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世界文明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世界文明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43e42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4.png)
世界文明史名词解释汇总1. 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阶段,指具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状态。
它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成就。
2.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古代时期的发展阶段,涵盖了古代的各个文明体系,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华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这些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指从近代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形成的新的文明形态。
现代文明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普遍化。
4. 民族文明•民族文明是指在特定民族或民族群体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明体系。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这些元素都构成了该民族的文明特征。
5. 文化•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的总和。
它是一种精神财富,通过各种传承和创新的方式,不断演化和发展。
6.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增加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合作、推动文明进步。
7.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代人创造的文化财富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有效保存和发展的过程。
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承、书面传承、教育传承等。
8. 文明冲突•文明冲突是指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导致的冲突和对抗。
文明冲突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9.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宝库。
10. 文明发展•文明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上逐步向前发展,进步和完善各种文明体系的过程。
文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11. 文明借鉴•文明借鉴是指一个文明体系从其他文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92e8d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8.png)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对于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引言:文明冲突论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这一理论由塞缪尔·P·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并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有人赞同其观点,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文明之间可以和平共存。
本文将对文明冲突论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正文:一、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文明冲突论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一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历史上存在许多文明冲突的案例,如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文明冲突论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案例,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文明冲突的迹象。
全球化的进程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但同时也加剧了文明差异的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与西方世界的摩擦,涉及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核心问题,很难通过妥协和和解来解决。
这些现实情况再次验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
二、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然而,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所有的文明关系。
文明冲突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文明关系。
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等多个方面。
将不同文明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冲突,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实际上,文明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
文明冲突论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明关系的影响。
文明之间的冲突并非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还受到利益、权力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争夺往往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文明冲突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文明冲突论的启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8ce0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7.png)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主要文明古国的起源、发展、衰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通过分析不同文明的特点,提高比较、归纳能力;(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发展规律;(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文明古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历史文化素养;(2)培养学生全球观念,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文明的起源1.1 古代埃及文明1.2 古代巴比伦文明1.3 古代印度文明1.4 古代中国文明1.5 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第二章:文明的扩张与交流2.1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2.2 罗马帝国的兴衰2.3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2.4 印度的孔雀王朝2.5 中国的秦汉时期第三章:文明的冲突与融合3.1 拜占庭帝国3.2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3.3 蒙古帝国的征服与交流3.4 西方的宗教改革3.5 中国的隋唐时期第四章:文明的重塑与转型4.1 欧洲的文艺复兴4.2 英国的工业革命4.3 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宪法制定4.4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4.5 中国的鸦片战争与近代化探索第五章: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挑战5.1 第二次工业革命5.2 两次世界大战5.3 冷战与两极格局5.4 第三次科技革命5.5 全球化与多元文明共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明古国的起源、发展、衰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挑战。
2. 教学难点:文明的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全球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名词解释文明冲突论
![名词解释文明冲突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cd7b4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b.png)
名词解释⽂明冲突论美国哈佛⼤学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明冲突论”,⾄今影响巨⼤。
这⼀理论试图以⼀种新的视⾓来解读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为西⽅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论⼀出,⽴即在国际上引起了⼴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明冲突”⼀词也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中,形成⼀股颇有影响的思潮。
亨廷顿⾸次提出“⽂明冲突论”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对这⼀观点进⾏了全⾯的总结归纳,“⽂明冲突论”基本定型。
基本观点第⼀,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明的差异性,⽂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类⽂明冲突的阶段。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明是⼀种⽂化的统⼀体,⽂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是宗教。
世界将由七⼋种主要⽂明相互作⽤下形成,它们包括西⽅、儒教、⽇本、伊斯兰、印度、南斯拉夫⼀东正教、拉美及⾮洲⽂明。
未来的冲突将在把这些⽂明分隔开的⽂明交界处爆发。
第⼆,导致⽂明冲突的原因,即⽂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们的⽂明意识,加剧了⽂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正在把⼈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
西⽅处于权⼒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明意识的发展;⽂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妥协的⽅式解决,等等。
第三,西⽅和⾮西⽅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与⾮西⽅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化差异。
未来国际政治的核⼼因素,将是西⽅与⾮西⽅的冲突。
⾮西⽅社会希望⾛⼀条现代化但却不西化的道路。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西⽅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第四,⽂明冲突的主要形式⼀般有两种。
⼀是地区或微观层次上的冲突,即属于不同⽂明的毗邻国家或⼀国内不同⽂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是全球或宏观层次上的冲突,即不同⽂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冲突。
历史纵横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历史纵横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a5313e2bb4cf7ec4afed082.png)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河北 李学明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主要指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带血的政治。
战争充斥着暴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播着文化。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强国与弱国的矛盾和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历史的每次进步,往往是以其它弱小民族的牺牲为代价的”。
下面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为例来做简要说明。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布拉底战役等,希腊城邦最终获胜,波斯帝国则从此一蹶不振。
希腊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保存、发展。
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波斯、希腊的范围,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如果说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他散尽家财,把希望留给自己,进行了十余年(335BC-324BC)的掠夺战争,行程万里余,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山地、平原、沙漠作战,建立起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帝国,把“马其顿方阵”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现了“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雄心,践行了开疆拓土的抱负。
使自己成为史学家眼中“世界秩序和世界统治权”的象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新文化(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在古代,由于自然的、社会历史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时人类文明的主体在欧亚大陆和北非,以山河为界,大海为限又形成了许多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明:东亚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希腊文明。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e375ab2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4.png)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浅谈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和谐
![浅谈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b1b0bc56be1e650e52ea99cc.png)
浅谈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和谐陈玉荣东方文明曾一度站在世界文明的最前沿,也曾有过落日的凄凉。
代之而起的西方文明,借助工业文明的列车,在与东方文明的较量中似乎如日中天。
然而,固有的征服欲和对抗情结,使得西方文明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文明巅峰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明困境。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打通东西方文明的互补管道,和谐文明的太阳有望再度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和谐是金,冲突必自焚,和谐则双赢。
亨廷顿从文明达尔文主义出发虚拟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逆文明潮流而动,在实践上则十分有害关于文明,孔颖达注疏的《尚书·舜典》这样概括:“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就是普照天下的光耀”。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
翻开人类文明史,不难发现,东方打造了一个个令世人称羡的文明高地。
就像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潮起潮落的律动一样,西方文明以其胜于雄辩的真理之手在构筑了工业化大厦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进行着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开始了“死亡之旅”,把人类文明引入了危机四伏的发展陷阱。
出路何在?亨廷顿从实用主义的美国外交政策出发,于1996年撰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认为未来的世界大战是文明的大战,断言中国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西方文明未来的最大敌人。
他由此断言,不同背景下的文明是不兼容的。
我们认为,走出文明困境的惟一出路是从多元化的文明组合中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展望未来的人类文明之路,处处布满了陷阱。
任何一个陷阱,都足以抵消乃至吞噬人类的所有文明成果。
而以上种种陷阱,无不源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文明与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
因而,实现文明之间以及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互动,在公元第三个千年走向文明制高点——和谐文明,是文明再生的必然选择。
千年伊始,历史的期望又一次投向了东方,和谐的金色太阳将再一次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以东方文明为主导的东西方文明的千年牵手,威力无比的真理之手与海纳百川的博爱之心的“联姻”,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实现文明的和谐,将使我们不断逼近世界文明屋脊。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15c1c78d1f34693dbef3e81.png)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在21世纪,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人人都关心的问题,然而 21世纪的精神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战胜、取代东方文明, 也不是东方文明战胜、取代西方文明, 而是伴随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过程,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不断的矛盾、冲撞、磨擦中整合,形成新型的世界文明。
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一)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二)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打通了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三)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东西方就发展起了不同的文明。
(1)在生活方面方面,古代中国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不便利,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于是中国发展起自己独特的文明。
中国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发展成为典型的农耕社会。
希腊位于地中海滨,内陆交通阻塞。
海洋性气候恶劣多变,决定了希腊人无法以农耕为生。
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岛屿,利于海上贸易,因此,希腊民族主要从事航海业,从事对外贸易。
(2)在战争观方面,在中国古代早期,形成了古代“伦理主义”战争观的最早雏型“民本”思想与汉民族的战争实践交汇融合,形成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主义”战争观。
古希腊民族则形成了“功利主义”战争观。
希腊文明后来扩展发展到今天的欧洲文明,古希腊民族的功利主义”战争观于是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
文化社会学课件: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文化社会学课件:文明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c86f563f242336c1eb95eba.png)
另一方面,文明的范式强调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 密切的文化、人员和历史联系和两国内俄罗斯 人和乌克兰人的混合,于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 分裂东正教的东乌克兰和东仪天主教的西乌克 兰的文明断层上,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要历 史事实,与把国家看作是统一的和自我认同的 实体的“现实主义”国家概念相一致,而这却 完全被米尔斯海默忽略了。
(一)文化的横向冲突 1.不同地域之的冲突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不同省区之间文化的冲突
2.同一地域内的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阶级和党派之间的文化冲突 集团之间的文化冲突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 (二)文化的纵向冲突 新旧文化冲突 代际冲突
3.文化融合的表现 (1)地域界限的模糊 (2)雅俗界限的消融
(3)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消融 (4)文化中年龄界线的消失
4.文化融合的特征 (1)有机的协调 (2)整体性,同质化过程 (3)对个性差异的根本否定 (4)融合的未来具有理想性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
冲突的处理
1.封闭对抗只有死路一条 (原教旨主义、政教合一、不尊重人权、恐 怖主义、大肆繁衍人口) 2.开放交流不断革新文化(理想状态),世 界大同
2、区分文化冲突的层次:
宏观层次:西方文化、儒家文化、穆斯林文化 中观层次:南北文化、城乡文化 大众与精英文化 微观层次:代际文化
3.从内容和形式上划分
内容:因为文化而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等。 形式:把文化当成工具而形成的冲突。例如源于 经济利益、政治主权等而产生的冲突。只是因 为文化同源能相互信任,联合起来,表现出是 文化共同体对付另一个文化共同体。
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不兼容性 (一个上帝vs一个真主;神圣天池) 二、文化的入侵与抵抗 (西方的民主、人权vs儒家秩序文明、穆斯 林文明)
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
![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80d580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7.png)
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问题日益凸显,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对立和融合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和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交融和碰撞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对于世界的未来走向和人类文明的演进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往往因为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演变为战争,有时也会导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例如,古代中国和西方文明之间的摩擦和融合就给世界文明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的形式和程度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衍生了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坚持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和经济竞争变得尤为激烈。
其次,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也是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方面。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对话,既体现了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宗教和文化交流的融合之美。
除了意识形态冲突外,全球化时代也呈现出了意识形态融合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便利,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开始相互渗透和借鉴,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融合模式。
例如,西方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与各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
在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强调和谐、包容、中庸,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中的文化交融与融合
![历史中的文化交融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2e3da8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5.png)
历史中的文化交融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文化长期以来相互交流、交融与融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交融与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角度来探讨历史中的文化交融与融合现象。
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融与融合古代东西方文化交融与融合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
古希腊是一个以城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社会,它吸纳了东方文化,例如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波斯等。
希腊的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法律等领域的思想创新,不仅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亚洲文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后,古希腊文化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传播到东方地区,对古代埃及、波斯、印度等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跨文化交流使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融合互动,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与融合为后来的世界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世纪的文化交融与融合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也是文化交融与融合加速的时期。
尤其是欧洲的文化交融与融合,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
首先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它对古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研究与借鉴,使得欧洲文艺复兴得以发展。
其次是十字军东征,它促使了欧洲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人与拜占庭、伊斯兰文化进行了大规模接触,使得东方的知识、艺术和科学传入了欧洲。
此外,欧洲还吸收了阿拉伯数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成果,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社会的文化交融与融合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文化交融与融合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为频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南北方、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与融合。
例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习俗,这些文化元素与美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55af9968b307e87101f696be.png)
使文明不断扩展,并使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
课堂练习
1.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结合,开启历史上 希腊化时代的战争是: A.亚历山大东征 C.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B.希波战争 D.十字军东征 (A )
2.下列文明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 B ) ①阿拉伯数字 ②马可·波罗东游 ③鉴真东渡 ④大英博物馆陈列圆明园文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欧几里得
阿基米德
(力学之父 )
如何评价暴力冲撞?
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和损失。
消极:
积极: 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活动探究一
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区 域文明之间暴力冲撞的例子?
举例: 秦:蒙恬抗击匈奴 汉:卫青抗击匈奴
暴力冲撞
成 吉 思 汗 西 征
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
课堂练习
5.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 时代。这说明 ( A ) A.暴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只有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来自于战争
谢谢大家!
西方文明
东 方 文 明
公元前492—前 449年
交战双方:
希腊—波斯
著名战役:
马拉松战役 萨拉米斯海战
战争结局:
以希腊城邦胜 利而告终。
暴力冲撞—亚历山大东征
时间: 前334年
灭亡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的波斯帝 范围: 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
影响:
?
暴力冲撞—亚历山大东征
马其顿
希腊 西方文明 (希腊文明)
课堂练习
3.奥运会中有马拉松长跑的运动项目,这一运动项目 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渊源 ( B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b61bb2dcfc789eb172dc86d.png)
一、“文明的冲突”论
1993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 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 要原因。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然举足轻重, 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击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 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 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 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儒家的仁学
要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则达人”作为准则 “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其由人乎?” “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 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 键。”——费孝通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 的礼仪制度。 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而不应该行“霸 道”。
二、“文明的共存”与新轴心时 代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 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洲则效仿拜占廷帝国。” ——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认为在公元 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 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 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 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 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 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 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e3f0b66f242336c1eb95e29.png)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结合世界文明史而谈针对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有了很深的了解。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待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就必须先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文明的冲突”出现在冷战后,这是由于美苏两国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对立与冲突不在,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
在文章里他指出“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是冲突的主体,以“文明”为界,世界将重新划分阵营。
在当今世界上,“文明”有以下若干种类:“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等等。
亨廷顿的观点主要是,在后冷战时代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而让位于不同文明(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以及可能还有非洲文明)之间的斗争。
进而大胆预言:第一,未来世界的政治划分将以文明划界。
第二,将来的冲突将出现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之间。
第三,西方政府应该警惕伊斯兰世界同儒教国家(即中国)联手。
由费廷顿的观点看来,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也略知一二。
就目前的世界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同文明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
学生认为,冲突是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交往间导致的,这是矛盾点不可避免。
我们不能夸大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史是一部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文明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同时也在互相吸取对方文明的养分而不断壮大,虽然其中不乏冲突,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则是主流。
举个例子就是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自然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但拿破仑的远征对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甚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埃及的传播。
他释放穆斯林奴隶,尊重埃及传统的伊斯兰教并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改革,在经济上废除特权和不合理税制,并模仿法国科学院创立了埃及科学院。
这些都是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思想和观念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某些冲突,但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融合。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39dbd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现象。
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别代表了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以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并分析这种融合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始于古代,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的交往从物质交换开始,逐渐扩展到思想信仰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仰方式,同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成为了西方文明憧憬的象征。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引入西方,这对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理念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与中世纪约束严格、等级分明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融合的过程中,双方不断吸收对方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近代中国的变革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方式受到了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冲击,这使得中国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电影、音乐、文学和时尚等多个领域上的碰撞与交流,使得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消费习惯逐渐统一。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种融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影响于世界历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激发了新的创意和发展机会。
这种碰撞促使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科技和艺术成就。
其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内涵,打破了地域和国界限制。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79a0e3ae767f5acfa0c7cd92.png)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两种文明在互补及依赖中相互渗透,完成了物质形态、精神文化及血缘的融会合和,文明的碰撞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1.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方式: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1)暴力冲撞: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2)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访华。
2.希波战争:公元前(1)时间:前492-前449年;(2)双方:希腊城邦雅典、斯巴达与波斯;(3)战役: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
4.亚历山大东征的(1)经过: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_马其顿_;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_,于公元前334年_率军东征,历经10年,灭亡包括_埃及_、_巴比伦_在内的庞大的_波斯帝国__,一直打到_印度河__流域,建立庞大的_亚历山大帝国___。
(2)影响:①使东西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②希腊文化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当时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产生这一时代。
5.任何评价暴力:(1)积极: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2)消极: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6.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7.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国家)人,在中国元朝时来华,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马可波罗著有《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匈奴是秦汉时期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活跃于欧亚大陆草原,创造和传承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明。
匈奴在发展自身游牧经济的同时,还与汉族及周边其他各民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相互的交流、碰撞和影响中,匈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改变,不断地发展与变迁。
匈奴的活动对中国北方古代一些民族以及汉族乃至古代欧洲各族历史的发展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匈奴与中原王朝和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诸民族数百年的频繁接触,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文化课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文化课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011a00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2.png)
历史文化课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相当重要且有趣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明的繁荣和衰落,也推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贸易与往来古代文明之间最基础的交流方式莫过于贸易与往来。
贸易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互通有无的桥梁。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东西方货物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文明与思想的交流。
通过贸易,西方的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与东方的中国文明、波斯文明等发生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征战与统一在古代,征战与统一也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因素。
各个帝国或王朝征战他国,除了扩大疆域与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其他文明,从而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各个方面,促进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战也带来了西方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尤其在艺术、建筑和法律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与宗教交流文化与宗教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个文明通过交流、融合与借鉴,相互影响与促进了彼此的文化与宗教发展。
例如,佛教是最早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印度教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的相互渗透、互为影响,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四、科技与思想的传播科技与思想的交流是古代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各个文明通过交流与学习,吸收并发展其他文明的科技与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对于罗马文明、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则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深入而广泛的,它不仅仅是贸易与往来,更是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智慧的交流与互鉴。
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91dd36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0.png)
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而精彩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不仅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时期。
一、时代背景三国时期发生在公元184年至280年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一,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1. 政治制度西方文化中的罗马帝国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而汉朝的政治制度则更加偏向于封建农耕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政治制度也体现了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曹魏延续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蜀汉则在人文关怀和推行草木之政等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
东吴则相对较为灵活,较具实用性。
2. 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所碰撞。
西方文化中的罗马帝国繁荣发展,强调奴隶制度的贡献,而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农耕经济。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的经济衰退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3. 宗教信仰西方文化中罗马帝国的宗教信仰以独一神教为主,东方文化中则包含了多种宗教信仰。
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一度引发了民间宗教的大规模活动,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兴起也影响了罗马帝国的众多居民。
三、文化融合1. 文学艺术在三国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文学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西方文化中的罗马史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例如陆机的《世说新语》就受到了罗马史诗的启发。
此外,三国时期的中国也有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如《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 建筑风格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西方的罗马建筑风格注重弧线、大圆顶和巨大的拱门,而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则强调平衡、朴实和自然。
在三国时期,两种建筑风格元素的交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更加灵活多样,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
3. 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很明显。
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745283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c.png)
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世界文明史上,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都非常普遍,这些相互作用对于文化的发展、演变和丰富意义非凡。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一、世界文明的交往和融合世界文明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形成的文明体系。
各个文明体系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经常发生接触和交流,交流和融合也是世界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开始,各个文明之间往往存在战争、贸易、文化交流和借鉴等因素。
例如,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等都存在着古代的真正文化交流。
这些文化交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不同文明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文明。
在世界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体系的相互交流、接触和融合越来越多地发生。
在现代,全球化的发展,更为激烈地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融合。
二、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古代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贸易、宗教和迁徙等形式进行。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着文化互相借鉴、融合和转化等效果。
例如,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是非常典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古希腊文化被承袭和继承到了古罗马文明中,同时古罗马文明也带动了希腊文化的转变。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也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流,这些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在现代时期,文化交流和融合因为各种因素而更加频繁和深入。
例如,日本和欧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二十世纪以来就持续不断,并且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发展和演变其文化体系的各个方面的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如下:1.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丰富。
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让各个文明都吸取到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文化,从而推动其文化的发展和丰富。
世界文明史笔记
![世界文明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5ddc7dc8d376eeaeaa31ed.png)
世界文明史课程复习重点文明的分类按时代Ancient(古代、上古史),modern(近代、近现代)middle ages<medival>(中世纪、中古史)|1500|西方:①古希腊、罗马文明。
奴隶社会时代、原始公社时代【西罗马灭亡(395—476)】②在西方是封建社会时代(但丁1265—1321)【东罗马灭亡(395—1453)】③据现在较近,资本主义时代(莎士比亚(1564—1616))中国的古代史:远古—上古—中古—近古按文明形态采集(狩猎)文明=>农业革命=>农耕(游牧)文明=>工业革命=>工业文明(industral)=>后工业文明(post—industral)按洲际分(亚洲、非洲)按地理环境分①大河文明(灌溉农业)(北非)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大河文明(西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国家)(南亚)印度河、恒河=>古印度文明(东亚)黄河、长江=>中国文明②高山文明(伊朗文明)③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埃及、尼罗河1.一般是灌溉农业,更制作工具为沙杜夫(类似于桔梗),被称之谷仓,生产面包、啤酒。
①农耕发达②农耕外的富庶(水生、陆生生物)③交通便利(在尼罗河可顺流北行,顺风南行)尼罗河提高了凝聚力,生产水平较低时适合人类生存【一定温度/食物众多/靠水】2.理论:①地理环境无用论(斯大林),过分强调②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无视人类主观能动性,无视科技作用地理环境在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越是古代,生产水平越低,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
按国别分(中国)按宗教分(佛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考古埃及名词解释:木乃伊法老老象形文字木乃伊美尼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重大成就(为什什么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中国历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Egy(伊吉)pt(城市)空间:今埃及,巴勒勒斯坦,叙利利亚时间BC3100(美尼斯初步统一埃及建立第三王朝)----结束着眼点是BC6世纪外族入侵BC525波斯王冈比斯给自己加上法老老的称号BC332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不不久埃及进入托勒勒密(亚历山大的将军)王朝BC31埃及艳后克里里奥波特拉自杀,埃及成为罗马一个行行省后来的发展(现代埃及文明不不是古代埃及文明的简单延续)DC640 阿拉伯人进入,埃及阿拉伯化1517 土耳其人征服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行行省1882被英国军队占领,1914成为英国保护国文明的融合和冲突:尼罗河、沙漠、金字塔(代表古埃及)、穆斯林长袍、现代化手段:保护古代雕像(修旧如旧)象形文字(罗赛特石碑)BC4000 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纸草用它做成的纸叫做莎草纸,象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DC4世纪包括表意符号、表音符号、部首符号分为祭祀体(出家人)和世俗体(基层公务员)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宗教、商业、官方文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政法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
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
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
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
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
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
(第62页)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
(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
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
(第61-62页)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
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
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
(第64页)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30分)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
(70分)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
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
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
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
短期来看,很难改变。
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会随着时代而“更新迭代”,留下适合现在的部分,除去“落后的”。
三段文字同时也可以表示文明进化的过程:自有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发展→(因为各种约束)对自身文化产生质疑→矛盾中发展(同时其他新文明的传入)→对自身文化取舍→“新”的文明(适应新潮流的文明)。
二、浅析中日韩-东亚文化圈的文明冲突与融合[摘要] 中国、韩国、日本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华文化对韩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
这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前后递进,绵延不绝,也使中国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
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走出闭塞状态。
对自己从前的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浅谈中华文明如何发展起来,又将怎样继续发展。
[关键字] 中华文明日韩文明文明融合文明取舍文明发展[正文]文明是会不断融合的[引言] 东亚文化圈正是在不断地民族融合中成长。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文明的融合,东亚文化圈是无法达到如今五大文化圈的地位的。
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
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
首先,中华文明就像是一个terminal终点站,汉人不断吸收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着华化。
比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
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胡族(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还有李世民胡汉通婚等等。
当然,华化这个概念,我是这么定义的,汉族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而形成一种不断革新的,但大体上稳定的文化体系,就是华化。
不稳定,就四分五裂,没有一个核心,就不能叫文化了,比如印度共和国存在的回教文化、突厥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教文化、锡克教文化、英法文化、蒙兀儿文化,这是一种乱七八糟的对峙,不能叫印度文化。
没有诸民族文化兼容,也不能谓之华化,只能叫汉化,不能说是文明的进步。
其次,中华文明还是terminal始发站,中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领先于东亚诸国,产生出巨大的文化辐射力。
在知乎上看到有些激进的愤青说,中华文明至宋明腰斩,唐在日本,明在韩国。
虽然说得不怎么对,但是这句话还是可以稍稍讨论一下的。
“唐在日本,明在韩国。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之大。
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当然不止京都完全模仿长安建造。
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要遵从日本学制的规定,不遗余力地学习使用汉字。
公元645年日本“大化革新”从酝酿到发动,始终是在儒学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
奈良时期,日本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封建统治的成文法。
其中就根据儒家“百行孝为先”的思想,在757年的敕语中,强调孝为“百行之本”,并效法中国唐玄宗的做法,“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令地方官推荐孝子,对不孝者要予以流放。
江户幕府成立以后,日本又以儒学(即朱子学)为“官学”,以此作为巩固幕藩体制的精神支柱。
等等。
当然,日本没有拿来主义,将传入本国的文化“重新解释”,比如日本的茶道,日本的佛教,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
(字数限制已删减)中华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我认为更深远。
韩国这个国家秉承着事大主义,长期对我国保持天朝上国的心态。
连国旗都是我们国家给他们选的。
在最近几期的《晓松奇谈》当中讲的就是韩国篇,韩国是在东亚儒学文化圈中堪称最忠实于儒学文化的国家,它不仅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而且表示阴阳燮理的中国的“太极图”还被作为韩国国旗的图案。
三星总裁李健熙的格言“领袖地位从家庭开始”,深刻反映了儒学对韩国人家庭观念的影响。
所以中华文明这个terminal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
使文明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断地传递这信息,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
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此时的中、日、韩正在从自有文化到吸收外在文明再到与本土文明的过程当中。
文明发展是受约束的[引言]好像古代东方的发展总是从氏族社会到君主制一样,是因为人们为了按时灌溉,按时农耕,因为环境、集体心理等因素,从而推举出一个领袖一样,文明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约束。
当你想改变她时,总是受到诸多阻碍,最大的阻碍莫过于人民本身并不觉得那是受约束的文明。
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
(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
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
说实话看到这段文字,我马上能联想到很多时代的故事,比如中国长期的儒教治国,日本的幕府时代等等,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晓松奇谈》里“朝鲜世宗大王造字”的故事最表现上述文字的内容。
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我可以一一列举地理环境:大家都知道韩国地理位置特殊,韩国位于韩半岛。
韩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
韩国的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
韩半岛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东部濒临东海,与邻国日本隔海相望。
周围被三大强国环绕,韩国民族天生就带有一种自卑感。
还很长时间是中国的附属国。
社会等级制:封建君主制的同时,还是中国的附属国。
内部等级制明显,官僚氏族等级处于绝对地位。
集体“心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统一的文字,官僚氏族使用汉字。
中国是天朝上国。
经济需求: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因为以上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韩国的文化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从帝王到民众,一直很接受儒家文化,倡导使用汉字,倡导等级分明。
但是世宗大王却为这样的韩国历史文明带来了一丝改变的曙光。
(虽然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字既能表音也能表意,比朝鲜只能只能表音的文字好很多,不过文明的诞生离不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和日本的假名一样,韩国为了文明更好的传承下去,创造自己的文字是无可厚非的。
)世宗大王在位期间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人创制了朝鲜字母。
在此之前,朝鲜民族有自己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表记,官方文书一律用汉文书写;文、言分离。
古代唯士大夫可习汉文,于此平民多为文盲。
因而世宗出于实用和民族自尊的使命感决心创制朝鲜文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世宗的苦心却不能被当时的儒臣所广泛认同、接受。
自创立朝鲜文提议提出之日起,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
儒家学者们担心有了朝鲜文后会影响儒学学习和自身利益,指责世宗创制朝鲜文是“以夷变夏”、甘于与落后民族为伍的错误行为。
这正符合第二段文字中“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
”更能体现“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
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
”因为否定汉字,就是否定儒家,就是否定自身的等级地位,当时的士族大臣们因为自己的利益收到侵害,自然会反对,自然会质疑这次的革新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