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7843476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木构架体系: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墙体不承重,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由木梁和木柱承担。

2.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殊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重量并兼具装饰作用。

斗拱的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象征意义。

屋顶的坡度、曲线和起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防止雨水侵蚀,又能增强建筑的美感。

4.木雕和彩绘:木雕和彩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用于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木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上,而彩绘则是在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对墙面、屋顶等部位进行的装饰处理。

5.布局与空间层次: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秩序,通过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形成严谨的构图。

同时,通过设置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

6.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轻质、高强度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而砖瓦则
主要用于墙体的砌筑和屋顶的铺设,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砖瓦形制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木构架体系、斗拱、屋顶、木雕和彩绘、布局与空间层次以及建筑材料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

(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

建筑知识-古建筑的这五个组成部分很多人都不清楚

建筑知识-古建筑的这五个组成部分很多人都不清楚

古建筑的这五个组成部分很多人都不清楚1.蜀柱和叉手蜀柱都是瓜柱,蜀柱是宋朝的名字,也叫矮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其他承重梁用斗拱、矮树、驼峰。

舒柱头也在打架,在柱头和柱子角的木垛之间爬。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来支撑脊梁。

其实是一对.一、舒列和叉手蜀柱是瓜柱,蜀柱是宋朝的名字,也叫侏儒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其他承重梁用斗拱、矮树、驼峰。

舒柱头也在打架,在柱头和柱子角的木垛之间爬。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来支撑脊梁。

其实就是一对人字撐。

以上叉手的用法是汉代至唐代常用的。

唐末五代以来,逐渐改为蜀柱撑背脊木,叉手成为两侧支撐的加强和稳定构件。

明清时期,每根横梁由瓜柱支撐, 瓜柱下用角背,免去了叉手。

第二,驼峰驼峰是一种用于梁之间的部件,用于支撐带有斗拱的梁。

它被命名是因为它看起来像骆驼的背。

驼峰分为全驼峰和半驼峰。

整个驼峰有多种形态,如喙、扼瓣、帽、卷云等。

半驼峰很少见。

唐朝五台山不可居士堂用的是半驼峰。

第三,支撑脚支撑脚是支撑扁木的构件。

从唐代到元代使用广泛,明清时期很少使用。

第四,更换木材木代设置在方斗或拱斗的口部(或直接在柱头上),与方平行,在两构件对接的界而下方,既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缩短了构件的跨度。

这种构件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宋代更换屋檐下的木材通常是连续的, 实际上变成了飞檐。

明清时期己不再用于官方建筑。

动词(verb的缩写)平座落珠板平面座椅是指城堡式建筑中从地板到室外挑选出来的平台或走道部分。

主要由平台、栏杆、斗拱组成。

掉珠板又叫燕翅板。

掉珠板是清代的名称,指的是平座外缘的挂板, 由一些竖木板拼接而成。

其高度与水平斗拱相同,厚度为沿边木(2 个斗嘴)的1/3o落珠板的下端通常制成令人满意的头部形状,并且令人满意的头部宽度是板高度的1/2,或者根据总宽度来定义。

相信经过以上介绍,很多人对古建筑的这五个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

欢迎访问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融入了哲学、文化和宗教的精华。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布局规划、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建筑材料。

首先,布局规划是中国古建筑的核心。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取望、亭、阁、楼等建筑形制。

古代建筑通常面朝南方,以利用充足的阳光。

门户分为前后两厅,中间是庭院。

庭院的设计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双拙形制,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庭院中,常设有假山、花草、曲径通幽等景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

其次,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和美学效果。

古代建筑采用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并采用榫卯结构技术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技术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在屋顶上,古建筑通常使用“檐”和“脊”装饰,檐和脊不仅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还被用作装饰艺术的一部分。

古建筑中的柱子也很重要,它们采用不同的形状和装饰,如龙柱、凤柱等,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而闻名。

传统的彩绘和雕刻技术经久不衰地应用于古建筑的装饰。

如彩绘门楣、木雕窗棂、石雕檐瓦等都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特征。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室内造型和家具的装饰,比如木质屏风、纸扇和瓷器等,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最后,中国古建筑使用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

除了木材,还有石材、砖瓦、土坯等。

石材通常用于门楣、墙体和地面,它们可以增加建筑的坚固性和永久性。

砖瓦则广泛用于古建筑的屋顶、墙体和地面。

砖瓦的颜色和形状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需要进行选择。

土坯通常在农村地区使用,它们可以进行原始建筑,如土坯房。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成包括布局规划、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建筑材料。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魅力和独特性。

这些古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实用的生活空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庄重美观的建筑艺术作品,也是人们生活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风格,其中的基本组成结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平面结构。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平面布局的和谐与统一。

大多数古建筑采用了 "四合院" 的布局形式,即四面围合而成的中庭式建筑。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利用,同时也能使建筑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对称和秩序感,常常通过中轴线的设置来体现。

其次是建筑木构。

木构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中国古人尊重木材的自然属性,善于利用木材的弹性和韧性来应对天灾人祸。

建筑内部的柱、梁、榫卯等构件都是由木材制作而成,精细的工艺和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的突出特点是结构简洁、线条流畅,并且融汇了建筑的美学和工程学。

第三是建筑石构。

古代中国建筑中广泛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例如墙面的石砖、地面的石板等。

中国古建筑的石构以其独特的大气和华丽而闻名。

古人注重石构的外观设计和装饰,常常运用雕刻、浮雕等技法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此外,石构还能够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于长久保存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结构通常采用檐式形式,即屋顶向外挑出檐角。

这种形式不仅能很好地遮挡阳光和雨水,还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对屋顶的设计非常讲究,注重屋顶的斗拱、歇山、脊饰等细节。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了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这些结构的和谐统一和精细工艺成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等级低于前两种。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古典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古典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古典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古代末期的斗拱)(一)斗拱由四大类构件组成,这四大类是斗、拱、昂、枋(1)斗斗是方形木块,形状象量米装酒的斗,上大下小。

在整个斗拱构造中,斗起着上下承替联接作用,放在拱、昂、枋、柱的交点或者端点,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称呼。

在柱子(檐柱、金柱)上面的叫坐斗或大斗,是一攒斗拱重量集中的地方,所以尺寸较大。

在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拱与翘、昂相交点的叫十八斗。

在横拱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的叫三才升(如刻槽镶入垫拱板时叫槽升子)。

在角科,承托两个方向拱子或者宝瓶的斗形又有平盘斗的称呼,这种斗通常不带斗耳。

:1斗本身从上到下可以分作斗耳、斗腰、斗底三段,三者高度的比例是2:2.(2)拱拱是长条形木块,由于两端底面砍削成曲线,全体微呈弓形,在斗拱结构中具有伸展挑出的作用,不同的方向、位置也有不同的称呼。

前后挑出的拱叫翘,每向里或向外挑出一层就叫一踩。

左右伸出的拱有瓜拱、万拱、厢拱三种称呼,如在柱头上从大斗左右伸出的叫正心瓜拱,其上再出较长的横拱叫正心方拱;如在翘头上从十八斗左右伸出的叫瓜拱,其上再出较长的横拱叫万拱,另外还有厢拱,指安在最上层翘(或昂)的最外(或最里)端上的横拱而言。

瓜拱、万拱、厢拱不仅从位置上可以区别,而且从两端底面的砍削方法也可区分,瓜拱端下皮连续砍成四小段直线,万拱、厢拱则分别砍成三小段和五小段直线,工人们叫做“瓜四、万三、厢五”。

砍削部分叫做拱弯。

拱上皮的中央部有与昂或翘相交的卯口,其两端有与升、斗相接的凹槽,二者之间,常常剜下一薄层、轮廓如香荷包,叫做拱眼。

(3)昂如果方向与翘相同,也是前后挑出,但向外一端特别长,并将底皮微斜向下时,这个条形方木叫做昂。

它的前端面砍削成半圆形或五角形叫做昂嘴。

1/8页(图十二)举架出檐及面阔进深(图十三)斗拱分件之一(图十四)斗拱分件之二(图十五)挑尖梁头、菊花头及清式昂嘴变迁图(图十六)斗拱分件之三(4)枋枋是各攒斗拱之间相联系的条形方木,其功能是把分散的斗拱联成一个整体,在柱头中线上叫正方枋,在前后挑出的万拱上面的叫拽枋,在里拽厢拱之上,承托天花的叫并口枋。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是指根据历史发展和地域特点,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八个主要的体系。

这些体系包括:
1. 中国北方木结构:以北京、山西等地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榫卯连接,在屋顶上通常有斗拱结构。

2. 中国南方木结构:以江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也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细节装饰,屋顶常采用瓦片覆盖。

3. 中国北方砖木结构:以山东、河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木质结构主要用于承重,而砖石则用于墙体建造。

4. 中国南方砖木结构:以福建、广东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雕刻和彩绘装饰。

5. 中国北方土楼:以福建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由土坯墙体和木结构组成,具有防御功能。

6. 中国西南木结构:以云南、四川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多以水系为特色。

7. 中国西北砖木结构:以陕西、甘肃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8. 中国西南石结构:以云南、贵州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每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装饰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体系丰富多样,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建筑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还有精妙的结构设计。

这些古建筑结构名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巅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1. 基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包括基石、基座和基坛。

基石是建筑物的基础石料,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基座是基石之上的称台,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基坛是比较高的基座,一般用于庙宇或宫殿等重要建筑。

2. 柱子:柱子是支撑建筑物屋顶、吊顶、楼层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柱子包括方柱、圆柱、多棱柱等。

这些柱子的顶部通常会装饰有雕刻精美的柱头,如鼻梁、斗拱、骨角等。

3. 横梁:横梁是连接建筑物柱子之间的横向结构,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横梁包括大梁、次梁和次横梁。

大梁位于柱子上方,次梁位于大梁下方,而次横梁则连接次梁与墙壁之间。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形状和结构的拱门。

它由两个对称的拱脚和一个拱背组成,可以分为圆形斗拱、多重斗拱和深斗拱等。

斗拱起到了分散和支撑建筑物重力的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美感。

5. 双檐:双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形式,由两个以上的层次檐砌成。

檐是屋顶的悬挑部分,可以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的侵蚀。

双檐不仅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装饰效果。

6.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部的装饰性结构,位于双檐之间,起到了装饰和加固屋顶的作用。

垂脊多为木制,形状各异,常见的有如蟠龙、凤凰、狮子等。

7. 门楼:门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门前的一种独特建筑,用于标识出入口的重要性。

门楼一般由两个矮墙、两个拱形门和上面的檐组成,可以作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引导和装饰。

8. 板壁:板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墙的一种构造,用于围合建筑物的空间。

板壁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搭接密实,可以防止风雨侵袭。

板壁的外表面常常会进行彩绘或雕刻,增添了建筑物的艺术和装饰效果。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一)台基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首先是基础部分,古建筑的基础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其作用是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采用“三坛五基”的建筑原则,即将地基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称为“天坛”,中层称为“人坛”,下层称为“地坛”。

这种基础结构能够均匀分散建筑物的重量,减少地基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其次是框架部分,框架结构是古建筑的骨架,承担着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和支撑作用。

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采用木结构,分为大架和小架。

大架是建筑物主体结构,由柱、梁、榫卯等构件组成。

小架是大架的辅助结构,如门楼、亭子、斗拱等。

古代中国人注重曲线的运用,因此很多古建筑采用拱形结构,架起了一座座壮美的建筑。

古建筑的屋面是其最特别之处,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形式多种多样,如悬山顶、拱券顶、筒瓦顶等。

其中,悬山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创造,它通常由悬山、伍策和脊兽三部分组成,形似山峰,寓意着帝王贵族的尊崇。

而拱券顶则是桥梁建筑的特色,由一系列拱券组成,形成一道美丽的曲线。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屋面的材料选择,常用的屋面材料有琉璃、青瓦、黑瓦和黄瓦等。

古建筑的结构形式还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约束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学认为建筑物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因此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具有几何比例和谐、造型简洁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建筑物的结构应当符合天地人的统一,因此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具有均称、和谐的美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其独特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被世人所称赞。

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古建筑结构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保护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古建各部位介绍

古建各部位介绍

古建各部位介绍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古建筑可以分为建筑整体形态和各个部位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古建筑的各个部位。

1.建筑整体形态:古建筑整体形态包括平面布局、立面形式等方面。

平面布局: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

每进院落之间常以牆墙相隔,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

立面形式:古建筑的立面形式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应用。

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单檐、重檐、歇山顶等。

面阙、角楼等元素也会出现在一些古建筑中。

2.屋顶部分:古建筑的屋顶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歇山顶:又称回廊式顶,是指屋顶两侧对称上翘,形似山脊的顶部造型。

这种顶部形式常见于寺庙、园林等建筑中。

墩顶:墩顶是指在悬山顶两端的直角转角处加置的三角形墩,用以支撑屋顶瓦片。

这种形式常见于民居等建筑中。

角尖顶:古代宫殿建筑中常常采用的屋顶形式,顶部有一个尖顶,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高贵。

3.门窗部分:古建筑的门窗是建筑物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物的装饰。

木雕门窗:古建筑中常见的门窗装饰手法,用木材进行雕刻,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性。

四合院大门:四合院又称为“四合三进”建筑,大门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门多采用华丽的装饰,有时还会有石狮子或铜狮子作为门神。

4.建筑结构部分:古建筑的结构部分是支撑整个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柱子:古建筑中柱子是支撑屋顶和加强建筑结构的重要元素。

常见的柱子有圆柱、方柱、八角柱等,常用木材或石材制作。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卯榫的连接方式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常用于梁柱的连接。

斗栱结构: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过将梁木与柱子之间的空隙填充上额定形状的石料,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古建筑各个部位的简要介绍。

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不仅在建筑结构上独具特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11)“勾丝咬”: 旋子彩画的布局方法之一,当找 头部分的长度小于一整二破的旋花长度时,即只用一 路互相勾连的旋花瓣组成的图案。也称“狗死咬”。
(12)“喜相逢”,旋子彩画的布局方法之一,当找 头部分的长度小于一整二破的旋花长度而又大于“狗 死咬”图案的长度时,即由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 旋花瓣儿组成的图案。
黄色
绿色
其他颜色
(四)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
天坛祈年殿内
(五)门色及门钉
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红色。 一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
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至清朝时,门钉根据建筑物的等级也有了具体规定: 皇宫大门纵横各九路(即9×9); 亲王府大门纵九横七(即9×7); 一至三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七路(即7×7); 四至五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五路(即5×5); 五品以下官府大门不准设门钉。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 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 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孔庙大成殿
太和殿
保和殿
(一)屋顶 1.屋顶形式
重 檐 歇 山
3.琉璃瓦的颜色
在五行中,黄色居中,故黄色在我国是最尊 贵的色彩。自唐代始,黄色被定为皇室特用的色 彩。因此,黄色级别高于绿色,绿色又高于其他 颜色。
金龙和玺彩画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清代旋子彩画是在明 代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类彩画品种繁多, 使用广泛,是清代彩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
旋子彩画中的等级,基本上是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 其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浑金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 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 金、雅五墨、雄黄玉等。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首先是柱子,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柱子一般由多根木材垂直堆叠而成,底部大腿形状的柱子称为“大柱”,上面用来支撑大梁;而顶部尖锥形的柱子称为“小柱”,用于支撑小梁。

大柱和小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使得柱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其次是梁,梁是横跨在柱子上的平行木材,承载楼板、屋顶等重量。

梁通常分为大梁和小梁两类,大梁跨度较长,一般用较粗的木材制作,而小梁跨度较短,一般用较细的木材制作。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梁能够稳固地与柱相连。

椽是指平行于梁的木材,在梁上方起到加强梁的作用。

椽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椽与梁形成有机的整体。

桁是指平行于梁和椽的横向木材,用来支撑梁和椽,增强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性。

桁与梁和椽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卯榫结构。

除了木质构件外,砖石也在古建筑的木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木结构中,砖石用于填充梁和柱之间的空隙,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还用于修建墙体,形成建筑的立面和空间分割。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木材构件能够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木结构体系。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还使得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鲜明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一)台基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故宫太和殿,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

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八)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中国古代园林的欣赏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二、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古代园林分类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的颐和园、的公园、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的恭王府,的拙政园、留国、沧浪亭、网狮园,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一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由于风格粗扩,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

,其中尤以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等地,其中尤以为代表。

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的清晖园、东荣的可园、番禹的余前山房等。

还有梁园。

四、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有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计成在《园冶》的“摄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清)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消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

现存的拙政园、常熟的燕园、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治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二)隔。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三)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

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