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概论 第三讲 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合集下载

2020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2020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麦 奎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尔 黄 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2010 年 社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2009 年 社
第五版
崔保国等译
第二版
2020 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714 新闻传播学基础
科 目 714 代码 一、考试内容范围
本科目由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三部分构成。 新闻学概论: 全面掌握新闻和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对于什么是新闻活动, 什么是新闻, 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的相互关系,新闻事业的诞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新闻媒介 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 和管理模式,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选择,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等有清晰 准确的了解。深刻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和当代格局,对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传媒改 革和媒体融合,舆论格局和新闻生产场域,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传播学概论:考察学生掌握传播学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的水平。重点考察学生是 否具有以下三个素质:一是对传播学本身作为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的认识,既考察学生是否具有 跨学科视野;二是考察对传播学科的工具理性(建设性)和价值理性(批判性)的认识及运用能 力; 三是考察批判结合西方经典传播理论与说法以及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的能力, 即是否能将全 球视野和中国立场相结合。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主要新闻媒体、 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团体组织 的基本情况。著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机构的发展情况。著名新闻人、新闻媒体和党派的新闻思 想与理念。著名新闻事件、新闻论争、新闻思潮的基本情况。各个历史阶段新闻传播业务的发展 情况。各个历史阶段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建设、新闻传播管理体制情况。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闻 传播教育的发展情况。 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历 史阶段发展变化的梳理综合能力,对新闻事件、新闻论争等的分析评判能力。

最全!新闻学概论 复旦版 教案

最全!新闻学概论 复旦版  教案

导论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和中国新闻学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以及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认清新闻理论的学科地位和学习新闻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点:1、新闻学的基本含义;2、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三、学习难点: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新闻理论。

四、授课学时: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第一节正确认识新闻学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产业;二是新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三是新闻学概论是学好新闻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1.1 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世界需要新闻,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

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地球村”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从宏观上看,比如美国的911及以后引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直接与各国的利益挂钩(军备竞赛、石油行情等)。

从微观上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时刻都离不开新闻信息。

因此,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成为人们摄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新闻事业成为信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广州日报成为广州市五家纳税大户之一);新闻记者成为现代社会很“神气”的职业之一。

1.2 新闻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即新闻有“学”)1、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

新闻学以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这种研究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完全替代的。

新闻表达虽然存在语言、修辞、写作等问题,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只是触及与新闻仅存的极少量共同点,并不能代替新闻学去研究新闻语言、新闻写作与新闻艺术。

当代风行于世的传播学之所以不能代替新闻学,也是因为存在着研究对象的差别。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试大纲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功底、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以及新闻传播技能技巧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和新闻传播实务的操作为命题主要方式。

专业课考试分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两部分实施,分别命题和计分,每部分各150分。

三、考试内容专业课一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传播起源2.新闻传播的本源3.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的定义(二)新闻传播过程1.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2.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三)新闻传播的要求1.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2.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3.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4.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5.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四)新闻传播者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权利4.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五)新闻传播受众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2.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3.受众的权利与责任(六)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1.新闻媒介的演进2.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和功能4.新闻传播的现代化(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八)新闻传播效果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2.传播致效的原则与方法传播致效的原则传播致效的方法3.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九)新闻传播调控1.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条件2.新闻传播自由3.新闻传播调控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专业课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实务与传播实务两个方面的主要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板块。

理解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还能为我们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新闻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基础,为我们揭示了新闻的定义、性质、功能以及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

首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基本特征。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的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

及时性要求新闻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让公众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准确性则保证了新闻所传递的内容是精确无误的。

新闻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它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能够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还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引导的功能,通过传播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需要遵循新闻伦理和法规,以客观、公正、平衡的态度进行报道,避免主观偏见和利益干扰。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传播效果模型。

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旨在揭示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首先是“枪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

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直接迅速地引起受众的反应。

然而,这一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明过于简单和片面,忽略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

“有限效果论”则是对“枪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它认为传播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受众的个人差异、社会关系、群体规范等。

传播活动并非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因素的作用,产生较为微弱和间接的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三章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三章
2013-8-21 28
思考题
2013-8-21
29
阅读书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第四章 世界的 普遍联系和发展,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 166~272页。 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 299~340页。

2013-8-21 5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差别为前提的。如果否 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就不能区分事物,就不能知 道究竟是什么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联系着的。与 此相反,形而上学却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绝对 化,完全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要经过中介的。所谓“中 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任何事物之 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介联系沟通起 来,只不过有些事物之间的中介多些或复杂些,而 有些事物之间的中介少些或简单些而已。

2013-8-21 22
第五节 人民的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 新闻事业的动力
2013-8-21
23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 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013-8-21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要根据人 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 他思想资料。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说,我们 “必须系统地进行工作,除了无情地压制那些满 篇谎言和无耻诽谤的资产阶级报刊,还要努力创 办这样一种报刊:它不是拿一些政治上的耸人听 闻的琐事供群众消遣和愚弄群众,而是把日常的 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帮助他们认真研究这些 问题。”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迅速及时.
2、两种新闻的定义及两者间的关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发生变动的信息。关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的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作用: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观点。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亲身传播分为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优点:
传播信息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第三章新闻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新闻媒介的所有制的基本类型,并能够判断不同新闻媒体的性质。
1、私营媒介。一、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二、依托财团。三、以营利为目的。四、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五、迎合受众。六、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2、公营媒介。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二、半官方机构。三、以视听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四、强调对公众负责。五、不播广告。3、国营媒介。一、完全依赖政府。二。政府的宣传机构。三、节目严肃但呆板。 2、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4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

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有: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社会责任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积极地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为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受众成员组合和地狱分布上的广泛性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就了受众全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3. 隐蔽性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 1.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时间越短,价值越高2.重要性3.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4.显著性名人+普通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5.趣味性任何事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失实锁具备的这些元素越多,起新闻价值越高。

新闻失实主要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

性质来说非故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传媒业是如何经营的:1坚持三大基本原则(普遍服务原则、编营分离原则、受众中心原则)2坚持传媒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争取受众、赢得市场份额、获取足够的利润,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 3当前传媒业经营的三大基本潮流:①、集约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传媒业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②、专业化,针对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不同媒体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中西方经营的区别:1、西方各国的报业集团基本上垄断了报业市场,中国的传媒业集团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化集团,基本上没有跨媒体的传媒集团2、西方大众化综合频道都是区域性的,而专业化频道基本上面向全国,造成“大众化小空间、小众化大空间”的竞争格局。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绪论1、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队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源起欧洲,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它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

主要观点有: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绝对自由化);报纸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第四种权利);“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对事实的信念。

4、社会责任论: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其基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包含三项内容: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稳定社会);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育和宣传的责任);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不能漏报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

5、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6、党报理论: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等。

第一章新闻活动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传播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是理解新闻传播现象的基石,也是应对考试时需要扎实掌握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咱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传播理论的基础框架。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首先,得明白传播是什么。

简单来说,传播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大众通过媒体获取的各种资讯。

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像咱们跟朋友聊天、家人交流,都属于人际传播。

其特点是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2、群体传播: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工作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

3、组织传播: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如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规则的信息传播。

4、大众传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研究的经典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

2、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真。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直线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监测环境: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2、协调社会: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传承文化:将先辈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压力。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等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1、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就像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

例如,新闻编辑在筛选新闻稿件时,就是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

复旦考研: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绪论1、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队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源起欧洲,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它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

主要观点有: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绝对自由化);报纸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第四种权利);“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对事实的信念。

4、社会责任论: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其基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包含三项内容: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稳定社会);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育和宣传的责任);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不能漏报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

5、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整合一一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一一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6、党报理论: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等。

第一章新闻活动、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复旦新闻学概论第三讲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复旦新闻学概论第三讲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 将意义(来源于媒介)的归属和构建同接 受者联系在一起
• 媒介信息总是开放而且“多义的”,而信 息的诠释根据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而定
• 解码的过程和传播者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 • 媒介内容的多样性、不同“诠释群体”的
存在、接受者在决定意义过程中的首要地 位
四、媒介理论主要议题
1、媒介理论的预设前提: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社会”领域:物质基础(经济政治资源及权力)、
一、主流范式
1、核心内容:
• 传播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 (拉扎斯菲尔德) • 传播是传送信息的连续性过程(香农、韦佛) • 大众媒介是向许多人传送信息的主要工具 • 关注大众媒介的效果: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 多采用科学实证方法
2、主要观点
• 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 • 功能论的角度 • 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 • 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的影响 • 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
社会关系(国家社会、社区、家庭等),以及由社 会所定位的社会角色与职业
• 文化领域主要代表社会生活的其它基本层面,尤其 是“符号表达”、“意义”、及“文化实践”(社 会习俗、处理社区的制度性方式以及个人习惯)
• 两种相反的观点:社会结构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社 会结构
社会-文化关系的两种观点
• 唯物主义理论观:大众媒介是社会的一个层面 (基础或结构),文化依附于社会经济与权力结 构,无论谁拥有或控制了媒介,谁就可以选择或 限制他们的作为。
三、传播的四种模式
1、传输模式 • 传播是信息的传送过程 • 线性模式:谁向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
道?产生何种效果? • 大众媒介在“社会”和“受众”之间的一
个崭新的“传播者角色”
2、仪式或表达模式
• 传播和分享、参与、关联、情谊以及拥有共同的 信念等术语相关。仪式的观点并不直接关注空间 中的信息扩展,而是社会在时间上的维持;不是 信息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表现

新闻传播学复旦大学教案

新闻传播学复旦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授课对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新闻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一、新闻传播学的定义与历史1. 新闻传播学的定义2. 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3. 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传播过程理论2. 传播效果理论3. 传播与社会理论4. 传播与文化理论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2. 定性研究方法3. 混合研究方法四、案例分析1. 新闻传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2.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新闻?什么是传播?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闻传播学的定义与历史1. 讲解新闻传播学的定义,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新闻传播理论到现代的传播学理论。

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讲解传播过程理论,强调传播的五要素: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反馈。

2. 讲解传播效果理论,包括直接效果、中介效果和长期效果。

3. 讲解传播与社会理论,强调传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关系。

4. 讲解传播与文化理论,强调传播与民族文化、文化变迁的关系。

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介绍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2. 介绍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

3. 介绍混合研究方法,强调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

五、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新闻传播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2. 讲解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如对比分析、原因分析等。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新闻传播现象,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新闻传播学相关教材2. 新闻传播学相关视频和图片3. 新闻传播学相关案例分析资料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理论的理解程度3. 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部分要求了解与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要概念与理论,并以其分析和解释中国和国际范围内的新闻与传播的相关事件与现象。

新闻学理论(一)世界各国的主导性新闻理论(二)新闻的定义与特性、新闻选择(三)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的联系与区别四)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对于媒介业态和新闻管理、新闻操作的影响五)新闻媒介的性质与新闻事业的功能及效果,大众传媒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等(六)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等(七)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路径等(八)新闻媒介的受众及其特性(九)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十)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等(十一)中国的新闻改革的特点与走势传播学理论一)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模式二)大众传播中的理解与语言争议,传播中理解的作用,与编码相关的问题,宣传分析,易读性的测量三)认知一致与大众传播四)说服理论、群体与传播等五)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六)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七)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媒介八)媒介连锁企业与媒介集团二、中国新闻史部分掌握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掌握各时期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了解中国杰出的新闻传播工作者的重要业绩和重大的新闻传播事件的基本情况,以资当前新闻传播事业改革之镜鉴。

(一)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2,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3,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4,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二)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5,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6,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7,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8,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三)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9,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10,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11,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12,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1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15,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16,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马恩新闻思想、媒介批评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教学目的】《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对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

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新闻报道的范式

新闻报道的范式

新闻报道的范式
新闻报道的范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标题:新闻报道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2. 引导段:引导段用于简要概述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导向正文。

3. 新闻主体:新闻主体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通常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等问题的回答。

它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清晰、准确地传达所发生的事件。

4. 事实性陈述: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客观、中立地陈述事实,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报道中必须基于可信的信息源,尽量避免使用个人主观判断。

5. 引用和证据:新闻报道中,可以引用相关人士的言论或从其他权威渠道获得的数据、研究结果等作为支持和证明报道准确性的依据。

6. 文章结构:新闻报道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采取倒金字塔原则,重要信息放在开头,细节逐渐展开,以保证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关键内容。

7. 可信性验证:新闻报道应该经过可信性验证,包括多方求证、查证数据和事实、与权威人士采访等,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
可靠性。

8. 多角度报道: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提供多个角度的信息,包括不同立场、观点和意见,以展示全面、多元的视角。

9. 结论或总结:新闻报道通常会在最后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或结论,对事件做一个概括性的陈述。

总而言之,新闻报道的范式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并提供多角度的视角,以满足读者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

复旦新闻学概论 第三讲 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复旦新闻学概论 第三讲  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2、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1)权力与不平等
大众媒介权力的层面 • • • • • • 吸引并引导公众的注意力 意见和观点的劝服 影响行为 建构关于现实的定义 赋予地位与合法性 快速广泛地告知
关于媒介权力的问题
• • • • • 谁控制了媒介?出于谁的利益和目的? 所表达的是谁对世界(生活现实)的理解? 媒介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些既定目标? 大众媒介多少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吗? 对媒介的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社会-文化关系的两种观点
• 唯物主义理论观:大众媒介是社会的一个层面 (基础或结构),文化依附于社会经济与权力结 构,无论谁拥有或控制了媒介,谁就可以选择或 限制他们的作为。 • 唯心主义理论观:媒介具有潜在的强大影响力, 不过,媒介所传递的特定概念和价值(通过媒介 的内容),才是造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而谁 拥有或者控制媒介并不主要。影响力是通过个人 的动机和行为而产生的。
四、媒介理论主要议题
1、媒介理论的预设前提: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社会”领域:物质基础(经济政治资源及权力)、 社会关系(国家社会、社区、家庭等),以及由社 会所定位的社会角色与职业 • 文化领域主要代表社会生活的其它基本层面,尤其 是“符号表达”、“意义”、及“文化实践”(社 会习俗、处理社区的制度性方式以及个人习惯) • 两种相反的观点:社会结构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社 会结构
新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论
第三讲
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本讲主要内容(麦奎尔)
一、主流范式 二、另类范式 三、传播的四种模式 三、主要议题
阅读文献
一、《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著。第2 章:基本模式 二、斯图亚特· 霍尔,“编码、解码”。选自 《文化研究读本》 三、《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戴杨、 卡茨等著,第1章:媒介事件的界说;第2 章:媒介事件的脚本:“竞赛”、“征 服”、“加冕”

新闻传播学本体论

新闻传播学本体论

第一章新闻传播学本体论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信息交流现象和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传统新文学和现代传播学交叉学科,它是传统新闻和现代传播学交叉渗透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传统新闻学和现代传播学交叉渗透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也叫历史新闻学。

它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新闻学报道的一般规律,也叫理论新闻学。

它是新闻学研究的本质与核心。

新闻工作的操作技能,也叫应用新闻学。

它是新闻学研究的归宿和落脚点。

新闻事业的经营和管理。

新闻事业经营是指新闻作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动态活动。

新闻事业管理是新闻决策者对新闻的采、写、编、播(发)和新闻作品生产、消费过程全部要素实施的有效控制和协调平衡。

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的内容: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新闻传播工作一般特点和新闻传播业运做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新闻传播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新闻传播操作技能进行研究。

3.新闻传播发展理论研究其内容包括对新闻传播技术、媒介和学术发展史以及其未来走势的研究。

从微观角度分析,新闻传播学还可以分为如下研究内容:1.信息以及其传播过程、要素的研究;2.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3.新闻传播媒介研究;4.新闻传播者研究;5.新闻受传播者研究;6.新闻传播环境与社会控制研究;7.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研究;8.新闻传播主体心理研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这一划时代巨著的时,把联系生产和消费这一对矛盾冲突的中介物——商品,作为其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我们完全可以将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其理由如下:1.新闻传播的一切复杂现象及由此引发的学术论争,归根结底是由这一对基本矛盾引发的。

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2.从形式上看,新闻信息是连接传授双方的中介物,受众接触传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获取信息的需要,而传播者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式也是由信息传播来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关系的两种观点
• 唯物主义理论观:大众媒介是社会的一个层面 (基础或结构),文化依附于社会经济与权力结 构,无论谁拥有或控制了媒介,谁就可以选择或 限制他们的作为。 • 唯心主义理论观:媒介具有潜在的强大影响力, 不过,媒介所传递的特定概念和价值(通过媒介 的内容),才是造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而谁 拥有或者控制媒介并不主要。影响力是通过个人 的动机和行为而产生的。
二、另类范式
1、对主流范式的批判 • 质疑自由-多元的资本主义秩序 • 批判方法学的极端量化 • 批判线性效果模式及其普遍的机械论
2、主要观点
• • • • • • • 社会批判的观点,反对价值中立 拒绝传播的传递模式 对于媒介技术与信息采取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 采用诠释的视角 质化方法 倾向使用文化或政治-经济理论 广泛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对立的根源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2)社会整合与认同
• 大众媒介提高或者降低了社会控制与一致性?
• 媒介强化或削弱了位居中介地位的社会机构的作用 (家庭、政党、地方社区、教堂、公会)?
• 媒介帮助或阻碍了以次文化、意见、社会经验、社 会行动等为基础的不同团体与身份的形成?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3):社会变革
• 大众社会:媒介控制原子化的大众
三、传播的四种模式
1、传输模式 • 传播是信息的传送过程 • 线性模式:谁向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 道?产生何种效果? • 大众媒介在“社会”和“受众”之间的一 个崭新的“传播者角色”
2、仪式或表达模式
• 传播和分享、参与、关联、情谊以及拥有共同的 信念等术语相关。仪式的观点并不直接关注空间 中的信息扩展,而是社会在时间上的维持;不是 信息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表现 • 强调传送者(或接受者)的内在满足,而非某种 工具性的目的。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 • 在文化价值、集体信念、团结精神方面等等有潜 在的作用
2、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1)权力与不平等
大众媒介权力的层面 • • • • • • 吸引并引导公众的注意力 意见和观点的劝服 影响行为 建构关于现实的定义 赋予地位与合法性 快速广泛地告知
关于媒介权力的问题
• • • • • 谁控制了媒介?出于谁的利益和目的? 所表达的是谁对世界(生活现实)的理解? 媒介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些既定目标? 大众媒介多少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吗? 对媒介的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新闻学概论
第三讲
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式
本讲主要内容(麦奎尔)
一、主流范式 二、另类范式 三、传播的四种模式 三、主要议题
阅读文献
一、《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著。第2 章:基本模式 二、斯图亚特· 霍尔,“编码、解码”。选自 《文化研究读本》 三、《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戴杨、 卡茨等著,第1章:媒介事件的界说;第2 章:媒介事件的脚本:“竞赛”、“征 服”、“加冕”
之一: •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的状态是不断冲突和力量争斗 • 共识理论对社会持多元观点,认为社会由各种力 量的平衡,实现良性发展 之二: • 媒介中心论:媒介技术与内容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社会中心论:社会本来蕴藏着变革的动力 ——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哲学立场和相对立的 方法论倾向,不能互冾
一、主流范式
1、核心内容:
• 传播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 (拉扎斯菲尔德) • 传播是传送信息的连续性过程(香农、韦佛) • 大众媒介是向许多人传送信息的主要工具 • 关注大众媒介的效果: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 多采用科学• • 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 功能论的角度 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 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的影响 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
•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大众媒介为资产阶级所拥有; 媒介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拒绝政治上对立的 势力接近使用媒介 • 功能论:媒介是为社会系统的运作服务的 •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经济控制与逻辑居于决定 地位 • 媒介技术论:突出媒介技术本身对于传播以及人 类文明的影响
3、冲突与共识:媒介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
3、“注意力”模式
• 传播:作为表现和关注 • 目的是吸引、保持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 • 在商业性的媒介机构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4、媒介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接受模式
• 将意义(来源于媒介)的归属和构建同接 受者联系在一起 • 媒介信息总是开放而且“多义的”,而信 息的诠释根据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而定 • 解码的过程和传播者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 • 媒介内容的多样性、不同“诠释群体”的 存在、接受者在决定意义过程中的首要地 位
四、媒介理论主要议题
1、媒介理论的预设前提: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社会”领域:物质基础(经济政治资源及权力)、 社会关系(国家社会、社区、家庭等),以及由社 会所定位的社会角色与职业 • 文化领域主要代表社会生活的其它基本层面,尤其 是“符号表达”、“意义”、及“文化实践”(社 会习俗、处理社区的制度性方式以及个人习惯) • 两种相反的观点:社会结构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社 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