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活动过程1.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进行选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关的小组。
2.小组人员结合选定的主题进行研究,在全班交流并介绍研究成果。
小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可以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还可以询问长辈,获得口述资料。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如可以选择电子演示稿展示、粘贴画、板报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介绍和解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3.全班讨论。
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全班讨论:(1)怎么看待传统节日?——我的感悟与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四、活动评价1.在活动前参照小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2.当各小组依次在全班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推选出最佳研究小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3.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2.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了解中国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活动和习俗。
2.竞赛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准备1.PPT演示2.教学课件3.课堂小游戏的道具六、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传统节日分类(10分钟)老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分类,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种类和名称,随后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每个节日的含义,并回答一些问题。
3.传统节日的意义(30分钟)老师根据ppt,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结合不同节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小游戏(30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穿花衣、猜谜语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并且贯彻节日的习俗。
5.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30分钟)老师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还可以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节日庆祝体验。
6.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和心得,并且向学生们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研究智慧写一篇传统节日的故事,并且解释其中的节日文化和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传统节日的分类】-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双十一节- 元宵节- 劳动节- 儿童节【传统节日的意义】- 春节:团圆、万物复苏- 清明节:祭祖、扫墓、察秋鸿- 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中秋节:观赏月亮、赏花、吃月饼- 双十一节:网上购物狂欢节-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 劳动节:纪念五一运动、表彰劳模- 儿童节:关爱儿童、庆祝童真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情趣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营造了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 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第1 页共7 页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
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法分析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多媒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游戏导入: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行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参与游戏,参赛选手站成一排,其他同学打节拍。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背景)。
学生分组表演历史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推》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每组同学派代表表演,其他同学观看表演并归纳节日的习俗。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新课教学第一篇探索节日的起源活动二:品诗词猜节日(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中的节日)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意识。
第二篇感受习俗的演变第三篇树立文化的自信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祀)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以及对于时代变迁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文明过节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传统文化,理性对待西方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信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加深学生对时政的了解,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自信?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分组讨论。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故事、习俗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活动体验: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课堂总结: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节日名称、起源、发展、内涵等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mark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主持人二:清明—— 一个庄重而又欢快的日子,人们祭祖扫墓,春游踏青,亲近自然,追贤思孝。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清明节——“亲近自然,追贤思孝”(教师板书)
主持人一:有请第三小组来介绍端午节(幻灯片8)
第三小组: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楚国大臣,遭馋去职,被流放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人划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题: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师:为了这次活动,大家做了好多准备,现在就把这次展示的机会交给大家,有请我们的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一:大家喜欢游戏吗大家想不想做个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小组活动一:“猜一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幻灯片3、4)
主持人二:1 春节:红红的灯笼,预示着人们生活的红红火火。
主持人二:2中秋节:嫦娥奔月,表达了人们月圆人团圆的希望
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磕头
主持人一:春节——中国传统节目的开篇,是中华民族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有对遥远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教师板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亲情、友情、团结、爱国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但鉴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掌握有关节日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节日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准备进行成果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各个节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文化素养;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难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一、导入:猜谜语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上课之前我们来猜几个谜语吧。
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谜面:四季只有夏秋冬(打一节日)谜底:春节解析:四季只有夏秋冬,把“春季”节减去了。
谜面:唐宋元……民国(打一节日)谜底:清明节解析:“唐、宋、元、明、清、民国”节省去“清、明”两朝。
谜题:五月节里粽儿香,小朋友们把它抢。
(打一节日)谜底:端午节谜面:华夏之后(打一节日)谜底:中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了这四个,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回答)这些节日都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二、活动1、春节,看视频《春节的由来》说到过节,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个节日呢?我相信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春节了。
在这天里,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同学们你们在这天里都会做什么事呢?你在这天里最期待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那大家最喜爱的春节是怎么来的呢?且看以下小视频。
(播放视频《年兽》)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从刚才的小视频中我们知道,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便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还需要红色吓,于是便有了贴门联,穿大红色新衣服的习俗。
随后春节不断的演变,成为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在这天里,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身边。
阖家欢聚,叙旧话新,祭拜祖先。
那我们还有哪个节日有祭拜祖先的习俗呢?(清明节)2、清明节,诗歌朗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33-部编版
(修改版)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型(活动课)
【内容标准】
无
一、【教学(活动)目标】
1.观察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去分析端午节起源、习俗等资料,观察老师运用论从
史出的治史方法对端午节的起源作结论。
2.运用老师示范的分析方法分析端午节食俗、流传范围等资料。
初步运用论从史出的治
史方法对端午节作简单的介绍。
3.说出传统节日中包含的传承与创新因素以示领悟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2.二维表
二、【学情分析】(或任务分析:起点能力、使能目标)
三、【教学过程】
四、【设计特色】
不为活动而活动,不为教教材而教学,不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强调提供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运用习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与历史学科核心思维的培养初步结合,以作用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
五、【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目标1
四、教学难点:目标2
五、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中国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六、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与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小组,确立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2,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课后拓展提升: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收集整理
1,明确活动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
2,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与同学交流节目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
3,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按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
第一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第二组: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第三组: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并探究文化内涵
一)导入:时光荏苒,岁月流淌。
春节刚过,清明节的热情也还没消退,端午节也迈开步子在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年四季,岁月轮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令我们激情荡漾、流连忘返,我们应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来探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二)学生展示成果:
A,第一小组代表展示
B,第二小组代表展示
C, 第三小组代表展示
二)学生评价,师补充总结
三)探究节日文化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观看PPT,结合表格一,表格二,然后讨论:
①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②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
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③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凝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④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展示资料,包括春联、中国节、
“福”字等。
2,节日经济的影响:
1),以春节为例说说传统节日对经济的影响
老师指导学生明确:当今春节长假带动了“节日经济”的发展。
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
2)谈谈现在人们过年的观念
以前过年,人们满足于吃顿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需求早已超越物质满足。
随着人群、物质、金融、信息等各方面的流动,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春节经济”。
三知识拓展
1,自由讨论发言: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洋节,可以有选择性的过,但不必吹捧推崇,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鄙视中国节日的想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是可悲的。
四,课堂小结:评比优胜小组
五,课后作业:探索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起源
六,板书设计:
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起源:农业,祭祀,传说
二、习俗和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美德;
变化:随时代发展而变
三、作用积极:丰富精神生活;带动“节日经济”等
不足:拥挤、堵车、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