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教案及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试卷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客观准确分析试卷的得失情况。
2.对共性的难点问题有突破性收获。
3.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诊断试卷的得失。
2.同类文的比较与拓展。
3.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
1.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精准地组织答题的语言。
●教学策略
1.采用自我分析的方式查找病因。
2.采用专题讲解的方式突破难点。
3.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规律。
4.采用知识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
5.利用诗歌朗读的方式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活课堂(5分)
1.出示古诗,学生朗读。
2.教师解读,引入课堂。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过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高瞻远瞩,确定目标;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即执着追求,坚持奋斗;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豁然领悟,功到事成。
而我们的考试也经过了这样三个过程:
1.考前准备,确定目标。
2.考中答题,冥思苦想。
3.考后评析,豁然领悟。
希望今天通过对试卷的评析和诊断能带给大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恍然大悟。
附:课件出示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考前准备,确定目标)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考中答题,冥思苦想)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考后评析,恍然大悟)
二、望闻问切,分析诊断。(37分)
教师过渡语
《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章说道:“中医四诊为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问症状;切,指摸脉象。"今天我们就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法诊断一下我们手中的这份试卷。
1、环节之一:望。(6分)
课件出示※看题目。(试卷的布局及相关考点)
※看卷面。(卷面书写及得分情况)
※看得失。(评断答题的优势及劣势)
课堂活动
(1)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的试卷。
(2)请学生说说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
教师赠言一:看的不是分数,是得失。
2、环节之二:闻。(6分)
课件出示
※听数据。(关于本次考试的数据分析)
※听分析。(学生分析考前准备、思维过程、答题困惑、考后反思)
※听重点。(确定本课时重点:1、句子理解。2、同类文的比较)
课堂活动
(1)数据呈现。考试数据分析: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闪光点、失误点。
(2)自我分析。不同层次的3名学生谈试卷反思。
(3)确定重点。根据学生的自我反馈信息,确定本课时突破的两大重点。(句子理解及同类文比较)
教师赠言二:听的不是数据,是反思。
3、环节之三:问。(5分)
课件出示
※问课本。(拼音题、古诗题、文言题参照课本解决)
※问同学。(排序题、语病题、简答题由组长讲解)
※问老师。(共性的难点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课堂活动
(1)分小组活动。先依照课本订正拼音题及古诗默写题。
(2)组长为本组成员讲解错题。
(3)教师巡视,随机点拨。
教师赠言三:不要过于追寻答案,答案只是一个结果。
4、环节之四:切。(20分)
课件出示
※教师把脉。(突破句子理解题)
※小组诊断。(突破同类文的比较)
※共开药方。(总结答题规律)
课堂活动
1.教师把脉,突破重点。(关于句子理解题的突破)※中考命题趋向及习题特征解析深圳市09年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08年中考第13题(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看法)、09年中考第11题(对词语“错误”一词的理解分析)都考过类似题目。
试卷的第18题题目为: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如何理解句子在具体环境中的含义,及其对自我的认识和解读。
※解题步骤回顾
(1)审清题目:抓住得分的关键信息。(生活体验,两句话,理解)
(2)解读句子:“就是”所传达的语气,太阳的比喻义。
(3)组织语言:分层次、有顺序、有文采的进行表达。
※正确答案公布
“家园就是家园”用肯定的语气说明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1分)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1分)也许我们身在家园,也许我们远离故土。(1分)无论怎样,对家乡的热爱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化而淡漠。(1分)
※典型错误展示
答例1:说明了作者对生死都是一样的,不在乎生与死,只在乎自己的太阳,只有这样才能活得精彩。
答例2: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园只有一个,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家园落日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答例3:在自己的故乡里,想起了许多事情,说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生评分
教师和学生给答案评分。
※原因剖析
(1)答非所问。启示:要紧扣问题来答题,不要偏离左右。
(2)答题不全。启示:要顾及题目中的所有信息,不能有漏点。
(3)表达含混。启示: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秩序混乱。启示:要有层次有条理的组织语言。
(5)语言枯燥。启示:要调动丰富的情感运用丰富的词汇表达。
※口诀歌:句子理解有规律,审清题意是关键,语言解读要深刻,联系自我悟情感,文采飞扬来表达,满分轻松拿到手。
2、分组讨论,诊断归纳。(文言文意的比较和拓展)
※例题呈现
原题题目: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的主题。请你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两者劝谏的目的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甲文作者通过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劝谏统治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赏识并重用人才(2分);乙文邹忌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形象设喻,来劝谏统治者应该广开言路,除蔽纳谏,修明政治。(2分)
※答例呈现
答例1:前者目的在于批评,后者在于建议。
答例2:甲文与乙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先举例后论主题;不同的是甲文语言直接,直奔主题,乙文用比较委婉的方法来劝谏,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答例3:甲文是劝谏统治者要发现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而乙文是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采纳谏言,修明政治。
※分组讨论
请分析上面几组答例,为什么这些答案不能得满分?从中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