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 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点,它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观点主要强调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从多个
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以从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进
行分析。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
追求道德完善。
在儒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仁者爱人”、“诚心
诚意”等道德理念相呼应,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在佛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无我”、“舍己为人”等观念相契合,强调了超越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都有所体现。
在佛教中,修行者要超脱生死轮回,就需要超越人世间的欲望,追求涅槃的境界。
在道教中,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
也需要抑制人世间的欲望。
这些都与“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相契合。
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层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遵循道德规范,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在个人成长层面,抑制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成长,有助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哲学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它在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 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
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 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 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 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简化为“理欲之辨”。
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 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 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 等同。
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
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 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 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 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
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 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 利;“审富贵” 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 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 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 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 后,而以利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与“人欲” ——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
主要内容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
“人欲”及相互关系 二、朱子“义利之辨” 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 理”、“人欲”及相互关系
问题:
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 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 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 节欲主义。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 欲是明显的、一贯的。
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
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 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 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 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 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
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问题的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天理和人欲也可以相互促进。例如,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对于一些基本 的生存需求,如饮食、居所等,也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创造来获得。
天理人欲的平衡与协调
平衡原则
在实践中,天理和人欲的平衡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度强调天理而忽视人欲,可能会导致禁欲主义和虚伪 ;如果过度纵容人欲而违背天理,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堕落。因此,宋明理学提倡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
06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及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精神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道德底线的模糊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道德底线的敬畏之心,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价值的失落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人陷入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进而引发文化价值观的混乱。
北宋初期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儒家 学者开始复兴儒学,强调 道德和伦理标准。
北宋中期
周敦颐、程颢、程颐等早 期宋明理学家开始发展新 的儒学理论,强调天理、 道统和儒家经典。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
01
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鼻祖,强调“太极”和“理”的概念,主张
“主静”的修养方法。
程颢
02
强调“心即理”,重视人的本性和自反,主张去除私欲,回归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天理的内涵与外延 • 人欲的内涵与危害 • 天理人欲的辩证关系 •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及应对策略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就是不好的呢?朱熹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圣人地位呢?
“天理”指的是伦理道德,事物的规律等等。
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也就是说,这些欲望是要有个度的。
可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学者觉得这是束缚人的思想的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吗?还是朱熹本来就是这样理解的呢?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朱熹作为儒家的学者,难道他不知道吗?
第一种可能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朱熹在宋朝的时候,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人的流动进一步冲击了稳定的统治。
歌舞升平等等现象都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只能极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可能是处于当时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主张的观点。
第二这种可能就是朱熹没有解析清楚。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很难做出一个客观的解答。
第三种可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被统治者利用,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南宋之后,儒家思想在科举考试上进一步加强,此时的朱熹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护身符“。
所以元明清的名人学者,比如李贽等主张思想自由的学者就站了出来挑战这种思想。
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意思
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意思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听起来像是很玄乎的东西,但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
天理是什么?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至高无上的法则,就像天空中闪耀的星星,一直都在那,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它是那种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道理。
那去人欲呢,可不是说让咱啥欲望都没有了,变成个无欲无求的木头人。
而是说要去掉那些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别让它们像野草一样疯长,把咱的理智都给淹没了。
就好比说,你喜欢吃蛋糕,这很正常啊,但你要是天天就想着吃蛋糕,别的啥都不干了,那这欲望可就有点过头了。
那致良知又是什么呢?良知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它能让我们分辨是非善恶。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良知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可不是孤立的三个部分,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呀!只有遵循天理,去掉那些过分的欲望,我们才能让良知更加清晰地发挥作用。
不然,欲望的迷雾会把我们的良知给遮住,让我们迷失方向。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到处都是争斗、贪婪、自私,那得多可怕呀!但要是我们都能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美好多了吗?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都能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行。
这就像是盖房子,天理是根基,人欲是那些可能会动摇根基的杂质,良知则是那让房子稳固、漂亮的设计图。
只有根基稳固了,杂质清理掉了,设计图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房子才能盖得又好又坚固。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都应该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吗?别被那些花花绿绿的欲望迷了眼,要时刻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声音。
这很难吗?当然难啦,但正因为难,才更值得我们去努力呀!难道我们就甘愿被欲望驱使,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吗?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是我们人生的指引,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让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天理人欲正式版
2、对读书人的禁锢: ①范进
②孔乙己
明朝的礼教统治比列代都严厉。《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代的节妇烈女 有51人,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 36000人。一部《明史》为节妇烈女立传 的人数之多,为二十四史之最,仅徽州 一地明清两代所立的节妇碑就有6000多 座。清代学者戴震对理学发出振聋发聩 的抨击:“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 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 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 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 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 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
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 性、情的关系问题。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 识方法问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 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 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宋明理学 的产生。
如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给书籍的传 播和保存带来了便利。理学家能够广泛 地讨论各家经典,自由讲学议论,理学 家的著作、语录、讲义、文集能够大量 印行,均与此有关。
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 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 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
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 “明天理,灭人欲”。
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 “无人欲即皆天理”。以封建社会的伦理 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
朱熹的“天理”和“人欲”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天理与人欲
遵天理,享人欲——关于人性的旁白●欧阳米果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老天爷,他们家的道理叫天理。
天理在词典上还有别的解释,高深莫测的,先不必去管,只需知道天理就是至高道理即可。
人欲很好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天理和人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应“存天理,灭人欲”。
此言在现代社会几乎引起共愤,没少挨批。
朱老夫子的话合不合理?首先从唯心主义角度去想,似乎有些不对头。
假如人类是老天爷(代指各种神明)造出来的,天理要灭欲的话,老天爷为什么不把人造成树呢?若人人都是树,一晒太阳就吃饱了,一开花就有雌蕊雄蕊,还怎么会有物欲色欲?既然老天爷给人类造出来各种器官,却规定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连想想都是罪过,岂不是拿全人类开玩笑吗?你老天爷还讲不讲理了?你都不讲理,我们还用管你的天理吗?其次从唯物主义角度去想,好像也说不通。
唯物主义认为天上没有老天爷,也没有神明,只有星球、太空之类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全都没心没肺没头脑,它们哪有什么理可讲?有理也是物理,物理还能管得着人欲吗?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称“天理即是人欲”,真是如此吗?婴幼儿生来就会抢奶瓶,两个孩子都想把奶瓶抢到手,这表示他俩的天理打起来了?人的欲望是难以统一的,当人与人的欲望产生对立时,谁该拥有天理呢?看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统一的,那应是什么样的?天理与人欲,应该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遵天理,享人欲。
若符合天理,人可享其欲,若违背天理,人须克其欲。
天理究竟是什么?天理是一项原则,极为简单,就四个字:和平共处。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天理?是老天爷告诉你的?不是,我没老天爷手机号,和他联系不上,天理是我自己算账算出来的,算法如下:第一,任何人离开别人是活不了的,不信?新生儿若是几天没人管,准饿死。
人类不像爬行动物,从蛋里出来就会吃会跑,个体全能,婴幼儿需要别人的照顾,需要向别人学习语言行动技能,否则无法长大成人。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掌握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天理、克制人欲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天理和人欲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天理和人欲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天理--人欲》
以上众者,皆是志发于人欲之时,而行合之于天理之际,是以物尽其性,事从其心。
而今之众者,志虽为欲所发,行却多弃于天理之外矣,是以,虽哀兮叹兮,而由人乎哉?
由此悟之:今古不论,物事不分,唯志发于人欲之时,而行合于天理之际,方可众事随心,心神如意,元亨利贞矣!
《天理--人欲》
自古而来,有志者如过江之鲤,不可数之 ,而志成者却是沧海一粟,寥寥无几。
何以故?思而久者,悟之:天理衰而人欲盛也!
何为天理?恒而久之,静以无常,天地之情,万物之性也!何为人欲?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贫而欲富,卑而欲尊也!
古往今来,皆是人欲易出,天理难循!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
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ﻫ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ﻫﻫ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二、“天理”指的是什么?ﻫ“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6]“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理只是这一个。
道理则同,其分不同。
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
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天理”和“人欲”的提法是从孟子来的,孟子讲的“存心”其实就是天理,讲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实就是“去人欲”,程子提炼为“存天理,来人欲”,朱子和王阳明等大儒信守不渝。
但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不弄清楚是不可能真正就去进行“存天理,去人欲”的,当然,信守这一信条朱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给它提出过很多解释,但解释主要在于说凡事不是“天理”,就是“人欲”,这样对立起来,又不可避免的走向“是”与“非”的两端。
我想“是”与“非”固然有分明的必要,可是在“是”与“非”之间,不能不说最多还是一些中间的东西。
比如爱人是对的,害人是不对的,那么社会普遍存在的却是既不爱人也不去害人中间的这么一些人,不是很正常嘛。
同样,如果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起来看,“天理”得也得不到,“人欲”去也去不掉,弊端倒产生了不少。
一是在概念上,对这两个的说法什么的都出现了,搅和成一大锅,天理包括人欲啊,人欲中自有天理啊,人欲就是天理啊,刚学完高中政治的还能说天理是共性、人欲是个性啊,都捡对自己有利的说,而且都找得到要说的话,以至变成纯粹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一是在实践中,这个是统治者才有的权力。
学者没有把概念弄清,统治者可是以是否有利于统治把天理人欲分得很清,完全由权力说得算,这时候就算真正的天理被当成人欲清除掉也是易而反掌的事。
但结果似乎得由提出者承担,所以,大家都看到,穷人没饭吃居然也是人欲,“朱门酒肉臭”居然也是天理,于是,反对朱子的更加理直气壮了,支持朱子的也未必不曾动摇。
可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程朱王阳明等提出这个“存天理,去人欲”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正好相反,他们用这个信条是用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这样完全可以,比如吃饭,你尽可以要求自己只是吃饱,不要美味,过得怎么节俭都可以。
粗茶淡水还能高卧而乐在其中,很好,很值得敬佩。
但要提防它进入政治操作,或者即使进入政治操作但必须有一个标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1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褒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
2.广泛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3.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走近先贤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178年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成就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1)理气论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但是,如果我们跨越文本,将涉及“天理”“人欲”的不同文本拿到一起对比,我们会发现“天理”“人欲”在这些文本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绝对的含意,这两个词汇的含意是相对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含混不清的、可以和其它词汇通用的。
在不同的具体文本中,这两个词汇还有那些和它们通用的词汇,构成了一个词意上的混沌不明的暧昧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着种种自相矛盾的表述。
所有这些适用界限难以划清、甚至自相矛盾的表述,都是朱熹的思想整体的产物。
在不同的具体文本中,朱熹的思想整体在转化成具体论述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变形,有了不同的侧重点,也产生了不同的偏差。
换言之,一个完整、统一、自洽的思想整体,在转化为具体论述文本的时候,却形成了一个词意上的混沌、界限不清晰、甚至自相矛盾的暧昧不明空间。
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说明,这种在具体论述中词意的相对性与不确定性,与朱熹对“天理”“人欲”的整体理解相契合,也与朱熹的整个统一思想体系相契合。
这篇论文的思路受到了互文性理论的启发。
“互文性”在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 Gerald Prince ) 的《叙事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1] 在前面提到的围绕“天理”“人欲”而存在的词意上的暧昧空间中,不同表述中的不同词汇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词意交流、吸收、互换、重组,只有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基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对这些“天理”和“人欲”的表述产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因此,这个跨越朱熹的论述文本而存在的,围绕“天理”“人欲”的词意空间具有互文性的特征,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互文性的词意空间。
而在这个暧昧不明的词意空间中,词汇之间进行词意的交流、互换与重组,进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表述这一过程,也就是创作的主体――朱熹的思想和主张得到不断彰显的过程。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1941- ?)主张,创作主体对文本的创作是一个对其他文本的含意进行扬弃的否定的过程,在“零度时刻”,创作主体的无意识冲动打破旧文本的束缚而突变成新文本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笔与写作:
•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 话题二: •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 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人生的需要”或者“我的人生需求”为 话题,写一篇随笔。
• 为己:其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 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大儒张载) • 为人: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己”, 也就是让自己出风头,践踏他人,炫耀自己。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其一,他的思想体现了传统观念压抑下知识分子要 求返归本我、还人性以自由的时代潮流。对促进社 会发展、思想进步是积极的。 其二,他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指未被世 俗义理扭曲和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体现出 了他对于自然人性的充分尊重,对人的尊重。 其三,他反对丧失童心,就是批判虚伪的世风,批 判假道学,对于纯洁社会风气有一定作用。 其四,他是儒学的“异端”,对于儒学本身既有批 判,也有改造,对于中国文化具有自我反省的意义。
读第3、1段,两相联系,探究思考: 朱熹主张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为 什么要读书?
• 难点:第三则中朱熹有没有正面回答 弟子廷秀的问题? • 读的是圣贤书。 • 不忍舍掉、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穷 得义理、见得真味。 • 读书便是修己,将圣贤之理内化
难点:第三则语录中对所引用经典理解 及其作用
• 为己:把学习当切身之事,为义而学,向内 寻求自我确立,达到圣贤之域。 • 为人:把学习当求人知之事,为利而学,向 外寻求他人赞誉,趋向愚不肖之途。
•
• 从局限性的角度认识:对个人的 欲望应有一定的尊重,理学对此 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 影响了社会发展。 • 从两者关系角度认识:朱熹认为 两者没有明显界限,此消彼长,。 • 从产生渊源角度认识:孔子“士 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把孔子 的义利观提到新的高度。
第七单元学习价值:
理解理学思想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其 中包含的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 鉴的有益的质素,进而形成对理学的 正确评价。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 们对道德与情感、道义与利益、克制 自我与张扬个性等进行辨析,并形成 正确认识。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整合主题: •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 道德规范 • 提升人生的境界
• •
4、讨论:《童心说》将童心的丧 失归因于对儒学经典的阅读,你如 何看待这一点?
• • • 儒学经典的价值不可否定 李贽的观点也不是否定读 书本身 其目的是批判盲从轻信、 虚伪矫情、食而不化、文 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探究二:《童心说》被统治者指责 为“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你认 为“童心说”有哪些正面价值?
2、读第2段,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 “天理”,克制“人欲”?
• • • • • • • • 埽除打叠、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比喻论证——形象解释概念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荆棘芜秽:品行低下的境界 分类论证——如何区别对待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中人:大段着力,时时照管克治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探究四、现代生活我们同样面临着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 盾问题,参考《人生的境界》,谈 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 存留欲望:自然境界 • 发展欲望:功利境界 • 应努力提升自己至道德境界
《童心说》的教学内容
1、了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 朱熹之后,明代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 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 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 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 他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 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 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他认为传统的伦 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 “良知”。要认识“理”,即所谓“知良知”,其途 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 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伦理道德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
• •
随笔练笔:你认为在现代生活中, 一个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不 会丧失? 大作文:成熟与天真
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 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 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 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 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 • 推荐其他作品《守望的距离》“论真性情” • 《在义与利之外》《理想主义的绝唱》等
2、了解李贽和李贽的“童心说”。 阅读P62 “阅读指南”(三),
• 心学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 恰是这一点,引发了李贽对文 化经典的反思和对理学的批判。 • 他的“童心说”思想实质,便 是尊重个体,保持真我,追求 人性自由。
3、梳理内容,概括段意
• • 失童心之质:失去真心,失去真人——人 性沦丧 失童心之因:圣人著书,学者多读——主 于其内 识其义理,广其闻见——障其童心 失童心之祸:所言皆非己出——假! 天下至文不见——惜! 失童心之悲:六经、《语》、《孟》—— 道学之口 实,假人之渊薮,竟作万世之论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