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韶军_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刘韶军(1954—),男,山东省掖县人,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学术史研究。

① 这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安徽史学》1991年第2期、《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另发表在《学术论坛》1986年第2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专辑。

② 上述7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台州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岭南文史》1996年第3期、《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1期、《读书》2003年第9期。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

刘韶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屠城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普遍现象,并不只是性格残暴的人物及其军队才会屠城,任何人进行战争,都会把屠城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军事手段加以利用。之所以如此,是古代社会的人类文明程度不够发达,远古战争中进行残酷杀戮的风俗还保存得较为浓厚。在这种战争观念中,屠城的主要目的是恐吓对方,欲使他们不敢抵抗或放弃抵抗,第二个目的是使己方人员通过屠城和掠夺财产以获得物质利益,这又是远古人类发动战争的最基本动因。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人类不再容忍屠城行为,尤其是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中的屠城,人们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道德谴责,最终在20世纪形成了在战争中不得屠城和不得杀害无辜民众的相关国际公约。

关键词:屠城;古代战争;国际公约中图分类号:K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1-0045-04

一、中国古代战争屠城问题的研究状况

关于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史学界的研究论文很少,通过期刊网进行检索,研究这个问题的论文只有5篇①。

(1)丘菊贤的《李自成偃师屠城考辨》,认为《明史》所载李自成起义军攻打偃师后“屠城而去”,“死难者众”的说法并不准确,根据地方志史料专为此事做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2)王子今的《刘项屠城史事辨正》,认为项羽败于刘邦的原因不能归结于项羽多次杀降屠城,性格暴戾,行为残虐,而刘邦则较宽厚。事实上,屠城杀降在秦汉时为普遍现象,刘邦之杀屠行为比之项羽有过之而无不及。

(3)徐川一的《太平军桐城屠城真相》,认为记载太平军桐城“屠城”的《凤鹤实录》出自桐城练首胡潜甫(即胡大新)之手,所言太平军桐城屠城之事并不可信。

(4)王熙远的《太平宰制曾广依定安屠城原因初探》,根据20世纪70年代在广西西林定安挖出的三千多具人骨,并同时发现一块石碑,表明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石达开部的宰制曾广依确实在定安乡集体屠杀数千人,但作者认为不是反人民的屠杀,而是反击反动势力而导致的误杀。

(5)吴掌荣的《浅谈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坑杀》,认为这个时期连年战争,在战争中被坑杀的往往是作战的士卒和无辜的百姓,反映了统治者的残忍和残酷。

还有几篇文章,涉及古代战争中的屠城事件。如(1)彭大雍的《求真・创新・写活》,评论钟文典的《太平天国开国史》,涉及太平军的全州屠城事件,文章认为钟氏此书对此

问题进行考伪,认为清方关于全州屠城的记载不可信。(2)

叶哲明的《重评曹操一生功过及其战争杀人问题》,认为曹操大量杀人,以至灌城屠城来完成他的统一事业,表现了险恶诈伪的品格,对当时历史和后代的影响相当恶劣,因此曹操只能算是军阀色彩很浓的封建统治者。(3)林子雄的《清初两藩攻占广州史实探微》,考察了顺治七年(1650)尚可喜与耿继茂率清兵攻打广州的问题,其中一节探讨了克城之后的屠城情况,认为一般所说的屠戮70或60万人的说法不可信,被杀害者应该在4万人以下,因此不能说是屠城。(4)晏海发的《惠远古城的历史遐想》,谈到1864年伊犁农民起义军攻克伊犁将军明绪镇守的惠远古城,屠城一日,放火焚烧,使百余年营建的古城化成一片废墟。(5)程远的《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其中提到复仇心理使项羽动辄屠城坑俘,伤害无辜。(6)林世芳的《论海口屠城与隐元大师思想演变轨迹》,文中提到1846年海口城军民坚拒清兵,遭清兵屠城,军民死亡近3万人。(7)赵洋的《屠城与避讳》,提到成吉思汗于1221年和1223年两次对今阿富汗北部的班里城(巴尔赫城)进行屠城,而丘处机正好在1222年经过此城,只在《西游记》中说“班里城甚大,其众新叛,尚闻犬吠”,却不言屠城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在《西

游录》中只说“有斑城者颇富盛”,也不提屠城事②

总起来说,中国史学界极少有人关注到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研究论文如此之少,似乎不把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当做一个正规的史学问题看待,因此也就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应该不要把战争中的屠城问题忽略不顾,因

为明清之际的清军入关后的屠城以及近现代史上的外国军

队在中国的屠城,并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更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它与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有着复杂的关系,涉及不少的史学问题,我们应当先把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研究清楚,才能完整认识清军的屠城及近现代史上的外国军队在中国的屠城,并且要从整个人类战争史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而专门的研究。 二、古代史书中“屠城”一词的基本内容

笔者根据二十五史中关于屠城的部分记载,归纳出古代史书所言“屠城”的主要内容。

(一)克城之后多杀,肆行屠戮、肆焚掠妄杀人。如《史记・项羽本纪》:“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正义:“屠谓多刑杀也。”《史记・高祖本纪》: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索隐》按:范晔云“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李贤注中《例》曰:“多所诛杀曰屠。”这种屠杀,都是在克城之后,所杀是“肆行”的,如《明史・高祖本纪》记明太祖言:“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肆行屠戮”,“肆焚掠妄杀人”,是没有什么限制与约束的屠杀。正因为如此,才有第二点之含义,即屠杀民众。

(二)多杀者不是杀对方军队,而是杀此城中的民众。《明史・杨 传》:“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 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明史・缪大亨传》:“明鉴遂据城,屠居民以食。”《明史・罗复仁传》中复仁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清史稿・阿敏传》中阿敏曰:“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清史稿・新德传》:“贼欲屠城,新德曰:“倡守城者,官也,杀尉足矣,于百姓何与,”《清史稿・刘德亮传》:“金坛陷,贼屠其城,天受知宁城不守,则尽出城中兵民数万令各逃生。”《清史・稿姚易修传》:“盗大至,欲屠其里,梦豸曰:‘不可以我故,危一乡也。’”从这些描述看,可以明确无误地知道攻城之后的屠城,所杀对象就是民众。这样的屠杀,与作战之时战斗员之间的相互杀戮

不同。综合第(一)、

(二)两点,就是古代史书中所谓屠城的基本含义。古史书中所用“屠城”一词,基本上都是这个含

义。

(三)屠杀民众,有多种情况,或是“男子十五岁以上”尽杀之,如《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或是“无遗类尽坑之”,如《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或是杀得全城“男女几无孑遗”,如《清史稿・霍隆武传》:“贼破内城,屠戮尤惨,男妇几无孑遗。”或是尽屠城中士民,如《清史稿・太宗本纪》:“阿敏、硕托闻之恐,遂杀降官白养粹等,尽屠城中士民。”或是屠戮殆尽,如《清史稿・方显传》:“四川自明末兵燹,屠戮殆尽。”或是“余皆屠杀”,如《清史稿・文瑞传》:“日方午,东门破,进满城,终夕巷战,旗兵死者二千余人,余皆屠杀。”(四)屠杀民众十分残忍狠毒,“如屠六畜然”。《汉书・高帝纪》记高祖与沛父老曰:“今屠沛,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师古曰:“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所以屠城之杀害人民,是极其残忍的,所以又称为“虐杀”,场面极其血腥。(五)被杀人数,动辄数万人以上。如《三国志・魏书》卷10注引《曹瞒传》:“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

不流。”《清史稿・程葆传》:“贼再攻州,抵拒经月,省兵竟无

援救,城陷,屠民数万。”《清史稿・属国传》一:“命贝勒阿敏等率师征朝鲜。渡鸭绿江,败文龙兵于铁山,遁还皮岛。遂克义州、定州及汉山城,屠其军民数万。”另据清人仇巨川《羊城古钞》,尚可喜、耿继茂在顺治七年(1650)率清兵攻克广州后,因为围攻的时间长达10个月,故在城破之后纵兵屠城,死者70万人。虽然数字可能不太属实,但屠杀数万人则毫无可疑。

(六)杀人之后,往往抢劫掠夺财物,焚烧房屋,使全城成为废墟。《史记・晋世家》:“齐师败走,晋追,遂围临 ,尽烧屠其郭中。”《史记・田儋列传》:“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清史稿・黄为锦传》:“贼攻城时,多死伤,恨甚,城陷,屠之,焚屋舍几尽。”《清史稿・太宗本纪》:“阿敏、硕托尽屠城中士民,收其金币。”《清史稿・阿敏传》:“阿敏尽杀明将吏降者,屠城民,收其金帛。”又明告众兵曰:‘我既来此,岂能令尔等不饱欲而归?’略榛子镇,尽掠其财物,又驱降人分给八家为奴。明兵围滦州三昼夜,拥兵不亲援,屠永平、迁安官民,悉载财帛牲畜以归。”《后汉书・公孙述传》:“兵所屠灭,城邑丘墟。”

(七)屠城大杀民众的结果,往往是交尸盈原,裸民满野。《三国志・魏书》卷6载审配献书于(袁)谭曰:“放兵钞拨,屠城杀吏,交尸盈原,裸民满野。”或是“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如《三国志・魏书》卷10注引《曹瞒传》云:“太祖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清史稿・方显传》说:“四川自明末兵燹,屠戮殆尽。”大范围的屠杀民众,结果造成大片地区成为无人区,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罕见,明末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根据以上的归纳,可以了解古代史书所说的屠城的大致情况。史书在记载屠城事件时,不会一一说明各次屠城的具体情况,但根据见于各书的分散记录,就可以综合成古代战争中的屠城场面。因此根据这些资料进行一番归纳,使我们对于古代战争中的屠城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对于研究屠城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三、屠城是古代战争中的普遍现象

我们说屠城在古代战争中是普遍的现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这种屠城是在历史上的各阶段普遍存在着,这是纵向的普遍;二是指这种屠城是一种普遍行为,无论何种军队都不会与屠城无涉,这是横向的普遍。要说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仔细地读一读二十五史以及更多的史书就可以确认之。这里仅列举部分史书所载屠城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一)《史记》和《汉书》中的屠城

刘邦:(1)屠武关。见《史记・秦始皇本纪》。(2)屠咸阳。见《汉书・陈胜项籍传》。(3)与项羽一齐屠城阳。见《史记・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汉书・陈

胜项籍传》。(4)欲屠鲁。见《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高帝纪》。(5)欲屠沛。见《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项羽:(1)屠咸阳。见《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天官书》、《萧相国世家》、《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汉书》的《高帝纪》、《天文志》、《陈胜项籍

64・ 南都学坛 2008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