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与原子论
比较项 世界本原 自然观 分合 动力源泉 发生机制
元气论 元气 有机论 无限可分 阴与阳 分化 关系 宏观
原子论 原子 机械论 最终物质 原子 组合 实体 微观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阴阳,则背为阳,腹 为阴。言人身中之藏腑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
2.气化
? 气与形 ? 形与形 ? 气与气 ? 物日新
(三)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 维系天地万物 天地气交,三才一体 ? 气是万物感应之媒介 整体观 《老子 ?廿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三、精气学说中医学应用
? 中医精学说
? 气说
? 整体观
谢谢
--《管子·形势解》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事物阴阳属性
阳:火、热、明、上、高、动、腑、背、表、天、男、左 阴:水、寒、暗、下、低、静、脏、腹、里、地、女、右
阴阳属性划分特点
? 阴阳的绝对性
?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是比较而言的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
? 含义 ? 阴阳消长原因 ?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 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 思想之一。 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 同化。 同化。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生命活动健康有序,也是 因为人体在生理状态下, 因为人体在生理状态下,保持人体阴阳之间的动 态平衡。 态平衡。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 衡遭到破坏,自然界则可出现气候反常,表现在 衡遭到破坏,自然界则可出现气候反常, 人体则可发病。 人体则可发病。 制约太过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 制约太过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 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 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及, 素问·阴阳应象 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及, 即《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大论》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制约不及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 制约不及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无 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 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 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如“阳虚则 阴盛,阴虚则阳亢” 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阴虚则热,阳虚则 阴虚则热, 寒”。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 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会致“孤阴不生,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会致“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 和助长的关系。 和助长的关系。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可见“阴损及阳”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可见“阴损及阳” 或“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
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
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中医学哲学基础

• (2)氣的運動具有普遍性:氣的升 降出入聚散運動,使整個宇宙充滿 了生機,既可促使無數新生事物的 孕育和發生,又可引致許多舊事物 的衰敗與消亡,如此則維持了自然 界新陳代謝的穩定與平衡。氣的運 動止息,宇宙則失去生生之機,整 個世界就會毀滅.生命就會消亡。
•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是以升 降出入,無器不有。” "器",即由 陰陽五行之氣凝聚而產生的各種各
(二)氣的基本概念:
氣,在古代哲學中,指存在於宇 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 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共同構 成本原
氣的內涵,既是客觀的實在,又 是主觀的道德精神。它是一個涵 蓋自然、社會、人生的範疇,也 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各家共同使用 的範疇。其內涵相當複雜,不可 作單一的、片面的理解。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是一個非 常複雜而重要的範疇。確定氣的 內涵有一定困難。但經多年的研 究,對氣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定 的共識。
③氣與氣的轉化:
無形之氣之間,也可發生相互 轉化。天氣下降於地,可變為地 氣;地氣上騰於天,可化為天氣。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 有形實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植 物的生長化收藏,動物的生長壯老 已等變化,都屬於有形實體自身的 不斷更新的變化過程。動植物的這 些變化是在有形之體的內部與自然 界的無形之氣之間的升降出入轉換 中進行的,它們與自然界共處於一 個統一體中。
•醫學範疇中,精以有形而呈液態 存在於人體的臟腑之中,是化氣 以推動和調控人體的各種功能的 基本物質,是構成人體的最根本 的物質。
(二)精氣的運動和變化
• 精氣(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具有巨 大能量的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 由於精氣的不斷運動,使得由精氣 構成的宇宙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 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 都是精氣運動的結果。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化→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形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成→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阴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阳阴 的阳
普遍性
阴阳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之中。 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源泉。
中中医医的的应应用用精精气气学学说说在在对精气生命理对精气生命理论建构的影响论建构的影响对整体观念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构建的影响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 质 变 的
病理——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含
消长与转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义
化的关系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用相连。
中医哲学基础
14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 阳
机理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动力根源。 ②阴阳自和是阴阳的固有特性和深层次运动规律。
一定限度内
→ 对立制约
————→ 消长
互藏
动力源泉 相互作用 (相反) ————→ 交感 ————→
形式 (相成) → 互根互用
联系纽带 ↑
产生推动 ————→ 运动变化
—→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其哲学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医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哲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受天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因此,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阴阳五行是中医思想中的重要理论,阴阳是对于事物性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描述,五行则是对于事物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描述。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器官、生理功能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五行是中医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的协调运作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体现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上。
中医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从人体的整体表现和病症出发,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全面的诊断。
中医认为,人体的病症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症状,而是整个人体内部失衡状态的反映,因此,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从整体上了解病情。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中医哲学基础的重要体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平衡,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的治疗原则还包括针对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失衡有关,因此,治疗疾病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煎煮、气功等。
中医学哲学基础

02
腑,运行气血
脏腑功能:脏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
03
互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经络作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04
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气血津液的生成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 依赖于经络的运行和调节
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0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注重五行相生 相克,认为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03
气血津液:中医养生强调气血津液的调
和,认为气血津液的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04
经络穴位:中医养生注重经络穴位的调
理,认为经络穴位的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
01
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3
寿命
中医康复调理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人
为本
康复调理的方法:针灸、推
2
拿、拔罐、中药、食疗等
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阴 阳五行之间存在 着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关系。
4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于阴阳五行失 调引起的,治疗疾 病就是要调整阴阳 五行的平衡。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
01
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连接脏
02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通过观 察、询问、切脉等方
式了解患者的病情
03
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治疗时不仅关 注局部症状,更关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这里讲的是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 的基本概念,不是中医学中讲的人体 中的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精与气的 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是怎么讲的,在中 医学中又是怎么讲的。
1.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精,有时称为精气,是指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的、运动不 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无形”,是说 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而不是不存在的。精这种运动不息的非常细 微的物质,构成了宇宙万物。宇宙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包括星星 月亮,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精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精 气,专门指气当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是构成人类本原的部 分。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 的概念大致是等同的,也多被东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所同化。但 我在此强调的是,人体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都是内 涵相对独立的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具体的区分在下一章。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二 是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是精气是天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是天地精 气化生为人。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用 精气学说而不用元气一元论?这是因为元气一元论奠基于东汉的 王充,距我们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而 精气学说则产生于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内经》的成书,在时间上相吻合,所以用了精气学说 而没有选元气一元论。
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精是“道” 的内核,而气是由道生的,因而精与气是有一定区别的:精在气 先。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

⑶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将有形质的
实体称为“形”
11
㈡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⒈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 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与发生,又能引致许多旧事 物的衰败与消亡,以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13
㈢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medium):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⒈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天地万物之间的
相互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
于天地气交之中,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 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 《灵枢· 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地一体的整体;
⒋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由精气所构成; ⒌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五行之气 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4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㈠精(jing)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
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
的本原。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5
㈡气(qi)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 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气也可以泛指如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亢 进
的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减 退 的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达
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运动的形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手
阳
表
上
左
外腰 侧背
背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 偏盛
阴盛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失调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阳 偏衰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费梅
目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 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动、燥
寒、静、湿
脉象
数、浮、大、洪、 迟、沉、小、细、
病变部位 概括疾病证候
表、外、上
里、内、下
外 侧
腰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阴
体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
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 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 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3.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Fra bibliotek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相互对立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 概括。
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 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 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1.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故水属阴 2. 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和光亮,故火属阳 比类、推演、引申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 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属性归类
阳
阴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素问.金匮真言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
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 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
阴
阴
阴
阳
阳
阳
阳
的
的
的
的
相
相
相
相
互
互
互
互
对
依
消
转
立
存
长
化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