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评价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通过材料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每项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课前预习)1、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标题是“改革迫在眉睫”,你能阅读课文后告诉我为什么北魏改革迫在眉睫吗?你觉得当时北魏具备改革的可能条件吗?如果具备,是什么?2、阅读课本第二课,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后期呢?前后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对照他的改革内容,你觉得孝文帝有可能解决北魏的什么矛盾?而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举措是什么?3、阅读课本第三课,用三句话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你觉得那个作用最重要?从民族关系来看呢?二、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你觉得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你能依据课本说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吗?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3、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三、训练反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3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案(教师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新授课)【论支持】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本课需要掌握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部分内容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习过了。
但生掌握的内容不能做到一致,部分同忘记了所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观,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而生是习的主体,不管我们怎么讲解最后还是要看生的习状况。
布卢姆掌握习论则充分利用反馈—矫正程序,经常利用形成性测验提供反馈信息,发现生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生第二次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生达到对习内容懂得掌握。
【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权利法案》的制定等基本史实。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解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解英国议会的特点。
(3)运用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和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分析材料。
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探究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他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习重难点】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解与掌握难点: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设计】课前延伸【知识梳】阅读“光荣革命”一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次重要革命。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三篇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三篇识记: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理解与使用:1、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2、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1、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2、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教学重难点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理解梭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回顾必修一内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百人会议;提升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9世纪) 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
反映这个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的《荷马史诗》,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3、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 收入。
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魏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北周
北魏
东 蜀 汉 南 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一、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预习案】(一)卓有成效的新制制度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惩治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五家立一;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推行新的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国家的增多,租调收入大为增加(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过程(1)孝文帝以“”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
三、移风易俗1.推行: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下的官员必须讲。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按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教学案】一、导入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哪些?二、认知与探究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联系学案,并阅读教材,补充相关内容:(1)总体的背景、特点、措施:背景:特点:重点:措施:(2)具体措施中的原因、历史作用: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原因:历史作用: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485年):原因:历史作用: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原因:历史作用: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原因:历史作用:(3)“新制”的含义:2.【探究】孝文帝改革前期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关系:作用:(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探究】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什么?2.联系学案内容与教材知识,补充相关内容:意义:(三)移风易俗1.联系学案,阅读教材,补充相关内容:2.【穿越时空】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课堂小结】【课堂反馈】1.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观察右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精心构设学生思维发展平台的启示——《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反思12月3日上午第三节在高二9班,上了一节高中高效课堂展示课,课题是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本来准备一节课40分钟把此课全部上完,结果在9班实际操作时,只完成了第一个子目,卓有成效的新制,还有一部分内容没有完成。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素材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教学素材)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记住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知道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重点:通过对北魏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第一、二标题)的了解,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通过对孝文帝学习、成长的经历,知道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普通班不做要求)学法指导:课前预习部分,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北魏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认识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课堂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观点。
课外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简表课外拓展:前秦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
在南方,317年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
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
在这个动乱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在其首领苻[fú]洪的率领下,迅速崛起,公元352年,苻洪之三子苻坚入据长安,建都于此,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357年,苻坚篡位自立,掌控前秦政权,自号前秦天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它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
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改变了中国历史演变的进程。
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主学习】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高二历史选修一 导学案
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领导收回萨拉米斯岛,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公元前594年,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1、自主学习点拨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讲解;对各学习小组总结的知识网络结构进行重审,并进行表扬肯定。
4、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5、雅典改革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
4、(1)中庸性(折中性):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2)革命性: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C、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
4、财产等级制度确立的意义不包括
A.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C.为下层平民参政议政开辟了道路
D.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并分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②后人赞叹雅典是因为:
2、阅读“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①雅典位于:
②经济上:
④解释“六一汉”:
⑤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的表现:
3、阅读“工商业的发展”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①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经常使用奴隶劳动,
形成了;他们一般居住在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 课时1:鸦片战争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2: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3:洋务运动与变法运动的兴衰2. 第二单元:民族意识觉醒与维新变革- 课时4:戊戌维新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5: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6: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思潮3.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崛起- 课时7: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政局- 课时8:土地革命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课时9: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红军的崛起4.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课时10:日本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1: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中国的现代化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互动和合作。
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听取音频等方式获取历史素材。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充。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选修一全册导学案
编号:01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编写人:李英审核人:王继超李英总论一、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的背景和进程、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现实立足点)。
3、“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巨大的历史影响。
”二、关于改革的含义:“改革就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合、保持社会的根本制度和性质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健全、不完善的具体制度即体制,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推动社会发生量变和部分质变的一种社会性变革。
”三、本册共九个改革,按程度分三方面1、渐进性微变: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2、创新性巨变:梭伦改革商鞅变法3、传导性巨变: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四、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一般从以下方面⑴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五、关于有关改革的启示问题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要符合国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④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六、对改革的评价标准1、分析导致改革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2、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力),3、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等等。
4、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改革者的下场,而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到延续,改革的目的是否达成。
编号:02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编写人:李英审核人:王继超李英【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依据知识结构并结合课本预习勾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以备课堂检查。
2、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及时上交,以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1、参考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参考答案】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2分)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
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2分)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5分)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2分)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5分)
3、【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第(2)问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
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
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学案
高二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号:B3—3 编写人:刘正华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封建化进程以及对中华民族融合中的重大推动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本课教材内容,对概念、关键词、图表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预习自测】1.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的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均田制B.三长制C.宗主督护制D.整顿吏治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图一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图二孝文帝出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种土地制度?并说明其性质。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 改革政策,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
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学习延伸(教材P35)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
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并且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文探究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 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 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
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
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 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 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提示:(1)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
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为
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 化,开始封建化进程。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
的。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宗主督护制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 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
大地主,它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
族大地主的需要。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的组合型选择
题,用排除法比较简单,排除包含不符合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学案1
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 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思考 (1)这段文献记载反映的是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 答案 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 ——《魏书· 孝文帝本纪》
答案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如 宗主督
护制 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导致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 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答案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 西晋 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答案
(2)措施
①解散 部落组织 (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解析答案
1
2
3
4
5
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 “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
答案
深化探究
材料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谢灵运
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
减关中贼。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思考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同步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学习目标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课前预习
一、北魏的崛起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以后,很快瓦解,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和战乱。
(2)过程:386年重建代国,史称,398年迁都(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
3.社会危机激化:
(1)原因: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2)概况: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各地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3)影响: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也预示着北魏的统治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及时进行改革,成为北魏统治者迫在眉睫的事情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D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4.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
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形式
二、材料解析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请回答:
最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导学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习目标】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重点、难点】:重点: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难点:梭伦改革的必要性【习模块】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1、雅典的地位置看P4地图,提醒同注意:(1)、位置:(2)、地形:(3)、物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石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工商业。
2.希腊文明回顾:看P4“历史纵横”爱琴文明:公元前20-12世纪,先是克里特文明,后是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后的3个世纪,对希腊历史的了解主要根据盲诗人荷马史诗。
当时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
3.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1)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标志:氏族成员:有贵族、平民。
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
(2)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产生原因:政治上: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长老会议。
(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
经济上:贵族握有大部分财富,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
被称为“六一汉”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武装暴动,参加者主要是平民,一度占领雅典卫城。
(3)影响:给贵族敲响了警钟,促使其对统治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①农业: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②手工业、造船业:出现,其它行业也有发展;③商业贸易:形成阶层;(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①平原派(贵族):;②山地派(平民):;③海岸派(工商业者):;三、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梅加腊城邦占领,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统治者禁止人们谈论收复萨拉米斯岛;(2)疯诗人事件梭伦装扮成疯诗人,鼓动;(3)梭伦就任首席执政官:B594年,当选首席执政官,进行改革【【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梭伦出身贵族,为人正直,充满智慧,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
历史解释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1.重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基础认知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_______国家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时期。
约公元前____年,__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____政治传统,建立了_____王朝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
(二)商朝体制:1、内外服体制:商王___控制内服___地区,王畿四周是___。
2、机构与官吏: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______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___。
(三)西周体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___等级分封制政体。
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___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_____的同姓贵族、异姓___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_____,卿大夫再分封__,形成贵族_______序列。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____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____,但也要___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___。
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制。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相关制度。
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___,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__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文档资料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北魏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
经济上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计口授 田,劝课农桑,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 Evaluation only. 经济上 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适应了中原地区的需要 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重用崔浩等汉族儒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政治上 生,完善朝廷典章制度,国家机构日益完 备 文化上 文化上兴办太学,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一系列征伐 军事上 兼并战争
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 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栏目 导引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的建设不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 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拨:虽然改革名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但是改革之初由于冯太后临朝听政而实际由
她推行变法。孝文帝亲自主持改革是在冯太
后病逝后。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
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
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
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
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
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
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
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
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起的巾帼人物。
1、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A)
2、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A)
三、课堂学习
1、北魏为什么能统一黄河流域?(B)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有哪些?(A)
四、巩固训练:(A)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3、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五、自我评价
1、已清知识点:
2、未清知识点:
3、困惑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