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局限性的角度认识:对个人的 欲望应有一定的尊重,理学对此 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 影响了社会发展。 • 从两者关系角度认识:朱熹认为 两者没有明显界限,此消彼长,。 • 从产生渊源角度认识:孔子“士 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把孔子 的义利观提到新的高度。
读第3、1段,两相联ຫໍສະໝຸດ Baidu,探究思考: 朱熹主张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为 什么要读书?
• 难点:第三则中朱熹有没有正面回答 弟子廷秀的问题? • 读的是圣贤书。 • 不忍舍掉、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穷 得义理、见得真味。 • 读书便是修己,将圣贤之理内化
难点:第三则语录中对所引用经典理解 及其作用
• 为己:把学习当切身之事,为义而学,向内 寻求自我确立,达到圣贤之域。 • 为人:把学习当求人知之事,为利而学,向 外寻求他人赞誉,趋向愚不肖之途。
2、读第2段,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 “天理”,克制“人欲”?
• • • • • • • • 埽除打叠、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比喻论证——形象解释概念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荆棘芜秽:品行低下的境界 分类论证——如何区别对待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中人:大段着力,时时照管克治
《童心说》的教学内容
1、了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 朱熹之后,明代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 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 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 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 他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 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 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他认为传统的伦 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 “良知”。要认识“理”,即所谓“知良知”,其途 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 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伦理道德
• •
4、讨论:《童心说》将童心的丧 失归因于对儒学经典的阅读,你如 何看待这一点?
• • • 儒学经典的价值不可否定 李贽的观点也不是否定读 书本身 其目的是批判盲从轻信、 虚伪矫情、食而不化、文 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探究二:《童心说》被统治者指责 为“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你认 为“童心说”有哪些正面价值?
• 其一,他的思想体现了传统观念压抑下知识分子要 求返归本我、还人性以自由的时代潮流。对促进社 会发展、思想进步是积极的。 其二,他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指未被世 俗义理扭曲和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体现出 了他对于自然人性的充分尊重,对人的尊重。 其三,他反对丧失童心,就是批判虚伪的世风,批 判假道学,对于纯洁社会风气有一定作用。 其四,他是儒学的“异端”,对于儒学本身既有批 判,也有改造,对于中国文化具有自我反省的意义。
探究四、现代生活我们同样面临着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 盾问题,参考《人生的境界》,谈 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 存留欲望:自然境界 • 发展欲望:功利境界 • 应努力提升自己至道德境界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
随笔练笔:你认为在现代生活中, 一个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不 会丧失? 大作文:成熟与天真
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 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 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 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 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 • 推荐其他作品《守望的距离》“论真性情” • 《在义与利之外》《理想主义的绝唱》等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 为己:其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 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大儒张载) • 为人: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己”, 也就是让自己出风头,践踏他人,炫耀自己。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2、了解李贽和李贽的“童心说”。 阅读P62 “阅读指南”(三),
• 心学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 恰是这一点,引发了李贽对文 化经典的反思和对理学的批判。 • 他的“童心说”思想实质,便 是尊重个体,保持真我,追求 人性自由。
3、梳理内容,概括段意
• • 失童心之质:失去真心,失去真人——人 性沦丧 失童心之因:圣人著书,学者多读——主 于其内 识其义理,广其闻见——障其童心 失童心之祸:所言皆非己出——假! 天下至文不见——惜! 失童心之悲:六经、《语》、《孟》—— 道学之口 实,假人之渊薮,竟作万世之论
随笔与写作:
•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 话题二: •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 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人生的需要”或者“我的人生需求”为 话题,写一篇随笔。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第七单元学习价值:
理解理学思想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其 中包含的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 鉴的有益的质素,进而形成对理学的 正确评价。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 们对道德与情感、道义与利益、克制 自我与张扬个性等进行辨析,并形成 正确认识。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整合主题: •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 道德规范 • 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