
• 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A1期
24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25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26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17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失调 2. 慢性胃炎 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部分不固定
18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体位治疗示意图
15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16
一、胃炎(gastriti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2.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2)胆汁反流 (3)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神经精神因素 (5)全身慢性疾病影响 (6)其他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6
• 生理性流涎
• 新生儿胃模 式图
7
• 胎粪、不同喂养方式便的性状
8
口炎
9
• 鹅口疮
• 疱疹性口腔 炎
10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差
相对好
对治疗的反应 可控制,不可治愈
可控制,可治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治疗难度
更大
大
29
(三)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等 2. 胃肠道内镜检查 疑似IBD患儿就诊时均应完善全面的内镜检查及活检 3. 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显示IBD病变以及肠管的狭窄、僵硬和内瘘 4. 腹部CT扫描 可以发现节段性肠壁增厚 5. MRI或MRI双重造影 肠腔内、肠壁和肠腔外的结构显示;对比好,多平面,无辐射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
22
(三)辅助检查
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 2. 胃肠X线钡餐造影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者。 3.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4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5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