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本案例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作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活动频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还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的地理事例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质构造判断地形地貌的形成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事例中感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一: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作用)课件展示图片。
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3.不均匀。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性: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地表形态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
3.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成因进行判断;③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激趣设悬诗句引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是我国众多山脉中的一座,昆仑山脉。
Google Earth展示昆仑山位置,出示昆仑山景观图。
问:大自然是如何鬼斧神工的造就出如此壮美之山河呢?引出本节课主题。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分钟新课讲解复习地壳内部圈层结构,提出问题:Q1:莫霍面之上是哪一层?Q2:如果地壳受到一对水平挤压力,地壳会如何变化?请大家用书在桌面上试一试。
地壳向上拱起形成山脉,昆仑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Q3:如果地壳受到反方向一对张力,会有什么结果呢?回答问题用书模拟地壳运动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多媒体2分钟出示昆仑山四幅景观图Q4:判断哪些主要由挤压力造成的,哪些主要由张力造成的?我们把地壳的这种变化称为地壳运动。
板书: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很复杂,除地壳水平运动外,还存在垂直运动。
出示断层的卫片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学案中活动一表格说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山脉或裂谷,造成地表起伏建立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联系,练习逻辑推理能力完成目标①多媒体学案5分钟找找哪些是挤压力造成的?哪些是张力造成的?A BC D再像黄山迎客松似的长了一颗小树。
慢慢的大块岩石变小了,小的形成了碎屑物。
这个过程就是风化。
指在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地表或岩石在原地破碎形成松散碎屑物的过程。
这些碎屑物就是风化产物。
板书:风化情境设置:分别从流经卡尔达西火山的克里雅河源头、中游地区、出山口附近照了三张照片,出山口附近的普鲁发现了来自卡尔达西的岩浆岩小颗粒。
它是如何从大块岩石变小,又是经历了哪些过程才能到达普鲁的?请大家读资料,完成学生活动三。
问题链引导:大块岩石和小块岩石哪个运输方便啊?它是怎么变小的?它怎么到达普鲁的?为什么在普鲁停下来了?板书: 侵蚀、搬运、堆积。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水力等。
2.掌握地形的分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以及各种地形的特点。
3.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如河流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作用等。
4.学会使用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分析地表形态,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现实中的地表形态案例,使学生掌握从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特点等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时,结合现实案例,如河流侵蚀、地震等地貌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特点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特点及成因。
2.教学活动: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分析其地表形态特点。
b.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地表形态成因的认识。
c.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地域差异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概念,熟记地貌五大类型;2、充分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营力、外营力的作用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3、读图理解并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营力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1、理解内营力外营力的各自作用过程,两者关系2、读图理解地球圈层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读图、对比联想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复习旧识】在本册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的内容,现在我来考核大家一下,看大家对知识掌握的怎样。
(师)我们第一张主要学习了什么?(生)行星地球(师)对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那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大气。
(问)第三章,我们把视野范围缩小,来研究了一下地球高空环境,大气的运动状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球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
那第三章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水。
(问)对,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没有水的存在,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在这一章,我给大家介绍了水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那有没有那位同学能总结出这四章的知识安排有什么规律呢?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在学习这四章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范围在不断缩小。
先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再到地球的高空大气,接而了解了地球上的水体运动,今天我们又要继续学习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地表形态。
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绪论的内容就介绍了什么是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也可以称作地形或地貌。
不知道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有过坐长途火车的经历。
如果坐火车从北往南走的话,一路上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⑩堂教学作奶f教学参考572021 年第 1 期•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江丰姚安琦(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一、 教材与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 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材主要讲述 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 壳物质循环。
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 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 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 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本节内容为学习本章之后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 的形成打下基础,同时也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
2. 学情分析本章内容较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旅行之中,但学生并不知道常见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
在学习 完前三章内容后,学生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 地理因子——大气和水,而这两个因素都是塑造地表 形态的主要动力。
本章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较 强,知识较为宏观,高一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接受能力较弱,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 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 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任务学习导人“北纬30°中国行”路程,建立 学习背景;对内力和外力及其表现进行探究,了解旅 行中典型的地质地貌。
2.综合思维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 岩石转化的过程;以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探究地理 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 事物,深刻了解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地理实践力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 应用;运用知识解释现实中所见的景观,提高地理知 识的应用能力;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构建整个岩 石圈的循环过程。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结合实例,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画出简单的岩石循环示意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难点: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章节-第四章68页——地表形态的塑造老师现在对遵义还不是很熟,想周末去爬山,同学们可以给我介绍遵义有哪些出名山吗?生:金鼎山、凤凰山,,,,,(学生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师:除了有这些名山,我们的周围也是山,但是我们基本生活在相对较平缓的地区,山和平缓的地区就存在起伏,我们就把这种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起伏形态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山,有低地?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形成了这样的地貌?阅读大标题下的文字得出基本答案。
生:内力和外力。
我们就把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合称为地质作用。
师:(用气球或者抹布演示内力和外力)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内力和外力是如何作用于地表,形成了多种多样地表形态。
进入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及案例一,勾画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基本的表现形式。
(2 min)(讲解法)阅读案例判断是那种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学习目标】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综合思维,理解任何一种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加强区域认知,结合综合思维,站在人地协调观的立场,看待地表形态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和拥抱自然。
【重点难点】1.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材案例导入: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位置原为古地中海,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开始隆起,若每年平均抬升速度一直为0.05cm/年(即0.0005m/年),而且都是从古地中海最深处-5000m处开始抬升,计算现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应为多少米?计算过程:(换算单位:米)。
40000000×0.0005-5000=15000(米)然而现在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处的珠峰高度为8844.43m,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说明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走进今天的课堂。
课前预习:1、外力作用有哪些?2、侵蚀地貌有哪些?堆积地貌有哪些?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教材讲解:1、基本概念: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合作探究:(探究前,请三位同学选取课前的站点依次讲述各站点的地貌和材料,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
)丝路·寻美(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可以再分工合作) (1)小组核对导学案预习内容,突破疑点、难点。
(2)各小组组长选取讨论站点,结合站点所在位置、景观图片,探究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第一站:黄土高原区(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黄土高原位置图、我国气候类型图)材料一:黄土高原上的土壤成分与当地基岩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由粉砂质沉积物组成,干燥时较坚实,遇水则容易分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分享,提高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树立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增强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实践操作:学生利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如地形起伏、坡度、流域划分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表形态中的应用。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Fra bibliotek,增强学习体验。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4.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安排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地表形态,如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
-鼓励学生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实践反思,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冰力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沉积等。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
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
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沙漠 B.沼泽C.海洋 D.苔原例三 2007四川卷图13 所示为风力浸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图12 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地。
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状奖感,从旅行娥观观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
(4 分)答案③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例四 2007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定下列叙述正确是A.①处的地表形状要紧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状要紧是由倒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例五 2007海南卷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A. 火成岩1为喷出岩B. 火成岩2为喷出岩C. 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D. 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例六 2007江苏卷右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
读图回答1 一2 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专门形状的形成缘故是A.风力腐蚀作用 B.岩浆作用C.流水腐蚀作用 D.变质作用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
这种山景属于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例七 20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腐蚀作用、人类活动D.腐蚀作用、外力搬运例八 2007上海卷不同的岩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样是A.侵人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A B C D例九2007上海卷 2007 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邻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
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赶忙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景点,以防(灾难)侵袭。
印度洋(1分)太平洋(1分)海啸(1分)四、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质灾难中,要紧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觉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专门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动,仿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4题。
2、造成这种地貌的要紧外力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腐蚀C、风力沉积D、流水腐蚀3、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腐蚀。
B、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腐蚀。
C、C、花岗岩和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腐蚀D、D、依照材料无法判定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蘑菇石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6、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腐蚀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腐蚀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腐蚀7、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峻缺损的要紧自然因素是()A、流水腐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8、下列平原中,要紧由腐蚀作用形成的是()A、东欧平原B、严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9、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B、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C、10、下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形,请指出哪一幅是流淌沙丘构造图()11、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要紧发生在()A、河流冲积扇B、黄土沉积C、海岸沙滩D、冰川沉积12、下列地质名称,按形成时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变质岩②岩浆③岩浆岩④沉积岩⑤沉积物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②③⑤④①D、③①②④⑤(二)综合题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要紧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缘故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A ;B ;C ;D 。
(2)D和E均属于(岩),其中E又称为。
(3)C通过作用转化为D;B通过作用转化为C。
(4)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五、能力提高1、考题1(2005年广东地理卷)下列地势中,要紧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三角洲平原B、大陆架C、黄土高原D、沙丘2、考题2(2005年上海地理卷)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花岗岩、玄武岩B、石灰岩、砂岩B、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3、考题3(2005年广东地理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潮湿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A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要紧分布在地区。
(3)(3)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裂的成因要紧是。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要紧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淌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依照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要紧表现形式有。
(5)假如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