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10 拿来主义 2 八中贺红伟《拿来主义》导学案巩义八中贺红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对内,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二、1、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1-6段)是什么(7段)〕破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么样〕立(对于全文结构,以上只是参考,各位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3、闭关主义:闭关锁国送去主义:卖国求荣4、来源: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现:送古董、送画、送人实质:媚外求荣危害:亡国灭种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或目的。

抛给:有目的的、带恶意地输出。

三、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3、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地吸收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点,绝大多数毁掉姨太太——纯粹的糟粕毁掉1。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8 拿来主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自诩.( ) 脑髓.( ) 残羹冷炙.( ) 玄.虚( ) 毛厕.( ) 礼尚.往来( ) 仪.节( ) 吝啬.( ) 譬.如( ) 徘徊.( ) 【答案】 xǔ suǐ zhì xuán cè shàng yí sè pì huái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给⎩⎨⎧抛给.( )给.予( ) 别⎩⎨⎧别.扭( )别.致( ) 孱⎩⎨⎧孱.头( )孱.弱( ) 占⎩⎨⎧占.有( )占.卜( ) 【答案】 gěi jǐ biè bié càn chán zhàn zhān2.语境辨析法(1)他善于审时度.( )势,危急关头,能够将生死置之度.( )外。

(2)他虽然取得了冠.( )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 )冕堂皇的语言。

【答案】 (1)duó dù (2)guàn guā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国cuì( )cuì( )火出类拔cuì( ) ⎩⎨⎧bi é( )进piē( )见biē( )裙⎩⎨⎧yu án ( )故大笔如chuán ( )不容置huì( )⎩⎨⎧k ē( )头唠kē( )kē( )睡 【答案】 粹 淬 萃 蹩 瞥 鳖 缘 椽 喙 磕 嗑 瞌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夸。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学案第8课拿来主义Word含答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学案第8课拿来主义Word含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戴丹审核人:李慧【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理清写作思路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鉴赏关键词语来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属现代散文中的一类。

特点:短小精悍,尖锐泼辣。

常用譬喻、反语、讽刺等手法,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形象阐述中蕴含道理,有寓庄于谐的情趣。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学过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等。

3、“且介亭”的由来: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即“半租界”。

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一半,也暗讽国民党统治下半殖半封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收集了先生于1934年所作的杂文,于1937年出版,是先生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㈠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执行卖国投降路线,讨好帝国主义,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及答案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及答案

拿来主义。

课后习题及答案1.正确注音的词语:倘使、犀利、掘起、针砭、脑髓、玄虚、糟粕、冠冕、残羹、国粹、吝啬、自诩、蹩进、孱头、冷炙。

2.解释有误的词语:残羹冷炙的解释错误,应该是指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不是生肉。

3.不准确的分析说法:选项A不准确,文章并不是只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而是探讨拿来主义的理念和应用。

4.抛来与抛给的主要区别:选项C正确,抛来一般没有坏的动机和目的,而抛给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5.关于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选项D正确,这两种主义都是当时的错误思潮,必须先驳倒,从而为“拿来主义”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论证。

6.“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一句的正确理解:选项A正确,这句话指的是中国不去研究别国的先进经验,也不允许别人来传播。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

改写:一)在这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杂文中,作者通过比喻来区分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

他认为,对于拥有鱼翅、鸦片等贵重物品的人来说,并不需要将其抛弃或者毁灭,而是可以像吃萝卜白菜一样食用,或者将其送到药房以供治病之用,而不是出售存膏售完即止。

至于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不同于印度、波斯和XXX的烟具,但也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但作者认为大可毁掉。

此外,他还提到了一群姨太太,认为最好让她们各自走散,以避免“拿来主义”带来的危机。

总之,拿来是必要的。

只有拥有了文化遗产,才能成为新人,才能创造新的文艺。

但是,实行“拿来主义”需要具备沉着、勇猛、有辨别力、不自私等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主人,拥有新的宅子。

1.《拿来主义》是XXX的一篇杂文,他原名XXX,是中国的文学家和革命家。

B项的阐释有误,正确的是“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前提条件。

2.在选文第①段中,作者通过比喻来区分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

其中,“鱼翅”指的是贵重的物品,“鸦片”指的是有争议的物品,“烟枪和烟灯”指的是国粹,而“姨太太”则指的是可能带来危机的物品。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拿来主义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拿来主义”的含义,本文主旨。

2.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1.拿来主义2.比喻论证学习难点:作者对拿来主义的主张课时安排: 1课时自学交流一、阅读《导学案》知识卡片1.写作背景:九一八后,日帝的魔爪申向东北,蒋依附英美,为讨好,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当时文化界对待“文化遗产”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肯定”,一是“全盘否定”。

2.《且介亭杂文》中“且介”的含义:3.杂文是。

它有四个特点分别是:;;;。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积累词语。

课堂研读Array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本文中心论点是哪句?2. 开篇并未点题,是否存在入题太慢的缺点?提出论点之前的部分有何作用?二、精读探究,理解含义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反对“送去主义”?其本质和危害是什么?2.为什么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1 -3.“拿来主义”错误的态度有哪几种?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4.哪些才是“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三、品味语言:理解加点词的内涵及作用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3.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6.我只想鼓吹..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我们再吝啬7.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做奖赏8.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 3 - 练习反馈一、联系现实: (一)读以下几则新“拿来主义”,每组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讨1.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娱乐明星极其崇拜,为了追星,往往对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等都刻意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学习?2.从“剪刀+糨糊”到“复制+粘贴”,近几年,下至普通学子,上至大学教授、高官政要,屡见爆出身陷“抄袭门”。

2021—2022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6课 拿来主义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6课 拿来主义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拿来主义 导学案重难突破1.阅读《拿来主义》一文,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特点、实质和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提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把它们驳倒,也就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正确主见,“拿来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立住了,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稳。

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消灭的,与之形成了鲜亮的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3.什么是送去主义?文章列举了哪些“学艺上”送去的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送去主义”是由从前的“闭关主义”进展而来的,表面上看是“发扬国光”,实质是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一种表现,是“卖国主义”。

②“学艺上”送去的事实有: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4.试分析《拿来主义》一文中,“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送来”不等于“拿来”。

《 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

《 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答案文本探究: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2、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6、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

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

“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7、“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文学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地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断限(大体上):古代:清之前近代:清末民初现代:(新文化运动前后)1917-1949(建国)当代:新中国建国之后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3、“介亭”二字的由来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4、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练习题】一、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冠冕堂皇()二、文本探究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2、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高中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与建议:结合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现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堂皇()冠.军()孱.头()孱.弱()蹩.进()脑髓.()吝.啬()譬.如()国粹.()给.予()供给.()度.日()揣.度()2.辨析字形并组词。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收获与感等介亭杂文》案学导主义》《拿来第一课时【知识链接】【学习目标】、写作背.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本文写193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体会本文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格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旧识回顾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浙江绍周树人鲁迅,原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文学家、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

他一生有大量思想家、革命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结,一“送去一“送来,和历小说集《呐喊》、《旁徨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散文集《故事新编》史小说集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朝花夕拾》《野草》散文诗集,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如: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而已集》、《二心集》、《华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盖集》、《南腔北调集》、《且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3、杂文自诩()磕()头..残羹()冷炙()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偏重于议论,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利犀(冠冕()..也可以叙事。

杂文,是直接而迅)())(脑髓吝啬(...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茅厕譬(..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徘徊(孱()头...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蹩()进国粹(..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虚(玄.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孤独的鲁迅(节选)周劼人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

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

“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

“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

”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

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

”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

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附答案详解)一、基础积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

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

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

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

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有板有眼历久弥坚顶礼膜拜B.目不暇接有板有眼历久弥坚情有独钟C.目不暇接惟妙惟肖历久不衰顶礼膜拜D.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答案】D(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

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答案】B(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注意》,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作用:可以把较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①孱头——消极逃避(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②昏蛋——完全否定(割断历史、盲目排外);③废物——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3、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手法+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作用)语言特点:幽默犀利,讽刺性极强句子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原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这里表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崇洋媚外。

句子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度”原指气量宽宏,能容人。

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句子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摩登”原指时髦合乎时兴的式样,这里指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doc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doc

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杂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揭露批的实质及其严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段尖锐地指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1段用原文的语言回答下面前五个问题并把你的感受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拿来的感受认识写成一篇短文(20字2014级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NO.8 编制人:董慧丽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时间:班级:小组:姓名:Administrator 厚德尚学慎行《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xǔ kē gēng zhì guān miǎn xīlìnsè suǐpìcècàn páihuái bié cuì xuán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正稿

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正稿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二、基础知识1、残羹冷炙zhì针灸jiǔ技术心力交 cuì瘁神情憔 cuì悴2、孱头(càn )孱弱(chán )蹩进(bié)憋闷(biē)三、1、将文章分为两层,并归纳层义。

(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提出“拿来主义”(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2、“拿来”的观点是哪一段提出来的?从哪一段开始论述的?明确:2段点到,5、6段再次提到,7段才开始正面论述。

课上讲学篇(第一课时)一、课文第一层主要论述“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三、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

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1、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

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

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

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

”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

”—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