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讲录 十七兀尔忘缘
信心铭
信心铭隋僧璨作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像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心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沈惛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启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然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妄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铭之终。
《信心铭》直解
人生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让自己活得通畅、安祥,也就是摆脱生活中的苦恼;最高的目标是赢取人生彻底的胜利──证得生命的永恒。倘使我们缺乏了正见,误认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一样所造成的人格内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虚妄为因,便难逃幻灭之果了。
圆觉经说「非幻不灭」,也就是说我们学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脱离人生的苦受,使生活过得通畅、安祥;第二是恢复原本的心态,把捉生命的永恒。我们人天大导师佛陀涅盘前的最后遗教,就是「常、乐、我、净」,因而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和实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恒的、安适的、自觉的、离垢的,这就是禅的写照。作为一位禅者,不但要摆脱自己的痛苦,也应善导众生扬弃错误,获取无罪一身轻的舒畅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也要善导那些陷落在无明、邪执、愚昧、梦幻中的人,出离无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脱。这就是禅的基本架构、特质与使命。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讲于台南市
一、禅是什么?
二、禅的架构
三、参禅的目标
四、禅的歧途
(一)野狐禅
(二)葛藤禅
(三)文字禅
(四)口头禅
(五)狂禅
(六)枯木禅
(七)邪禅
五、信心铭的特色
六、信心铭直解
--------------------------------------------------------------------------------
禅的歧途,概括地说,有下列几种:
(一)野狐禅──这种人惯用小聪明和主观见解曲解佛法,喜欢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二)葛藤禅──死啃公案,谬执这个公案是这个意思,那个公案是那个意思,一辈子纠缠不清,好像掉进一堆荆棘丛里,斩不断,理还乱,硬是扯不清,永远出不来。
(三)文字禅──文章写得流畅、生动,只是从来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说「似即似,是则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为禅的人,见解好像说得过去,但因为并未澈见,也缺乏正受(法的实证),所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脱水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要知道,禅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是一门学问,倘使你把它当作知识、学问去搞理论、写文章,那岂止是大谬不然,误人误己,腊月三十到来,包管茫然无主,手忙脚乱,平常的文字禅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心王铭》梁·傅大士《心王铭》全称是《傅大士心王铭》,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傅大士(497~569),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
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
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
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
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
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原文】观心空王,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译文】观照我们内心的佛性这尊空王,实在是太玄妙、太难以琢磨了。
心王的本体无形无相,但它有大神力,能起无边的妙用。
【原文】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译文】心王能度一切苦厄,成就万德,乃生万法。
心王的真如体性虽然是空的,却能演化万物。
【原文】观之无形,呼之有声。
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译文】看它虽然无形无相,但呼之却有回应。
为大法传与后世,我今不得已而说之,为你们讲解这个经。
【原文】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译文】水中的盐溶解在水里,胶青融于颜色里,虽然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绝对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证明他们不在,就如同无线单和暗物质一样,虽然看不到形体,但是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原文】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译文】心王之相也是如此,无形,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存在于体内,面门出入来去,随着外部换环境的变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行动。
董其昌小楷《信心铭》
铭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
〈信心铭〉之解说
〈信心铭〉之解说二○○八年七月廿二日讲于中国.广东.乳源白云天宾馆讲解及校订:林钰堂上师笔录:弟子绵延信心铭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爲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爲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钰堂注:网页上各种版本颇有出入之处,因而订正如上。
)今天是七月二十二号。
然后呢,我们是早上去朝了那个「云门山大觉禅寺」,就是那个禅宗的那个云门宗的那个祖庭了。
那么我们一进门呢,有看到一些那个初祖、二祖、三祖一直到七祖的那个,就是「云门」的开山的那个,「文偃禅师」的那个像和小传,刻在墙壁上嘛。
那里面正好也有三祖「僧灿禅师」了。
那王浩是两三天前就拿这个〈信心铭〉说要问我,可不可以讲一讲。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
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
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
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
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
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
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
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
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2、如何信?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
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
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
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本诗中的一些观念对后来的曹洞宗很重要,如「一念万年」所表达的观念是一念不动却又明照。这个观念后来成为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标记。此一倾向也反映在有关僧璨教诲的另一仅存的文字记录,即舒州刺史独孤及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西纪七七一年)所撰僧璨大师的《赐谥碑》。碑文要旨在于「寂」「照」同修:「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及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矛盾的是,开悟者才会对此心有信心。三祖僧璨是从澈悟的观点开示寻求真心的修行者,指引我们如何把凡夫的分别心转化为佛的无分别心,如何由有入空、转垢为净。他告诉我们修行时应如何修持、应避免何种心态:心无爱憎,既不该否定烦恼,也不该寻求开悟。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只要不存其他目的,终能实现平等心──没有分别,言 语道断,无行可修。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莫逐有缘勿住空
一、至道无难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信心铭篇1: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看禅宗不二法门《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
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一、绪言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佛教兴盛吗我会回答说:兴盛!说完了之后内心总会悄悄的伤痛。
你看,现在的佛教寺院林立,金碧辉煌,楼阁重重;僧人随处可见,信众忙碌的东拜西求,庙宇整日香云覆盖,佛书更是遍洒大地,量超所需,而著书立说者仍代不乏人。
有谁能说佛教不兴盛呢然而窃思佛教现状,盛况固然不可否认,而弊端亦确实不少,大有功微过大的局势。
信众烧香拜佛,只知求富求贵,而不识因果;僧徒只知住吃寺庙,而不识为僧之本份,唯名利是求,安逸为务;偶有荷担佛教使命者,其弘法也,著书立说,大有再造三藏之心;其事业也,造寺度僧,大有一统佛教之势。
而佛教之内部建设,却信仰淡薄,人才缺乏,道风衰败,组织混乱,教制颓废。
故知“兴盛”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现象,佛教正统的原本理念已被人们遗弃在高阁的贝叶黄卷之中。
为了真正继承佛教正统的思想理论,使佛教健康的发展,挖掘佛教各宗派核心的教理教义,亦是时不待人的任务,培养各宗派专业人才更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禅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个长命儿,绵延不绝达千余年之久,现在不是命若悬丝,而是淹淹一息!由于各种迎合世俗需求的禅观问世以来,禅宗的正统被歪曲了,引导人们的不再是明心见性的不二法门,而是搔痒止痛的自创家法。
禅宗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方法,虽不比其它宗派之条理化,但也不是繁杂到无章可寻,就笔者的浮浅体验来看,在禅宗还未立宗之前,就有非常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近代有人认为《信心铭》并非三祖僧璨大师所作,那只是研究史学的个别人的管见,是不足为凭的揣测而已。
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不二法门来看,《信心铭》应视为禅宗高建法幢的依据实不为过,就是后来明确了禅宗为“不二法门”的《六祖坛经》,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上也不能超出其外。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禅宗三祖僧粲大师《信心铭》译文
信心铭(【隋】 僧璨 作)《大藏经》第48卷【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
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要佛道显现于眼前,就不要存顺逆之心。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存违逆和随顺之念,这就是心病。
不认识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静等各种法门都徒劳无益。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自性圆满如浩浩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因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不要逐求因缘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顽空之上。
证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执着就会消失。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想将心中的躁动平息下来归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动。
只有远离两边,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不能证悟一切平等,执着于两边之一,都会徒劳无功。
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会陷于有执之中,如果想执取“空”,就背离真正的“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就会与“至道”不相应。
当停止语言思虑等分别思惟活动时,对“至道”的内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通达的。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穷达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会丧失“至道”的宗旨。
只要短暂地返照自心,就能胜过前面执空的努力。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译文:“空”转变成的森罗万象,都是因为妄想执着显现。
“真”不需要去寻求,只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见就可以。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心中不住留相对二种边见时,千万不要再去追寻什么。
一旦追寻就会有相对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纷扰之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绕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繁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两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毕,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处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要成就圆满的佛道并不困难,就怕你一直在分别、取舍、选择。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被广泛应用于禅宗修行中。
本文将介绍信心铭的原文,并加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篇1信心铭原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信心铭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主要阐述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和方法。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传习录明解(17、18条)“为学去名”需直面生死,回归本心
传习录明解(17、18条)—“为学去名”需直面生死,回归本心传习录明解——中华心学传习会读书群2016.01.21课中记录传习录《陆澄錄18、19条》明解——“为学去名”需直面生死,回归本心时间:北京时间2016年01月21日21:00-22:00主持人: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导读老师:温海明、萧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课程秘书:罗仕平、吴小强导师简介:萧平,字无陂,号抱朴,湖南长沙人,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持国家、省、厅项目各一项,出版了《传习录校释》、《自然的观念》、《传习录》(译注)《老庄自然观念新探》(台版)等四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州学刊》《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教,宋明理学。
目前正致力于道家自然观念史,道家情感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
愿广交同道,深契传统文化精神。
笃信阳明先生一席言: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学习内容:《传习录.陆澄錄18、19条》[原文]: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朋友之间相处,务必要互相谦让,才能受益,互相争上,就会带来损害。
孟源①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
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
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注释]:①孟源,字伯生,滁州(今安徽滁县)人,王阳明的学生。
[译文]:孟源有自以为是且喜好名声的缺点,先生常常责备他。
一天,刚刚警告他不久,一个朋友陈述自己近日来的工夫,请先生指正。
信心铭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当作早课来诵。
《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修行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
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受,觉得轻松、舒适。
禅宗的这种修行理念,其实,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门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总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
从事这些修行,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劳,想换个高超一点的修行。
有这种想法的话,来看《信心铭》就对了。
《信心铭》可以当作每天的定课来诵,闲时多吟咏,久而久之,义理自能领会,若得相应,便知修行不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
三祖僧璨大师悟道因缘
三祖僧璨大师悟道因缘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
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关于三祖悟道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
北周武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师,元时被毁,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
在隐居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见了僧璨。
僧璨当时是个居士。
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
当时僧璨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僧璨前来礼拜三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关。
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须彻底忏悔。
于是他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
从今以后,你当归依三宝,过出家人的生活)。
”僧璨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
未审何名佛法(你让我依三宝而住,关于僧,我今天见到了和尚,已经明白了它的含义,不用问了,但是,我还不明白佛和法的含义)?”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是心即佛,是心即法,佛与法一体不二,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僧宝亦复如此,佛、法、僧三宝,皆依一心而立,同体而异名,非内非外)。
”僧璨听了祖师的开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今天我才明白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它当体即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
就象吾人的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信心铭玄旨【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信心铭玄旨【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洪文亮着曹溪出版真歇拈云:掂云:如今恁么者多,不恁么者少。
成群作队,如麻如栗。
没量大人总作这个见解。
不是憎便是爱。
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
你自虚妄颠倒,自憎自爱,自违自顺,互相毁谤,各党宗风,说是说非,夸玄夸妙。
这个总是执法,总是心病。
参禅只要安乐。
你肚里有许多病痛,如何救得别人?禅和子!明明向你道,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还会么?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文亮再拈: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故爱是爱我的爱,恨是恨我的恨,此是虚妄颠倒。
违者违我,顺者顺我,既然无我,何来违顺?可惜各宗各派依然互相毁谤,说是说非,皆为执法执心之病。
参禅是大安乐法门,切忌无端说玄说妙,拈华自瞒,埋没祖师的心意。
信心铭:真歇和尚拈古【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洪文亮医师口述拈云:如今恁者多,不恁者少。
成群作队,如麻如粟,没量大人总作这个见解,不是憎便是爱。
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
你自虚妄颠倒,自憎自爱,自违自顺。
互相毁谤,各党宗风。
说是说非,夸玄夸妙。
这个总是执法,总是执心病。
参禅只要安乐,你肚里有许多病痛,如何救得别人。
禅和子,明明向你道,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还会。
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违顺相争,这个倒霉的,很顺利的,这个境界出现了。
我们一生里头,不是违顺在交差,违一下过去了,就顺一下,顺一下过去一定会违的啦!时常久暂不一定自己。
问题是什么?相争。
不是说没有违顺,不是叫你修了道修了佛就不觉得违,不觉得顺,不是这样。
怎么不觉顺,不觉得违呢?都会呀!但是问题在“相争”这里,相争起来,放在心里头,自己捉住这个不放,违顺的境界过去了,你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然后在心里头的违顺在那里互相抗衡,这个才是问题。
所以,违顺相争才叫心病。
心有毛病。
我们看了,都是有心病的人。
违顺相争哪里没有?一直不高兴,放在心里头,晚上睡觉还在心里头熬啊!熬啊!闷啊!闷啊!那不是相争?高兴的时侯,晚上还在想,“多好啊!多好啊!,自己睡自己笑,旁边的人一看到,哎!这个人睡觉为什么还在笑?他的解说,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心铭讲录十七、兀尔忘缘
信心铭讲录十七、兀尔忘缘◎圣严法师讲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这几句是说:心如果没有分别,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样的;若一切事物都一样,那么它的根本是玄妙奥秘的,此时自然而然没有攀缘心。
今
天面谈时有人问我,昨天我说用功用得很好时,自己的方法不见了,这是故易叫它不见的?还是自然不见?方法会不见,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人累了心力不够,变成一片空白或迷迷糊糊,此时以为没有妄想,其实不是在用功;一种是用功用到方法没办法用,但人还是很清楚,例如数息时没有了数字、念咒时没有了咒语、参话头时没有了话头,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时的心可能还有分别。
若到了没有分别,即「心若不异」的地步,则无身无心,无内无外,看一切事物都一样,身心、内外一如,才是无分别心。
并不是说不用方法、方法没了,就是无分别心。
然而到了这个程度是不
是开悟?没有!因为尚有心在,我们叫它「统一心」或「一心」。
此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大我的存在,到这种程度的人信
心坚固,觉得可以放下小我,而有完成大我的可能。
这种经验很好,但是否为开悟呢?当然硬要称之为开悟也行,却不是悟到即慧即定禅──禅不是这样。
此处「万法一如」中的「一如」是统一心,其后的「一如体玄」则说明禅为其体,
若能领会万法一如之玄妙奥秘时,就称为无限,此时就是开悟。
换言之,如果能够达到一如的情况,就相当好了,但还得进一步认识其体就是禅的境界。
前面说过,如果有「一」的感觉,一定落于「二」的对立。
例如,有人说:「我是统一的,我整个全部就只有一。
」这一定是二,因为必须有「二」与之相对才会有「一」。
也有人说:「我感觉到一切皆无。
」其实,这也一定是二,因为「无」不应该有东西、有感觉、有感受,感觉到一切都无,其实是一。
这在外道就是到四空定,先从内外的统一和身心的统一,再到心的统一,再到没有心的感觉。
但是「连心的感觉都没有」的这种感觉依然存在,「感觉到无心」的这种微妙的心依然存在,那还是「一」。
因此,感觉到无还在三界以内。
这个层次要分清楚。
不要从「定」的角度去看禅,而是要「活用」,这就必须对一切法没有执着,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的意思并不是「没有我,只有众生」,那依然是二,因为若没有我,怎知有众生呢?但若说「我在众生里,所以我没有了」,这也不对,因为这还是「一」,终会落于「二」的对立。
真正的禅是见到一切事、做一切事,随着一般的生活作息,可是心不攀缘于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罣碍」。
「没有罣碍」就是禅。
禅并不是离开现实生活,而是生活在现实里而心无罣碍。
这是二还是一?它没有讲二,也没有讲一。
那没有是什么?没有就是没有。
今天有人很希望早一
点面谈,他说自己得到很好的经验,希望能保持,要它来就马上来,还说在情况好的时候,最好不工作,因为一工作情况就变了,很打扰修行。
我告诉他说,昨天还在讲不要有得失心,怎么现在得到一点经验便希望要它来就马上来,这是什么心?不可以如此!要自自然然,来了就来,不能说下次再来。
禅的修行和一般修行不同,不是要入定,而是要在生活中能放下一切,身心自在,要修链到这种程度。
所以打坐坐得好,若一工作就会打扰你,这还是禅的训练吗?有一种磨练的方式就是要你在好的情况时变坏,坏了之后再努力变好,而你得随时说它是好才行。
因此,在禅七期间我有时看人坐得太好了,坐了好几支香没起来,在那里享受静的境界,就会用香板把他打起来,否则他就耽迷于其中而没有进步。
但我也看情形,有些人情况好,坐得不吃饭、不起来做早晚课也没关系,让他继续体验也很好。
但若是执着于它,就要挨香板。
总之,次第定不是禅,禅也不是次第定,一般所谓的定,与禅没有关系,所以在禅七中,我们不以入定为修行的目标,也不希望禅众入定。
我可以用禅的方法直接到无,于是有人问:能否从定而不经由禅的方法到达无?可以的!但要看用甚么指导法,方法不对是到不了无的。
因为在定中,并不知道甚么是真正的无,也许他以为自己所体验到的就是无,纵使修到「四无色定」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仍未脱离三界的生死范围。
所以一般专修禅定的人
讲「空」讲「无」,是有问题的。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这里说的是两个层次:「万法齐观」是到达大我、到达一心、到达统一;「归复自然」是死了又活。
「万法齐观」的境界是小我死了,而大我还在。
如此再进一步,应该让那个大我也融化,然后回归于自然、活起来。
必须死两次,在小死、大死之后才能大活,恢复到日常生活。
所谓「小死」就是吃饭不知吃饭,睡觉不知睡觉;「大死」则是粉碎了统一的我,达到无我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开悟见性。
大死之后又要能回到生活中,活用于生活里,进入正常的生活世界,恢复自然,这又叫「活」。
大死和大活是一起的,能大死就一定能大活。
因此,这里有两种死法:小死不能活,大死能大活。
有一次我说到小死、大死,就有人要在禅堂里死给我看。
他说:「师父讲死,我就死在禅堂里。
这里大家在修行,我就有功德了。
」我说:「你这样的死,会下地狱的。
你死在这里,天气这样热,尸体臭死了,妨碍大家用功修行。
」大死很难,小死也不简单,这种的死和生理的死不同,不是自杀给我看就是大死,而是在精神上自我中心的死。
生理死后依然流转于生死之中,而是必须在精神上从自我中心的小我的死到大我的死,与肉体死上千百次是不相干的。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若把所作、所想的一切对象全都放下,就像要抓什么、靠什么东西都没着落,自然而然处于一种无心的状态。
只要放下对象就没有自己,当然也就没有自己可抓。
有人问我:
「如何把『我』拿掉。
」我说:「『我』是拿不掉的。
」许多人都不清楚我是什么。
「身体是我」?「思想是我」?都不是!「念头是我」?接近了一点。
应该是「我的对象是我」。
事实上我不在内,我们的内在根本没有我,而是我的对象。
然而,「我的对象」是什么?一般的修行一定有个东西让你依赖,好像做为过河的船或桥;对禅而言,「没有方法就是方法」,也就是「以无法为法」没有桥给你,也没有船给你,因为根本就没有河,迷时有河,悟时无河,既然如此,便无须船、桥,一下子就过了。
这就是禅的方法。
能够放下攀缘心就是放下对象,能用此法当下就是大彻大悟的人!至于临济宗的方法还是曹洞宗的方法就无需过问了。
我多年前在纽约长岛的菩提精舍时,提到一个比喻:修行是种愚蠢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还是一定要有的,这就像有座玻璃山,山上涂满了滑溜溜的油,我们爬了几步就滑下来,但还是一直爬,到最后精疲力竭自问究竟山在那里时,山竟然不见了,或是当你根本爬不上去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山顶了──你原来的位置就是山顶!既然如此,又何必爬山呢?这是不一样的。
没有爬以前是在山底下,现在爬了以后虽然还在原地,可是是在山顶上。
自己发现在山顶和原来觉得在山下是不一样的。
诸位,爬山是很辛苦的,去爬涂油的玻璃山那更非有傻瓜的精神不可,如果你们愿意当傻瓜,那就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