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课程思政案例】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
生熟异治、薪火相传——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一、案例概述中药炮制技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
早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炒是“雷公炮制十七法”之一,属火制法范围。
据手头资料按使用习惯统计,需要炒后用于临床的常用中药将近500种。
炒法炮制技术是非常代表性的炮制技术之一,也是中药炮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也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
炒法包括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有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二、主要做法1. 理论教学方面—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讲“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时,向学生介绍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事例。
正是屠呦呦发现高温会破坏药物效果,改用低沸点溶剂,使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实验才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显著的青蒿素,最终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发现青蒿素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中药在抗疟治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是由于支援越南抗美战争的需要,国家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在祖国需要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展抗疟中药的研究,最终同全国科研工作者一起研究并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通过讲解屠呦呦将个人事业与祖国需求结合起来发现青蒿素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如在讲炮制的发展历史中会提到“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可从他从医立书的坎坷的一生重点讲述。
李时珍24岁才开始学医,“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集30年之大成,身后《本草纲目》才得以出版。
通过对李时珍生平经历的了解主动挖掘“奉献、求实、严谨、坚忍、精勤”等思政核心主题。
又如,在进行加滑石粉法炒的理论讲解时,由炮制方法的讲解引入炮制人坚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诚信理念,引入中药炮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实验二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丹皮
中药炮制学
成品性状: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 体轻质脆。
注:1.试锅温,投几粒置锅中,立刻爆花,说明此时已到 达要求的锅温。 2.炒制的工具改为炊帚 3.迅速出锅防止白花变成黄色。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3.冬瓜子 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 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溢出时,放冷 后称重。
注:1.炒制时要将种子和种皮分开后分别炒制。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9.丹皮 取净丹皮,称重,分档置热锅内,中火加热,不 断翻炒至外表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 水,灭尽火星。炒至干,取出,放冷后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黑色,气香,味微苦而涩。
注:1.炒制前大小分档保证炮制程度均匀。 2.炒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出现火星时需喷淋少许清 水并炒干药物。
成品性状:炒后呈焦黄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注:1.炒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出现火星时需喷淋少许清 水并炒干药物。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8.栀子 取栀子,破碎,称重,将子皮分开,分别置热锅 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果肉内面和种子表 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具焦香气,放冷后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碎块,表面焦褐色或 焦黑色。果皮薄而脆,内表面棕色,种子团棕色 或棕褐色。有香气,味微酸而苦。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皱纹片.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有文火,中火,武火等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21种需要炒制的中药一次看全,炒制方法不同药性不同
21种需要炒制的中药一次看全,炒制方法不同药性不同有些中药在使用前需要先炒制,我们知道,这属于中药炮制方法之一,这些重要只有炒完了才能使用,因为中药通过炮制,或降低毒性、或提高疗效、或者缓和药性等等,那么今天要给大家列举的,是需要炒制的中药,一共22种,从炒制的方法来说,一般有以下几种炒法,分别是:1、炒黄法:炒黄是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用文火或中火炒,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变深溢出气味。
2、炒焦法:是将药物用中火或大火炒制到焦黄或焦褐色,散发焦香。
3、炒炭法:将药物炒制成焦炭发黑,部分炭化但注意不能灰化,炒炭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止血、止泻等功效。
4、麸炒法:是指把药物和麦麸混合,一起熏炒的方法,麦麸味甘性平,具有和中作用,主要作用是补脾胃或者去除腥气浓重的药物。
5、米炒法:增强药性、减少不良气味、降低毒性。
6、土炒法:使用灶心土、黄土来拌炒,常用来炮制补脾止泻的药物,比如山药、白术等。
7、砂炒法:大家都吃过糖炒栗子吧?用砂石搅拌来炒,香气扑鼻,其实原理是一样的,用来加热形状不规则,不容易受热均匀的药物,也可以去除一定毒性。
8、蛤粉炒法:能够清热化痰,如阿胶。
9、滑石粉炒法:能够让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煎煮,如象皮、黄狗肾;或者能够让药物降低毒性或者气味,比如刺猬皮、水蛭等。
下面就列举了需要炒制的中药:需要炒黄的药物:牛蒡子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
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
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还具有抗癌活性。
芥子芥子能够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王不留行王不留行味苦,性平。
归肝、胃经,真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能。
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
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多用于产后乳汁不下,经闭,痛经,石淋,小便不利。
苍耳子苍耳子属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炒苍耳子具有散风寒和祛风湿以及止痒,还具有解毒功效,甚至还能够能治疗牙痛。
中药炮制学炮制参数
炮炙一、干热、固体辅料处理方法1炒制1.1清炒1.1.1炒黄:(逢子必炒)炒黄的药物多用文火,只有苍耳子、王不留行用中火炒。
要防止炒黄的药物焦化。
1.1.2炒焦:炒焦的药物多用中火,防止药物炭化。
炒焦易燃的药物,可喷洒少量清水,再炒干或晾干。
1.2加辅料炒1.2.1麸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武火烧锅,文火炒。
1.2.2米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1.2.3土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土粉25-30kg.用武火加热。
2 烫制2.1沙烫(沙炒)用武火加热至滑利,沙的用量以掩盖所用药物为度。
2.2蛤粉烫(蛤粉炒)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中火加热。
2.3滑石粉烫(滑石粉炒)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40-50kg。
中火加热,炒制火力要适中,防止药物生熟不均或焦化。
3 制炭“存性”,防止炒至药物灰化。
3.1炒炭(炒炭存性)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3.2煅炭取净药材或饮片,至煅药锅内,加盖,盐泥密封,在高温缺氧条件下,闷煅至透或规定程度,待锅晾透后,开锅取出。
检查方法:滴水即沸法、白纸变黄法、大米变焦黄法。
4 煅制4.1明煅:取净药材,砸成小块,至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矿物,不要求煅红,但须使结晶水蒸发至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4.2煅淬:将药物净选后置炉火上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反复煅淬至酥脆),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煅淬适用于金属矿物药。
5 煨制:麦麸煨药物每100kg,用麦麸40kg;滑石粉煨,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用文火加热。
现主要用于肉豆蔻、木香等的炮制。
6 烘培:用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烘培的温度较炒法低,主要用于昆虫类药物的干燥。
如蜈蚣、虻虫等。
《中药炮制学》-炒法一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对炒白芥子提取分离所得化学成分分 析鉴定。结果表明,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 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白芥子各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 抗炎作用,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 数及潜伏期,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 度,其中,抗炎作用以白芥子水煎液为最强。
第8章 炒 法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 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 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 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二、分类
名称 火候
炒黄 清 中火 山楂
火力
文火,个别中火
备注
• (3)翻炒
快、勤、规律, “亮锅底” 。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 开晾凉。
四、注意事项
• 1、炒前除去杂质,药物大小分档; • 2、根据药物种类和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火 力; • 3、掌握好炮制火候,药物炒制后要迅速出 锅; • 4、勤于翻动,避免受热不均匀; • 5、炒前应清洁炒制工具,除去杂质及药屑、 炭末,以免影响质量。
王不留行
•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 王不 留 炒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 炒不留 留行子 • 【来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石 竹科 Caryophyllaceae 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 【历史沿革】汉代有 烧灰存性 的方法(《玉函》)。南北朝刘宋 时期有蒸法(《雷公》)。明代 有酒蒸(《蒙荃》)、炒制 (《正 宗》)、水浸焙 (《必读》)。清 代有浆水浸,焙干用、酒蒸 (《得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 法有炒法等。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2. 炒焦:山楂3. 炒炭:槐米二:实验方法与结果1.准备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烫手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1.炒黄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 色,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③王不留行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①山楂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三:实验讨论与分析1. 讨论: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黄程度:
1、炒响:牵牛子、决明子 2、炒香:白芥子、莲子 3、炒爆花:王不留行 4、炒去刺:苍耳子 5、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 6、炒出汗:花椒
13
炒黄目的:
(1)增强疗效: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增加香气,增强消食健脾之功; (2)降低毒副作用; (3)缓和或改变药性; (4)利于制剂和贮藏“杀酶保苷”;
54
槐花—【炮制作用】
生品 — 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 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 肿痛。 炒槐花 — 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
槐花炭 — 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 以止血力胜。用于咯血,便血,痔血,崩 漏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55
槐花—【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炮制时槐米化学成分鞣质和芦丁随炮 制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规 律,即150℃开始升高直到达200℃,上升 至高点,250℃可降至原来1/3或1/5。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通过对槐米炒炭后的成分及大鼠出凝 血时间进行研究、测定观察,表明鞣质含 量显著减少,止血作用明显增加。
14
火候判断方法:
(1)“观”—— 呈淡黄色 (2)“嗅”—— 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 出 (3)“听”—— 种子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4)“看”—— 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观察断面颜色
15
炒黄注意事项:
1、炒制器具应预热至一定程度,才可投 药。避免“僵粒”或“烫焦”;
2、炒黄防焦化;炒焦防炭化;炒炭防灰化; 3、大小分档,分次进行炒制;
56
槐花—【炮制研究】
3、对炮制工艺的研究 炒槐米的炮制条件:温度接近150℃烘制 20min;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清炒法概念1.定义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
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旧有"逢子必炒"之说。
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
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
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
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中药炮制学
1、名词解释炒炭存性:指中药饮片在炒炭时炭化而不灰化;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仍保持中药饮片的原型;止血作用增强净度:是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泛油(泛糖)、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而起到抑制虫蛀、霉等的储存方法。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火候:中药炮制时火力的大小和炒制程度。
一般根据中药炒制品内外特征的变化以及某些辅助的方法判断其是否达到了所需要的炒制程度。
火力: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一般分为文火、中火、武火和文武火。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又称直火煅法。
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聚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扣锅煅法(暗煅):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
2、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秦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3、炮制分类及其特点?(1)三类分类法,,古代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现代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特点:反映炮制的特色,但对净制、软化、切制,以及非水火制等法,均未能涵盖。
(2)五类分类法,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五种。
特点:基本概括了所有的炮制的内容。
(3)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特点是能较好的体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既能体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又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4)药用部位或中药属性分类法,特点便于具体药物的查阅。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中药炮制学:清炒法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中药炮制学——炒法
操作:净药材臵预热的炒制容器中,文火或中 火加热翻动至一定程度,迅速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 容器洁净、预热 2. 控制温度 3. 多数用文火,少数用中火
决 明 子
炮制方法:
P106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逢子必破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臵热锅中,文火炒至
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促进食物 消化吸收
王 不 留 行
P117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 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臵热锅中,中火 炒至大多数(80%)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 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
投
• 原则: 少量分锅炒
药
• 注意: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
• 加辅料炒: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翻 炒
• 使药物均匀受热 • “亮锅底”:避免药物停留锅底而枯焦
出 锅
• 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 • 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机器炒制
• 平锅式炒药机 – 糖炒栗子 • 滚筒式炒药机
山
炮制方法: 1.山
楂
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果核。
2.炒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颜色加深,取
出放凉。
3.焦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
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4.山楂炭:取净山楂,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山
炮制作用 • 生山楂:活血化瘀
楂
• 炒山楂:酸味减弱,药性缓和,消食化积
砂碛法(用湿河砂淹埋)软化槟榔,醚溶 性生物碱(以槟榔碱计)损失远比水泡法 小。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炒制
《中药炮制学》第⼋章炒制第⼋章炒制⼀、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不同⽕⼒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定程度的炮制⽅法。
⼆、基本概念1. ⽕⼒:⽕的⼤⼩或温度的⾼低。
⽂⽕——⼩⽕,武⽕——⼤⽕或强⽕。
⽂武⽕——先⽂⽕,后武⽕,或⽂⽕、武⽕交替使⽤中⽕——介于⽂⽕和武⽕之间。
2. ⽕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的综合概念。
3. ⽕⾊:药物炒制受热后⾊泽的改变。
三、分类1.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2. 清炒⼜叫不加辅料炒,或⼲炒。
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例如:炒黄(⽜蒡⼦);炒焦(⼭楂);炒炭(⼲姜)。
3. 加辅料炒法则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麦麸炒、⽶炒、⼟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粉炒等法。
加辅料炒――麸炒(枳壳);――⽶炒(党参);――⼟炒(⼭药);――砂炒(鸡内⾦);――蛤粉炒(阿胶);――滑⽯粉炒(刺猬⽪)。
四、⽬的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药效;2.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缓和药性;3.改变药性,扩⼤⽤药范围;4.矫味矫臭;5.便于制剂和贮存。
第⼀节单炒⼀、含义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单炒,⼜称清炒。
⼆、分类根据⽕候及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的1.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蒡⼦;焦麦芽、焦⼭楂;2.降低毒性或副作⽤。
如牵⽜⼦(峻泄);莱菔⼦、栝楼仁(恶⼼呕吐);3.缓和药性。
如葶苈⼦、牵⽜⼦;4.增强或产⽣⽌⾎作⽤。
如地榆、茜草、荆芥、丹⽪;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如槐⽶;海螵蛸(杀⾍卵)。
四、注意事项1.炒黄时防焦化,炒焦时防炭化,炒炭时防完全灰化,失去药效。
(1)炒黄要求:“炒黄取其黄,黄⽽不焦”。
(2)炒焦要求:“炒焦则取其芳⾹之性,要焦⽽不炭”。
(3)炒炭要求:“炒炭存性”。
防⽌完全炭化,要在药物内部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P156.蒲 黄
处方用名 蒲黄、生蒲黄、炒蒲黄、蒲黄炭。
来源
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的干燥花粉
沿革
微炒,烧灰、烧灰存性 现代炒炭等
炮制方法
蒲黄
原药材,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
蒲黄炭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棕褐色,喷洒少 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成品性状 生品:黄色粉末。 蒲黄炭:形如蒲黄,棕褐色。
炒炭后
• 绿原酸含量下降
• 黄酮类成分被破坏
• 鞣质含量随着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 长而降低
注意温度和时间
P152.牡 丹 皮
处方用名 牡丹皮、丹皮、丹皮炭
来源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的干燥根皮。
沿革
去心、焙制、炒、酒洗、炒焦、烧灰存性 现代炒炭等
炮制方法 牡丹皮
成品性状
生品:不规则的小段,叶、茎、花。表面绿褐色 或带紫色。
小蓟炭:形如小蓟段,外表黑褐色内部黄褐色。
炮制作用
生品:味甘,苦,性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
小蓟炭:作用与大蓟相似,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不全 及血崩
[炮制研究] 止血成分有刺槐素、芳香苷等黄酮类成 分,原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以及蒲 公英醇类。
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
焦槟榔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筛 去碎屑。
成品性状 生品:类圆形薄片。表面棕、白色,周边淡红 棕色。质坚易碎。 炒制品:表面呈浅黄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炮制作用
掌握.这是重点
生品:味苦,辛,性温,杀虫、降气、行气,截疟。
炒槟榔、焦槟榔:炒制品可缓和药性,减少生品的 副作用。两者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槟榔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筛 去碎屑。
成品性状 生品:类圆形薄片。表面棕、白色,周边淡红 棕色。质坚易碎。 炒制品:表面呈浅黄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炮制作用
掌握.这是重点
生品:味苦,辛,性温,杀虫、降气、行气,截疟。
炒槟榔、焦槟榔:炒制品可缓和药性,减少生品的 副作用。两者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
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 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 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 成火灾。
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 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
4.槟榔碱受热不稳定,随着温度增高和时间 延长,槟榔碱的含量逐渐降低。生品>微 波烘制品>炒黄品>炒焦品
炒 P145.
炭
这块像鸭子?嘎嘎 嘎嘎
概念: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 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或焦褐 色,内部棕褐色或棕黄色,并 具有焦香气。
• “燔(fan)发” • “燔艾”
鞣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于200℃以 下含量降低。
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
P144.槟 榔
处方用名 槟榔、大白、焦槟榔、槟榔炭
来源
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干燥成
熟种子
历史沿革
炒,烧灰存性,火煅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
炮制方法 槟榔 炒槟榔
掌握
原药材,用水浸泡3-5天,捞出,润透 切薄片(1-2mm),干燥,筛去灰屑。
炒炭要求存性
“存性”: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 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 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 物原形。
操作注意事项:
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
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 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 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 黄色。
蒸法,炒炭,姜汁炒,童便浸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炒炭
炮制方法 山楂
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 柄。
炒山楂
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
焦山楂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 内部焦黄色。用时捣碎。
山楂炭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 内部焦褐色。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生品: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有黏性。 炒制品:颜色加深,味酸微甜。 炒焦: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味微酸。 炒制品: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干燥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 炒炭,烧末,炙法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炒炭炭
炮制方法 栀子 炒栀子
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焦栀子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
栀子炭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
成品性状 童鞋们在书上143页 生品:表面红黄或棕红,有黏性。 炒制品: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炒制品: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
生栀子
焦栀子
炮制作用
生品:味苦,性寒,性微温,泻火除烦,清热利尿。 炒栀子、焦栀子:能减弱生栀子的苦寒之性,缓和
其对胃的刺激酸味减弱。清热除烦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在p143页
这是咸鸭 蛋?
[炮制研究] 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 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 (shanzhiside)、栀子酮苷 (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类以及熊果 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京尼平苷: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
熊果酸:炒炭品含量明显降低。
142
把 书 翻 到 页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栀子炮制后止血和退热作用消失,抗炎和抑制 胃酸分泌的作用减弱,护肝作用降低。对痢疾
杆菌的作用增强。
3.工艺研究 栀子苷:随温度增高含量递减,超过栀子
苷的熔点温度(162℃-164℃)时, 苷分解严重。
有机酸: 32.8%
降 17.47 %
降 57.47 %
无显著差 异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生品和炒品能增强小白鼠消化能力。 • 焦山楂和生山楂抑菌作用比较明显
这丫的谁 呀!
P142.栀 子
处方用名 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 栀子炭、山楂炭
来源
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生山楂
焦山楂
炮制作用 生品:味酸,甘,性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炒山楂:酸味减弱,缓和对胃刺激,消食化积 焦山楂: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 山楂炭:其性收涩,止血、止泻的功效。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黄酮 黄酮无明显变化
有机酸稍减量
焦山楂 黄酮:25.8%
• 王不留行炭治 金疮,血余炭 治小便不利;
• 大黄炭治带下,
• 石榴皮炭治下 痢
女孩子需 了解
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
“大抵血热则行, 血冷则凝……见黑即止”
其书首方为 “十灰散”
大黄、大小蓟、荷 叶、侧柏、白茅根、 茜草、栀子、丹皮、
棕榈炭
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
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 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 之崩漏 。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P139.炒 焦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 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 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
操作要点:
• 火力:中火或武火; • 搅拌翻动:中速; • 炒制时间:较炒黄稍延长; • 炒制程度: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
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
[炮制研究] 生物碱、鞣质、脂肪油及 槟榔红色素、氨基酸等。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碱
含量逐渐降低。
以后抽烟还需要带打火机吗?
2.工艺研究
槟榔切制的最佳工艺为:①先减压后加水 浸泡;②水温25℃左右;③切0.5mm以 下极薄片;④阴干。
3.槟榔中含大量的鞣质
晒干或烘干法令饮片泛红,这是因为鞣 质被氧化生成鞣红的结果。
炮制目的 我很委屈,我要糖
1.增强健脾消食作用。炒焦变香,如焦三仙。
“土爱暖而喜芳香” 芳香药善入脾胃经,投其所喜,有加强 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的功效。
2.缓和药性,减少药物刺激性。
P139.山 楂
处方用名 山楂、炒山楂、焦山楂、焦楂、山楂炭
来源
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