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精选版

合集下载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学生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

二、音调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音调。

教学内容:1. 音调的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2.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 改变音调的方法: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来改变音调。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频率变化对音调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变音调,并通过实验实践。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解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学生能运用方法改变音调。

三、响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响度。

教学内容:1. 响度的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2. 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 改变响度的方法: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来改变响度。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振幅变化对响度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变响度,并通过实验实践。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解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学生能运用方法改变响度。

四、音色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色与物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音色。

教学内容:1. 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声波的波形有关。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2. 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分辨和描述不同特征的声音。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音叉、声音接收器(如耳朵、录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声音的变化。

4. 总结: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6.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声音变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利用直观的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声音的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振动实验:让学生持有振动物体(如尺子),观察并描述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

2. 音叉实验:让学生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并听声音的变化。

3. 声音接收器实验:让学生使用耳朵或录音机作为声音接收器,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声音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规律。

5. 综合应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等。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猜猜我是谁?”(2)引出课题。

(听听声音)(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边说边做)(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振动的方式产生声音。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和辨别。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扬声器、声音接收器(如乒乓球)、测量工具(如尺子)、音调不同的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6. 总结: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声音的基本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声音的变化》优秀教案

《声音的变化》优秀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进行实验:振动物体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进行实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三章: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进行实验:观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特性。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四章:声音的控制4.1 教学目标了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控制。

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进行实验: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控制方法。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应用。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六章:声音的接收6.1 教学目标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接收。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声音的变化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可以通过听觉器官被人类和其他动物感知。

声音的特点和性质多种多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为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和其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掌握声音的变化过程;3. 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导入:1. 通过播放不同声音(如钟声、鸟叫),让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声音的思考;2. 提问学生常见的声音来源,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三、探究:1.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a. 实验一:用不同类型的玻璃杯敲击得到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b. 实验二:用吹气乐器,如口哨或笛子,调整口型和吹气力度,观察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3.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的结论。

四、合成: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变化。

通过讨论引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决定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的因素。

2.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实物模型,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如乐器的制作和使用原理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和变化,如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速度比较等。

五、拓展:1.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在其他媒质中的传播和变化;2. 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和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六、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具有变化的特点。

声音的变化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声音的影响,如温度、湿度以及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速度等;2. 学生可以研究音乐器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3.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声音变化现象,如雷声、动物叫声等,了解声音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声音的特征及其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特征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案例: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演示:让学生将耳朵贴在音叉上,感受音叉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音色: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常见声音现象,运用声音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环保问题,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区分并理解这三个特性。

4. 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教案附件:实验一: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尺子、气球、泡沫步骤:1. 让学生用手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2. 将音叉放在泡沫上,观察泡沫的跳动。

3. 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材料:两部手机、一张桌子步骤:1. 将两部手机放在桌子上,相距一定距离。

2. 一部手机播放音乐,另一部手机放在音乐传播的方向上,观察是否能听到音乐。

3. 改变手机之间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实验三:音调的变化材料:尺子步骤:1. 将尺子伸出桌外,固定一端,用手拔动尺子,观察音调的变化。

2. 改变尺子的伸出长度,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四:响度的变化材料:气球步骤:1. 吹一个气球,用手挤压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2. 改变挤压气球的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五:音色的变化材料: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步骤:1. 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2. 让学生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六、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需要通过____传播。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的认知。

3.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发现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和实例分析中,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并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等。

3.实例材料:生活中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用PPT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声音的这三个特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尺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3声音的变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3声音的变化》教案

新2024秋季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2.学生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筋等,来展示声音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振动频率和幅度对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音叉(不同频率)、橡皮筋(不同长度)、吉他弦(可调节松紧)、水槽(装有不同量的水)、小鼓、鼓槌、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音叉和橡皮筋的振动,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不同高低和强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2.新课学习•(1)音高和音量的概念•讲解音高和音量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高音调的笛子和低音调的钢琴)。

•提问:你们知道音高和音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探究音高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比较声音的高低。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音叉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橡皮筋或吉他弦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变化的原因。

•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并解答疑问。

•(3)探究音量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同一音叉,轻轻敲击和用力敲击,让学生比较声音的强弱。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泡沫等。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对声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声音的变化。

4. 结果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9.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科目:小学科学年级:7课题:声音的变化教案概述:本节课将介绍声音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声音的传播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2. 掌握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3. 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2. 实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声音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和材料:钟表、空瓶、玻璃杯、绳子、铃铛等;2. 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3. 教师准备PPT或展示板稿件。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录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Step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媒质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有频率、强度和音调三个特性。

Step 3: 实验探究(15分钟)3.1 实验一:空气的传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空瓶、玻璃杯等器材完成实验。

学生们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填写观察记录表。

3.2 实验二:不同媒质的传声学生们继续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将铃铛悬挂在一条绳子上,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媒质(铁丝、绳子、木棍等),让铃铛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并记录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Step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观察记录和实验数据,讨论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论,指导学生发现声音变化的规律。

Step 5: 小结(5分钟)通过展示板或PPT,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与学生一起复习掌握的知识点。

Step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结合课堂讨论的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水、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变化。

2. 讲授新课:(1)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 实验环节:(1)实验一:让学生用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2)实验二:让学生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三:让学生把水倒入不同的瓶子中,用筷子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基本概念、三个特征和传播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医学、工业等。

2. 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治噪声污染。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中的变化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他们在生活中对声音有过一定的体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布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变化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特性的变化。

实验一:用尺子探究音调的变化;实验二:用气球和布料探究响度的变化;实验三:用音叉探究音色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提问: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分别是什么?5.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的变化发明新的产品?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特性的变化。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

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

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

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

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

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精品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精品教案)

教学计划课题声音的变化教学目的1、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材分析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难点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建立音高与振动频率的概念。

教具平板电脑、耳机、直尺教学过程一、研究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自学,反馈问题。

教师备课时针对学生提问进行整理和提炼。

课堂上交流讨论并总结。

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指导,以期提高问题质量。

二、研究音高与振动快慢的关系(1)建立音调高低的概念教师演奏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变化,并通过演奏音阶,使学生有直观清晰之经验,并能够比较准确地分辨出声音之间的高低区别。

(2)利用平板电脑上古筝、编钟、吉他等仿真乐器APP,为学生提供素材。

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观察每个钟、每根线的异同,倾听和对比它们发出的声音,并给他们表演和交流的机会。

板书总结仿真乐器的规律(大小、长短、粗细),然后给学生一个没有见过的素材(轻重):水杯琴,先让他们猜测,锻炼其推理和延伸能力;再通过实物演示,使他们从虚拟乐器中得到的知识回归到客观现实,得到真切的体验。

(3)提问:为何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此时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声音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的呢?声音由什么产生的呢?使学生从声音联想到其本质:“振动”。

再紧接着提问:物体发出高低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呢?然后提供“粗细琴弦振动flash”,让他们去玩,并且观察和思考,得出“高音振动较快,低音振动较慢”的猜想。

(4)通过讨论以下三个问题:记录什么、如何记录、注意事项完成尺子实验的实验指导。

(5)实验后可通过生成“声音高低-振动快慢柱状图”的形式将实验结果和它们反映的规律直观化、可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3课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
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
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
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
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
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
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
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
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
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一起来看看黑板(出示幻灯片课件中实验任务)上面你们要做的任务。

让学生齐读
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

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

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

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
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
三、观察声音高低变化
1、敲击藏起来的装水量不同的啤酒瓶,同学们能听到了什么每个声音之间有变化么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高低变化)板书高、低
2、出示啤酒瓶。

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

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

谁要来实践一下?
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
四、声音高低变化的研究
1、声音强弱是由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那声音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那么爱好学习肯定也想知道
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

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

学生齐读任务
4、解说实验内容: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怎样控制,怎样控制振动幅度一致,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
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
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
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
8、那么用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的知识,你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装有不同量水的瓶子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五、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
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