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医案四则
真武汤医案四则摘要】真武汤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方含附子、白术、生姜、茯苓、芍药五药合用,共凑温阳利水之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1]。
笔者平素喜爱研习古方经方,并在临床上遣用多效,现列真武汤四则验案如下,以资参考。
【关键词】真武汤;临床;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5-02真武汤,见于太阳病发汗之汗出不解及少阴病伴水气者。
五行中,北为肾,为水,而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医宗金鉴》中:“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是以从方名可知本方以治水为主。
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君,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为臣,佐以生姜之温散,白芍之利水缓急及敛阴防燥,共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之基础方。
虽《伤寒论》中关于本方的记载寥寥不及百字,但本方临床上对很多疾病却有奇效,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水肿等。
笔者于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1.典型病例1.1 心悸周某,女,50岁,2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伴有胸闷痞满,小便不利,时未处理,一周前心悸症状加重,并发有眩晕及双下肢高度水肿,夜间阵发性哮喘,形寒肢冷,时有恶心呕吐,小便难,大便略溏,纳眠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滑。
经综合检查后,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现为进一步治疗特来就诊。
诊为:心悸——水饮凌心证。
予以:茯苓30g,附子10g,生姜10g,白术15g,芍药15g,桂枝15g。
水煎服,2次/日/剂。
2剂后心悸症状减轻,小便通畅,水肿较前减轻,续服1周后水肿消失,无明显心悸气短。
按综合患者症状可知病位在心、脾、肾三脏。
心阳虚衰,胸阳无力化水,水邪内停,上凌心肺,发为心悸气短;脾阳不足而运化无力,故纳差便溏;命门火衰,温养无力而畏寒肢冷,阳不化气而水湿泛溢,故见下肢水肿。
故综上可知本患者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当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真武汤——精选推荐
真武汤【7.55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函太阳89 太阳病,发其汗⽽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是个在感冒中很难把握的⽅⼦,但是杂病中还是相对⽐较好⽤的。
我就从我所了解的⼀些⽅⾯,慢慢聊聊这个汤,因为这个汤的主证和别的汤不⼀样,这个汤⼏乎没有主证可以⽤,所以往往开起来是凭感觉的。
我只能唠叨唠叨这个感觉。
可能我絮絮叨叨⼏千字,能有⼀个⼤概的感觉给你们抓住也不⼀定。
⾸先先回忆⼀下,伤寒论⾥⾯⼀个⽅⼦,如果这个⽅⼦的药味稍稍多⼀些,⽐如五六味左右的。
有些⽅⼦有⽢草的,有⼀些没有。
⽐如桂枝汤⿇黄汤有⽢草,五苓散没有。
这种有⽢草的和没有⽢草的⽅⼦,其实可以特地拿出来专门讨论⼀下。
有没有⽢草这⼀个不同,其实⽅⼦的感觉往往就有很⼤的差异。
就好⽐说,桂枝汤⾥⾯,⼤枣⼊营,⽣姜出卫,就好像桂枝的药性⾛在⾎分,然后有了⽣姜,就能把桂枝的药性开到⾎管外⾯,把风邪赶出去,这个就是所谓的⽣姜帮助桂枝由营出卫。
可是有⼀个⽅⼦,和桂枝汤很像,叫做黄耆五物汤,这个汤是治疗⾎痹的,如果是虚证的中风或者⼿指⿇啊脚⿇之类的,都可以试试这个汤。
⽽这个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没有⽢草,⽣姜加倍再加上黄芪。
⽽这个汤和桂枝汤喝起来感觉很不⼀样,桂枝是喝下去之后有种热⽓进⼊脾胃流遍全⾝然后出汗的感觉,⽽黄耆五物汤喝下去,就没有这种联合作⽤的感觉,⽽是桂枝的药性只在⾎分中,⽣姜就在⾎分外⾯祛湿⽓寒⽓,就感觉桂枝和⽣姜的联合作⽤不见了,甚⾄有⼈说有了黄芪这味药,就会打断桂枝和⽣姜的关系,就是黄芪在经⽅⼈的眼中,是⾛在营分和卫分之间,如果是经⽅的学习者,⼤概都会知道⼀件事,如果看宋本,整本伤寒的部分没有⽤过黄芪,黄芪不⽤再表证中。
但是你说桂枝不和⽣姜⾛表,是因为没⽢草,还是因为黄芪挡在中间?那还有⼀个汤叫做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汗,那个⽅就是桂枝汤加上黄芪,那个汤喝起来就⼜有联合作⽤的感觉了。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名医验案]1、许叔微医案乡人京姓之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
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
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矚,振振动摇。
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
予视之曰,强汗之过也。
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
服之则筋惕肉睥者,为逆也。
唯真武汤可救之。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身瞩动,振振欲摒地者,真武汤主之。
予三投而大病除。
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差。
2、滑伯仁医案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发。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即发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睥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结盟,更服附子七枚乃愈。
3、刘渡舟医案案1、李某,男,32岁。
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
血压正常,心肺正常。
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烦时,只好服止痛药片。
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冻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
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
望面色黧黑,舌淡质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以其色脉之诊可以确定。
为疏:附子12克,生姜12克,桂枝12克,茯苓24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
其服6剂获安,又服苓桂术甘汤4剂巩固疗效而愈。
案2:孙某,女,60岁。
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
经服胃舒平、酵母片以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
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
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
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化水,以治寒邪,处方: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
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
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加入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
《真武汤》-脾肾阳虚百病生,医圣张仲景一个神奇的药方,上能温脾,下能温肾
《真武汤》-脾肾阳虚百病生,医圣张仲景一个神奇的药方,上能温脾,下能温肾真武汤是《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临床中有哪些功效?我们一起来看!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
《医宗金鉴》记载,“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汉方精义》记载:“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
”真武汤有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所以叫“真武汤”。
真武汤方歌: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相关条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上述两条反映出真武汤的方证,于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临床的征象。
我(陈潮祖)用于临床又有补充,总共有:见于本脏;滞留体表;脾肾同病,升降失调;壅滞肝经;水气凌心;水泛高原;上干清阳,壅阻七窍;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共8大类,共42个征象。
没有哪个是主症,任何症状都可以用。
但是,它的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些临床证象都是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的临床征象,这就是它的基本病理。
方组: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
它上能温脾助阳,下能温肾助阳。
阳气一升,利小便以祛水邪。
真武汤临床新用3则
真武汤临床新用3则第 1389 期作者 / 彭慕斌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编辑 / 段瑞⊙ 校对 / 许红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之功,多用于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恶寒不渴,小便不利,或心悸、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濡等阳虚水泛证。
近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抓住阳虚这一基本病机,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督脉冷病、“甲减”水肿等内科杂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阳虚汗证王某,男,65岁,退休干部。
2014年2月25日初诊。
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反复咳嗽、咳痰,形体偏胖。
近4年来,自汗明显,活动后加重,伴怕冷,易疲劳,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
曾服桂枝加黄芪汤、玉屏风散不效,改服金匮肾气丸3月余,症状改善也不明显。
参合脉症,考虑为阳虚汗证,给予真武汤加味。
处方:制附片12g(先煎),白术12g,白芍15g,茯苓20g,生姜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药服5剂,汗出减少,余症减轻。
再服15剂,出汗明显减少,怕冷减轻,大便成形。
继以金匮肾气丸善后,病情稳定,感冒咳嗽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按:患者咳嗽日久,肺气受损,肌表疏松,表虚不固,反复感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自汗。
自汗日久,阴液受损,阴损及阳,表现出较气虚更进一层的阳虚症候群。
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玉屏风散补肺益气固表,两方以肺气不足,表虚失固之证为宜,对于阳虚症状突出之汗症显然力度不够。
金匮肾气丸似属对症,但“丸者缓也”,如同杯水车薪。
慢性咳嗽,迁延未愈,肾元亏虚,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当温阳益气,固表敛汗。
真武汤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在真武汤适用人群中有“头晕、心悸、乏力、多汗;脉沉细、舌胖大、苔滑”等描述,受此启发,笔者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的治疗,果获奇效,从而深信“经方惠民”。
督脉冷痛周某某,女,61岁,退休工人。
2015年8月31日初诊。
(八)真武汤——失音,咳嗽,咳喘,痰喘,哮喘
(八)真武汤——失音,咳嗽,咳喘,痰喘,哮喘69失音——祝谌予医案黄某某,女,35岁。
三月前因感冒出现口燥咽干,喉头微痛,音哑不扬,咳嗽痰少。
经五官科检查,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1度肿大,披裂血(++),双侧声带充血,经多方治疗无效。
近觉咽部肿痛,咽中如有物梗阻,音哑不扬加重,怯寒神疲,肢体困倦,小溲短少清淡。
复经五官科检查:右侧声带肥厚,边缘不整齐,前联合稍隆起,充血,活动较差。
中医诊察:面色暗滞,形体略瘦,倦怠懒言,精神不振,声沙低沉无力,唇舌淡白,脉沉细,辨证为阳虚水泛之失音证。
治宜温阳利水,佐以健脾渗湿,方用真武汤加味:熟附子18克,桂枝30克,白术9克,白芍9克,茯苓30克,生姜3片,甘草9克。
服2剂后症状改善,声音好转。
续服原方加减4剂,能大声说话和唱歌,五官科复查喉部声带充血、肥厚已消失。
1981:346]《经方应用》《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论:怯寒而神疲,此是寒水之盛,君火之衰,脏寒之象。
沉细者,少阴之虚脉,当责有水也。
真武汤,泻水敛火下降也。
70失音女性患者,45岁。
因感冒而口燥咽干、喉痛暗哑,继用抗生素、针灸及中药治疗3月余无效。
且症状较前加重。
舌苔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水泛之失音。
用真武汤加味(熟附子1.8克,桂枝30克,白木9克,白芍9克,茯苓30克,生姜9克,甘草9克)。
服两剂后,症状改善;上方附子及桂枝分别加大至24克和45克,连服2剂后,症状大减,声音明显好转;原方再进2剂,能大声说话及歌唱;原方再加大用量(附子30克,桂枝6克,白术18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生姜9克,甘草9克),服2剂后,诸症均消失。
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桂枝以善其后。
(《中医教学》1976年1期70页)按:失音总不越乎肺肾,有虚实之分,本例素体阳虚,外感诱发,数月不愈,已属虚证。
阳虚水泛,故用真武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
《经方研习》71失音黄某,女,35岁。
三月前因感冒出现口燥咽干,喉头微痛,音哑不扬,咳嗽痰少。
真武汤临证验案3则
转, 但仍 诉 夜 问 口苦 。效 不更 方 , 因秋气 渐 降 , 患 者 苦其 枯燥 , 源 清而 流有 不 清者 乎? ” 其 理 极 为精 当 。 风邪渐去 , 按 原 方 减 去 太子 参 、 制枇杷叶 , 连翘 , 加 大 部 分 咳 嗽 患者 因 为气 候 、 饮食 、 起 居 等 原 因 均 属 时常兼 有 气 虚 、 阴虚 等 , 采 用猪 苓 汤 治 茯苓至 1 5 g , 阿胶 加 至 1 2 g , 专攻 滋 阴利 水 。 续进 5剂 于 痰热 咳嗽 ,
煎) 2 0 g , 茯苓 l O g , 荆芥 l O g , 杏仁 l O g , 桔梗 l O g , 川 名 医 方论 》 引 赵 羽 皇语 : “ 仲 景 制猪 苓 一 汤 , 以行 阳 少 阴二 经 水热 。 然 其 旨全 在益 阴 , 不 专 利 水 。盖 贝母 6 g , 连翘 l O g , 防风 6 g , 黄芩 1 0 g , 牡丹 皮 l O g , 白 明、 芍 1 O g , 制枇 杷 叶 ( 包煎) 1 0 g , 法半 夏 l O g , 太 子 参 伤 寒 在表 , 最忌亡阳, 而 里 虚又 患亡 阴 。亡 阴者 , 亡
“ 痰饮 ” 、 “ 化热 ” 、 “ 伤 阴” 四者 之 轻 重 主 次 , 其 证 应
( 慈溪市 中 医医院 , 浙 江慈 溪 3 1 5 3 0 0 )
以风 邪 痰 热 之 实 证 为 主 , 而“ 伤阴” 则居 为次 . 因 痰 热清 后 肺 气得 宣 , 肺能 布 津则 阴伤 白愈 。辨证 论 治
及 肺 阴致 咳嗽 久 久不 愈 。患者 口苦 , 不 应理 解 为 简
真 武- 历1 信 征 验 案 3则
王 斌
单 的少 阳相 火 郁 而化 热 , 而 当寻 找郁 热 原 因 。患 者 湿浊 内阻 , 土壅木 塞 , 肝 胆 气 机 郁 滞 则 见 口苦 、 脘 腹胀满 、 肢 酸倦 怠 ; 若湿浊化热 , 则 发 热 口渴 ; 若 流 注下 焦 , 则小 便 黄赤 。患 者 年 老体 弱 , 权衡“ 风气” 、
经方新解——真武汤(附案例五则)
经方新解——真武汤(附案例五则)【方意新解】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
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附子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
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症。
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
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
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泛四肢而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制看,临床辨证是很严格的。
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
因此,在原方中加入参、芪益气,使全方变成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
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
同时,用真武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的功效。
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应,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疗效更为显著。
此外,必须指出,运用真武汤应切实掌握“温阳利水”这个大法,不能局限于肾炎水肿。
临床上凡是“阳虚水肿(水邪泛滥)”,无论其病在何脏,均可与之,这样就能正确地扩大其运用范围。
笔者曾用本方治高血压、风心病、眩晕证等,均以“阳虚水邪泛滥”为辨证要点,疗效都很满意。
【临证验案】(一)真武汤治水肿水肿应归肺脾肾三脏。
肺水者,多为急性兼表,即肺气不宣,其病在表。
脾肾水肿,则多为慢性属里,应责之于脾肾之虚。
而水肿反复发作,肾功能无损伤,尿中检不出蛋白,又多责于肺肾气虚,从补益脾肾求治能取得疗效。
病案举例:王××,女,52岁,退休纺织女工。
1984年4月10日初诊。
病者全身水肿,眼睑下垂,面色虚浮,四肢清冷,脚跗浮肿,甚则下肢及阴户皆肿,腹胀便软,头晕精神疲乏,胸闷气短,食纳量少,小便短少,脉细而缓,舌苔润滑而灰。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
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
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
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
1剂,煮取1000ml。
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
改用小剂量。
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
日1剂。
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
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
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
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
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
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
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
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
刘含堂经方治验——真武汤治疗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刘含堂经方治验——真武汤治疗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王某某,男,43岁,农民。
1999年10月21日初诊。
3年前因冒寒后出现咳嗽、咯痰等症,在当地乡医院诊为急性支气管炎,因用药疗效不佳,曾辗转各地治疗,然而病情时重时轻(春夏气候温暖时减轻,秋冬气候寒冷时加重),始终未能彻底治愈。
查其形体偏胖,面色㿠白,咯痰清稀,畏寒肢冷,汗出,易感冒,小便清长,饮食及大便自调。
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
诊为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证属阳虚水泛,肺失宣降,卫外不固。
治宜温阳逐水,益气固卫,化饮止咳。
用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生白芍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生黄芪15克,防风5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
水煎服。
服6剂,咳嗽、咯痰明显减轻,继服10剂,诸症悉退。
为根治患者,将上药改汤为散,每服10克,日3次,嘱服3个月。
1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此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由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不当、病程迁延而成。
其症状如畏寒肢冷,形体偏胖,舌淡胖嫩等,为阳虚而湿气偏盛;多汗、易感冒属肺卫气虚不能外固;咳嗽、咯痰清稀,乃肺有水饮所致。
治用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味,以真武汤温阳逐水,玉屏风散益气固卫,杏仁、干姜、五味子以止咳、温化水饮。
本方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湿性胸膜炎、慢性脓胸等。
辨证要点为心肾阳虚而水湿上泛,症状如畏寒肢冷,面白,形盛,喘咳,咯痰清稀,舌淡,苔白腻或白厚,脉沉弦细。
真武汤合六君子汤治疗尿毒证:岳美中治疗李某某,女性,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某某医院。
患者10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近4日上腹疼痛复作,西医触诊,腹壁普遍板硬,并有压痛,诊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
入院后,先由外科作穿孔修补及胃空肠吻合术。
手术良好。
但术后血压一直很底,尿量极少,甚至无尿,持续数月,渐成昏迷状态,肌肉抽动,并测得非蛋白氮150毫克%,西医诊为肾外性尿毒症。
真武汤临床验案集锦
真武汤临床验案集锦展开全文(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组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方歌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真武汤应用案例21则贵州·江琴医案患者:周某赫章县人性别:男年龄:52岁初诊日期:2014年10月31日病史:全身浮肿2年,无尿2天。
患者为“尿毒症晚期”,经当地医院予速尿200mg静点治疗无尿,建议透析治疗,因经济原因,患者放弃治疗,其亲戚是西医医生,因路途遥远,通过电话向我索方。
当时情况:全身浮肿较甚,双眼睑肿胀阻挡视线,双下肢部分皮肤破溃渗出较重,胸闷,呼吸困难,腹胀,不能进食,无尿,大便秘结,舌体胖大,苔黑水滑,脉沉弱。
处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麻黄方组:制附片6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桂枝30克泽泻15克猪苓30克生姜45克麻黄15克剂量:十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L浸泡1小时,煮开再煮3O分钟,分三次热服。
辅助治疗:用毫针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水分、肾俞穴强制激,留针30钟,一天一次。
效果:当天治疗,晚上排尿约100mL,第二天排尿约3000mL,思饮食。
第三天约4500mL。
后续治疗:守方不变,排尿逐日增加,水肿日渐减轻。
十五天后只剩双下肢水肿,停止针刺治疗,上方不变加金匮肾气丸,一次一盒,一天两次,巩固治疗!经服一月后水肿完全消除,精气神尚可,停服中药继续服用金匮肾气丸调理而愈。
李可老中医说真武汤证
李可老中医说真武汤证
(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类方)
①筋惕肉瞤,②振振欲擗地,③眩晕,④心悸,浮肿……
①引申: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小儿双目眨动不停,大人不定处肌肉突突跳动,上下眼睑跳动,面肌痉挛……
部位:脾所属。
治则:补火生土,壮元阳以消阴翳。
性质:木克土。
②、③、④
水气~痰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痰饮之根(水泛为痰)(阳不化阴)
病在三阴,太阴统之。
脾胃为釜,釜中之物,唯火可以熟腐、运化,散精于五脏;
故脾胃本病,理中,小建中,牵涉釜底之火,则大桂附理中,补火生土。
若见生克乖乱,但扶其正,听邪自去。
若木克土,不单是木气强,重点是土气虚,土旺则自不受克。
难经提倡之隔二隔三疗法,我很少用,但特别注重“虚则补其母”(东方虚,西方实,补南方,泻北方,以中气为圆运动之轴)我治数百例小儿眨眼病,见此等病人大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食少便溏,得知皆因太阴不升,直接用理中汤,十天半月即大为改观,以桂附理中收功。
30岁前,还注意“抑”木,用一些平肝熄风之类,实是画蛇添足。
而且“木”气,乃生生之气,张锡纯叫做“生命的萌芽”,岂敢任意摧残!(镇肝、伐肝、泻肝!)
真武汤之用白芍,乃是降胆(甲木),酸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之中,成为坎中一阳。
只有“降”得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一切属于少阴、太阴两虚之证,真武汤完全可以胜任。
真武汤——精选推荐
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中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第316条云:“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临床⽤于治疗脾肾阳虚⽽致⼩便不利、遍⾝⽔肿、四肢沉重、腹痛、⾃下利等症。
凡具有脾肾阳虚之⽔饮内停者,临床均可应⽤本⽅加减。
1扩张型⼼肌病⼥56。
扩张型⼼肌病。
⼼悸⽓喘浮肿反复发作3年余。
1周前劳累后病情加重,胸闷⼼悸,喘⽓不得平卧,颜⾯及双下肢浮肿,纳差,腹胀,尿少。
⾆质淡红,苔⽩滑,脉微细数。
拟真武汤加减:制附⽚12g,⽩术30g,茯苓、⽣姜⽪、刺五加各20g,⼤腹⽪、泽泻各15g,桂枝、红参各10g.⽔煎服,1剂/d.药后病⼈每⽇尿量达3000ml.3天后浮肿⼤减,精神明显好转。
上⽅去⽣姜⽪、⼤腹⽪、泽泻,红参减为5g,加麦冬12g,五味⼦6g,再进7剂。
病⼈症状消失。
按:本案病初为⼼⽓不⾜、⼼阳不振,⼜兼脾肺⽓伤。
病程⽇久,渐致肾阳衰微。
⼼肾阳⽓衰弱,不能化⽓⾏⽔,⽔⽓凌⼼,则⼼悸⽽喘;壅塞三焦,则周⾝浮肿。
真武汤为温阳利⽔之剂,加桂枝以通阳,更增化⽓⾏⽔之功;伍⽣姜⽪、⼤腹⽪、泽泻利三焦之⽔;配⼈参、刺五加、麦冬、五味⼦补⼼益肺。
诸药合⽤,振奋⼼阳,温肾益肺,利⽔消肿,故获良效。
2病窦综合征男58,病窦综合征。
因胸闷⼼慌2⽉余,昏厥1次⽽诊。
脉搏40次/min,⼼律整齐,未闻杂⾳。
双下肢浮肿。
⾆质紫暗,苔灰⽩⽽润,脉虚缓。
选真武汤加减:制附⽚15g、⼲姜10g、炙⽢草10g、红参5g,⽩术15g,茯苓10g、炙⿇黄18g,丹参10g,⽩芍15g、檀⾹5g、五味⼦3g.5剂药后病⼈下肢浮肿消失,胸闷⼼悸好转。
效不更⽅,守原⽅续服半⽉,诸症消失,脉搏升⾄56次/min.乃去⿇黄,加五加⽪、⼭药、陈⽪、⼭楂、麦冬,改汤为丸,巩固治疗半年。
真武汤治百病
真武汤治百病
寸关尺三部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
干、不得卧。
阳明主合,合之太过大便秘结,诸如上证。
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
证。
合之不及,大便溏泻,又分阴阳。
阴证太阳病不解邪陷阳明太阳阳明合病,无汗、发热、大便稀,
葛根汤主之。
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少阳病
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受
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太阴病
寸关尺三部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
寸关尺三部?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
渴。
厥阴病
寸关尺三部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
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来自:中医之阴阳??>?《伤寒论》。
真武汤加减运用验案3则
真武汤加减运用验案3则王小强;白雪【摘要】“真武汤”为《伤寒论》名方,临床广泛运用于阳虚所致的眩晕、心悸、心衰等病症,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更具突出疗效,但仍需把握好该方的方义及药物的配伍,对于疗效的提高尤为重要。
阳气亏虚,则或发冷,或眩晕,或心悸,或脑鸣,以温阳之法治之。
真武汤专为阳虚水泛而设,可使清窍得以温通,水湿得以温散,筋脉得以温养。
%“Zhenwu deco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in the book of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s to treat dizziness, palpitations, heart failure, and other diseases due to yang deficiency, and has prominent effect especially for heart and brain vascular diseases. While it requires a good grasp of its content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other drug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efficacy. Yang qi deficiency, one will fell cold, dizziness, heart palpitations, or tinnitus cerebri were treated with warming yang. Zhenwu decoction was for yang deficiency, can make the orifices to temperature, water temperature to wet powder, and can raise the tendons’ temperature.【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3页(P1466-1467,1468)【关键词】真武汤;眩晕;心衰;脑鸣【作者】王小强;白雪【作者单位】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病科泸州646000;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病科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真武汤源于《伤寒论》,该方由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等药味组成,其功效为温肾健脾,化气利水[1]。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运用】一、亡阳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伤寒门》)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真武汤名家医案
真武汤名家医案一、[名家名案] 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
陈老应用真武汤1、阳虚湿滞肥胖案周某,女,26岁。
1993年5月14日,以形体发胖年余,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自述:婚前形体苗条,重47公斤,今结婚不到三年,身体逐渐发胖,初不以为意。
近半年来,动则心累气短,步履艰难,称量体重,竟达78公斤,服减肥茶月余,体重不减,症状无改善。
问诊:食量并未伴同体重一起增长,且长年肢冷便溏;望诊:面色晄白,舌淡胖,苔滑;切诊:六脉沉细。
诊断:肥胖。
辨证:阳虚湿滞。
治法:温阳利湿。
方药:真武汤加泽泻。
干姜15g 茯苓30g 泽泻30g 炒白术15g 白芍15g 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上方水煎服,1日1剂。
连服30余剂后,体重降至63公斤。
服药期间,小便增加,食欲亦较前旺盛。
讨论:[1] 此妇体增而食量不增,且长年肢冷便溏,又诊得舌淡胖,苔润,脉沉细,是肾阳虚衰,水不化气,气不化精.浊阴堆积之明证。
[2] 真武汤加泽泻,溫阳利水,力最雄峻,用治阳虚虚胖,最能促进气化,排废泄浊,推陈致新。
2、阳虚湿郁癃闭案肖某,男,56岁。
1991年10月5日,以小便排泄困难,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自述:4年前即出现小便排解不利,小腹膨胀而排解细小,冲击无力,每次小解需费时数分钟,且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曾投某中医师处求治,连续服用木通、前仁、茯苓、译泻类药数十剂,初服尚有一定疗效,久则效果不显,且停药即发。
近月来症状加重尤为迅速,时有点滴不下之症情发生,每发必导尿而后安。
问诊:小便不利时即手脚发胀,自觉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余无所苦;望诊:眼睑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舌胖淡有齿痕;切诊: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瘙闭。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郁滞。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熟附片30g先煎6〇分钟炒白术20g 茯苓30g 生姜30g 白芍30g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二诊:前方1剂未尽,尿量大增,服3剂,精神、脉象好转,小便通畅,但仍觉排尿乏力。
原方生姜易干姜15g,白芍减至15g,加红参10g、川牛膝10g、台乌5g,连服10余剂,精神倍增,排尿正常。
黄煌:真武汤,治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脉沉!
黄煌:真武汤,治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脉沉!简介: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具有强心、兴奋下丘脑 - 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作用,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
【原始配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方证提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适用人群】1.面黄白浮肿貌:面色黄或黄黑,或苍白浮红,无光泽;表情淡漠,疲倦貌。
面部颈部肌肉下垂浮肿。
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
2. 脉沉舌胖:脉沉细,心动过缓,舌胖大苔滑。
3.极度疲劳感:极度疲劳感,四肢沉重疼痛,体重增加。
畏寒,嗜睡,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男性性欲减退,女性月经不调。
4.眩悸震颤泻肿积液:临床表现不一,或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至扶墙持桌,无法站立;或心悸、多汗;或腹痛遇冷加重;或大便不成形或腹泻;或小便少或浮肿,或有胸水、腹水等。
5.大病多见:大多患有脑心肾疾病、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 以虚脱为表现的疾病,如休克、心衰、低血压、发汗过多等。
2.以眩晕、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共济失调等。
3.以浮肿、体腔积液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4.以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更年期腹泻、更年期疲劳、更年期失眠等。
5.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更年期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等。
【加减变化】1. 舌黯、心悸,加肉桂5~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武汤治验三则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
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
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
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
1剂,煮取1000ml。
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
改用小剂量。
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
日1剂。
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
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
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
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
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
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
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
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
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
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
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
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
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
服1剂后诸症均减。
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
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
前方共服5剂,病瘥。
随访1年未复发。
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
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
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
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
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患者,女,56岁。
2004年7月19日初诊。
声音嘶哑半月余。
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
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
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
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
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
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
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年后又见病人,病未再复发。
按:本失音属慢喉瘖,关乎肺、脾、肾三脏。
多由肺肾阴虚、脾肺气虚或气滞血瘀痰凝所致。
本例病人素体阴盛阳衰,外感发汗更伤其阳,虚阳上冲,咽痛音哑转重。
故用真武汤温肾暖脾,阳复阴散,阴阳平衡,诸症皆除。
讨论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方剂,主治少阴阳虚、水气内停泛溢之肢肿身重、小便不利、腹痛、心悸等症。
临证如果能谨守病机,灵活加减化裁,大可扩大治疗范围,本文验案三则,症状不同,但病机均属阳虚水泛,只因罹患部位不同,演变各异。
故症状有殊,治疗都用本方加减,皆获良效。
陈国权运用五苓散验案陈国权教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金匮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学验俱丰。
笔者有幸随诊陈师三年,陈师善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在经方的运用上遣方精当,独具匠心,今将其运用五苓散验案列举数则,以飨读者。
咳嗽刘某,女,50岁。
咳嗽5天,5天前突觉咽中不适,继发咳嗽、喘气、吐稠痰,色黄,1日前始觉鼻塞。
平素不喜食凉物。
脉数,舌红苔白稍厚。
证属痰湿蕴肺,肺失宣肃。
治宜健脾化痰,宣肺止咳。
方用五苓散合麻杏石甘汤及三子养亲汤加味:泽泻20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15g,炙草8g,苏子6g,炒莱菔子10g,白芥子6g,五味子6g,牛蒡子6g。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依然痰多,喘气有减。
脉舌同上。
守上方去五味子,加射干10g,桔梗10g,黄芩10g。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述咳嗽已愈,但偶尔胸闷,咽略痒,尿微黄。
脉微数,舌红苔白。
守上方加全瓜蒌15g。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随访病愈。
咳嗽以宣肺化痰法治,人人皆知,而推求有无,合数法以治,非人人尽能也。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又受外感,初不自觉,后邪闭肺气,宣降失司,脾气上散之精,尽化为痰涎,阻滞气道而咳嗽发作。
辨体质而用五苓散健脾化湿,以治生痰之源,此治本之策,化痰以利气为先,故用三子养亲汤,化痰中兼寓利气之功,法外法也。
患者咯痰色黄质稠,已有化热之象,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中寓清热之功。
二诊去五味子之敛,加射干、桔梗、黄芩以增清热利咽化痰之力,药随症变;三诊邪已大去,加全瓜蒌,宽胸化痰,以收全功。
肢体麻木吴某,男,53岁。
双手手指、两手背、两大腿阴陵泉穴周围发木发胀约半年。
半年前突发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俱麻木,其后半月两足背、两外踝上方、两阴陵泉穴附近也出现麻木、发胀,经拍X片检查诊断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经某院治疗20余天后,疼痛缓解,但麻木依然,脉微数、略滑,舌红苔中根白厚、微黄。
证属浊邪瘀阻,经脉不利。
治宜利湿泻浊,养血活络。
方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泽泻24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厚朴10g,葛根15g,薏苡仁20g,细辛6g,威灵仙15g,独活10g。
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腿部麻木范围有所缩小,左小腿外侧麻木感消失,但大腿局部有麻木感,两足背麻木部位由固定变为游动,脉舌同上。
守上方加杏仁10g。
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后诸症悉除。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症情似虚,舌脉属实。
观患者舌红苔中根白厚、微黄,知湿浊壅阻经络,日久肢体失养失用,而见疼痛、麻木、行走困难。
治用五苓散加厚朴以运化壅浊,合桃红四物汤以活血通经,加葛根、薏苡仁舒筋祛湿,加细辛、独活等辛味之药,引入肝经,且其性辛窜,以舒筋脉、通关节。
二诊加杏仁,以宣利肺气,通运全身气机。
头昏徐某,男,23岁。
高血压伴头昏3个月。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觉头目终日昏沉。
无恶心、呕吐、头痛等症。
经某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为高血压。
脉弦,舌质红边瘀斑,苔白中微黄而厚。
证属痰瘀交阻,肝阳上扰。
治宜化痰祛瘀,兼平肝阳。
方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泽泻24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厚朴10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法半夏10g,天麻10g,炒枳实15g,夏枯草15g,黄芩10g。
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并嘱头痛随诊。
药后,头昏基本消失,大便质溏,每日1行。
BP:134/90mmHg,脉弦,舌质红边瘀斑,苔白中微黄,边有齿印。
守上方加干姜3g、黄连6g。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偶头昏,大便质干,每日1行。
手足心盗汗,BP:120/90mmHg,脉弦,舌质红边已无瘀斑,苔白中微黄。
守上方加浮小麦30g。
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自觉已无明显不适,守上方继续服用。
患者除诉头昏外,余未诉其他不适,然而察脉观舌,可知头昏乃痰瘀交阻,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浊阴不降,元神之府不清,阻滞即久,扰动肝阳,上亢无制而致血压升高。
诚如仲师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用五苓散加法半夏、天麻、炒枳实以化痰湿,合桃红四物汤以化瘀通脉,加夏枯草、黄芩以清热。
二诊因便溏加干姜、黄连辛开苦降,以清利肠中湿热;三诊加浮小麦以敛汗,至此邪气乃服。
五苓散昔是为阳虚、三焦气化不利而设的利水专剂,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化水,五味合用,共奏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之功,为通里达表之剂,方中茯苓、白术为健脾利湿之经典配伍,合诸药以复脾健运转输之功。
陈师深刻领悟五苓散配伍之奥义,并据金匮脏腑相关理论提出“立足中州用五苓”的灼见,发前人之所未发。
练好中医基本功临床才能见疗效中医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非常强。
中医理论产生于临床实践,反过来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它、运用它。
中医从来都是用它的临床疗效来征服世界,而不是靠它的理论来说服世界。
因为在中医这座科学殿堂里,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如阴阳五行、八纲辨证、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等等,局外人不知所云,翻译到外国也缺乏全面的对应语,中医圈里和圈外人很难沟通,如果我们学了中医理论不去运用或者不善于运用,那有什么意义呢?学了不用等于白学。
我的一位中医朋友,他能将《伤寒论》一字不漏背下来,甚至哪一个问题在哪一页上他都能说过来。
去年初春有一个咳嗽病人他治了两个月也不见好转,后来他请我治疗,我开了三剂药,这个病人就好了。
他看了我开的方子,脱口而说:“哎呀,这不是小青龙汤嘛,我怎么没想起来呢?”我一看他开的方子,原来是川贝、紫苑、冬花、百部、桔梗、甘草一类的止咳套方,没有辨证,怪不得没效。
我们学习中医,切不可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用两张皮,在临床中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力,要求中医之真、务中医之实。
2004年我曾接诊一个70来岁的女病人,言其得了糖尿病,说她亲自尝自己的尿是甜的,连她用过的尿盆也黏有糖性物,空腹血糖13.5,尿糖(+++),她说曾服过降糖药也不顶事。
已多日卧床不起,呈重病面容,我赶紧开了苍术、元参、麦冬、地骨皮、桑白皮等中医降糖药,结果吃了5剂药,血糖尿糖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