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学案

合集下载

小石城山记导学案

小石城山记导学案

第一课小石城山记导学案一、基础积淀:梳理语篇(一)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含义。

(1)自西山道口径①北②,逾黄茅岭而下③(①副词,___________。

②名词作动词,_______③名词作动词,_______)(2)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名词作状语,_____)(3)其一少①北②而东③(①副词,___ ②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③名词作动词,_________)(4)有积石横当其垠(名词, _______ )(5)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古今异义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6)其旁出堡坞(名词,_____)(7)窥之正黑(形容词,_____)(8)洞①然②有水声(①象声词,_____________。

②用在词尾,___________)(9)良久乃已(动词,___________)(10)环①之可上②(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②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11)无土壤而生嘉①树美箭②(①形容词,_______。

②名词,______________)(12)益奇而坚(形容词, _____ )(13)其疏数①偃②仰(①形容词, _______ ②动词,________)(14)类智者所施设也(动词, _____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土断而川分。

(被动句。

无标志被动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句。

“以”为状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含义。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动词,_____)(2)愈①以为诚②有(①副词,_____。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想:《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

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

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学会对比分析,将《小石城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小石城山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石城山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2. 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句式,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2)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想象与联想:(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写一篇关于石城山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想象与联想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和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 学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学案(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少.北而东少:稍微B.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北面C.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者D.是二者,余未信.之信:相信解析:选B 北:向北走。

2.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睥睨”,城上短墙,又称女儿墙。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狄,北方部族为夷,后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本文指永州。

解析:选D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益奇而.坚②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③良久乃.已④家祭无忘告乃.翁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选D 而: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却。

乃:③才,副词;④你,代词。

4.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投以小石(状语后置)B.其响之激越 (定语后置)C.是二者,余未信之 (宾语前置)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宾语前置)解析:选C C项为正常语序。

翻译为: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特征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文。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课后作业:(1)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第1课小石城山记导学案(学生版)【预习路线图】1、先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将重点字词的注音查好并标到课文上。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反复诵读,完成合作探究题目。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2、找出含有“而”、“是”等字的语句,辨别它们的意义与用法;3、根据语法知识和上下文,准确翻译“出”、“为”、“伎”的词义;抓住关键词,辨别判断句式;4、找出叙议结合的语句,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5、激情投入,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自主学习·成长自我们-----自学案(一)作者与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

二十一岁中进士。

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

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教案:《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石城山记》,了解小石城山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内容,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
2.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小石城山记》课文;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石城山的风景照片和历史文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小石城山的美丽风景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询问学生对小石城山的了解和想法,激发学生对这座山的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介绍课文《小石城山记》的背景和内容,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关于小石城山的一篇文章。

第二步,阅读课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小石城山记》的艺术特色;(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描绘和哲理;(3)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深奥的哲理的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难点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难点问题;(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详细讲解文中的描绘和哲理。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文中的精美描绘和深刻哲理;(2)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感受作者笔下小石城山的独特之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小石城山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山——小石城山。

这座山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的吧!2、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就是其中之一。

(2)创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他在游览小石城山时,被其奇特的景观所吸引,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小石城山记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著有《河东先生集》。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X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栋梁。

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1 jiaoxuela 、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

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书写对联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答疑。

5. 实践操作:(1)让学生书写对联,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书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联书写、小作文和读后感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课-小石城山记-学案-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课-小石城山记-学案-Word版含解析

涟漪,缓缓地隐退。仿佛中,你就是那江边的蓑笠翁啊,江天雪景,逸 清高远,虽有向往自在悠闲的盎然情趣,更有被贬远荒、壮志未酬的 幽愤。仿佛中,我看见你的萧瑟的背影,披蓑戴笠,手持鱼竿,在唐朝 的那年冬天,雨雪凄迷的千山万径之外,垂钓着一江苍凉。而你的身 后,一场旷世的千年大雪,纷飞的断点中竟夹杂着如许萦乱繁多的悲 催与慨叹,也一并湮灭在历史的深处。
[ ]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不 过四十 丈,土 断 而
另一条稍向北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被 川 分,有 积 石横当其垠。
Error!
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其 上 为 睥睨、 梁之形,
Error!
它的上面形成垛墙望楼和栋梁形状, 其 旁 出 堡坞,有 若 门 焉。
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 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 赏读:孔子说:“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 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作者视窗 仰望柳宗元 透过历史与时间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我仰望着你!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你那身处逆境且悲天悯人的情怀,你那 明亮而又凝重的一生;无论是愚溪之畔的凄神寒骨,憔悴幽邃,还是西 山之麓你空谷长啸,沉吟踯躅;无论是对底层民众生存艰辛,感慨万千; 还是对险恶朝廷的勾心斗角,义愤填膺……都让我不止一次的颤动不 已,颤动我的这颗柔软的心啊。 那一行行如鲜花般的文字,如裂帛一般,一声绝响,穿行一个个 朝代,伴随着平平仄仄的风,抑扬顿挫的云,起承转合的雾,从一千年 前的潇水之上掠过,吹开片片雨雾,穿时越空,直掠上心头,撼起圈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导学案(高二1-19班)1、《小石城山记》【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记”的特点;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

【知识链接】“记”是古代的文体,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曾学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一、课前检测1、作者和背景▲柳宗元,字子厚、世人称他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其作品收集在《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位分别是:2、解题《小石城山记》是诗人柳宗元被贬(地名)时游行而作,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被贬于此担任司马。

是最后一篇。

3、字音少( ) 垠()窥()视睥()睨()梁欐()堡坞()疏数( ) 偃( )仰更( )千百年傥(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表关系)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表关系)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表关系)川分(1),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2),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表关系)生嘉树美箭.(),益奇而.(表关系)坚。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石城山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章特点。

(2)学生齐读《小石城山记》,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疏通文意,理解词语。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4. 欣赏与借鉴:(1)学生分析《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如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

(2)学生结合自身写作实践,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3. 结合《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学习态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表现,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4.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文修改,评估学生对《小石城山记》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小石城山记》为例,讲解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理解作者对小石城山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2. 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和描绘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城山记》,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交流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5.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欣赏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所学的方法进行描绘和赞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幅自然景观,分享到班级群;3. 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小石城山”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给出具体指导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理解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的感慨。

学习过程:一、自学(一)基础积累1、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河东人,世称。

与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也称为。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

散文成就高,为“”之一。

作品风格清峻自然。

山水游记代表作是。

本篇通过小石城山的石块、山形和如同这一特点的描写,引出关于的议论。

在为小石城山怀伎不售而大发不平之鸣的同时,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给划线词语注音:逾垠睥睨堡坞.疏数偃仰夷狄更傥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一少.北而东()(2)有积是石横当其垠.()(3)环.之可上()(4)其疏数偃.仰()(5)自西山道口径北.()(6)其一西.出()(7)其响.之激越()(8)良久乃已.()(9)类.智者所施设也()(10)愈以为诚.有()4、选出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当中一州) B.而列是夷狄..(荒凉僻远处)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之有无久矣(天帝)..(美竹) D.吾疑造物者5、翻译。

(1)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二)合作探究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二、课堂展示学习成果三、拓展训练(一)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15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是:代词,这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行走舒缓的样子C.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名词,梦境3.这篇文章取名为“始得西山宴游记”,标题中“始得”的意思是什么?就作者被贬永州来看,用“始得”一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二)阅读《石渠记》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19分)石渠记柳宗元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①。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②。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③。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④,既酾而盈⑤。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⑥。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释]①鲜:苔藓:②儵(tiáo)鱼:白条鱼。

③庥:同“休”,休息。

④崇:积聚。

⑤酾(shī):疏通。

⑥蠲(juān):清除、疏通。

4.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民桥.其上()(2)其长可.十许步()(3)其听.始远()(4)书之其阳.()5.下列各组加点虚词在短语中的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3分)有泉幽幽然.可列坐而庥焉. 然.卒入于渴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 渠之.广 逾石而.往 视之.既静 列坐而.庥焉 6.翻译。

(6分)(1)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通观全文,在下面的空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分)本文按照找到石渠、__________、清理石渠、___________的思路缓缓写来,文中石渠已深深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记。

例如“___________”一句,看似为石渠的遭遇而惋惜,其实又何尝不是隐含着作者的身世际遇。

四、归纳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1、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

2、把主观感受融入景物中,物我相融。

3、善用象征手法。

4、字凝句炼,简洁明快,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B .D .《小石城山记》学案答案一、(一)1、子厚,柳河东,柳柳州,韩柳,唐宋八大家,“永州八记”山上竹树智者有意安排造物主有无贤者遭弃的郁愤3、(1)稍微(2)边、界(3)盘旋攀登(4)倒卧,俯(5)名词作动词,向北走(6)名词作状语,向西(7)回声(8)停止,消逝(9)好像(10)确实4、A(中州:中原。

)5、(1)拿小石头扔下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回声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2)天帝或者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大概确实是没有天帝的吧?(二)1、表现在四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美竹;四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

心情: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地抒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2、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3、没有。

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4、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三、1.(1)每天与我的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2)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被我拥有、欣赏了。

2.D(这里的“梦”是动词,做梦。

)3.初识,初游。

用“始得”一词,突出了作者“得而宴游”的惊喜之意。

4.(1)架桥(2)大约(3)声音(4)渠的北面5.D6.(1)石渠的宽度,有的一尺光景,有的几尺。

(2)石渠的美景到这里方才完毕。

7.观赏石渠记述石渠惜其未始有传焉者附《小石城山记》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朝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走过去寻找,却没有遇见什么风景;另一条稍为偏北而向东延伸,走不到四十丈远,路就被一条河流隔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档在路的旁边。

石山顶部的形状像城墙和房屋的栋梁,旁边凸出的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往洞里看去,一片漆黑。

拿小石头扔下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回声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石山有小道,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能望得很远。

石山上没有泥土,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得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智者精心安排的。

唉!我怀疑天帝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等到看见这一切,更相信天帝是确实有的了。

但又奇怪他为什么不把这座小石城山布置到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去,而把它放在荒凉僻远的夷狄之地,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真是费力而毫无用处。

天帝或者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大概确实是没有天帝的吧?有人说:“这是用来安慰那些蒙受屈辱被贬到此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个地方的灵气没能造就出伟人,而独独聚集成如此优美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每天与我的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做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石渠记》译文:从袁家渴向西南行走,不到上百步,遇到一个石渠,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

石渠中有细微的泉水,流的声响忽大忽小。

渠的宽度有时一尺光景,有时几尺,它的长度大约十多步。

渠水到达一个大石块,从大石块下面流出。

越过石块向前,有一石洼,昌蒲覆盖在石洼上面,苔藓环绕四周。

泉水又转弯西行,向旁边隐没在岩石下面,向北流落入小潭里。

水潭的面积小于一百尺,潭水既清又深,里面有不少的白条鱼。

泉水又向北迂回曲行。

看上去像没有尽头,但最终流入了袁家渴。

渠畔都是诡异的岩石、古怪的树木、奇特的花草、秀美的修竹,可以成行地坐着在那里休息。

风摇动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声音在山谷里响动。

看看那些树木、花草、竹子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它们被吹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又开始在远处回响。

我跟随永州刺史遇到这石渠,除去遮蔽泉水的杂草和腐木,又凿土石来疏通泉水,杂草腐木既已积聚起来烧掉,泉流既已疏通,水就充满了。

可惜这泉水还没有讲起它的人,所以完备地记下它的景物,传给那些爱好山水的人。

把这篇记写在渠北面的石头上,使后来热心山水的人士容易找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日,疏通渠水到达大石块。

十月十九日,越过大石块遇到石洼及水潭。

石渠的美景到这里方才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