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刘禹锡《秋词》赏析刘禹锡《秋词》赏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词注释和译文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译文其一: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译文: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凄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2023年最新的刘禹锡《秋词》译文及赏析3篇
2023年最新的刘禹锡《秋词》译文及赏析3篇孙长江群山围聚着故都(金陵),国已残破,江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毫无生气的空城,无趣而又寂寞。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依然是旧时的明月,夤夜时分,依旧把冷冷的月光投射在高高低低的女墙上。
百字赏析文孙长江石头城,六朝故都,曾经锦天绣地,曾经歌舞升平,可如今只剩下“山围故国”,“潮打空城”,何以如此衰败?刘梦得含而不露,却在他的另一首诗《台城》中讲了个明白:“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歌是美的,舞是美的,但一味地沉湎于其中,文恬武嬉,家会破,国必亡!本诗最妙处当属后二句:涛声依旧,月光依旧,它们才不会管你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夜深了,依旧喧哗,依旧明亮……但读者读至此处,心中却不能不怦然而动!刘禹锡《秋词》译文及赏析(2)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古诗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秋词二首翻译赏析《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orG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的古诗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的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一名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的《秋词二首(其一)》,目前入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下边整理分享该诗原文、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古诗文阅读】刘禹锡《秋词二首》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禹锡《秋词二首》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秋词二首刘禹锡(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关试题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
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参考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
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二: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分)A.都是七言绝句B.首句都不入韵C.都是仄起平落D. 都很讲究对仗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秋词诗意全解
秋词二首(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白话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
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扩展资料:
秋词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古诗文阅读】刘禹锡《秋词二首》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禹锡《秋词二首》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秋词二首刘禹锡(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大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例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描绘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就是:晴空一鹤排在云上,便惹来诗情至碧霄。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词》中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抒写诗人悲观旷达胸怀,整体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就是:晴空一鹤排在云上,便惹来诗情至碧霄。
(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有关试题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及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促进作用与否一致?为什么?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以从“大胜”和“嗾人狂”处领悟。
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窥见第二首诗对春色的驳斥。
参考答案:1.前诗侧重于描绘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振奋人们必须振奋精神,不屈不挠努力奋斗;后诗抒发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起人们必须情操无罪,意志始终如一。
2、不一致。
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二: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都就是七言绝句b.首句都未入韵c.都就是仄起平落下d.都很讲究押韵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天下了千古文人的共同仇怨,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秋词》刘禹锡赏析
《秋词》刘禹锡赏析【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秋词唐刘禹锡全文翻译(赏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二)
秋词唐刘禹锡全文翻译(赏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二)【唐】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霜降时节,山明水净,夜晚白露凝结为霜;远处的树木,有的深红色,有的浅黄色,深红的出现在浅黄的时,耀眼夺目,绚烂缤纷。
试着登上高楼,清风吹来,冷澈入骨,使人心静澄明,精神清爽。
深秋时节,不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让人轻狂。
注释春色嗾(sǒu)人狂:春天使人像狗吠般发狂。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霜降诗。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这两句是说,霜降时节,山明水净,夜晚白露凝结为霜;远处的树木,有的深红色,有的浅黄色,深红的出现在浅黄的时,耀眼夺目,绚烂缤纷。
这是写“霜降之底色”。
“山明水净”,正是霜降节气最显目的底色。
这四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明朗轻快。
“夜来霜”,点出写作时间,即霜降时节。
虽然是“夜来霜”,但我们分明感受不到一点肃杀萧瑟,因为前面“山明水净”已经为我们奠定了调子。
“数树深红出浅黄”,是荡开写“山明水净”,霜降时节,不只有远景“山明水净”,更有近景“深红出浅黄”。
苏轼霜降名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也许正是脱胎于此。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句是说,试着登上高楼,清风吹来,冷澈入骨,使人心静澄明,精神清爽。
深秋时节,不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让人轻狂。
这是写“霜降之精神”。
想要将“山明水净”“深红浅黄”看个清楚,就必须登上高楼。
登高风自来,就连清冷的霜风也会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清入骨”,正是霜降风景之精神。
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春天与秋天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结论,显示了诗人乐观豁达,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嗾人狂”三字,背后蕴藏了老子的智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只有保持虚静之心,不狂躁,才能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这或许就是深藏在霜降背后的季节哲理。
刘禹锡《秋词》及赏析
刘禹锡《秋词》及赏析秋词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创作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文学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出自中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情到碧霄。
【其二】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的可贵,在于对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高歌。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刘禹锡秋词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文|译文|古诗鉴赏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写过很多首知名的诗作。
这首秋词就是他的传世之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后来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词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秋词》原文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及注释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④碧霄:青天。
古诗鉴赏“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二首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秋词二首·赏析·刘禹锡
秋词二首·赏析·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都是咏秋之作,一改悲秋传统,表达情感高昂,充满昂扬斗志。
第一首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开篇就抒写自己对秋天的不同感受。
意思说,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每逢秋季萧条景色,就勾起他们失志之悲,心中无限寂寥。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消极悲观的情感。
诗人偏说秋季景象要比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春天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理解。
秋天并非萧条无生气,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有白鹤振翅而飞,奋发有为,排云之上,矫健有力。
诗中用“一鹤”表明,这只鹤是孤独的也是独特的。
就是它顽强高翔,打破了秋天死寂氛围,给大自然留下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令伤感的志士,为之振奋。
这只鹤充满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不屈志士的化身。
人有了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于是诗人便吟诵诗歌,歌声直穿透碧霄。
“诗情”指用诗抒发感情,这里指用诗歌抒发胸中志向。
第二首赏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
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
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这两首七绝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发表议论,表达独到的观点,意蕴深厚,有哲理意味,意境优美,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秋词⼆⾸》刘禹锡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名《秋词⼆⾸》,“秋词”,那么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简单地说,合于⾳乐的为词,不合于⾳乐的为诗。
或者更加简单地说,词就是歌词,为⾳乐填的词,可以唱的。
据说这⾸两⾸秋词是刘禹锡刚刚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写的,来看原词: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赏析刘禹锡说,⾃古以来,很多⼈遭逢秋天,就会发悲伤寂寥之感叹。
⽽我说秋⽇啊,胜过春天的早晨。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太⼦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
然后就发⽣了“⼋司马事件”,卷⼊其中的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
此时,刘禹锡34岁,正好是⼀个秋天,他被贬的境遇就如同遭遇秋天⼀般,然⽽刘禹锡是⼀个乐天派,也是⼀个不屈不挠的⼈。
下⾯两句,他就来解释为什么“秋⽇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字词典故 “碧霄”:天空,青天。
(道教中,天有九霄,乃是: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霄,琅霄,紫霄,⼤霄。
)赏析刘禹锡说,万⾥晴空中,有⼀只⽩鹤排云⽽上,于是便把诗情带到了碧霄。
此时的刘禹锡从京城长安来到朗州,可能是感觉⾃⼰到了更加⼴阔的天地,将会有更多的诗情画意,任⼰发挥。
所以便有了引着⾃⼰的诗情飞上万⾥碧空的情怀。
“排云上”,排除杂云⽽上,带着迎难⽽上的勇⽓,开辟出新的天地,新的世界。
⽽这样的新世界,对于刘禹锡来说就是诗歌创作的世界,他在朗州的⼗年,创作了⼤量的诗词和⽂学作品。
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明⽔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楼清⼊⾻,岂如春⾊嗾⼈狂。
”其⼆“⼭明⽔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赏析刘禹锡说,这⾥的⼭如此明朗,⽔如此⼲净,夜⾥来了秋霜,⼀眼望去,有那么⼏棵树,深红的树冠⾥,透出了些许浅浅的黄。
“试上⾼楼清⼊⾻,岂如春⾊嗾⼈狂。
”字词典故 “清”:清凉,清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另辟蹊径,一反常调,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排:推开白云。
⑷碧霄:青天。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
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
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