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研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介语研究揭示的学习者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 水平,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01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
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中介语研究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
03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句法结构和语义规则来构建中介语。
学习环境
总结词
学习环境对中介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境等。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频率和机会,教育环境则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教 学方法和资源。学习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如
动机、态度和自信心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 中介语理论介绍 • 中介语的表现形式 • 中介语习得的影响因素 • 中介语习得研究的意义 • 中介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定义
总结词
二语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非母语环境中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

中介语理论PPT课件

中介语理论PPT课件
3
3.语法方面 词类划分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有定”
和“无定”可分为四种情况(见教材第 68页)。 4.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如播音员的 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4
(二)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 介状态 1.“规范度”的提出 (1)强调规范也是有层次的,规范的层次 不同,要求也不同。要由“质”到“文”, 达到“文质彬彬”。由此出发,提出了对 于集中学习语言的人,要有分阶段的规范 度的教学和要求。 (2)不规范也是又层次的,对于语言学习 来说,可以分阶段提出规范的要求。
8
(2)中介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它创立于60年代末70年代 初。 “中介语”一词是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 (有学者也译为“塞林克”)(Selinker) 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 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的。 1972年,他又发表了名为“中介 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对“中介语” 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学界一般将此文看 作是中介理论形成的标志。
(3)对三声的泛化。 (4)teach——teacher cook——cooker
28
(三)由于教材不完善、教师对目的语语言 现象讲解有误或训练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迁移也是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1)英语的一些发音 (2)一篇文章大意说,一个人没有职业,
也会感到无聊。老师解词时说:“‘无 聊’就是苦闷不乐的意思。”过了不久, 有一个留学生给老师写信说: “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请老师不要无聊!”
5
(三)中介语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重 点之一 (四)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的重要内 容
以前过多的强调“教什么”和“怎么教”, 而忽略了“怎么学”。研究语言学习规律, 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里过程, 但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 效手段,所以只能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 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第3章中介语研究

第3章中介语研究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 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 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 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 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 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 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 形式靠拢。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指20世纪60年代 末70年代初由Selinker等人提出的 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的理论假设。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
1.中介语是学习者可观察到的 言语输出。
2.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大部分(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 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 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 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我吃饭在饭馆。 *他上课在201教室。 *我来到北京上个月。 汉语中动词状语前置
(三)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 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 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
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 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 收的东西”。只有在输入吻合 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 变成吸纳。
(一) “过渡能力”和 “过渡方言”
Corder (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称为“过渡能 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 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 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 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 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 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 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表现。
Eg.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研究


W,女,27岁,澳大利亚人。母语为英语。 大学毕业,专业法语。职业:小学教师,教 授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除法语外,她还懂 点德语和马来西亚语。来中国前学过三个 月的汉语,每周两小时。

W对“了”的习得过程与L对“了”的习得 过程很不一样。特别令人惊讶的是综观<录 音1一8>我们发现该用“了1”和“了2”的地 几方w几乎都没有用。也就是第一学期结束, W对“了”的习得可以说是零。




15)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可能认识了,但是没 有知道。 (16) *我没想到是这样,我没有知道。 (17) *我在澳大利亚的飞机场看到他们,但是 那时我没有了解他们。 (18) *但是那时候我们没有认识了。 (19) *刚来广州的时候,我没习惯了。 (20) *我从来没喝酒。


所分析的语料是一对一的谈话录音,对象 是: L,男,27岁,新西兰人。母语为英语。大 学毕业,专业为森林学。不懂其他语言。 来中国前未学过汉语,起点为零。


调查方法:语料基本上采取每两周一次为时 一小时的谈话方式获得。话题完全是即兴 的,事先没有规定范围。第一次谈话录音 基本上在语音阶段结束后进行。具体时间 如下: 开课时间 1 2 3 4 5 6 91.9.15 10.8 22 11.12 26 12.10 1.10


从录音材料看,L最先使用“了”是在<录 音3>,不过都是“了2”,没有“了1”。在前 两次录音中尽管也涉及到“了2”,但L却没 有用上。例如: s:那你去饭馆吃饭了吗? L:Yeh,我去饭馆吃饭0。(录音2)



录音3>中首次出现“了2”的例句是: L:星期六, S:上星期六,对。 L:Yeh,星期六我看足球比赛…了。 s:对。(S肯定L“了”加得对)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1
Contents
• I. Definition • II. Related Research •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IV. Methods of studying Interlanguage • V. Conclusion • VI. References
Nemser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接近系统) Corder (1971): 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
language learner’ language(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Adjemian(1976):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Chinese-English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6
(4) In recent years Grady (2003): general nativism(先天论) Pienemann ( 2003):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发展模式), processibility theory(可加工行理论)
Lv bisong (1993): meaning and strategies Wang jianqin (1994): foreign research on

中介语PPT课件

中介语PPT课件

10、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李郁,魏传立.对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的研究.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杨琦.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二明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3、[ 英] S·P·科德著, 林萍译.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平顶 山师专学报,2002 14、李金兰.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9 15、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 语理论.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Rod Ellis
12
中介语发展阶段—— Corder三分说
系统前阶段
Presystematic
系统阶段 Systematic
系统后阶段
Postsystematic
13
系统性 Systematic
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 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 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话语。从其功能 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
8
概念说明
❖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 语言变体,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包含目的语的 特征,但又与二者有区别 。
Ba9ck
中介语三大特点
可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10
可渗透性 Permiable
所谓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鲁健骥 ....,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第六章 汉语词汇偏误的类型 PPT课件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第六章  汉语词汇偏误的类型 PPT课件

四、搭配偏误 (八)词性误用
(1)*这段时间天气特别差,接连狂风,小雨 。
此句中的“狂风”和“小雨”都是名词,不可以做谓语,应改为 “刮大风”和“下小雨”。
(2)*我在心里再三地跟她抱歉了。
“抱歉”是心理动词,可以构成“对……感到抱歉”的形式,而 “道歉”是动词,常常跟“向”“跟”连用,构成“向
(跟)……道歉”的形式,此句中的“抱歉”应改为“道歉”。
九、“了”字冗余偏误
(1)*小时候,我家住在岸上,附近有一条波浪很宽的大河, 所以常听了崩公的号子,常看了船上的白帆。
表示经常性的行为后不能用“了”。原句中的“常听了”“常看了” 应换成“常常听到”和“常常看到”。
(2)*这段时间天气特别差,接连下雨了。
在有状语强调的情况下,句子往往不用“了”,本句强调“接连”, 不强调情况变化,故不用“了”。
第六章 词汇偏误分析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 第二节 汉语词汇偏误的类型 第三节 偏误产生的根源及教学对策
第二节 汉语词汇偏误的类型
词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产生偏误的主 要方面。 “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中介语系统中,词语偏误是大量的 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 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鲁健骥
五、重叠偏误
(1)*我们互相谈一谈自己的苦恼。后来,我决定来中国留 学。
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过去时态形式是“V了V”,此句中“后来”表 明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谈一谈”应改为“谈了谈”。
(2)*海平静时,非常安安静静。
形容的重叠形式不可以加程度副词,因为重叠就表示了较高的程 度,“非常安安静静”应改为“非常安静”或“安安静静”。
六、方位短语偏误
(1)*到家的时候,我的狗在门等我。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研究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
?1.中介语是学习者可观察到的 言语输出。
?2.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 大部分(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 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 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 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后续的中介语研究是指“关于中介 语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 Selinker 等人的理论假设了。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 ?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 ?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

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 三者的关系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的区别
?对比分析从学习者外部描写解释 二语习得的过程。偏误分析从分 析学习者自身的片面的语言系统 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 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 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 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 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我吃饭在饭馆。 ?*他上课在201教室。 ?*我来到北京上个月。 ?汉语中动词状语前置
?(三)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 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 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 程。
?*吃饭在饭馆。
?(四)输入和吸纳 ?输入指外的环境所能提供给
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 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 收的东西”。只有在输入吻合 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 变成吸纳。
?(一) “过渡能力”和 “过渡方言”
?Corder (1967 ,1971)把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称为“过渡能 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 系 统或“过渡方言”。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上)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上)

过渡能力是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变化之中的它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断假设验证更新所造成过渡方言是指母语相同学习同一目的语的学习者群体整体表现出的心理规则系统也叫特异方言方言是与目的语相对来说的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上)
70年代,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先后衰落, 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来 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习得过 程。 但是,要建立这样一种理论,必须明确两 个问题: (1)究竟哪些是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语 言现象; ( 2 ) 必 须 建 立 某 种 “ 理 论 构 念 ” (theoretical construct)作为理论框架。
分析的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上找原因;
(5)Corder理论的局限在于,没有顾及学 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方面。
2.早期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的概念是由Selinker提出的,与 他同时提出中介语假说的还有Corder和 Nemser。
他们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把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
学习者的言语正是这种近似系统在特定时 间的“定型产物”:移民语言;个体方言; 学习者的洋泾浜。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有着既不同于目的语又 不同于母语的“自主结构”。
3.稳定的中介系统 又称作“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母语背景下 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 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僵 化”)。
(2)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首先,早期中介语理论不排斥对比,但它 的对比是建立在母语、目的语、中介语三 种语言系统对比框架上的; 其次,早期中介语理论不排斥偏误分析方 法,但它的分析手段不限于偏误分析。
第二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介绍

中介语理论二PPT课件

中介语理论二PPT课件

2019/4/18
可编辑
非系统性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 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 能。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见下面汉 语学习者的表达片段: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 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 半年,没学一个年…… 这种交替使用两种不同形式(一年、一个年 )来表达汉语的数量结构是典型的自由变异。 这种变异是非系统的,不受言语情境的影响。 这种变异在母语者的语言变异中也是不存在的 。
关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最著名的例子是 威廉姆·拉波夫(William Labov)从社会语言学角度 考察社会因素对说话者语言变异影响的语言调查。拉波 夫(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人的社会阶 层及交际目的相关。为此,他对美国三个社会等级(工 人阶层、中低阶层、中高阶层)的商店服务员发英语紧 接在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 查人员为了考察这一变异现象,以询问的方式诱导被调 查者发英语-r,如:Where are women’s shoes?服务 员回答:fourth floor。调查人员从服务员的回答中发 现,工人阶层的服务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 商店服务员;中低阶层商店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又少于 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拉波夫认为,这三个商店的服 务员代表了在三个商店购物的社会经济群体。调查结果 表明,语言变体-r的隐现与不同社会等级群体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因 素造成的
为了进一步调查语言风格的变异,调查 人员假装重听,在商店服务员第一次说fourth floor之后重复询问,迫使服务员重说一遍 fourth floor。结果发现,三个商店的服务员重 复说fourth floor时,发英语-r的比例普遍增加 。由此,拉波夫认为,商店服务员前后两次回答 代表了不同的言语风格转换。第一次回答是“随 便体”(casual style),即非正式的言语风格 ;第二次的回答则是“严谨体”(careful style),比较正式的言语风格。这前后两种语 言风格的变异则是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 )的变化造成的。

第八章---中介语

第八章---中介语
• 与“内在大纲”的观点相呼应,Corder 提出需要区分“输入” (input)与“吸 纳” /“内化”(intake)。所谓的“输入” 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 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 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 中真正“吸收的东西”。按照Corder的 观点,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 “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 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 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9
•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 Corder (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 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
上的,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
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学习者本
身,因而大家在放弃对比分析“强势说”的同
时,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弱势说”的
解释性使其演变为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3
•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的身上。 Corder在文章中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学习者偏 误的负面的看法,即认为偏误作为学习障碍 需要彻底根除。 Corder认为,人们可以从学 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系 统,而偏误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主体在学习 过程中对目的语体系的一种判断和推测。虽 然对比分析的“弱势说”强调解释,而其解 释还是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 中来,而偏误分析则在此基础上主要将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 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 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 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3.21课件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3.21课件
(2)刻板模式
通过死记硬背一些句子来应付一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旅游者常用旅游手册上的一些 现成的句子来应付急需。如:
How much does this costs?
Where is the toilet?
I can’t speak English.
当学习者死记而不熟知其语法规则,没有把它内化,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牛头不对马 嘴的情况。
偏 误 的 来 源 (一)
• 关于偏误分析已有大量的研究,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 里主要述说几个重要的来源: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本族语知识向
第二语言迁移。如果继而学习其他语言,那么第一、第二语 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迁移。例如:一老师教的三年级美国学 生(已学过450学时的中文)在学习《早春二月》时,因母 语干扰而出现下列病句: (1)*萧先生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又文嫂不要他看她和房间。 (2)*萧建秋和李先生是同学们和朋友们。 (3)*明天我要请她 一次。 (4)*萧建秋爱陶岚,但他要结婚文嫂。 (5)*文嫂的两个孩子是什么姓? (6)*文嫂的态度对萧建秋好不好? (7)*萧建秋从陶慕侃知道了李先生的不幸。 (8)*我们美国人开玩笑这样的人。
偏 误 的 来 源(四)
• 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这种错误来源跟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规避 (avoidance)
学生在学习中遇见比较难的 表达法时会有意去回避。学生回避的可能是 难音、难词、复杂句式,甚至整个话题。回避的方式是以旧学的知识代替新 学的,用简单的代替复杂的,或者保持沉默不说话。比如在有的课堂上,学 生复述课文时尽量不用生词和新句式,说的很简短,就是害羞心理在作怪, 怕同学笑,怕老师抓小辫子、扣分。如果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新学的 词汇和表达法,并且采用科学的计分方法,或许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7 中介语研究ppt课件

7 中介语研究ppt课件
式在理论导向和研究方法有了很大不同。 • 指称对象一致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对这一对象的看法也
同样一致。在中介语的性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具 体影响如何、它如何发展等问题上,研究者的看法有 很大差Hale Waihona Puke 。8• 中介语的定义
所谓中介语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 成的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 但是随着学习的继续,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的动 态的语言系统。
linguistics material)
• L2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L2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16
• 五个过程---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 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
体现出目的语和母语的特征;近似系统强调学习者的语言朝着目的 语发展、不断与目的语接近的特征;过渡能力强调学习者拥有一定 的知识,并且在不断发展 • 经典中介语理论是以母语者的能力为标准和目标的
5
欧洲“成人移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项目(1981--1988) 主要研究人员
– 变体理论:
Klein等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体,高度发达 的语言系统是变体的稳定状态。
– 对比分析的良好愿望在理论和实践上四处碰壁 – 偏误分析方法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 关于中介语系统性的研究始于Corder(1969)《学习者言语错误的
意义》 – Selinker(1969)正式提出中介语的概念,并(1972,《中介语》)
正式提出中介语假说。---- “中介语之父” – Selinker(1969,1972), Corder(1967,1971), Nemser(1971) 几乎在同一

3、中介语研究(第二版)

3、中介语研究(第二版)

二、CORDER的中介语理论
CORDER早期的观点主要是:
1 、 过 渡 能 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或 过 渡 方 言 transitional dialect
◦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1971,CORDER。
◦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实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就是这 个系统既有系统性,也有不稳定性,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个变化,表现为学习者的“假设检验”,在检验中不断 更新该系统。
◦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则是学习者的片面的语言系统, 并试图以此来解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 中介语的基础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包括学习者过渡 期的所有阶段的系统。
3
09对外汉语专业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中介语理论同对比分析假设和偏误分析的区别:
◦ 对比分析,不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系统。 ◦ 偏误分析,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目的语系统的一部
21
09对外汉语专业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潜在心理结构,和Corder的内在大纲或基础语法,实际上 ,有关但不是一会事。
◦ 后者来自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即人脑中存在一个 “ 语 言 习 得 机 制 ” 或 “ 语 言 习 得 装 置 ” (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潜在的心理结构与潜在的语言结构(难点)、僵化、 潜在的心理结构的五个中心过程(难点)。
6
09对外汉语专业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概况
5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Corder(1967,1971)、 内姆塞(1971)、塞林格尔(1972)先后提出了相 近的理论:
◦ Corder科德提出了特异方言和过渡能力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之间的关系澄清
由于历史局限,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和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三者之间是 一种承继发展的关系,但是这是误解。三者在理论基础和 研究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 础上的,其做法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而两者差异 即是学习中的问题。
S认为“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 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学习 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 学习者年龄大小,或是否继续学习。
典型表现就是回退(backsliding)现象.
产生原因: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激活的 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 构”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前提: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 这个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 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 则系统。例如,留学生接触到“一个月”“一个星 期”这样的语言材料,系统生成器会建立一个关于 数量结构额规则,还能产出类似“一个年”的用法。 当他们接触到正确的目的语形式“一年”后,系统 生成器会将“一个年”和“一年”进行比较,生成 新规则后,“一个年”这样的过渡形式会消失。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 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 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 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潜在的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有关
三、“僵化”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 “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一词说明了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 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 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能力”的变现。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 语言系统,又称“特异方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 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虽然偏误分析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是其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除了其操作 上的困难之外,偏误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只是将人们的注意 力集中在学习着的偏误身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 面——仅仅用观察到的偏误去推测学习者整个语言系统难 免以偏概全。
在认识到偏误分析的局限后,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 来全面地反映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 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三 位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三个 人的主张构成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偏误分析则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 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Selinker,Corder和Nemser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 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几位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 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 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不同之处: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 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四、“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 程”
S用5个中心过程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语言迁移、 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的泛化、第二语 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前三个过程是中介语产生的直接因素;后两个过 程属于另一种心理过程,S称之为“策略”
1、语言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1)母语和目的语的的相互 作用构成的“跨语言情境”;(2)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 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
研究方法差异: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例如 Selinker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语音和语法对比的基础上的, 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的框架上的(母语,目 的语,中介语),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并不排斥 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由训练造成的迁移: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不 当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 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 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 决学习问题所采用的策略。简化目的语的规则系统是其一 种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的是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表达意义 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决交际问题
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Nemser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两个重要方面:(1)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言语输 出是高度结构化的;(2)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 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定义的三个方面:(1)中介语这个术语具有模 糊性,它既可以指中介语产出,又可以中介语过 程;(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即终究内在 结构系统性;(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1967年,Corder发表了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 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身上。偏误分析主要将学 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与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 学习着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盛 时期,反映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就是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的 局面。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严重的挑战。究其原因, 就是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 学问题。此外,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同 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