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https://img.taocdn.com/s3/m/178eb91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0.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教材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
本文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个别的语文稍好。
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组词造句等都有问题;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初一的学生正是12、13岁的年龄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朗读诗歌,在读中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朗读诗歌,在读中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六、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苏轼曾在《水调歌头》中这样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诗词大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愁苦、失意和磨难幻化成立众多艺术形象写进了自己的文学作品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他在流放期间写下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我们一起随同他感受他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日子里的内心世界。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艺术赏析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ae6625844769eae009eda2.png)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艺术赏析作者:张岩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9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人生低谷时期,但诗人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并通过这首诗劝导人们:苦恼和不幸都只是暂时的,未来还是幸福和美好的。
这既是诗人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作者乐观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
余映潮老师一直非常重视教学的创意设计,在许多教学实录中都有精彩的表现。
笔者在仔细研读余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实录的基础之上,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赏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教师通过“联读”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厚。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以某一篇课文为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写法,或者是与这篇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章来阅读,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联读”。
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余老师引入了另外两篇和这首诗有着相同主题的诗,即《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就这样,三首诗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主题线条。
余老师采用“抒发感受”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并让学生充分交流品读诗歌后的感受。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与普希金的这首诗歌题目恰好相反,余老师提出了“诗中哪两个词语的含义最值得品味”这样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解析,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词语到句子,再由句子到整个课文,最后到另外一篇文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多层次解读课文的过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是余老师安排的课外练习,将这首诗歌的学习安排在了另外两首后面,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写诗歌之前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师和学生将自己所写的诗歌拿出来交流以后,再回头来吟诵这首诗歌,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了一个优美的旋律。
这三首诗歌,重点是对课内两首诗歌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写诗歌,并一起交流。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联读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be9d7f168884868762d6ab.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一篇简短的抒情诗,虽然语言浅显,但却表达出了生活的真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切作品,都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特定的背景环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
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
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诗人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语言简短明了,浅显易懂,适合各种人群阅读,拥有广泛的读者。
其语言魅力也不可小视,诗中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劝告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例如: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
这部作品成功的最大原因还在于这首诗给人带来的强大精神感染力。
这首诗表现出了生活的真谛,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风风雨雨,这才是现实,但结果往往只有两种,要么被击垮,要么成为强者。
但怎么样才能成为强者呢?那就要向普希金学习了,不仅要积极冷静地面对一切困难,还要对人生充满希望,要相信你可以迎接光明的到来。
就像普希金一样,在那样的恶劣处境下,也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依旧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不必上神坛的板块式教学——兼评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
![不必上神坛的板块式教学——兼评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23426a268762caaedc33d46e.png)
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坛上的一代名师,他的“板块式教学”因其实际操作性上的显见优势,被不少一线教师大力推崇,评课专家亦对之多有赞扬。
本文根据观摩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的观课体会,对课堂上“板块式教学”的呈现效果加以分析,并思考这一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具体操作中可能潜藏的问题。
这一尝试并非要否定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技艺,或者否认“板块式教学”这一经验结晶的长处和价值,而是觉得无论是余映潮老师本人或者该方法,都不应被放在一个近乎神坛的位置上。
一、关于板块式教学的基本认识根据余映潮老师自己在《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中的定义,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且以这些自成为小整体的板块为单位,组织课堂结构,把握课堂节奏。
板块式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其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线性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1]相比传统以教师单一讲授、学生听课理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在应用中展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首先表现在:这一课堂结构单位——板块——的整合形式可以根据文本要求而多样化。
在上述论文中,余映潮老师就举出了六种不同的板块组合思路。
而完成板块的划分之后,每一个板块之中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都有可供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设计合理、创新得当,就能让学生更大程度上参与课堂。
且这样一种块状衔接的课堂结构,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习目标集中,有的放矢,也非常有利于展示教师的重点选择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块式教学课例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体现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特色的一堂公开课,该课曾入选余老师的专著《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与《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也可视为代表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风格的典型课例。
在这堂课上,余老师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开展板块设计,采取了群文阅读的模式,把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三篇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主题而写就的诗歌,作为彼此对比的材料而构成三不必上神坛的板块式教学——兼评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杭州师范大学戴嘉禾叶黎明2019.06772019.06个乐章,对教科书内容(《外国诗两首》)进行了创意重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454f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1.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
本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生活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教材安排这篇诗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有时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他们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未能深入体会到诗歌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同时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歌主题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歌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创意无限美点无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及点评
![创意无限美点无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2abee4eef524ccbff12184ea.png)
创意无限美点无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及点评余映潮老师一直追求语文教学的创意设计。
一节好课的成功创意表现在诸多方面。
研读余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我们会发现有多个美点,而这些都是创意设计的最直接的表现。
余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创意和美点表现在以下诸方面:1.联读的丰厚美;2.思路的线条美;3.朗读的艺术美;4.活动的组合荚;5.语言的诗意美;6.手法的精巧美;7.提问的简约美;8.情感的濡染美。
具体阐释如下:1.联读的丰厚美本课的最大创意在于把“联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使以一篇不长的诗歌为教学内容的课堂变得丰厚起来。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即余老师所说的“联读”。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余老师引用了课外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与课文的主题是相同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三首诗形成了一个非常美的主题线条。
对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抒发感受”的方式来学习,充分交流读诗后的感受。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这首诗的标题与课文的标题恰恰相反,老师以“诗中哪两个词的含义最值得你去品味”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品析,实际上是由词及句,由句到篇,从此篇而彼篇,从课内而课外,多角度理解课文,逐层次地深读课文的过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安排在学习完两首诗歌之后,在学生自由写诗之前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和参考。
在师生交流完各自写的诗句之后再一次吟诵这首鼓舞精神、激励心灵的诗歌,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优美的旋律。
三首诗歌,以课内诗歌的解读为重点,配以引用课外诗歌的“增容”方式,在联读中实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表现出课堂教学丰满、厚实的特点。
2.思路的线条美“简化教学思路”,是余老师提出的教学艺术境界之一。
诗歌,本就是用以吟唱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a98c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文原文及赏析《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一首哲理抒情诗。
诗人以劝勉的口吻直抒胸臆,用长者的口吻倾诉着对生活的体会。
全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须要镇静”,在那里絮絮叨叨,诉说生活的不幸,努力追求未来。
如果用诗歌的形象性要求衡量,这的确算不上一首好诗。
但普希金巧妙地运用了诗语言的基本单位——语句,赋予它以巨大的表现力,从而把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朴素亲切。
这首诗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林间岔道为喻,描述了人生道路的选择。
诗人在诗中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其他的路只能留待将来。
这种选择会带来遗憾,但诗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刻,哲理性强,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https://img.taocdn.com/s3/m/6a3eafcf55270722182ef711.png)
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杨倩瑶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摘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短短10行,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其中蕴含的哲理也不难理解。
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大致包括了解诗人的背景、揣摩诗中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背诵诗歌。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教学设计上有细节之美,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
余老师用三首诗、三个乐章,串起整堂课。
整个过程就是步步递进、衔接自如。
本文主要是来赏析余老师的这堂课。
关键词: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8-01余映潮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他所创建的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他的很多精彩的课例都给语文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大家学习的范例。
他所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全诗只有10行。
余映潮老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运用情境式手法,把整堂课分为三个乐章进行教学。
他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构,有机地补充教学内容,加上他本人自然的诵读指导、简洁的问题统领、使整堂课如诗如歌、异彩纷呈,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运用联读式手法,先给学生带来两首诗,一首是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正好跟普希金的相反。
第三乐章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写上几句说理诗。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看余映潮老师对这堂课的一个教学安排。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魅力在于它的得体的手法和丰富的细节。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到《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接着又联写了《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75ded53856a561253d36f31.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稿评课人:近日,在市里组织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杨老师用她独特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堂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中的一首,该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没有华丽语言,没有曲折情节的诗歌。
但它却因为诗中阐明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曾鼓励了无数处在困境中的青年而脍炙人口。
而在杨老师的公开课上,她就能较好地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这一新课标要求。
首先,体现在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教学广度、深度和热度,杨老师从这一首诗生发开去,找到具有主题相同、题材相近、写法相似的三篇诗文联合讲解。
杨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普希金这首哲理诗,还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更能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方面作了正反面和综合的引导。
其次,落实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
杨老师深知“读是背的基础”这个道理,所以,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形式的朗读法,特别是“人浪朗读法”这个方式的运用,“人浪朗读法”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读一节,以“人浪”的形式来朗读,即第一组起立齐读第一小节,第一组坐下的同时,第二组马上起立读第二小节。
第二组读完后,第三组再紧接着读第一小节,然后是第四组。
这样把诗歌读完两遍后,再以男女生为单位,继续做人浪朗读。
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课文读了三遍,也为顺利背诵全文打下了基础。
这个方式,新颖独特,大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杨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在利用文本,实施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式的情感濡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杨老师教学经历的丰富,良好的教学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1b957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6.png)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堂笔记
一、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33年,诗歌以一种劝解的口吻,用温柔的文字安慰遭遇挫折、心情郁闷的人。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15年。
这首诗描绘的是人生的选择与决策,通过对“路”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内容解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描述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诗中强调了勇气、信任和希望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诗人鼓励读者保持乐观,相信未来会更好。
1.《未选择的路》
•描述人生中面临的岔路,以及如何做出选择。
•诗中提到“荒草萋萋”和“幽僻”的路,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复杂与艰难。
•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知道路的向往与思考。
三、主题思考: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关于人生中的困难与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未选择的路》则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四、名句赏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这句诗给人以
力量,提醒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要有勇气和信心。
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弗罗斯特通
过树林里的两条路,暗示了人生中面临的多种选择和决策。
五、课后思考:
•思考自己的人生中是否遇到过“被生活欺骗”的时刻,你是如何应对的?•在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你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有没有后悔过?。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赏析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6759b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8.png)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抒情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无数人在逆境中寻求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下面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以及普希金的人生哲学四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主题思想:乐观与坚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题思想可以用“乐观与坚韧”来概括。
诗歌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个普遍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境。
当生活的现实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沮丧甚至绝望。
但普希金告诉我们,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应该悲伤,不应该心急,而应该保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这种乐观与坚韧的精神,是普希金诗歌中一贯的主题。
他相信,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许。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良心,他应该用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的斗志,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语言特色:朴实与真挚普希金的语言风格一向以朴实、真挚著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只有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句话就像是一个朋友在耳边轻声安慰,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又如,“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尽的希望。
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保持镇静和乐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艺术手法:象征与隐喻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例如,“忧郁的日子”和“快乐的日子”就是两个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37c60d9b89680202d8259d.png)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主要贡献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
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等。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家庭背景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
初中语文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a377dce53a580217fcfe19.png)
学情分析:十五中九年级十四班是一个语文底子较弱的一个班,学生属于慢热型,需要老师的慢慢引导和鼓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文章本身难度不是很大,从学生熟悉的读书和背诵入手我觉得是一个好主意,同时设计的问题应该条理清晰,不易太抽象。
效果分析:这节课结合文本特点,我较多的采用了朗读和讨论探究的方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让他们通过朗读去揣摩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而去体会主旨、认识作者、理解作者。
并通过读写的结合,让学生把视野再次远望,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去正反两面的思考和理解问题,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们还是很喜欢这篇文章,对于本节课学习的方式较为适应,这是一个好的经验,值得总结。
可惜的是,文本有一些知识点没能处理,这是一种遗憾,但是却不后悔,或许留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生活况味。
我们理解就是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下品味不同的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背诵文章,积累名言警句。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巩固测评迁移拓展(一)、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仿写:假如,不要,不要!需要。
相信吧,。
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这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
(2分)2、说说你对画线诗句的理解。
(3分)3、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分)4、普希金在写作本诗时,正被沙皇流放,过着充满艰辛的流放生活,精神的压抑曾使诗人产生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伤感。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述评及反思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述评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c4d003284ac850ad0242a3.png)
094I教材教法I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述评及反思◎张黎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课由两篇外国诗歌组成,其中一篇则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诗写于1825年,正是在诗人被流放这段低谷期所做,以劝告的口吻告诉读者要有一种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该以种教,一是口难。
者在读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过程中,现余老师在教本篇诗歌中,有,所以一诗歌教学的希运用于教学X一、课例研究的过程描述的,余老师将这语文课成一乐的,由五部组成第一乐第乐第三乐X诗歌,诗本歌一,这种课人一,本的诗歌教学X 对其教学大以如下:1.由学生读幻灯片上诗人普希金的人2.第一乐章一学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诗歌2自由读(33.第二乐章一学习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1)自由读2你诗歌中的品味?4.第三乐-《假如生活重新开头》1自由写诗(2读邵燕祥的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5.尾声一幻灯片上展示两则启示(一)文本定位王荣生教提出“依据文本体确定教学内容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第五条提出3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戏剧等文学”X明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属于诗歌,诗歌同于散文的含蓄内敛,不同于小的长篇叙事,没有戏剧的矛盾冲突,所以诗歌教学应同其它教学混一谈。
况,再进一步文体细,本篇外国现代诗歌,余老师在中的人中是截了当指出这是一首理诗,那么本首诗就该围绕这个理进行。
余老师的课落脚点是引导同学出学诗歌后的启示,在学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要乐观要坚强”,学了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明白“要诚要踏”,学了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开头》明白“要自信要自强”,这是否将理概括完整了还X读指导诗歌有乐,现代诗歌自由语,诗人的白放,所以诗歌的教学有x余老师在本课中主要了五,第一没有要求和指导的素读,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知;第缓读,余老师指是3”,是3”;第低读,据文本内容语,语低第四流谈读,余老师指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小的,所以要以劝的读;第五白的读,细的的自X本理诗的读难口头语指导,余老师了写作背景,生活,以生的语学生了读的,过的,学生,完成了教学X启《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标中第七条明确指3文学作品,有自己的体验,初步作品的内,中对自人生的有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205c720066f5335b81215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材分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37f426a6c30c2259019e54.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材分析
这篇诗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歌二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自读课文。
作者普希金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选择了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外国诗歌,此篇诗歌篇幅不长,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象,诗人更是另选蹊径采用平等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比较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结合学生生活阅历浅,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生活哲理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的具体现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具体感受“生活的欺骗”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原文赏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34deb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b.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原文赏析一、全诗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赏析1.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困境,诗人将这种不如意的境遇比喻为“生活欺骗了你”。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告诫人们不要陷入悲伤和焦急之中,要保持镇静。
这种镇静源于对未来的信念,相信美好的日子终会到来。
- 诗的最后一节深化了主题,指出虽然现在可能处于忧郁之中,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而那些过去的艰难困苦,在日后回想起来,会成为一种特殊的、亲切的回忆。
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即生活中的苦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且在经历之后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
2. 情感表达- 诗歌情感真挚而细腻。
开始时,诗人以一种劝慰的口吻,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样的短句,直接与读者对话,仿佛是一位知心朋友在身边给予安慰。
这种情感是温暖而坚定的,让读者在遭遇困境时能够感受到力量。
- 在表达对未来的信念时,“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充满了希望的情感。
这种希望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生活规律的认识,即“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诗人通过这种情感的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消极情绪走向积极乐观的心态。
3. 语言特色- 语言简洁明快。
全诗没有冗长复杂的句子,用词通俗易懂。
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表述,直白而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 韵律和谐。
诗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节诗的行数和每行诗的音节数量相对整齐,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这种韵律有助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四课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四课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https://img.taocdn.com/s3/m/f5600829453610661ed9f44f.png)
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 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 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 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 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 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 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 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 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 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 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 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 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 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 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 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一、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 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 “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 也享有盛誉。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 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 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 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 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 道理。而一般
青年人往往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美好的期待,往 往简单的认为一切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但人 生道路上不仅仅有鲜花,也有荆棘。现实生活 往往不尽人意,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34c1a7f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0.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6班田青云200801063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2010-9-29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评课2008级6班田青云2008010633首先,纵观整个课堂,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老师在讲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的同时,与广大同学的情感形成交互,教师即教授了教学的主旨,又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和思考。
课堂中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诗歌的自己的理解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其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成功地实现了教师传授教学任务和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发挥运用知识这些目标的统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创作的诗歌,也就是这一点的有力佐证,但个人觉得这里存在一些“问题”,将在后面加以阐释。
再次,本堂课程的结构安排上看,教师对课堂的安排紧凑,有序,思路非常清晰,目标明确。
可以说,是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的,而且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过度不紧不慢,充分吻合了学生的接受力度。
另外,老师对知识的拓展也是可圈可点,整个课堂围绕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拓展了另外两首诗歌,给了学生更宽的知识面,以及联想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联系培训了学生的联想发散的思维,虽然这种思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但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张可参考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积累整合;感知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的,而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就应当通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及个人的才干,帮助学生,促成这些目的的实现。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上,三首类似的是个的“同台共艺”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以及学生知识面的积累,通过教师精细的讲解,学生的领悟也通过发表感悟得以流露出来,并在老师的点评和启发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思考以及领悟,关于运用和拓展,在这节课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难想象在如此短暂的一节课,能报含这么丰富的内容,而关于发现和创新,估计只能通过同学们以后的文字以及生活中的细节,才第一体现,发现创新的目的是更具有发展的一种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鉴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学案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
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
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
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
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
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
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从1824年8月至 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
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
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
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
”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
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
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
”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
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
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保持对生活
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
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
”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