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律_的词汇化_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本文概述《词汇化与语法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言演变中的两个重要现象:词汇化和语法化。
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的自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词汇化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元素如何通过组合和重新分析形成新的词汇项,而语法化则关注语言中的语法元素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包括词类转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它们在语言演变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展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具体过程,包括词汇项的形成、词义的演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我们还将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视角,同时也为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词汇化现象分析词汇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中原本独立的词或词组在某些情况下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词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库,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汇化现象的产生通常与语言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人们为了表达更为复杂或特定的概念,往往会将一些常用的词组或短语固定下来,形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
这种固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语义的泛化或特指化,使得新的词汇单位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或表达更为精确的概念。
词汇化现象在语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词汇化使得语言更加简洁、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复杂的交流需求。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为语言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然而,词汇化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词汇化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增加,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基于语料库的“一准”词汇化和语法化考探
“ 副】 【 必定, 准定。例 : 这次试验 ~ 能成功” 。
聱 。在 现代汉语 中 ,一 准 ” ” “ 只有一 个释 义 “ 定 , 必 准定 ” , 在《 现代汉语 规 范词 典 》 中对 于 “ 准 ” 一 的释 义 只有 一 个
义项 :
(94 介绍说 , 法化 通 常指 语 言 中意 义实 在 的词 转 化 19 ) 语 为无实 在意 义 、 表语法 功能 的成分这 样一 种过程 或现 象 ,
胡 倩
( 门大学 人 文学 院中文 系 ,福建 厦 门 厦 摘 3 10 ) 605
要 : 准” 一 最初 是松 散 的定 中短语 , 当其 高频连 用发 生词 汇化 演 变为 名词 。“ 准” 一 的词 汇化
发 生在 魏晋 南北 朝 , 法化发 生在 元代 , 汇化 只是 为 语法化提 供 了一 个过 渡 ,“ 准” 一步发 语 词 一 进
准] 焉。
汇化 , ‘ 如 三代 ’ 特指 夏 、 、 商 周三 代 ;三 王 ’ 指夏 禹 、 ‘ 特 商 汤和 周 文 王 ; 五 色 ’ 指 青 、 、 、 、 等 等 ” 。 ‘ 特 赤 黄 白 黑 ¨J
对于 这类 词语 的词 汇 化 和语 法 化 , 比较 多 的研 究 , 有 特
3 完全 按照 或遵 循 。《 书 ・ 货 志》 高祖 延 兴三 . 魏 食 : 年秋 七 月 , 立严 制 , [ 准 ] 式 , 更 令 一 前 违者 罪各 有 差 , 有 司不检 察 与 同罪。《 旧唐 书 ・ 高宗 纪 下 》 壬 寅 , : 天后 上 意 见十 二 条 , 王公 百僚 皆 习《 请 老子 》 每 岁明 经 [ 准 ] , 一
词汇化与语法化[1]
要是受Talmy上述假说的影响。他通过跨语言对比发现,不同的语言对某一特定的运动事件
类型所进行的词汇化方式不同,认为据此可以将语言分为具有普遍类型学意义的两种分类:
卫星框架的语言和动词框架的语言。卫星框架的语言包括英语(不包括罗曼语在内的大多数
秀芳、张谊生、徐时仪、陆丙甫、陈昌来、戴耀晶先生,一并致以诚挚谢意。错疏之处概由笔者负责。库最好理解为总藏( inventory),它包含了所有能产与非能产、实义或非实义的形式。词库是
一个非能产、半能产、能产的连续体,相应地也是从词汇性到语法性的连续体。从共时看,
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存在一个斜坡(cline),合词汇性处于半能产与非能产之间,取决于组构
法性、词汇化尤其是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语言学界新近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
1.引言
词汇化(lexicalization)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语言
《当代语言学》第12卷2010年第1期53-61页,北京
词汇化与语法化*
刘红妮复旦大学
提要 词汇化和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关系是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和
难点。词汇化和语法化存在一定的中间区域,容易引起争议。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观点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对语法和语言演变等基本理论持有不同看法。本文从词汇性与语
要探讨词汇化与语法化,就不能不谈到与之密切相关的词汇性( lexicality)与语法性
_词汇化_和_语法化_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的语法成分可以从同一个实词歧变而来。(3)择一原则,这 法化的产物,比如开启一个新话题的话语标记‘好’。比如
条原则与并存原则成互补关系。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 ‘同学们听懂了吗?好,下面我们做练习。’‘好’的这种话语
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缩减到一、二种。(4)保特 标记用法是从其形容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2)词汇化和语法
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词汇化是造词过程, 指非词单位变成词的过程,包括短语成词(如:“好歹”是由
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 “好”和“歹”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和跨层结构成词(如:“然”
四是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五是词汇化 和“而”在古代汉语中连用时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最后
通过获得更多的语法功能和扩展其主导类别而变得更具语 象。”这种认识又把“语法化”过度泛化了。
法性。”
我们的理解是,词汇化和语法化是不同的过程,它们并
汇集各家意见,不难看出,语法化是指非语法单位变成 存于语言的发展史中,并且都对语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
语法单位的过程,包括实词的虚化(如实词变成虚词甚至词 作用。语法化的结果是增加语法单位的数量,词汇化的结果
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 语法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五) 词语的语
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 法化可以改变所在短语结构的韵律特征;(六) 一个词语虚
可以称之为‘语法化’。”
化为一个语法标记之后,其用法和使用范围还会受到它原
张谊生[9]认为“: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
能”。
极为罕见。
沈家煊[7]认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
词汇化研究综述
词汇化研究综述一、词汇化概述(一)词汇化概念词汇话的概念可以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阐释。
沈家煊(2004)认为,”从共时层面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指“用词来表达某个概念”;历时层面的词汇化,是在历时发展中,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变为词的过程,它包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词缀变为词,这是相对于“实词虚化”或“语法化”而言;另一种指词的组连(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变为词。
”[1](二)词汇化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词汇化有不同的类型。
从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汉语词汇化过程的三种类型:(1)是由短语发展而来,这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
在这类词汇化过程中,“其内部成员有的词汇化过程高,各方面都符合了词的标准,这是词中最典型的成员;而有的词汇化程度不太高,在有些方面符合词的标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还带有短语的特征,这是词中不太典型的成员。
”[2](2)是从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
句法结构中所包含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或消失,而这些汉语历史早期出现的虚化程度不等的各类语法性成分,都有可能与相关的词汇成分发生粘合从而变成词。
但是这类现象并为引起以往学者的注意。
(3)是本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的两个相邻单位变为一个词的跨层次结构词汇化。
这一类型的词汇化的对象主要是虚词,这一变化实质上是由一个非语言单位变为词汇单位。
杨亦鸣、余光武(2003)则认为语言中词的词汇化程度是不同的,他们赞同Packard(2000)提出的”根据词的成分是否保持其语义和语法信息的明晰性将词分为‘强词汇化’和‘弱词汇化’“[3]这一说法,同时,Packard(2000)指出”词汇化之所以是汉语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因为它是汉语构造新词的一个特别来源,还因为它可以解释词与其成分之间的变化本质和词的内部信息在总体上对于语法的可用性。
“[4]语言中的词与其成分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其词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据此Packard(2000)对词汇化进行了以下五种分类:”(1)是常规词汇化,(2)是隐喻词汇化,(3)是弱语义词汇化,(4)是弱语法词汇化,(5)是完全词汇化。
英语_类词缀_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2期总第23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T h e i r T e a c h i n g 2009,№2S e r i a l №239·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基金项目:本文中的例句和词例均来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A S .H o r n b y ,商务印书馆,1989)、《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和《当代英语新词语词典》(高永伟陆谷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邬菊艳,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词汇学;王文斌,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句法学收稿日期:2008-11-14(修改稿)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邬菊艳 王文斌(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英语“类词缀”语义虚化,构词具有能产性和定位性,是自由词素向纯词缀语法化演变过程中的不同变异形式构成的连续统。
本文通过阐释“类词缀”的三个关键方面:语法化、自由词素和纯词缀,分析其语义和构词特征;同时指出,部分自由词素因隐喻或转喻后自身语义虚化而逐渐演变成为“类词缀”,而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向组配短语和跨层邻接结构又分别因类比和重新分析而发生词汇化,促使某一成分被固定在前缀或后缀的位置上成为词缀化的根源。
隐喻、转喻和词汇化是英语“类词缀”的重要生成机制,而且它们往往共同推进词缀化进程。
关键词:类词缀;语法化;生成机制AC o g n i t i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E n g l i s h A f f i x o i d sW U J u -y a n ,W A N GW e n -b i n (N i n g b oU n i v e r s i t y ,N i n g b o 315211)A b s t r a c t :E n g l i s h a f f i x o i d s ,w h i c ha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f u n c t i o n a l m e a n i n g s ,f i x e dp o s i t i o n s a n ds t r o n gp o t e n t i a l o f a n a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i n w o r df o r -m a t i o n ,a r e a c o n t i n u u mo f v a r i a n t s b e t w e e nf r e e m o r p h e m e s a n d a f f i x e s d u r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e m a n t i c m e a n i n g s a n d w o r d -b u i l d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a f f i x o i d s b y m e a n s o f 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i r t h r e e i m p o r t a n t a s p e c t s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f r e e m o r p h e m e s a n da f f i x e s .I t h o l d s t h a t m e t -a p h o r ,m e t o n y m y a n d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a r e i m p o r t a n t m e c h a n i s m s f o r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 a f f i x o i d s a n dt h e y i n t e r a c t i v e l y p r o m o t et h e p r o c e s s o f a f f i x i z a t i o n .M e t a -p h o r a n dm e t o n y m y t r a n s f e r t h e m e a n i n g s o f f r e e m o r p h e m e s w h i c h g r a d u a l l y d e v e l o pi n t o a f f i x o i d s f r o mc o n c r e t e t o a b s t r a c t t o d i f f e r e n t d e g r e e s .M e a n w h i l e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u n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c o l l o c a t i v ep h r a s e s a n d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n e i g h b o r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b a s e do na n a l o g ya n dr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n s u r e s s o m e w o r d f o r m a t i v e s t o b ef i x e d i np o s i t i o n s o f a f f i x e s ,a n dt h e nt o b e c o m e t h e s o u r c e s o f a f f i x i z a t i o n .K e yWo r d s :a f f i x o i d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2-0015-041.引言英语“类词缀”(a f f i x o i d ),是指自由词素因语义虚化和词缀化功能增强并正在向纯词缀①演变的一类特殊词缀。
试从三个层面看"一律"和"一概"的异同
“ 每 ”的 “ 分配 ”特征不冲 突 ,而 “ 一概 ”需要其 话题
当 谓 语 成 分 没 有 配 对 成 分 ,构 不 成 对 应 关 系 时 ,只 能
个义项 :① 形容词 ,表 示 “ 一个样 子 ;相 同:千篇一律 ; 强求 一律 ”;② 副词 ,表 示 “ 适用 于全体 ,无例 外 :我 国
各 民 族 一 律 平 等 。 ”其 他 词 典 几 乎 采 用 同样 的 说 法 ,其 中
( 2 )a . 商场做活动 了,新 品女 装一律八折。
律 以s 港元 的价格义卖。 ( 7 )a . 这就给观 众一种 印象:传统 的陋习已经一概废
b . ・ 商场做活动 了,新品女装一概八折 。
上面 的例句 ( 1 )中, “ 一律 ”和 “ 一概 ”可 以互换 ,
不 影 响 句 法 和 意 义 ,而 例 句 ( 2 )中的 “ 一律”和 “ 一概 ” 则 不 可 以 互 换 ,这 说 明 在 相 同 的 句 法 结 构 中 , 它 们 具 有 不
相近 的一 对 词 。例 如 :
( 6 )a . 今年 的旧书义卖活动共收 集到约2 1 万本 书籍 ,
每本一律 以5 港元 的价格 义卖。
b . 今 年的旧书义卖活动共收集到约2 i 万本书籍 ,
一
( 1 ) a . 今 天是周三 ,所有 的费用一律要报销 。 b . 今天是周三,所有 的费用一概要报销
2023年雷同一律的成语解释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雷同一律的成语解释整理
雷同一律的成语解释
成语:雷同一律
【成语】:雷同一律
【拼音】:léi tóng yī lǜ
【简拼】:ltyl
【解释】:雷同:相互间的声音、说法大致相同;一律:本指同一音律,后指一样。
多指诗文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出处】:《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行以一律,异形者不行合于一体。
”
【示例】:伸纸挥毫,~。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结论内编》
雷同一律成语接龙
【顺接】:律令格式
【顺接】:抱令守律出出律律东风入律方头不律金科玉律雷同一律千古一律千年一律
【逆接】:暴跳如雷急躁如雷爆跳如雷鼻息如雷酣声如雷鼾声如雷欢声如雷疾风迅雷
第1页/共2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逆接】:雷令风行雷击墙压雷动风行雷励风行雷厉风行雷厉风飞雷同一律雷嗔电怒
【雷同一律的成语解释】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一概”和“一律”
“一概”和“一律”一概和一律是汉语中的两个常用的词语,表示对一件事情或一组人进行总体标准的判断,而不考虑具体情况和个别差异。
这两个词语在很多场合都被用来进行行为、态度、观点的描述,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一概一概的意思是对某个事情或某个人一概而论,表示对一个整体进行判定或评价,而不考虑其具体的细节或个别情况。
这种判定通常基于个人的观点或经验,没有特别的客观标准。
常常与“不可”、“不能”、“没有”等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
例如:他一概反对这个决定。
她一概否认自己的过失。
这种方法一概行不通。
注意,一概有时也表示把事情一并处理了,比如一概忽略了某些细节。
这时候它的意思是“不考虑细节”或“一并处理”,不表达评价的意思。
一律一律的意思也是对一件事情或一组人进行总体标准的判断,但是它的判定是基于某种规定、标准或约定。
没有特别的主观经验或个人观点。
一律描述的是一种理念或规则,而不是个人的想法或主张。
举个例子,一个学校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上学,那么所有学生就必须一律穿校服上学。
如果有一个学生没有穿校服就被拒绝进入学校,那么这是按照规定办事而非个人的拒绝。
因此,“一律”通常用于表述公共事务中的规范或程序,往往伴随着具体的法规或条款。
例如:学校规定,所有学生一律按时交作业。
所有员工一律按时上班。
交通法规规定,所有车辆一律行驶在右侧车道。
总结一概和一律都是用来指代总体标准的词汇。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判定基础的来源。
一概是基于个人观点或经验的评价,常常表示否定和一并处理。
一律则是基于某种规定、标准或约定的判定,表示规范和程序。
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哪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
一律造句六年级
一律造句六年级
一、理解“一律”的含义。
“一律”是一个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例外。
例如在规定、要求或者某种状况下,所有相关的对象都按照相同的方式对待。
二、例句示范。
1. 学校规定,进入校园的学生一律要穿校服。
- 这里“一律”强调所有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例外,都要遵循穿校服这个规定。
2. 商场里的商品一律明码标价,这让顾客们购物非常放心。
- 表示商场内的所有商品,毫无例外都有明确的价格标识。
3. 在图书馆内,一律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
- 强调在图书馆这个场所里,不管是谁,所有人都需要保持安静这个状态。
4. 我们班的同学一律参加了这次的植树活动。
- 表明班级里全体同学,没有一个落下,都参与到植树活动中。
“一律”和“全部‘的比较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南师大毛远帆
零引言“一律”和“全部”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
从相关文献来看,学界对“一律”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将其与范围副词“一概”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概括。
但是,对“一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一律”的语义指向,修饰名词的情况,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研究很少。
与“一律”相比,对“全部”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的词典对它的词性莫衷一是,对其用法的描写和分析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目前没有发现对“全部”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
“一律”和“全部”作为意义和用法有重合的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被区分,第二语言学习者也难以掌握二者的异同,且目前还尚未有学者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深入的比较研究。
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出发,采取语料描写和功能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律”和“全部”进行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归纳,并通过对外国留学生习得这两个副词的偏误分析,希望能够清楚地阐释它们在意义和用法方面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目前,学界对“一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律”和“一概”的比较研究;一是“一律”的词汇化研究。
前者既有零散的概述,也有系统的比较。
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朱景松(2007)《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2012)《《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辞书基本上是零散、概略的比较。
系统的研究有刘建东,任海波(2006)《“一律”与“一概”的对比分析》,他们以《作家文摘报》和《人民日报》为研究语料,并参考北大语料库和《中国法律法规大全》,比较分析了现代汉语副词“一律”与“一概”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
李宇凤(2008)《“一律”“一概”的认知视点差异》从视点差异的角度论证了“一律”和“一概”的根本区别,指出“一律”采用离析性视点而“一概”采用整合性视点,并从语法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差异的来源。
“一概”和“一律”
“一概”和“一律”“一概”和“一律”在语言中有着相似的意义,都表示做某事的时候都是相同的。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概”和“一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用法和含义。
我们来看一下“一概”。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概”这个词出现在各种场合中。
它的意思是指一切或全部都一样,不加区分地一律对待。
“对待所有学生一概公平”表示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差别。
这里的“一概”强调的是对待的方式应该统一,不应该有所偏袒或歧视。
在法律和规定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概”的使用,比如“一概禁止”和“一概违规”。
这些都是在强调一种统一的规定或标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律”。
与“一概”相似,“一律”也表示一切都一样,不加区分地一视同仁。
“考试作弊一律取消成绩”表示对于所有的考生不论情况怎样,都会取消其成绩。
在法律、规章和制度中,“一律”也经常出现。
它强调的是对于某种行为的处理要采取一致的标准和方法,不应该有所偏袒或歧视。
不同的是,“一律”比“一概”更强调对待的一致性和坚决性,往往更具有行动性和执行性。
“一概”和“一律”都表示对待所有事物都一样,不加区分地一律对待。
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哪个词语,以表达更准确的意思和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一概”更强调的是对待方式的一致性和公平性,而“一律”更加强调的是对待方式的一贯性和坚决性。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对应的词语,以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清晰。
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两个词语的用法。
在处理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问题时,我们要把握好“一概”和“一律”的度,既要保证对待的公平一致,又要考虑到情况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保证社会、学校和工作场所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发展。
在法律和规定中,“一概”和“一律”也经常出现。
在制定法律、规章和制度时,我们要考虑到社会实际和个体权益,不能简单地“一概”或“一律”地制定条例和规定,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和利益,以确保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一概”和“一律”
“一概”和“一律”“一概”和“一律”是常见的法律术语,它们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含义和应用。
尤其在司法实践中,这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对于公正审判和法律适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概”和“一律”两个概念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它们的内涵、应用以及在法律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谈谈“一概”。
在法律术语中,“一概”是指一般化适用的原则,即对一类事物或情形做统一的处理、判断或决定。
它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同类的事物或情形实行同样的处理,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应用法律时,往往会遇到类似的案件或情形,此时就需要采用“一概”的原则,对这些类似情形作出同样的裁决或判决。
这样做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又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司法判决更加公正和可信。
对于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一概”和“一律”的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代理案件或进行法律咨询时,律师需要根据这两个原则来帮助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使司法机关作出公正的裁决或判决。
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法律条文和相关的司法解释,熟悉和掌握“一概”和“一律”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要求,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概”和“一律”是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法律实践中的基本原则,对于维护法律公正和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原则,是每个法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使命,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们期望在不断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这两个概念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为构建公正、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和“一律”
“一概”和“一律”一概和一律,这两个词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
它们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个群体或事物的整体归类和描述。
虽然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相似,但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有着一些微妙的区别。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一概”和“一律”的意义、用法及区别。
让我们来看看“一概”这个词语。
在汉语中,“一概”意指对于一切皆然,没有例外。
当我们用“一概”来描述某种情况或现象时,意味着我们对其做了全面性的概括,并且认为这个概括是普遍适用的。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说“一概而论,人类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认为这种欲望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例外。
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一概”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时我们会对某些情况做了过于笼统的概括。
“一律”则主要用来描述对某一规则或标准的一贯遵守,没有例外。
当我们用“一律”来表达对某种行为的规定时,意味着我们对该行为做了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任何例外情况的发生。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说“公司对迟到者一律扣工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是谁迟到,都会受到扣工资的惩罚,没有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一律”强调了对规则的严格遵守,以及不容许任何特例的存在。
在实际的用法中,可以说“一概”更倾向于对应用范围较广的情况进行概括和归纳,而“一律”更倾向于对具体的规则和标准进行规范和遵从。
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表达整体性和普适性方面却又有着互补的作用,共同携手构建了我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
我们应当意识到,“一概”和“一律”虽然在语义上有所区别,在实际使用中却经常会相互交错。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表达某种规定或规范时,既用到“一概”,又用到“一律”,以强调对某一情况的全面性和严格性。
比如说“对于公司员工的着装要求,一律要求穿正装,而不得搞特例一概不得穿休闲装”,在这句话中,“一律”强调了对着装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一概”强调了对这一规范的全面性适用。
虽然“一概”和“一律”在语义上有所区别,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它们并不是严格分开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交叉应用的。
认知情态副词“保不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认知情态副词“保不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孙青波【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6)7【摘要】副词“保不住”由能性述补结构“保住”的否定式演变而来。
“保不住”连用最早始于明代的《剪灯新话》中,但数量很少,清中期“保不住”连用的用例增多,并发展出动词和副词的用法。
动词用法的“保不住”的形成源于线性序列上的紧邻、高频的使用以及“保”和“住”较低的动词义特征。
副词用法的“保不住”在动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重否定的句法环境在其语法化和情态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dverb“BaoBuZhu (保不住)”is evolved by the negative structure of“BaoZhu (保住)”.“BaoBuZhu (保不住)”first appeared in“《JianDengXinHua (剪灯新话)》”in the Ming Dynasty , but the number is small , The cases of“BaoBuZhu (保不住)”arranged together increase in Mid Qing Dynasty , and evolved the usage of verbs and adverbs.The usage of verbs stems from“closing to the linear sequence , the high-frequency , and the low verb meaning featuresof“Bao (保)”and“Zhu (住)”.The Adverb usage of“BaoBuZhu (保不住)”evolved on the basis of the usage of verbs , In which the change of syntactic position , double negative syntactic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modal meaning formation.【总页数】4页(P86-89)【作者】孙青波【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相关文献】1.关于"一律"词汇化、语法化演变过程的认知与阐释 [J], 刘红妮2."一律"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J], 刘红妮3."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J], 刘红妮4.语法化、词汇化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构式化与构式调变》评介 [J], 麻金星;5.以原型词为基础构建语法化词汇网络——基于认知原型范畴理论及语料库短语理念 [J], 刘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律的意思
一律的意思一律的解释(1) [same;uniform;alike]∶同一音律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2) [all;without exception ]∶一个样子;没有例外详细解释(1).同一音律。
《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
”《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
《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长安謁,不分别予赐。
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
”宋梅尧臣《别后寄永叔》诗:“而於韩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
岂可以一律论耶?”鲁迅《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
《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
《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词语分解一的解释一ī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
一心一意。
全;满:一生。
一地水。
相同:一样。
颜色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研究 “一律”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刘红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关键词]“一律”;词汇化;语法化[摘 要]“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
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作者简介]刘红妮,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7)11-0091-05“一律”在《现代汉语词典》①里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形容词,表示“一个样子;相同:千篇一律;强求一律”;一个是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例外: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也即“范围副词”②。
在历史上,“一律”本来是一个短语,董秀芳指出:“汉语双音词的最主要来源:从短语演变为双音词。
”③“一律”也经由了从短语演变成词的过程。
但“一律”是由数量词“一”和名词“律”构成定中式短语。
关于这类词,董秀芳认为:“(汉语中修饰成分是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这一类词为数始终比较少,而且词化程度不高,很多没有流传下来。
现代汉语中偏语素为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也不多,有不少是简缩语。
可见,数量定语与其中心词是比较难固化为一个双音词的。
”④她提到“百姓、四方、一夫、四海、六合、五逆、八戒”等。
另外她还认为:“一般说来,只有当由数词参与构成的定中形式具有一个专指的意思时才可能发生词汇化,如‘三代’是特指夏、商、周三代;‘三王’是特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五色’是特指青、赤、黄、白、黑等等。
”⑤笔者认为,董秀芳正确地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还有另一方面似乎没有注意到,即她所注意到的数词除了“一夫”除外,其余都是非“一”的数词。
但当这类词中的数词是“一”时,情况就并非她所说的那样。
比如像“一律”这样由“一+名词”的定中式的双音词既不是简缩语,也没有专指的意思,却有很多都发生了词汇化或语法化,比如“一律、一概、一旦、一边、一面、一度、一味”等等。
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似只有徐时仪⑥一文。
现代汉语的“一律”作为形容词和副词正好保留了其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的两种痕迹,比较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2007年第11期 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Vol.23No.11Nov.2007①②③④⑤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60.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60.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24-27.代表性,所以本文以“一律”为例,探讨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同时探讨其背后的演变机制,试图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一律”的词组义“律”的本义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
以管的长短确定音阶高低。
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仪器。
既然是用作标准的仪器,就很容易引申为“使不一归于一的标准、规则”。
所以“律”,《说文》释为“均布也。
”段注:“均布也。
均古音同匀也。
律者所以笵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故曰均布也。
”在《说文》里用的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一律”作为定中结构的短语,是由数词“一”和名词“律”组成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表示“一种音律”。
音的高低、长短各不同,却可以以一种旋律、标准等使其和谐分布均匀,构成一首乐曲。
不过虽然各音情况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属于音符,是一种同质单位。
也就是说在作为短语的“一律”里,整个音律和里面同质的音符,或者概括说就是整体和部分之间最初只是表示一种关系,而没有“背景”(gr ound)和“图形”(figure)①之分。
两者只是一种松散的定中关系。
在宋代以前,“”只是一个松散的名词性的定中结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主、宾语。
常用来表示一种音律:(1)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于一体。
(汉《淮南子・说林训》卷17)还可引申指一种刑律:(2)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长安谒,不分别予赐。
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汉《汉书・冯野王传》)亦指一种格律:(3)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元《金史・赵秉文传》)明、清大量用来指一首律诗:(4)宫里升殿,文武百官,济济跄跄。
有一律早朝诗为证,诗曰:……(明《三宝太监西洋记》8回)(5)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杜律诗中虽有一律惊人,人不能到;亦有可到者。
(《红楼梦》1回)二、“一律”的词汇化词汇化(lexicalizati on)一般指的是“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②Laurel J.B rint ont&Elizabeth Cl oss Traug ott指出:“词汇化指的是这样一种演变: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用一种句法结构或构词作为一种新的实义形式,并且其形式和语义特征并不能完全从结构的组成或构词类型派生或推导出来,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已经词汇化的条项还可能进一步丧失内部的组构性,进一步词汇化。
”③唐代,“一律”的使用还比较少。
《全唐诗》、《祖堂集》、《六祖坛经》、《敦煌变文集新书》、《游仙窟》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①②③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3.B rint on,L.&E.C.Traugott Lexicalizati on and Language Change[M].Ne 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几十种文献中均没有发现“一律”。
不过从发现的几例中可以看到“一律”还没有成词,仍是一种音律或历律或一种刑律的词组义:(1)以一部律数为母,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以母命子,随所多少,各一律所建日辰分数也。
(唐《隋书》卷16)(2)刑法慎于开塞,一律不可两科,执宪履绳,务从折中。
(唐《唐律疏议》卷17)有一例,似乎界于短语和成词之间:(3)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从现有的文献看,到宋代,“一律”连用出现频率较高,“一律”也正式成词。
词汇化就是“语流中高频连用成分的并合和规约化”。
①因为“律”有“笵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均布”义,所以当表示同一种音律的“一律”经常高频连用时,它就有可能发生词汇化,由词组义演变为凝固的词义。
“律”失去原来的音律等实义,整个“一律”凝固成固定的意思,泛指“一样”,成为形容词。
《朱子语类》中用例较多,共12例,除了2例表词组义的“一种音律”的“一律”(又有2例重复的)外,共有8例成词的“一律”。
兹举2例:(4)侗者,同也,于物同然一律,无所识别之谓。
(《朱子语类》卷35)(5)若不得那些清高之意来掩饰遮盖,则其从衡诡谲,殆与陈平辈一律耳。
(《朱子语类》卷135)这两例的“一律”独立作句子谓语,语义上已不再能按短语理解,而是两种或以上事物、人物“一个样子;相同”之意,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容词。
“一律”由结构关系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互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
”②“一律”由定中结构演变为实义词———形容词,其形式和语义特征并不能完全从结构的组成或构词类型派生或推导出来。
所以我们也可以据此判定它成词。
另外,“一律”前可用否定词“不”时,它的成词更是无可置疑。
其他文献用例:(6)而于韩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宋]梅尧臣《别后寄永叔》)(7)如暗香、疏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
([宋]洪皓《忆江梅》序)成词的“一律”还呈现出另一种更强的趋势:用在动词前状语的位置(但这时它的语义还是“相同”的意思,所以还只是形容词,还没有语法化为“全部”的副词,只是为语法化打下基础):(8)如颜闵之徒自把得住,自是好,不可以一律看。
(《朱子语类》卷13)(9)世间事做一律看不得。
(《朱子语类》卷29)(10)凡古之隐者,非可以一律看。
(《朱子语类》卷44)(11)然仪礼中亦自有变,变礼中又自有经,不可一律看也。
(《朱子语类》卷85)(12)今之人传得法时,便授与人,更不问他人肥与瘠,怯与壮。
但是一律教他,未有不败、不成病痛者。
(《朱子语类》卷125)(13)凡人着书,须自有个规模,自有个作用处。
或流于申韩,或归于黄老,或有体而无用,或有用而无体,不可一律观。
(《朱子语类》卷137)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后世:(14)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
岂可以一律论耶?([清]侯方域《倪云林十刘红妮:“一律”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①②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46.万图记》)(15)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鲁迅《书信集・致郑伯奇》)但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较少,比较多的还是作谓语:(16)各地情况不一,不必强求一律。
(《八百词》用例)当“一律”词汇化为形容词“一样”时,它着眼、突显的是整体内部部分的“相同;一样”,而不是着眼于整体。
前文说过,作为短语的“一律”在整体和部分之间没有背景和图形之分,而成词的“一律”认知上已经有两者之分,即整体是背景,而相同、一样的部分是图形,图形被突显、强化。
沈家煊(1999)指出:“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例如,一般情况下,整体不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须指出的是,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事物。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图形/背景’倒换实验……”,“在特殊情形下,部分反而比整体显著。
”①所以当人们有意关注部分之间的相同时,成词的“一律”突显的就是部分。
只是,从“一律”成词一直到现代汉语,它的形容词的用法,它的功能似乎就只能限于作谓语,而不具有形容词最基本的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的功能。
这主要是因为上文我们看到的“一律”成词后,强势位置反而是在用在动词前状语的位置,这为它的语法化提供了基础,“一律”语法化的相继发生和副词功能的强化,使得它的词汇化成词的形容词功能发展受到影响和限制,所以不具备典型形容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