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文循环

合集下载

第2章习题_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第2章习题_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学习本章的意义和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流、降雨、蒸发、下渗、径流;再是最基本的水文学原理,如水文循环、区域与流域水量平衡、流域径流的形成过程;三是掌握水文要素的定量计算方法,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河流坡降、降雨过程及流域平均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径流深等,为后面学习水文分析计算及水文预报打下坚实基础。

学好本章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章习题的内容:自然界水文循环及水资源;河流与流域及其对水文变化的影响;降水成因、分类与计算;蒸发分类与计算;下渗过程与计算;径流及其形成的基本概念与定量描述方法;流域水量平衡原理与计算。

一、概念题(一)填空题1. 地球上的水以____态,____态,____态三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____ 、_____ 和_____ 中。

2. 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要有吸附水分的_______, 以及使空气湿度_____________状态。

3. 使暖湿空气达到饱和主要靠空气______________运动引起的冷却。

4. 按水文循环的规模和过程不同,水文循环可分为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5. 自然界中,海陆之间的水文循环称___ 。

6. 自然界中,海洋或陆面局部的的水循环称_____________。

7.水循环的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河流的水资源之所以源源不断,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永不停止的。

10. 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可表述为某一区域在某一进入的水量减去流出的水量,等于该时段该区域蓄水量的变化11. 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可分为、、、、五段。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2. 水文分析法: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略)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
南沿海向西北递减,而径流则自西向东及自北向
南注入太平洋。
其次是印度洋水汽随西南季风进入我国西南、中 南、华北以至河套地带,成为夏秋季降水的主要 源泉之一,径流的一部分自西南一些河流注入印 度洋,另一部分流入太平洋。
我国水文循环的路径
大西洋的少量水汽随盛行的西风环流和气旋东移,
也能参加我国内陆腹地的水分循环。
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一致。
专业术语
4、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土体空隙中的水。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潜水、承压水; 按岩土空隙的形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5、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含水的岩层称为
含水层,相对不含水的(或透水能力较差)的岩层 称为隔水层。
自流水盆地动画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潜水 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 松散沉积物(或岩石) 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
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的地层部
分称为包气带;地下水
面以下的饱含水的地层
部分称为饱水带。
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特点
水源 地 下 水 江 河 水 水质 水温 杂质 少,含 盐量较 地表水 高 污染 不易被污染; 一旦受到污染, 恢复期较长或 很难恢复 开采利用 开采受地 形和地质 条件的限 制
水资源的概念
1988年联合国将水资源定义为: 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 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 合对某地用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包括:水质和水量 质和量是不可分隔的两个方面,人们利用水资 源,既要求有一定的量,又要求水质符合标准,两 者缺一不可,否则将会失去其经济价值。 我们所指的质:矿化度<1g/L 淡水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基本河床、主槽、滩地、水位、过水断面、单式断面、复式 断面、中泓线)
3、河道纵比降
落差、纵比降 比降计算公式: (1)当河道纵断面近于直线
时,比降计算式为:
J h1 h0 h
l
l
(2)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 如下图,比降计算式为:
J
(h0
h1)l1
(h1
h2 )l2
(hn1 L2
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左岸、右岸) (二)河流的基本特征 包括河流的长度、河流断面、河道纵比降
几个基本概念: 1、河流长度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流长度。 2、河流断面 河流断面有横断面和纵断面: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为横断面。 沿中泓线的断面称为河流的纵断面。
5、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采用格点法计算 6、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土 壤特性、 地质构造、沼泽及湖泊等
(三)水系
流域中大大小小河流交汇成树枝状或网络状结构称为水系。 水系形态归纳为三类:羽毛状、平行状、混合状。 羽毛状水系:自上游到下游,在不同地点汇入依次汇入干流。
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水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相互交换着。 1、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不
断地蒸发、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分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基本概念: 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
降水中,一部分在分子力、毛细力和重力作用下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面径流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还有一部分 通过蒸发和散发返回大气中。
2、水文循环运动规律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W Q•T
y Q •T •103 Q •T (mm)
F •106
1000F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上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1000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降雨量x所形成径流深y的比例数
α =y/x
因为降雨总是会有损失,所以一般α只能小于1。
3/3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流域内各站降雨量是不同的,分析流域 降雨与径流关系时,需要由降雨量计算流域 平均面雨量,根据流域内雨量资料,常用以 下方法:
1. 算术平均法
式中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流域内第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泰森多边形法
f4 f3
2. 降水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可以把降水分
为4种类型:
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降水
对流雨 地形雨 气旋雨
迎风面雨多,背风面雨少
温带气旋雨
气旋前方: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雨 气旋后方: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雨 气旋中部:暖气团,层云或毛毛雨
热带气旋雨 水汽充足,运动强烈,易带来狂风暴雨
锋面雨
冷锋雨 暖锋雨
水面蒸发常用蒸发器进行观测。换算关 系为:
式中
——天然水面蒸发量,mm; ——蒸发器实测蒸发量,mm; ——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要复杂得多。湿润
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植物散发 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
至叶面,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称为植物 散发。
(四)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是流域内所有的水面、土壤以及植 被蒸发与散发的总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全流 域综合角度出发,用水量平衡原理来推算流域总 蒸发量。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度量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度量
关,尤其是土壤含水量。 对于天然情况下,温度、光照基本适宜,植物的
散发过程与土壤的蒸发过程很相似,常常与土壤 的蒸发一起计算。
四、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流域蒸散发):流域内的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的总称。 陆地上的年降水量有60~70%通过蒸发和散发返回 大气,因此总蒸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要素。 流域总蒸发是通过估算求得。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 降水 下渗 蒸散发 径流
第六节 径流
内容提要
➢ 径流形成过程 ➢ 径流的度量 ➢ 河川径流的动态变化
一、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 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其中流出 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
入渗能力曲线 fc
fF f0
0
2020/12/3
Ft ft
下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 初期很大,后期逐渐变小 ,最后趋于稳定。
fc t
三、下渗 自然条件下的下渗
f f0
C
fc 0
(1)i1≥fp,按下渗能力下渗
(3)fc<i3<fp,i1下渗能力下降到稳定下渗
率前,全部雨水渗入土壤
i3
A
D
B
i2
(2)i2<fC,按降雨强度下渗
三、下渗 物理过程
(2) 渗漏阶段 下渗的水主要在毛细管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土壤孔 隙中形成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空隙,直到孔隙充满 水之前均称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呈非饱和运动,有时 将渗润阶段和渗漏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 (3)渗透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 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 称稳定下渗率。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 0 69.0 30.92 0.05 0.04 0.003 100
2.5%
97.5%
淡水 咸水
29.9% 0.9%
0.3%
冰和永久积雪
地表淡水
68.9%
地下淡水
土壤水、沼泽 水和永冻土
• 不同层圈其水分含量、分布及物理化学状态不同,可以区 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 分布于大气圈到地壳的上半部的水; 分布类型: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 物理状态: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液态水为主。 化学状态:以自由水分子形式存在; 深部层圈水 分布于地壳的下部到下地幔之间的水; 物理状态:高温高压,压密的气水溶液; 化学状态:多以离子态或矿物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2 地球中水的循环
从大气圈到地幔的各层圈的水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根据循环的途径、速度和深度等,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Geological Cycle)
➢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它与岩浆活动、岩 石重结晶、沉积成岩等地质活动有关,它 主要表现为伴随地球物质的运动、转移、 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水分循环。 ➢具有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循环周期 长)的特点。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有助于分析地壳浅 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 源、预测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具有重 要意义。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定义:是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之间的水分交换。 特点: 是一种直接循环,即浅部层圈中水分子的直接转换; 具有循环速度快,循环途径短,交替迅速的特点。 分类: 大循环:海洋—陆地之间,受控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 小循环:陆地—陆地,或海洋—海洋,受局部气候影响, 可调控。 水文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 水文循环的意义 水质净化、水量更新再生;

地下水环境 第 2章-水文循环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环境 第 2章-水文循环中的地下水

第二章水文循环中的地下水§1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循环1.1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1.1.1 地球上水储量的分布水储量是从静止的观点来考虑水的储存体积;地球上的水储量为13.6亿km3,其中海洋水量占96.54%。

只有3.46%的水分布于陆地。

陆地上的水虽然相对少得多,但它在与人类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地球上的水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

1.1.2 地球上淡水储量的分布∙全球的淡水储量很少,仅占总储量的2.53% ,分布同样不均匀。

∙地下淡水量是可观的,地下淡水不仅量大,而且分布较广;但大部分埋藏深难利用,仅很少部分浅层水可供利用。

∙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量仅占全球淡水的0.3%,仅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1.1.3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资源是从循环和更新的观点来计算水资源量,其特点是:可流动性和可再生性。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指两部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量的表示:地表水资源量多以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来表示;地下水资源是以可恢复的浅层地下水的天然资源来表征。

∙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由分布图可以看出:淡水缺乏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部、亚洲南部、澳洲、北美部分地区。

∙我国水资源分布:分区:一级区共10个,分为两部分:北方六区和南方四区,两部分的水资源量具有明显差别。

根据2006年水资源年报,全国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见表。

可见,南方四区的面积远小于北方六区,而水资源总量却是后者的4倍以上。

反映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匀。

∙1.2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大循环和小循环组成的。

小循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或由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落回地表,这种就地蒸发、就地形成降水的局部循环称小循环。

而大循环则指发生在海陆之间的水循环,即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过地表及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 程为:
P c R Ec
Po R Eo

从上面分析看,则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c P o Ec Eo


说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PE
第二节

水文循环的尺度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 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不同的尺度。
3、河道纵比降 落差、纵比降 比降计算公式: ( 1 )当河道纵断面近于直线 时,比降计算式为:

J
h1 h0 h l l


( 2 )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 如下图,比降计算式为:
(h0 h1 )l1 (h1 h2 )l2 (hn 1 hn )ln 2h0 L J L2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常温下 可以相互转化,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重 力)。因下垫面的不同,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也不
同。
水文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地 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文循环是自 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流域
(一)流域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闭合流域、不闭合流域)

(二)流域的基本特征
1、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 积。 2 、 河网密度:流域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 积的比值。 3、 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 流域的长度(流域的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 向河源方向做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 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 连线的长度就是流域的轴长。 平均宽度: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每日8时观测一次, 得日蒸发量;可计算月蒸发 量、年蒸发量。
蒸发器折算系数:K
二、土壤蒸发
1、土壤蒸发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供水充足E接近最大蒸
发能力EM。
E EM
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Hale Waihona Puke 供水条件变差,E逐渐减小。
E W EM W田
第三阶段:水分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很小。
三 、流域总蒸发 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截留蒸发及 植物散发。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以陆地作为研究范围水量平衡方程为: 以海洋为研究对象水量平衡方程为:
③填洼 ②下渗
①植物截留
R1 R2
R3
R4
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总结: 1.产流过程: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
①降雨扣除损失后的雨量称为净雨,净雨和它形成 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②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 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
地面净雨→地面径流 ③ 表层流净雨→表层流或壤中流 地面径流 总径流过程
3. 径流深(R):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
水 层深度,mm。
R W 1000F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1。

水文学原理期末复习(1)

水文学原理期末复习(1)


5、 流域平均雨量计算方法:
(1)、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方法:①用直线连接相邻雨量站构成若干个锐角 三角形;②作每个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 n 个以流域边
-1-
界为界的多边形;③假设每个多边形内雨站的雨量代表该多边形面积上的降雨量,按面 积加权法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
水文学原理期末复习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1、水循环分类 大循环:海陆之间的循环 小循环:海洋之间和陆地之间的循环 2、水循环机理:内因:水的物理三态(气、液、固)之间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以及地形、地貌等下垫面因素 3、流域: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 分水线: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 闭合流域:当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 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 第三章 河流与流域 1、水系:脉络相通的大小河流所构成的系统 干流:水系中直接流入海洋、湖泊的河流 支流:流入干流的河流 2、一条河流五个部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3、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直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
6、 各种方法的比较:算术平均法最为简便,在区域面积不大,地形起伏较小,雨量站分布 较为均匀的情况下,精度可以得到保证; 泰森多边形法也较为简单,精度一般较高但该法将各雨量站权重视为定值,而降雨空间 分布复杂多变。另外,不管雨量站之间的距离远近,呈现线性关系不符合; 等雨量线法在理论上比较完善,但要求雨量站网密度高,而且需要绘制等雨量线,计算 量大 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 1、土壤水:吸附于土粒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饱和带:土壤含水率达到饱和的土层区域,是土壤颗粒、水分的二相系统。 包气带:土壤水分未充满所有土壤空隙的土层区域,是土壤颗粒、空气、水分的三相系 统。
3、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潜水: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水,压力=大气压 承压水: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水,压力>大气压 4、土壤水分常数: (1) 、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 (2 ) 、最大分子持水量:由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最大水分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厚 度此时达到最大值。 (3) 、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 植物根系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凋萎,即开始枯死时的 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只有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 介 于最大吸湿量和最大分子持水量之间。 (4) 、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水量和最大分子持水量。当土壤含水量 超过这一限度时,多余的水分不能被土壤所保持,将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 (5) 、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大于 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消失面运行。 低于此值时,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 (6) 、饱和含水量: 指土壤中所有孔隙都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到饱 和含水量之间的水量,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分 土壤缺水量=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 5、土水势:土壤水分所具有的势能,包括重力势,静水压力势、基模势。土壤饱和时具有 重力势,静水压力势;不饱和时具有重力势,基模势。 6 达西定律: ,依次表示,渗流流速;水力传导度;总水势;渗流方向上的距离。 7、下渗:下渗是指在一定的供水条件下(比如降雨或者灌溉)所发生的水分通过土壤面(例 如地面)向土中运动的过程,运动方向有垂直和水平两种。

水文学(黄锡荃)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学(黄锡荃)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24
2.2 水量平衡
2.2.1 水量平衡概述 • 定义
o 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 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 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 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I
S
I−Q=∆S
Q
质量守恒原理
25
2.2.1 水量平衡概述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水量平衡是质平衡方程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P陆+R’地表 + R’地下 −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外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内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E− T =∆S
34
作业
•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别写出鄱阳湖及鄱 阳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并注明方程中 各符号的含义。
桦树
9
43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供水条件
蒸发
土壤特性
动力学及热力 学因素
44
供水条件
• 不充分供水 • 充分供水
o 水面蒸发 o 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
o 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45
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
• 动力学因素: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梯 度
o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o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o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35
2.3 蒸发
•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 程,亦是海洋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惟 一途径。
o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o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o 2.3.3 蒸发量的计算
36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简写为ET) 包括 蒸发(Evaporative,简写为E) 和 散发 (蒸腾,Transportation,简写为T)。

工程水文:第二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工程水文:第二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由此可推算地球上一年中的水循环更新次数=
57.7 *104 45 次
12900
一年365天,所以平均
365 45
8
天完成一次循环。
由于太阳能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且时间上也有变化, 因此由太阳能驱动的水文循环导致地球上降水量和蒸发量 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有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有 多水季节和少水季节、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区别。
0
0
0
多年平均情况下
SC 0, S0 0
P RE
C
C
P R E
0
0
合并两式得多年平均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P P E E,或 P E
C
0
C
0
即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凝结、 降落)、径流
二、产生水循环的内外因及分类 1、水循环产生的内外因 产生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产生循环的内因:水常温下的三态转化,并不发 生化学变化。
2、水循环分类 按水循环的规模与过程可分为:
大循环:海洋-陆地间水分的交换
纵向交换:降水 蒸发
横向交换:通过河 流由陆地到海洋。
小循环:海洋-海洋;陆面-陆面间的水分交换。
陆面降水主要依赖于洋面上源源不断送来的水汽。即 大循环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内陆小循环起作用。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人类带来了源源不绝的水资 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例;大气中的水量S为12900km3 ,地球上一年中的降水 量为57.7万km3 。。
水是良好的溶剂,水流具有携带物质的能力。自然界许 多物质(如泥沙、有机质、无机质等以水为载体,参与 各种物质循环。
水文循环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土-植物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不同尺度。

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上部分复习

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上部分复习

第六章 下 渗
1. 基 本 概 念 2. 下渗的物理过程 3. 非饱和下渗理论 4. 饱和下渗理论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第七章 蒸发与散发
基本概念 蒸散发的分类及控制条件 土壤蒸发规律 流域蒸散发规律
第八章 产流机制
31 包气带及其结构 2 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4 基本产流模式
第十二章 流域产流
1. 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 2. 蓄满产流总径流量计算 3. 径流成分的划分 4. 超渗产流的计算
循环图
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循环名称
文本
流程图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框图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标题 A
标题 B
标题 C
标题 D

三维饼图
课程复习
第二章 水文循环
1. 水文循环现象 (内因、外因) 2. 水文循环的尺度 3. 水量平衡
第三章 流域和水系
1 基本概念 2 河流分级 3 三大定律
第四章 降 水
1
降水的定义
2
降雨的基本要素
3
降雨的分类
4
面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第五章 土壤水
1 与土壤“三相”有关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 2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作用力、类型、土壤水分常数) 3 土水势(重点) 4 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市场分析图
标题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测站 A B C D E
合计
ai (%)
Pi (mm)
ai·Pi (mm)
24 45 10.8
21 57 12.0
37 69 25.5
8 66 5.3
10 78 7.8
100
61.4
ai
Ai A
n
A Ai i 1
n
P ai Pi i 1
六、我国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 ①分带性:5带; ②年内分配不均: ③年际变化大:
③填洼 ②下渗
①植物截留
R1 R2
R3
R4
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总结: 1.产流过程: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
①降雨扣除损失后的雨量称为净雨,净雨和它形成的 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②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 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
地面净雨→地面径流 ③ 表层流净雨→表层流或壤中流 地面径流 总径流过程
暖锋雨 特点:降雨强度小、历时长、雨区范围大.
④ 气旋雨 Ⅰ、温带气旋雨
Ⅱ、热带气旋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
三、 降水量观测 器测法
方法 雷达探测 气象卫星云图
1、雨量器 分辨率0.1mm.两段制 观测,即每日8时及20时各 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测 段次.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干流: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流.
水系:脉络相同的大小河流所构成的体统.
黄河流域水系图
2、河流的基本特征 ⑴河长 自##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km〕. 量取方法:曲线仪或分规.
⑵河流的断面: 横断面:垂直流向 纵断面:沿中泓线
3. 河道纵比降: ⑴概念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水底〕的高差△h称 为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比降.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三、水循环国内研究进展 1 水循环要素研究进展 降水研究进展:①在暴雨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有价值 的新成果,如“中国降水与暴雨季节变化”(王家祁等,1997);② 关于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 成效(章淹等,1996)。 径流研究进展: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 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唐海行等,1995),推动了超渗产流机 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 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谭维 炎等,1996);②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蒸发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谢贤群等,1997)和土 壤蒸发计算新公式(罗毅等,1997)。
若以海洋为研究水量平衡对象,某时段△t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可 写成: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陆地上水循环可区分为外流区水循环系统及内流区水循环系统,其水量平衡 方程存在两种形式:
(1)外流区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 对于多年平均而言Δs外→0,并以R=R地表 + R地下,则有 P0 = E0 + R0 式中;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 量、蒸发量、入海的地表与地下径流量。P0、E0、R0、分别为外流 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 (2)内流区基本上呈闭合状态,没有水量入海。水量平衡方程为: P内 = E内
5
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 活跃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 和社会影响作用,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1 .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本章学习内容:1.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2.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3.理解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4.简介我国的水资源、地下水概况及中国地下水分区及煤矿水害分区。

本章重难点: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与意义;水文循环的内外因条件2.1 地球中水的分布水的来源?星外说(太空)、星内说(空气密度增大:气态水-液体水)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水是一种具有超乎寻常特征的分子(地球演化积极因子),可以在冰、液体、蒸汽和超临界流体之间变化,使之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

即: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深部层圈水,如地幔的水和地核水。

1)浅部层圈水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体中的水矿物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分子或结合水(石膏)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

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约14亿Km3)。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2)浅部层圈水的淡水淡水Exp:含盐量小于0.5g/L的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极地区),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现状:人少水多、人多水少。

3)深部层圈水(了解)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岩石圈以下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

第2章+地球上的水循环1-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2章+地球上的水循环1-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概述 水量平衡 蒸发 水汽扩散与输送 降水 下渗 径流
§2.1 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1、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 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 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 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 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3.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 深谷、盆地、平原等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 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 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而且还影 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的重 要原因。 4.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无论是动 物还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中大部分是水,如人体组织中70%是水。 同时,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还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 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 或凋萎、贫泛的主要因子。 此外,对于同一地区来说,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又是造 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循环强度过大,可能引 发洪水与涝渍灾害;循环过弱,可能产生水资源不足,形成旱灾。

水文学原理(二水文循环)

水文学原理(二水文循环)

水的比热不仅比其他液体和固体为大,而且随温
度也呈奇异变化。
水的传热性 水的传热性比其他液体小。在20˚C时水的传热率 为0.5987J/( m · · s ˚C)
冰的传热率为2.261J/ (m · · s ˚C)
雪的传热率更小,当雪的密度等于0.1kg/L时为 0.093J /(m · · s ˚C)
沼泽等水体中的水。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土壤和岩石孔隙、洞穴、溶穴中的水, 这里包括土壤水。
大气水主要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汽,也包括以液态和固
态形式悬浮于大气中的水。 生物水是指含在生物体内的水分。
水文循环的范围、量及速度
范围:水文循环的范围为从地面以上约11km的
对流层顶到地面以下1-2km深处的广大空间。
水的密度 大部分液体的密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但 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 当水的温度从0˚C上升到4˚C时,水的密度反而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水的密度异常还表现为0˚C的冰的密度比0˚C的液 态水的密度减小约10%。
水的冰点和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冻结温度为0˚C,沸点为 100˚C,与其他氢化物比较几乎都是偏高的。

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也向海洋输送水汽 (是双向交换),总的结果是水分以水汽形式由 海洋向陆地输送; 陆地以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向海洋输送; 上述二者是相等(平衡)的。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 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 剩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流达流域出口断面。 截留最终耗于蒸发和散发,填洼的一部分将继续下渗,而 另一部分也耗于蒸发。
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土壤持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水文气候特征:
R E + =1 将式 P = E + R 两边除以 P ,则该式变成 P P
α0 定义:
R = P
为多年平均 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 Runoff Coefficient ), 反映流域径流量和降雨量的比例。
通常,α0用以描述流域的气候地理特征,如: 湿润地区:α0 > 0.5; 半干旱地区:α0 < 0.3; 干旱地区: α0 < 0.1。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Á 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 本原因,而且是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 重要原因之一。 Á 由太阳能驱动的水文循环导致了地球上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 分布不均匀,这不仅是地球上有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区别, 而且是有多水季节和少水季节、多水年和少水年区别,甚至是 地球上发生洪、涝、旱灾害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地球上具有 千姿百态自然景观的重要条件之一。 Á 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水是良 好的溶剂,水流具有携带物质的能力,自然界有许多物质,如 泥沙、有机质和无机质均会以水作为载体,参与各种物质循环。
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 Á 水-土-植系统是一个由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 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的一 部分,可以小到一个微分土块。 Á 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是自然界空间尺度最小 的水文循环。 Á 降水进入这个系统后将在太阳能、地球引力和土 壤、植物根系产生的力场等作用下发生截留、填 洼、下渗、蒸发、散发和径流等现象,并且维持 植物生命过程。
§3 水文循环的尺度 全球水文循环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 水-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
全球水文循环 Á 全球水文循环是空间尺度最大的水文循环,也是 最完整的水文循环,它涉及到大气、海洋和陆地 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 Á 1986 年美国水文学家伊格尔森将研究这一问题的 学科称为全球尺度水文学或大尺度水文学 (Macrohydrology )。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的定义: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不断蒸发变 成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带动输送到各地;在 输送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 和海洋;降至地面的那部分水直接进入河流或渗 入地下并补给河流,再流入海洋。水分这种往返 循环、不断转移交替的现象称为水文循环或水循 环。
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
存在于地球各圈层中的水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 和生物水等四部分。 地面水主要是指储存于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冰川、 沼泽等水体中的水。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土壤和岩石孔隙、洞穴、溶穴中的水, 这里包括土壤水。 大气水主要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汽,也包括以液态和固 态形式悬浮于大气中的水。 生物水是指含在生物体内的水分。
全球水循环中的水量
以陆地上的年降水量为基准,全球水循环中的水量关系 (100=119,000 km3/year),《水文手册》by D.R. Maidment, 1993
¾从全球水循环来看,
1) 在垂直方向:大气与地球表面之间通过降水和蒸 发进行垂向水分交换,在全球尺度降水等于蒸发。 2) 在横向,即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包括:
水的密度 大部分液体的密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但 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 当水的温度从 0˚C 上升到 4˚C 时,水的密度反而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水的密度异常还表现为 0˚C 的冰的密度比 0˚C的液 态水的密度减小约10%。
水的冰点和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冻结温度为0˚C,沸点为 100˚C,与其他氢化物比较几乎都是偏高的。 水的比热不仅比其他液体和固体为大,而且随温 度也呈奇异变化。
水的传热性 水的传热性比其他液体小。在 20˚C 时水的传热率 为0.5987J/( m · s · ˚C) 冰的传热率为2.261J/ (m · s · ˚C) 雪的传热率更小,当雪的密度等于 0.1kg/L 时为 0.093J /(m · s · ˚C)
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其他液体,除水银外,在 常温下表面张力都是比较小的。 水对一般固体 ( 石蜡除外 ) 的附着力大于内聚力, 故水能够很容易地湿润固体。
流域多年水量平衡关系
+
全球水量平衡
水文循环定义 Á 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 “ 开端 ” ,也无明确的 “ 终了 ” 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又称 水分循环或水循环。 Á 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 大循环或外循环。 Á 水分由陆地输送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由海洋 输送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 循环。前者叫做内陆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 环。
水文循环的相互关系 全球水文循环是全球水文学或大尺度水文学研究 的核心。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是流域水文学或径流形成学 研究的核心。 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不但是流域水文学的重 要基础,而且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的关系:
水循环的季节、年际和多年的变动性,带来 气候的变动性,如旱季和雨季、干旱年和丰水年、 El Nino、La Nina等; 全球变暖是气候一个趋势性变化,这影响全 球和区域水循环在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造成更 多的洪水和干旱。
z
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也向海洋输送水汽 (是双向交换),总的结果是水分以水汽形式由 海洋向陆地输送; 陆地以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向海洋输 送; 上述二者是相等(平衡)的。z Nhomakorabeaz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
Á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 Á 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 剩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流达流域出口断面。 Á 截留最终耗于蒸发和散发,填洼的一部分将继续下渗,而 另一部分也耗于蒸发。 Á 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土壤持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 中水径流或地下水径流,从地面以下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Á 被土壤保持的那部分水分最终消耗了蒸发和散发。
《不见不散》 :这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尼泊尔,这是青藏高原。由于印 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而山的北麓由于寒冷则终年积雪,如果沿着山腰打开一条 通路,将湿气引到山的这一边来,那中国的青藏高原该会 变成多少鱼米之乡呵! :你把这个想法献给国家吧 , 我敢保证藏族人民一定不会 亏待你的。 :拉倒吧, 真要是暖流吹过去, 冰雪化了, 青藏高原是富了 , 下面的二十几个省全泡水里了。汉族人民该跟我急了。
水的压缩率 水的压缩率很小,其体积压缩系数为4.7×10-5/1个 大气压 水几乎是不可压缩的
水文循环过程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 ( 江、河、湖、海 等)、陆面(土壤、岩石等)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 进入大气圈。 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为大水 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 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降水,一部分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地面 渗入地下;一部分则形成地面径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再汇 入海洋;还有一部分通过蒸发和散发重新逸散到大气圈。 渗入地下的那部分水,或者成为土壤水,再经由蒸发和散发逸散到大气圈, 或者以地下水形式排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
¾水文循环的范围、量及速度
z范围:水文循环的范围为从地面以上约11km的
对流层顶到地面以下1-2km深处的广大空间。
z
数量:据估算,地球上每年参加水文循环的总 水量平均为 577000km3(折合地球表面的水深为 1130mm)。
z速度: 大气水分在降水-蒸发过程中,每年平
均更换约45次,即更新期约8天;河川径流的更 新期约 16天;土壤水约1年;湖泊和地下水的更 新期则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