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1与冲突的情境中时, 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 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
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
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
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
精神病患者)
2.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基本内涵:(识记)P252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
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情商)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3)具体表现为10种方式(论述)
1)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
自我的作用。“吸烟者”
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 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 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
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 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 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 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
8.压力的影响因素: (领会)P259-261 1)经验—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A型性格特征: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 强好胜、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究 效率、成天忙忙碌碌的人,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B型性格特征: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 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5)环境

医学心理学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医学心理学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ESC键回总目录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 医患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良好医患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新医学模式 要求医疗活动从生理、心理、社会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 题。 良好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可增强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采集病 史资料,还可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争取患者在医 疗活动中的配合。 良好医患关系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恢 复:可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调节情绪状态,并通过 心理-生理反应提高抗病力。
ESC键回总目录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的实质 是医护人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过程。 医患关系有以下特征: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 病人建康为目的;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是以患者 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ESC键回总目录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第二节 医患关系

人际关系及相关概念
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
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对自己 的认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认知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1)

认知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1)
最后是表征结果的输出。
知识库
新生 知识
先期 知识
无关 知识
算子 约束
设计 任务
(输入)
提取任务 信息
•厂家信息 •产品信息 •设计要求 •用户信息
搜索先期 经验
•形象功能 •公司要求 •吸引消费者 •体现创造性
确定算子
•广告设计 通用算子 •特定任务 专用算子
任务表 征
(输出)
广告设计专家任务理解过程模式图
界定含混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界定含混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 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 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 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 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 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实验五
目的:通过比较广告设计专家、新手和生手的问题表 征,研究广告设计专家的问题表征特点及过程。
任务:用30分钟为一种假想的家用机器人设计一张招 贴画形式的广告方案。
被试:专家9人;新手20人;生手20人。 材料:广告设计任务说明;引导式问卷, 口语纪录分析。
时勘,傅小兰,王辉,张侃,郭素梅. (1998). 广告设计专家的任务理 解过程。《心理学动态》, 6(1), 58-63。
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 (Simon,1986)
有时按常规方式表征的问题难以求解,但若换一个角度来表征 同一个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Simon,1991)
三、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是人对信息加以操作的办法、计划、方案, 它使人的认知活动成为有组织的有机的统一体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 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和情感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答:(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各种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②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④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答:(1)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2)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的意义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对于人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是有一定意义的。

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3.情绪与情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人格心理学课程第十章积极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课程第十章积极心理学教案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本科专业
人格心理学第十章积极心理学教案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硕士导师
张海钟,1963年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人。 张海钟,1963年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人。 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硕士。 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硕士。 2001年河西学院教育学系心理学教授。 2001年河西学院教育学系心理学教授。 2003年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特聘教授/ 2003年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特聘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 200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 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学学科组 成员。 1998年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材奖 1998年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材奖 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 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 号; 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1985-2008年曾主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1985-2008年曾主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 社会心 理学、管理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10余门 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10余门 课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 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 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 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 和爱。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 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 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 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 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 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 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 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学科。积极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 (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 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 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 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 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 公民美德, 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 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 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 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普通心理学 第10章 情绪(新)

普通心理学 第10章 情绪(新)
▪同时,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 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 巨大动力。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 们产生的恐慌感和急迫感会放大和 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 动力。
.
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 的影响: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 瓦解作用。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 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拒绝和激活水平 (3)普拉切克 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

.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2、四维理论(伊扎德) 将情绪分为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愉快度: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动作抑制等成分
的激活水平 激动度:个体对情绪或情境出现的突然性缺乏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个体承受感情的程度
.
第一节 情绪概述
.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三、情绪的分类
.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 以个体的愿望和需
要为中介的一种心 理活动。
.
情绪的三种组成成分
.
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 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
样部队的的态前度锋同体晋验军首(战爱便屋被打及败乌,苻,坚草慌木了手皆脚兵。他,和人弟逢弟苻喜融事 精趁夜神去爽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
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
心在淝境水持决续战,的秦时军被间彻有底长击溃有,短损失,惨这重取,秦决王于苻坚客自观己刺受伤激,和 人弟弟格苻特融征也阵。亡如了失。苻去坚亲仓人皇引而起逃,长他时听间到的风郁风吹闷树;木性的格声音内也向的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单元十教学心理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学难点:教师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1)学习准备的含义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情感与情操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情感与情操

三者之间联系与区别
联系
情绪、情感和情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世界。
区别
情绪是短暂的、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长期的、稳定 的心理体验,如对某人或某事的喜爱或厌恶;情操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 道德标准,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情绪表达与识别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将内心的情绪体验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 姿态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愤怒时眉头紧锁、嘴唇紧闭,快乐时嘴角上扬、眼睛放 光等。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身体姿态等 信息,推断其内心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识别对于人际交往 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和需要。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情操定义及分类
情操定义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人格心理学》第十章人格适应与人格健康

《人格心理学》第十章人格适应与人格健康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人格心理学》第十章人格 适应与人格健康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人格适应概述 • 人格适应的理论基础 • 人格适应的评估与诊断 • 人格适应的干预与治疗 • 人格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 人格健康的促进与维护
01
人格适应概述
人格适应的定义与意义
01
人格适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压 力、挑战或逆境时,通过调整自 身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以适应 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积极人格

平衡人格
具有乐观、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 品质,能够应对挑战和压力,保持心 理平衡。
个体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保持 平衡,没有明显的偏颇和极端表现。
协调人格
个体内部各个人格成分之间协调一致 ,没有明显的冲突和矛盾,能够适应 社会环境。
人格健康的评估标准
情绪稳定性
个体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刺激 。
制定诊断方案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 对性的诊断方案,包括 确定问题的性质、程度
、原因等。
实施诊断
按照诊断方案,对个体 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
断。
评估与诊断的注意事项
标准化与客观化
保密原则
评估工具和诊断方法应遵循标准化和客观 化的原则,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在评估和诊断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原 则,保护个体的隐私和权益。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促 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适应。
干预与治疗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采用个性化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心理学第十章气质与性格 电子教案

心理学第十章气质与性格 电子教案

弱,并以胆小、畏缩、反应速度缓慢为特征,又称为抑制型。

这四种类型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如表10-1 所示。

(三)体型说1. 克雷奇默的体型说体型说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Kretschmer) 提出的。

他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

根据体型特点,他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瘦长型、筋骨型。

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等;筋骨型产生黏液气质,其行动倾向为迷恋,认真,理解缓慢,行为较冲动等。

他认为三种体型与不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关。

2. 谢尔登的体型说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W.H.Sheldon) 认为,形成体型的基本成分——胚叶与人的气质关系密切。

他根据人外层、中层和内层胚叶的发育程度将气质分成三种类型,如表10-2所示。

(四)血型说血型说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血型就是所有生物的体质类型和气质类型。

气质是由不同血型决定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与之相对应的气质也可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O 型。

1. A 型A 型人精明,理智,内向,好静,感情含蓄,情绪稳定,不善交际,忍耐力强,具有独立性,易于守规,固执;做事细心、谨慎,但不果断,在家庭中是处理家务的能手;注重仪表,但不喜新奇。

2. B 型B 型人聪明,活泼,敏捷,外向,善交际。

兴趣广泛、多变,精力分散,行动奔放,易感情冲动,不习惯受束缚,热心工作,不怕劳累。

动作、语调富于感情,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事缺乏细心和毅力,大事故少,小事故却不少。

3. AB 型AB 型的人属于复合气质类。

AB 型的人机智、大方,办事干净利落,冷静、不浮夸,行动有计划,喜分担责任,兴趣广泛。

因倾向不同,有的人有领导能力,有的人则沉默寡MMPI)。

(3)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EPQ)。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一、填空题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

(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二、选择题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言语)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

(2002年选择题)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对话言语)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三、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005年选择题)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作技能的干扰。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

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

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

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

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

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

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

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

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2004年论述题)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

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

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

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

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

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

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

(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

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

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

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

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

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7)自满情绪;
(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动作概念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

(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

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

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

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

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

(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

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1)观念性。

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

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

(2)内潜性。

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

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3)简缩性。

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

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

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的过程。

五、论述题:(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