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可修改.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0.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0.doc

四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自度.(duó)涉.江(shè)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三、合作探究(一)把握重点词语1.词语的特殊用法2.把握文言句式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②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③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二)学习《郑人买履》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5个汉字,会写8个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牢、筋、疲”的写法。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理解寓言内容,感受故事里面的道理:要遵循规律,要知错就改。

教学重点:1、认识15个汉字,会写8个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牢、筋、疲”的写法。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寓言故事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内容,感受故事里面的道理:要遵循规律,要知错就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听过《狼和小羊》的故事吗?故事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决定由学生讲故事还是播放故事。

)今天啊,有一个养羊的农夫,他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2、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寓言:(出示课件)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3、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亡:丢失。

牢:在这里的意思是羊圈。

亡羊补牢:丢失了羊就补好羊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课文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则、牢、圈、钻、坊。

(1)认识“则”,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

猜一个谜语,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牢”字强调部首“宀”,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秃宝盖。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五)布置作业
1、整理知识点
(1)整理通假字。
(2)整理一词多义字。
(3)整理古今异义字。
( 4)整理特殊句式。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知识链接
1、了解“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 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二)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三)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四、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搜索“寓言”的相关知识。
2、查工具书,整理作者的相关知识。
(2)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
(3)比较寓言中郑人和 楚人的异同点。
(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 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5)让学生说说课外学过的古代寓言(要求说出寓言的名称、故事梗概及告诉人们的道理)
2、让学生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
3、教师补充归纳
(四)小结
1、让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
2、教师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寓言二则教学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教案寓言二则教学教案(精选13篇)寓言二则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

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3、结果怎样?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

五、复述《南辕北辙》寓言二则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2、查、划、写、记、练、思【教学准备】《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学生回答谜底)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3、特殊句式积累:(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四、归纳总结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精选15篇)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精选15篇)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精选15篇)《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篇1【教学思路】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板书)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检查复习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 ”,不要读成“ quān ”。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词语解释: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教学设计 .doc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教学设计 .doc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羁痰牡览怼9糯?⒀远?虻慕贪敢?趺茨獠藕媚兀恳韵率切”辔?蠹艺?硗萍龉赜诠糯?⒀远?蚪贪敢约霸?模?M?源蠹矣兴?镏??/p>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1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学习难点:由寓言引发的感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三、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1、背诵《郑人买履》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主题:《寓言二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2. 学习寓言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寓言故事。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寓言故事一:《狐狸与葡萄》教学步骤:(1) 导入:以引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为起点,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寓言故事的题目或插图,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并进行讨论。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狐狸与葡萄》,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的寓意。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道德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狐狸对葡萄不感兴趣并有何寓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享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5) 作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寓言故事,分享自己的创作。

2. 寓言故事二:《乌鸦和狐狸》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狐狸与葡萄》,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对寓言的进一步思考。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乌鸦和狐狸》,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的寓意。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道德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何被狐狸欺骗并有何寓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享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5) 作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寓言故事,分享自己的创作。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 寓言故事集:提供多种寓言故事供学生阅读。

3. PPT演示:整理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辅助讲解。

4. 黑板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题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第一篇:《寓言二则》教案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初一语文备课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情况。

2 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掌握相关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已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5 理解故事寓意。

教材分析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予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楚国有个人过江时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这则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2、守株待兔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3、说说你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了解出处和作者。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指名读,纠正。

(4)学生齐读。

(5)概括说说故事大意,注意事情的发生和发展。

翻译课文。

(1)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3)老师巡回释疑。

(4)合作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握寓意。

(1)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么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故事的寓意,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个实例说明。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4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 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寓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有一种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精美、大胆夸张中寓有深刻的道理,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寓言。

我们下面要学的是《韩非子》的《郑人买履》。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熟练朗读课文;②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③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结检测(1)解词: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2)通假字:置之其坐反归取之(3)古今异义:自信2.拓展运用(1)课本剧演示;(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小故事——深刻寓意: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寓言二则》课文和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课文和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课文后附教学设计寓言二则亡羊补牢①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狠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战国策·楚策四》改写。

拔苗助长①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孟子·公孙丑上》改写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

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

积累词语9个。

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教学流程备注一、学习《自相矛盾》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

(出示生字:矛、盾)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叫卖自己的矛和盾时,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板书:夸口)什么叫夸口?(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4、老师总结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度”“坐”“反”等。

(2)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难点(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

(2)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寓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对比两则寓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短小而富有深意的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传递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起去感受古代智慧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例如:(1)“度”在文中出现多次,“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读“duó”,意思是“量”;“吾忘持度”中的“度”读“dù”,意思是“尺码”。

(2)“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中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

(四)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学生讨论后明确: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导致买不到鞋。

2. 寓言二则(教案)

2. 寓言二则(教案)

2.《寓言二则》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材说明揠苗助长〔解题〕本文是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现存七篇。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

南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注释《孟子》的书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朝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

〔结构分析〕本文共两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明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语意理解〕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

〔写作特点〕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

2.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画蛇添足〔解题〕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

宋时已有缺逸,由曾巩作了订补。

“画蛇添足”的字面意思是画了一条蛇,添上两只脚。

〔结构分析〕本文仅一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语意理解〕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

〔写作特点〕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生动形象。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羁痰牡览怼9糯?⒀远?虻慕贪敢?趺茨獠藕媚兀恳韵率切”辔?蠹艺?硗萍龉赜诠糯?⒀远?蚪贪敢约霸?模?M?源蠹矣兴?镏??/p>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自度duó涉江shè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三、合作探究一把握重点词语1.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词语原句分析通假字坐置之其坐同“座”,座位反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古今异义市至之市古义:集市;今义:城市求求剑若此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是是吾剑之所从坠古义:指示代词,这,这儿;今义:判断动词契遽契其舟古义:用刀刻;今义:契约一词多义之至之市动词,到……去入水求之代词,它,指剑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度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吾忘持度名词,指量好的尺码者楚人有涉江者代词,……的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的地方而而置之其坐表顺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却2.把握文言句式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②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③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二学习《郑人买履》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明确: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

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疑惑的语气。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明确:“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

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三学习《刻舟求剑》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明确: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进行对比,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明确: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四比较阅读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象做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四、板书设计《郑人买履》过程:自度足→忘持度→归取之→不得履《刻舟求剑》过程:剑坠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五、课外拓展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示例: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

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

以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

认识来自实践,方法源自实践。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1.探究寓言的寓意。

重点2.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谬可笑,请默写出体现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一主题归纳大家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

它们是一个个分明的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

请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1《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2《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

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

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写法探究《郑人买履》中作者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明确:1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

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2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

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

“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三认识寓言特点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书设计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五、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

多汁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劲,只好走了。

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1.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

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2.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答案:1.两处对比。

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因没有成熟而发酸形成鲜明的对比;狐狸刚看到葡萄时垂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

2.达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古代寓言二则的原文《郑人买履》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刻舟求剑》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郑人买履》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刻舟求剑》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