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及鉴别诊断优秀课件
颈部淋巴结PPT课件
![颈部淋巴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ae5a5dcc22bcd127ff0c13.png)
-
46
灰阶时表现为正 常的异常淋巴结, 灰阶显像时提示 为无异常。彩色 多普勒显像时呈 现为异常的周边 血管分布。
-
47
来源于淋巴瘤的转移淋巴结周边血管分布情况的彩色多普 勒超声显像
-
48
原发于肺癌的转移淋巴结混合型血管分布情况的彩色多普 勒显像
-
49
来源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的混合型和弥漫性血管分 布的彩色多普勒显像
我们已经认识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 结呈高回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 的高回声性质组织学上来源于其内的砂粒体。 正相反,其它恶性淋巴结,结核性淋巴结和 正常的淋巴结与邻近的肌肉回声相比常呈低 回声。例外的是淋巴瘤源性的转移淋巴结表 现内部可呈网状。
-
31
来源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圆形的呈高回声的转移淋巴结
-
34
来源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囊性变(箭头头所指)合 并钙化
-
35
淋巴结内的坏死
当淋巴结内的瘤细胞增殖速度超过其自身血供能 力即血供不足时,瘤体内便会继发坏死。恶性淋 巴结内的坏死在早期时的声像图表现类似囊性变 或出现与凝固性坏死回声相同的区域。凝固性坏 死很少见,但可发生于炎症反应性和恶性淋巴结 内。超声检查是一种诊断淋巴结内坏死的有效手 段。然而,在一项超声,CT,MRI诊断颈部淋巴 结内坏死的对比研究中,CT和MRI较超声更为敏 感(敏感性分别为91%,93%和77%),但它们在 特异性中无显著差异。
-
36
声像图上囊性变表现为低回声区和主要被认为是由与 水等密度的液性物质充填的囊腔。囊性变特征性地发
生于鳞状细胞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中。在 一项由Kessler等人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通过超声检 查评估淋巴结疾病情况时,2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中有14位被证实颈部淋巴结发生了囊性变,而43名非 甲状腺乳头状癌对照组患者中未发现有颈部淋巴结的 囊性变。
颈部淋巴结ppt课件
![颈部淋巴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a0cd1a67ec102de3bd8929.png)
颈侧及胸壁淋巴结,腋 下淋巴结,纵膈淋巴结 胸导管。
为全身淋巴汇流最后集中 处,注入血循环。
分析上表可得出如下淋巴引流方向
耳后淋巴结 腮腺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
2
3
颈内 静脉
4
咽后淋巴结
6
7
血液 10
5 9
颏下淋巴结
喉、气管食管 淋巴结
副神经及 枕后三角
8
1
枕淋 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 颈淋巴引流自上而下,通常一站一站淋巴结循序 流向颈根部,在双侧锁骨上窝颈内静脉与锁骨下 静脉交角处进入血循环。肿瘤转移时表现为循序 淋巴结肿大,如口腔癌先出现上颈深淋巴结肿大, 以后至中颈,至下颈。熟记这些淋巴结的部位及 引流区域,淋巴流的来源及去向,有利于判断肿 瘤淋巴结转移方向,有利于对患者的检查治疗。 • 在特殊情况时也可有跳跃转移,如鼻咽癌没有上 颈部淋巴结肿大,但下颈或锁骨上却有淋巴结转 移。原因可能有淋巴结解剖上的变异或淋巴引流 动力上的因素。
三、颈淋巴结临床分区
Ⅰ区:包括刻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Ⅱ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 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 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乳肌后缘。 Ⅲ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 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 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 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 经淋巴结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 方肌前缘,前界为胸乳肌后缘,下界为 锁骨。 Ⅵ区: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 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 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两
• 颈深淋巴结全部位于颈深筋膜深层 即椎前筋膜表面。椎前筋膜下无淋 巴结。颈部淋巴结分布的后界在斜 方肌前缘,因此颈清扫术以斜方肌 前缘为手术后界。 • 为叙述方便,将颈深淋巴结分为十 组。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讲课PPT课件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468a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7.png)
手术适应症:肿瘤较大、压迫症状明显、恶性程度较高 手术方式: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等 手术效果:切除肿瘤、缓解压迫症状、延长生存期 并发症: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放疗:通过放射线杀死癌细胞,通常在手术前后使用 化疗: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常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 放疗和化疗的优缺点比较 放疗和化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和病理学检查(如淋 巴结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综合判断是否为颈部淋巴结 转移癌。
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需要与颈部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颈部淋巴结炎、淋巴瘤等。
PART THREE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颈部淋巴结检查,及早发现转移癌迹象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积极治疗:一旦确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颈部淋巴结转移 癌的预防和护理 知识普及
建议患者在术后定期进行复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淋巴结转移较多等,应加强 随访力度,提高警惕性。
汇报人:
早期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重要性 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康复期的生活习惯和预防措施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原发肿瘤的部位、淋巴结转移的程度、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
术后随访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预后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提高 治疗效果。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ppt课件全篇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ppt课件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f0e9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7.png)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口咽癌淋巴结转移
口咽癌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①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 Ⅱa 区为 11 mm) ; ②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 ③同一区域内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呈簇状聚集且最小 径≥8 mm; ④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合) ; ⑤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4mm , 如转移咽后淋巴结与原发灶任何一层面均无法区分者归为原发灶。
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发生,常见于Ⅲ、Ⅳ区,尤其可发生气管食管沟及上纵隔淋巴结移,而头颈部其他原发肿瘤很少转移至此。
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声门上区淋巴回流丰富,声门上型喉癌易有颈淋巴结转移,齐金星等对117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析, Ⅱ 区淋巴结内癌转移者112例(81.8%), Ⅲ 区68例(49.6%), Ⅳ区24例(17.5%), Ⅵ区3例(2.2%), Ⅴ区1例(0.7%), Ⅰ区1例(0.7%)。有 Ⅵ、Ⅴ 、Ⅰ 和Ⅳ 区淋巴结内癌转移的病例均同时有Ⅱ 区或 Ⅲ区淋巴结内癌转移。
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
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沿颈外静脉排列。 颈外侧深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沿颈内动、静脉和颈总动脉排列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位于乳突尖至肩胛舌骨肌横过颈动脉的水平处 前组(颈内静脉前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 外侧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沿颈内内静脉外侧分布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沿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周围排列 前组:沿颈内静脉配布 外侧组(颈横淋巴结):沿颈横血管及其分支排列 咽后淋巴结:位于咽后间隙内。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和鉴别诊疗课件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和鉴别诊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520a0be518964bcf847cf3.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https://img.taocdn.com/s3/m/1e4887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5.png)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于各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癌、喉癌等。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CT表现形态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一个或多个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为多发性。
转移灶通常位于肿瘤原发病灶的引流区域,多数位于颈部的区域淋巴结中央。
肿大的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多为浅表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易与炎性淋巴结肿大鉴别。
CT值表现一般来说转移灶的CT值低于炎性淋巴结。
常见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值在10 HU以下,而炎性淋巴结的CT值通常在20 HU以上。
引流血管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中,可见转移瘤周围的淋巴管道扩张,并呈现出分叶状形态,这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重要CT表现。
弥漫性浸润表现颈部淋巴结扩散性浸润时,CT图像中可见颈部皮下脂肪层变薄或消失,颈部的筋膜被影响,具有明显弥漫的浸润表现。
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主要包括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
良性淋巴结增生良性淋巴结增生是指淋巴结过度增生所形成的淋巴瘤形态。
良性淋巴结增生在CT图像中,淋巴结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肿大度不如颈部淋巴结转移严重。
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炎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常见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CT图像中受影响的淋巴结通常钙化不明显。
炎性淋巴结的表现形态不规则,质地较软,淋巴结可与周围组织粘连,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颈部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CT检查是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主要为形态不规则、CT值低以及周围淋巴管分叶状增宽。
而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则比淋巴结转移在CT图像中表现要轻微。
了解这些表现特点,能更好地进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剖析63页PPT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剖析6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aceec47cd184254a353580.png)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剖析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但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能出现逆向转移、越站转移,表现为 对侧颈或全颈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及鉴别诊 断优秀课件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侧是否有转移的淋巴结。
8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CT诊断指标主要根据: 大小和形态
强化特征
钙化 包膜外侵犯
9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19
——李静,石木兰,王爽.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角蛋白、 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之淋巴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同时肿 瘤压迫或侵犯淋巴门供应血管,导致淋巴结的双重循环 均被阻断时,可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中央坏死。在显微镜 下有3 层结构:最外层为纤维包膜和肿瘤细胞;中间为均 质的、液化坏死的肿瘤细胞;最内层为坏死、但仍保留 细胞结构的肿瘤细胞。
14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性,除常见于II、III、 IV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 移的特征性部位。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性,常见于III、IV 区,尤其发生气管食管旁沟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如果是甲状腺峡部癌,可出现双侧LNM。
15
10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11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20
总结
1. 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增强后呈血管样强化,淋巴 结内呈颗粒样及斑片状钙化,而淋巴结呈囊性变及 囊壁内结节,壁结节呈血管样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 癌的特征性改变。
2. 淋巴结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可见于鳞癌转移和 恶性淋巴瘤,大于5CM实质性肿块,密度较均匀或 只有局限小低密度灶,多考虑为淋巴瘤,而鳞癌淋 巴结转移大于3CM时,通常会出现较大的中央低密 度区。且易出现包膜外侵犯。
3
正常淋巴结血供解剖
供应淋巴结的小动脉从淋巴结门进入淋巴结区,部分 分支直接进入髓质淋巴窦,部分分支循小梁入皮质, 到达淋巴小结时则分支成毛细血管,之后在胸腺依赖 区汇合成血管后微静脉,最后与动脉并行成为小静脉, 出淋巴结门。所以淋巴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 器官,当肿瘤侵犯时产生一系列血管形态学变化。
颈部淋巴结分区
2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颈部淋巴结分区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16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17
鳞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
密度区(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 瘤坏死、角蛋白、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 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多为双侧,部
分同时伴有Ⅴ区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 结转移的囊性变,伴有壁结节,壁结节血管样强化, 单侧多见,少有Ⅴ区淋巴结肿大。
18
4
5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特点
6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 层厚/间隔5MM,连续扫描
7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性,术后病理阳性)。 CT能显示淋巴结有否包膜外侵犯。 CT能发现比触诊更多的淋巴结。并能发现对
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受累表现为双侧多组多个淋巴结肿大,增强表 现多种多样:(1)最常见表现为密度与肌肉相仿、质地均匀的 肿大淋巴结。(2)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并非鳞癌转移淋巴结 特有,见于37.5%的恶性淋巴瘤;强化的边缘可光整、规则,呈 均匀厚度的薄环状,也可表现为边缘不光整,与鳞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3)薄环状强化、中央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考虑为包膜 强化所致,在淋巴瘤中出现率为26.8%,在鳞癌转移淋巴结中少 见,仅为1.5%。(4)发现颈部大肿物,密度近等于肌肉,其内 仅有小的低密度区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5)恶性 淋巴瘤可有包膜外侵犯,较鳞癌转移淋巴结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