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
如何看待外企与本土企业的差异化战役(王磊)
如何看待外企与本土企业的差异化战役《首席市场官》采访王磊先生Q(记者):外企的营销部门都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他的决策程序有什么特点?A(王磊先生):外企部门一般采取工业化组织管理模式。
尤其注重营销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市场、销售和产品。
大多数外企营销部门的管理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体现在整个经营活动以市场部为龙头,制定公司年度的营销计划和预算管理,然后统领其他销售和产品等部门。
基本工作流程通常是由市场部进行市场和产品的需求调研和客户的满意度测量。
根据对市场原因的探究,由市场部立项。
外企十分重视调研,通过对每一类型工作进行分析,寻找关键节点,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型,成为日后市场调研数据的依据。
总的来说,外企决策过程中是以调研和决策模型为基础的决策模式。
Q:外企的营销组织架构与本土企业有什么差别?A:外企和本土企业的营销组织架构的主要差别在于,外企的营销组织架构是以市场部为核心,就像汽车里面的发动机,统一全公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而本国企业明显是以销售或产品生产为中心,销售部或技术部门为主导的组织架构。
Q:外企在营销上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A:外企的优势是它以流程化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以消费者需求调研为例,外企对消费者的了解有较先进的流程,所以得出的数据对企业产品的发展都有较好的稳定性与较高的成功概率。
劣质在于流程制定的刚性,规定工作的步骤与所需时间。
带来必然的营销执行层面的灵活性降低,就像新产品上市,整个上市流程最少耗时9个月。
虽然成功机率上升,但相对而言速度缓慢。
Q:在人才上,很多人都向本土企业靠拢,有一种“逃离外企”的倾向,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评价这种趋势?A:这种“逃离”倾向主要由3种原因:1.文化适应性:中国文化中带有典型的模糊主义,倾向于随意和感受,中国不管是对政治、经济还是人文方面都侧重对方向的感觉。
这与外国的思维方式产生冲突,仿佛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差异。
当两种文化产生冲击,无法适应的人就会选择离开。
谈论浙江经济中的各地区收入差距
浙江经济中的各地区收入差距引言浙江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迅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并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
本文将探讨浙江省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 收入差距的现状浙江省内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两个方面。
城乡差距浙江省的城市地区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城市。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城乡差距导致了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较低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地区差距浙江省内的地区收入差距也十分显著。
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杭州、宁波等经济中心地区,人均收入较高。
而西部地区如丽水、衢州等相对落后,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地区差距主要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第二部分: 收入差距造成的问题不平衡的收入分配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不稳定收入不平等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少数人享受着高收入和优质资源时,多数人面临贫困和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困境。
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消费不足收入差距过大也会导致消费不足。
相对低收入的人群往往无法购买高价商品和享受高品质服务,从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
这将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人口流失收入差距过大还可能导致人口流失。
在收入较低的地区,人们往往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往收入较高的地区,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将导致人口减少,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
第三部分: 解决收入差距的措施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浙江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教育投入教育是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以增加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浙江省应该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发展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通过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减少地区收入差距。
对标江浙沪心得体会范文
对标江浙沪心得体会范文江浙沪地区,即江苏、浙江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
我曾有幸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和学习,深刻体会到了这三个地方的魅力和特色。
下面我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经济方面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繁荣,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这里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
在江浙沪地区,我见证了许多领先的科技和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吉利等。
这些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同时,这里也有许多创新创业的公司和孵化器,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
我曾参观过上海的创业街区和科技园区,感受到了创新活力和创业氛围,对自己的创业梦想充满了信心。
江浙沪地区的经济也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的交通便捷,物流便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此外,这里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文与环境保护,城市有序、绿化率高,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让人感到舒适和愉快。
二、文化方面江浙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繁荣地。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和传统村落。
比如苏州的园林和水乡、杭州的西湖和丝绸之路、上海的外滩和豫园等。
这些地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此外,江浙沪地区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
这里有许多知名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如上海博物馆、杭州西湖音乐节、苏州评弹、越剧等。
我曾有幸观看过越剧和评弹演出,被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所折服。
这里的文化艺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华,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了浓厚的时代特色。
另外,江浙沪地区也是教育的重要中心。
这里有许多优秀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这些学校以其优秀的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学习和研究。
江苏与浙江乡镇企业比较初探
人 前 往 考 察 研 究 “ 江 现 象 ” 。 今 天 4月 ,在 省 委 副 浙 书 记 任 彦 申 的 带 领 下 ,江 苏 省 政 府 、人 大 、政 协 以 及 计 委 、经 贸 委 、工 商 管 理 等 部 门 的 领 导 花 了 将 近 一 个
轻 内 涵 的 发 展 误 区 , 摊 子 越 铺 越 大 , 效 益 却 每 况 愈
下 。尤 其 是 苏 南地 区 9 0年代 靠 大 规模 集资 和 贷 款 上
马 的 一 大 批 项 目 ,大 多 是 出 于 政 府 的 盲 目决 策 和 行 政 推 动 ,不 仅 债 务 重 , 而 且 利 率 高 ,项 目 上 马 后 遇 到 市 场 的 急 剧 变 化 ,结 果 损 失 惨 重 ,元 气 大 伤 , 成 了 苏 南
理 体 制 。 乡 村 的 领 导 可 以 任 免 企 业 的 干 部 ,甚 至 直 接 干 预 企 业 的 经 营 活 动 ;许 多 地 方 的党 政 一 把 手 还 兼 任 乡镇 公 司 的 董 事 长 或 总 经 理 。 这 种 管 理 模 式 , 使 企 业 置 于 地 方 政 府 的 强 有 力 的 保 护 伞 底 下 , 在 资 金 和 资 源
乡镇 企 业 史 上 的 “ 铁 卢 ” 。 滑
分 之 三 。 十 年 “ 桑 ” ,震 撼 人 心 ! 年 来 ,从 省 里 沧 近 到 苏 南 各 市 、县 的 政 府 和 经 济 部 门 ,纷 纷 放 下 架 子 ,
奔 赴 浙 江 学 习 、取 经 ;一 些 经 济 研 究 机 构 ,也 频 频 派
突 破 了 1万 亿 元 ,但 只 及 浙 江 省 的 7 % ;乡 镇 企 业 上 3 交 的 税 金 ,也 只 有 浙 江 省 的 6 % 。 十 年 前 ,浙 江 省 乡 9 镇 企 业 的 经 济 总 量 仅 占 江 苏 省 的 三 分 之 二 ; 十 年 后 的 今 天 , 江 苏 省 乡 镇 企 业 的 经 济 总 量 ,还 不 到 浙 江 的 四
国企、外企、民企区别
国企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优势:近两年,国企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较大。
一般国家重点项目都是由国企实施,如果有机会参与甚至是担当重要角色,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将极为有利。
另外,国企通常有稳定的架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国企是培养和锻炼新人为人处世能力的最佳之地,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很快受益,发展提速。
此外,国企通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员工岗位稳定。
劣势:国企讲究形式,流程复杂、会议较多等是明显特征。
一个项目、一个决策经常需要层层报批走流程,招聘、晋升、辞退员工等人事变动,都相对比较复杂,注重程序性。
专家观点:国企适合谋求稳定工作的毕业生。
进入国企工作,需注意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低调做人的原则。
外企学习思维提升能力优势:外企以工作环境优越,福利好收入高为职场人青睐。
外企善于高薪揽才,管理科学,注重绩效,鼓励创新。
招聘上,外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部分外资企业都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新人入职后,会接受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或安排轮岗,最大程度了解公司的流程和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能够在外企进行系统和专业化的学习与锻炼,对于毕业生来说不失为良好的进阶平台。
劣势:在外企,通过努力奋斗可以跻身中层管理岗位,可是“玻璃天花板”仍然是大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极限。
有很多公司里的高层领导职位至今被外国人主宰。
在日企、韩企,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中国人再出色,也很难获得公平的提拔。
对于想要获得高阶晋升的人士来说,需要仔细考虑晋升瓶颈的问题。
专家观点:外企适合善于接受新知、适应外企文化的大学生。
进入外企后要多多学习老外的管理和思维方式,从外企的优良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
民企忠于企业敢冲敢闯优势:民营企业以机制灵活,紧跟市场应变而被大家所知,讲究实效,注重员工的业务能力,对学历、学校、专业等“硬件”看得较淡,关注员工忠诚度。
应届毕业生素质高,学东西快,对工作很投入,一旦工作能力和业绩获得老板认可,有望迅速获得晋升和加薪机会。
论江浙两省印染厂之差异
论江浙两省印染厂之差异2009-12-01 来源: 印染在线点击次数:2220关键字:江浙两省印染厂差异张敏民一家家崭新的印染厂,出现在浙江的大地上,设备先进,厂房气派,有些还冠以"数码"的衔头。
但人们惊异地发现,不少印染厂新机器安装之后,等待它们的不是大显神通,而是严重开工不足。
与此同时,邻省江苏的印染厂却忙得不亦乐乎,尽管设备已显陈旧,厂房也不怎么气派。
浙江的印染厂怎么了?需要将江浙两省的印染厂做一个比较分析。
温故知新,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一、体制(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浙江省以国营印染厂为主导,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当时,全省的国营印染厂有:杭州印染厂、金华印染厂、金华染整厂、湖州印染厂、宁波印染厂、宁波第二印染厂、温州印染厂、上虞漂染厂等。
当时,杭印的印花哔叽、金印的全棉染色卡其、湖印的印染灯芯绒、宁印的印花绒布曾经风靡一时。
现在的人们对罗布麻津津乐道,对罗布麻纺织品趋之若骛,可曾知晓,开罗布麻染整之先河者,是浙江省温州印染厂!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体制和资金的束缚使温印人壮志难酬,如今这个厂早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同时,以绍兴地区为主的乡镇企业印染厂蓬勃发展,这些厂大多脱胎于丝绸印染厂的模式,几只染缸,一台定型机就算一个印染厂。
产品以化纤长丝、T/R中长为主。
2.江苏省亦以国营印染厂为主导。
而且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全国领先产品,例如: 无锡漂染厂的全棉防羽绒布(40×40 133×100);常州的印染全棉灯芯绒、卡其、绒布三大拳头产品;无锡印染厂的T/C印花酸减量仿丝绸;南通印染厂的全棉泡泡纱。
常州还出版《常州印染》、《印染助剂》杂志,印染及助剂研制水平在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江苏的乡镇企业印染厂也在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南太湖流域。
(二)九十年代1.浙江省九十年代是一个分水岭,体制改革发生重大突破,先乡镇企业、后国营企业纷纷改制,有如"农村包围城市",体制改革软着陆成功。
从企业迁移看浙、沪、苏投资环境的差异解读
从企业迁移看浙、沪、苏投资环境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地区间生产要素等资源环境差异的存在和企业内在的逐利本性,决定企业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结果。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企业也是如此,总是向着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迁移。
事实上,2000年以来浙江企业迁入外省和外省企业迁入浙江这种现象呈不断增多态势。
一、浙、沪、苏企业互迁互移的主要特征浙江、上海和江苏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域相连,人文相近。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2003年两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31个省市区之和的24%,因此,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外资及国内企业投资的热土。
但是,由于两省一市的区位优势、发展模式、宏观环境、要素市场、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对区域外投资企业的吸引力度不一,且吸引着区域内企业互迁互移。
1.浙、沪、苏企业互迁互移活动频繁。
在调查的346家跨省际迁移的企业里,浙、沪、苏两省一市企业的互相迁移数要占到41.3%。
在196家浙江外迁的企业中,迁入地最为集中的省市就是上海和江苏,其中迁到上海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40.3%,迁到江苏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13.3%;而在省外迁入浙江的150家企业中,上海迁浙企业占16.7%,江苏迁浙企业占10.7%,迁移数量分别居外省迁浙企业数的第一和第二位。
2.不同迁入地的企业迁移类型不尽相同。
从企业迁移类型看,不同的迁入地并不完全相同。
上海由于具有区位、信息、产业、人才等多种优势,因此浙江企业在选择上海作为迁入地的时候,迁移的类型较多,除扩张性迁移外,研发基地迁移、总部迁移、整体迁移和生产基地迁移等迁移类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浙江迁苏企业的迁移类型则比较单一,89.3%的企业的迁移方式为投资办厂。
而上海和江苏迁移到浙江的企业,也几乎涉及各种迁移类型。
上海迁浙企业主要是投资办厂和生产基地迁移,比例各占42.3%,但也有总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到浙江的,比例各占3.8%;江苏迁浙企业除投资办厂占50%外,生产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各占18.8%,其他类型迁移占12.4%。
工程职业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区别
工程职业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区别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在各个行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职业也不例外。
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工程职业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涉及到组织结构、工作文化、职业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工程职业中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区别。
一、组织结构的差异跨国公司通常具有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
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在各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这导致了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相对庞大,存在着更多的层级和职能部门。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只包括总部和若干分支机构。
这种组织结构的差异也影响到了工程职业中的工作方式。
在跨国公司中,工程师可能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事合作,需要适应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而在国内企业中,工程师更多地与本土同事合作,工作方式相对统一。
二、工作文化的差异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工作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国公司往往倡导多元化和开放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决策和创新。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程师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工作文化可能更加注重稳定和执行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程师可能更多地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决策和管理层面。
三、职业发展的差异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国公司通常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工程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跨国公司往往有完善的培训和晋升机制,能够帮助工程师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可能相对较为固定。
工程师在国内企业中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积累经验和技术,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结语工程职业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组织结构、工作文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提升个人职业发展。
无论是选择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目标做出合适的选择。
江苏、浙江区域发展对比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江苏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分析 (2)(一)人口、面积 (2)(二)经济指标(GDP)差异 (3)二、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4)(一)经济基础体制和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是江苏与浙江两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比较 (7)(三)观念上的差异是形成两地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10)(四)政策上的差异是促使差异形成的客观因素 (10)(五)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差异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1)三、总结 (12)(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实现优势互补 (12)(二)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实现共同发展 (12)(三)主动依托上海,在长三角等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12)参考文献 (14)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摘要:江苏和浙江都属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地处长江流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两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类似点,但是也存在许多差异。
文章通过运用一些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如: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指数等来对两省的区域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了其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应的建议措施,并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均GDP 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指数回归分析Abstract: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belong to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located in the provinces changjiang river basin, developed economic regions. Two provi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s many similar,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some 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quantitative indexes such a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per capita GDP,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marketization index of the two provinces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empirical analysis,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n analyzes factor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to offer refer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GDP per capita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marketization index regression analysis江苏省与浙江省同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于长三角地区,两省地理位置比邻,都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内地与江浙企业家生成环境的差异
中 。 因此 , 安 徽 , 业 可 以 通 过 市 场 筹 在 企 集 的 资本 更 少 , 业 家 发 展 空 间 更 窄 。 企
二 、 府 干 预 微 观 经 济 的 权 力 仍 然 政
太 大
三 、 本 位 文 化 氛 围 过 于浓 重 官
然消失。 有三点理 由, 我们 对这一判断的
通 达 四海 三江 的 两 个最 显赫 的商 人 集
团 。安 徽 企 业 家资 源 的 匮 乏 是 近 现 代 以
! 讲 学 , 了对 风 土人 情 的 赞 美 之 外 , 个 除 一
主 要 的 批 评 意 见 是 :合 肥 街 头 有 太 多 的
维普资讯
就 企 业 总 部所 在 地 而 言 ,浙 江 占 1 4位 , { 经济 发展所依 循 的制度 ( 体制 ) 差异 造 成 。 内地 的企 业 家 资源 短 缺 可 以 由 内地 的企 业 家 生 成 环 境 与 机 制 的 缺 陷 来 说 明 ,说 到 底 是 体 制 改 革 滞 后 和 市 场 制 度 发育的滞后产物。
的 知 识 与 能 力 . 因 此 轻 慢 了 企 业 家 才 能 和 科 学 家才能
内地与江浙 企业家生成环境的差异
● 荣 兆 梓
我霍
器 量
来 事 情 , 至 可 以说 , 突 出 地 反 映在 改 甚 最 革 开 放 以来 的这 二 + 余 年 。 我赞 成制度 经济 学 的如下说 法 : 在
江 苏 占 5位 , 徽 一 个 也 没 有 ; 出 生 地 安 从 来看 , 浙共有 2 江 4人 , 徽 省仅 2人 。 安 安 徽 地 处 华 东 , 江 苏 、 江 近 邻 , 者 同 为 浙 三 处 一 个 经 济 区 域 ,经 济 地 理 上相 似 之 处
芜湖市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芜湖市收入分配差距调研分析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关系着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
收入分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二是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
自改革开放以来,芜湖依附着长江的有利条件,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已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芜湖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
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后果已经远远超越分配领域,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里着重分析行业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概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不是行行状元都是一个收入水平的,这也是现在人们扎堆往某几个赚钱的行业的原因。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他现在垄断性与非垄断型行业的非配差距,收入排在前列的电力、煤气、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和房地产等垄断性行业,排在后面的是农林牧副渔、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
就芜湖市而言,芜湖市最低工资标准今年由原来的800元/月上调为1040元/月,涨幅达到30%。
而最低工资标准收入人群多集中在低技能或者低学历要求的行业,如一般商场的营业人员、公司的营销人员、饭店的工作人员以及后勤环卫人员。
而芜湖市一般医院的医生月工资3000,银行人员平均工资3000-8000不等,有地段、职业等级之分,教师阶层除福利和外来收入月工资3000左右,这一类是中等收入水平,而大型国企管理人员年薪可达上百万,收入差距可见一斑。
二、不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1、行业垄断因素。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与不同行业自身生产效率、特点与收益率是分不开的。
垄断系行业依靠其垄断技术及优势,或者与某些固定消费群体之间的限制性契约,能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水利电力民生行业的垄断自不必说,芜湖市各个高校的网络供应商也是如此,高校与某一个通讯商达成协议,校园内网络有其覆盖,轻而易举的拿下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
某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考察心得体会
某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考察心得体会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来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我作为某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进行考察。
在这次考察中,我深入了解了江浙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江浙地区经济特点突出。
江浙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江浙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我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江浙地区的制造业实力非常强大,特别是在纺织、电子、家电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江浙地区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
江浙地区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关注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最后,江浙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
在我考察的城市中,大多数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商场和交通设施,城市和乡村之间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群。
其次,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我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江浙地区重视产学研结合。
他们将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其次,江浙地区注重打造营商环境。
他们审批流程简化、服务效率提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再次,江浙地区重视跨区域合作。
他们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最后,江浙地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刻认识到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对于我所在的经济开发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某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考察心得体会.doc
某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考察心得体会某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赴江浙地区考察心得体会4月19-22日,县委统一组织赴江浙地区学习考察。
先后到了无锡市、湖州市、杭州市等地刚起步,三年具规模,五年成新区;张家港的城西新区,也是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把一片农田变成了一座时尚清新、现代化的新城。
他们的融资方式,建设模式都很独到,建设步伐之快,效率之高都让人为之赞叹。
二、几点启示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建设要同步推进。
参观的这些地方,不仅产业发展抓的好,而且城镇建设标准高。
我深深体会到,产业支撑是城镇建设的基础。
没有产业支撑、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
同时,基础设施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强,又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营造了环境,增强了产业集聚能力,形成了良性互动。
二是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了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这几个地方在城镇建设融资上都走出了很好的路子。
他们充分运用城市资本,有些是土地、河流等有形的自然资源,有些是市政道路、公共建筑物的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无形的东西,把它们通过重组与优化配置,使其流动起来,形成资本,成为经营城市的具体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盘活实现“以城养城”,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闯出了一条“没有钱照样搞建设”的路子。
三、下一步打算对照先进找差距、提升标杆鼓信心。
我们将把发展差距的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理念、方法、举措和成效,结合城关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努力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
抢抓当前机遇,积极借力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失去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这是在江浙最叫响的一句话。
具体到我们城关来说,一是要抓住市里与建业集团联姻开发南部新区的机遇,加快洛河城区段洛河大堤向东延伸工程,加快太学路东延、东明路东延和槐新路南延等工程,及早着手北京路、上海路等道路建设前期准备,逐步拉大城市框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加快南部新区学校、幼儿园和五星级酒店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吸引客商入驻,集聚人气,提高土地价值,推动城西、东寺庄等村的安置房建设。
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
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我在大学读的专业是英语,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到昆山一家台资企业实习了一个月,之后在宁波一家中型的私人电子企业(约1200人左右的工厂)作为老板的翻译和国际销售部的一员待了3年。
2009年末的时候回到芜湖,现在一家中型的集团公司(约400人的工厂)工作到现在。
在这不到5年的工作时间里,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不少本土的企业.下面我就以一个打工者的角度谈一下浙江企业和芜湖本地企业的一点区别。
仅仅为个人体会,如有不周,望请各位海涵。
在宁波工作的这家公司,95年开始摆小摊,2000年正式成立公司,起初为6个人,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我离开的时候(2009年)已经发展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拥有1家工厂,2家海外销售公司,年营业额约为6。
5亿元人民币。
这家企业可以看做是众多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开始阶段模仿起步,不断学习,具备一定实力后积极开发新产品和创新销售渠道,重视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和进步。
在芜湖工作的这家公司,98年成立,传统的初加工行业,起初为3个人,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在国内的芜湖、上海、武汉和厦门共拥有4个工厂(全部生产同样的产品),约400位员工,年营业额1。
2亿元左右,在其所在的行业为国内第一。
也可以看做是芜湖本地民营企业的一个典型: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形成规模优势。
说实话,我认为每一个老板—-尤其是从事实业的老板都值得令人尊敬和敬佩,因为大家知道,目前国内的实业发展环境并不好,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投机盛行,而制造业在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利润率极低,甚至频频面临亏损或者破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板仍然选择从事实业,其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因为再小的一个公司,只要其存在,总能提供或多或少的工作岗位,即使很微薄的一份工资,其背后也可能艰难的养活着一个家庭。
就如我现在的公司一样,由于种种原因(主要在管理和采购成本上),公司在取得历史最好的营业额下,却面临着近千万的亏损。
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
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背景我是一名在芜湖本地企业工作的打工者,公司开发出了一款竞争力不高的产品,因此市场份额不大,收入也一般。
为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我开始寻找机会向外界发展。
由于江浙地区的经济发达,出现了很多跨境和多种形态的企业,这也成为我发展的选择之一。
因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比较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之间的差异,以便于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芜湖本地企业的特点芜湖位于安徽省,是一个区位资源较为优越的城市,本地企业相对多元,呈现多种行业类型和经营范围。
芜湖的企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较小芜湖本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不具有江浙地区大企业的设备和管理水平。
这也限制了它们的规模和业务拓展,因此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2. 技术含量较低本地企业多是传统行业,如鞋业、服装业、建材业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难以进行高端技术创新。
同时,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不高。
3. 员工素质普遍较低芜湖的教育水平不高,因此本地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
另外,由于工业环保意识相对较弱,工作环境和条件也不够完善。
江浙企业的特点江浙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发展的重点目标。
江浙的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较大江浙地区的企业相对规模较大,拥有更高的设备和管理水平,并且具有更强的业务拓展和竞争能力。
同时,由于经济强大,也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群和市场阵营。
2. 技术含量较高江浙地区的企业多涉及高端技术和新兴产业,如电子科技、高效节能、新能源等,这也带来了更为高端和有竞争力的产品。
另外,江浙地区的企业也拥有更多的投资和研发力量,以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
3. 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由于江浙地区相对富裕,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员工素质普遍较高。
竞争也更为激烈,要求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地方政府也注重环保和公共设施建设,使得工作环境更为舒适和人性化。
综合评价由于本人仅从个人角度出发,分析可能会有不足和偏颇。
很多人在网上说,浙江那边工厂的工资,比广...
很多人在网上说,浙江那边工厂的工资,比广...很多人在网上说,浙江那边工厂的工资,比广东珠三角的高,说什么一个月随随便便都有六七千,甚至过万,然后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大家了解吗?在比较两个地方工资高低之前,我们先来理清一个事实的真相,在了解真相之后,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众所周知,浙江那边大部分的工厂,工资都是计件的,不按劳动法来算工资的。
就是所谓的干得少拿的少,干得多就拿的多,不干就没有,根本就没有什么周末跟节假期。
每天中午吃完饭就会去车间上班,一般都不怎么午休的,感觉他们像机器一样,不知道累。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十年前,曾经去过浙江一个叫诸暨的地方,那上班模式真的接受不了,上下班不打卡的,一个月就发工资那天放一天假,其余的天天上班,而且每天晚上都要上班到十点以后,下班了外面黑灯瞎火的,都没有夜生活,那都去不了只能回宿舍洗澡睡觉。
最后在那边呆了一年多就跑来了深圳。
之所以会去那边,完全是因为好奇。
其实年轻人一点都不喜欢这种上班模式,因为工资高低完全由干活的时间跟速度决定,一旦上班时间长,又保持高强度的效率,整个人会感觉非常非常累。
久而久之,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
其实,在浙江那边的工厂里上班的人,很多都是两夫妻,他们为了挣钱特别拼。
而广东珠三角的工厂,却跟浙江恰恰相反,大部分工厂都是计时的,按照当地的劳动法算工资。
计时相对计件,压力要少很多,可以打混偷懒,只要上下班卡一打完,今天的工资就到手了,至于上班干了多少活不重要,你干的再多,我干的再少,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
混得好的人是少干活多拿钱,混得差的人是多干活少拿钱,这就是计时的好处。
更多的人喜欢周末跟节假日上班,因为工资是平时的好几倍,可老板不傻,在工厂订单不足,或者工期不紧的时候,是不可能让大家周末加班的,最少会休一天,双休也是有的。
接连休息两天,大家都会出去吃喝玩乐,大手大脚的花钱,月光族就是这么诞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去广东,而中年夫妻喜欢去浙江,因为取向不一样,年轻人更在乎工作的舒适度,吃喝玩乐,珠三角的夜生活丰富,而中年人迫于生活压力,喜欢那种多劳多得的工作,哪怕累点苦点也行,挣的真真是幸苦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芜湖本地企业和江浙企业的区别我在大学读的专业是英语,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到昆山一家台资企业实习了一个月,之后在宁波一家中型的私人电子企业(约1200人左右的工厂)作为老板的翻译和国际销售部的一员待了3年。
2009年末的时候回到芜湖,现在一家中型的集团公司(约400人的工厂)工作到现在。
在这不到5年的工作时间里,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不少本土的企业。
下面我就以一个打工者的角度谈一下浙江企业和芜湖本地企业的一点区别。
仅仅为个人体会,如有不周,望请各位海涵。
在宁波工作的这家公司,95年开始摆小摊,2000年正式成立公司,起初为6个人,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我离开的时候(2009年)已经发展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拥有1家工厂,2家海外销售公司,年营业额约为6.5亿元人民币。
这家企业可以看做是众多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开始阶段模仿起步,不断学习,具备一定实力后积极开发新产品和创新销售渠道,重视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和进步。
在芜湖工作的这家公司,98年成立,传统的初加工行业,起初为3个人,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在国内的芜湖、上海、武汉和厦门共拥有4个工厂(全部生产同样的产品),约400位员工,年营业额1.2亿元左右,在其所在的行业为国内第一。
也可以看做是芜湖本地民营企业的一个典型: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形成规模优势。
说实话,我认为每一个老板--尤其是从事实业的老板都值得令人尊敬和敬佩,因为大家知道,目前国内的实业发展环境并不好,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投机盛行,而制造业在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利润率极低,甚至频频面临亏损或者破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板仍然选择从事实业,其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因为再小的一个公司,只要其存在,总能提供或多或少的工作岗位,即使很微薄的一份工资,其背后也可能艰难的养活着一个家庭。
就如我现在的公司一样,由于种种原因(主要在管理和采购成本上),公司在取得历史最好的营业额下,却面临着近千万的亏损。
在和老总交流的时候,老总总是疲惫不堪,不止一次对我说,真的想把厂子关了,实在太累了。
可是厂里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工厂关了的话,他们不就失业了吗?同样比较前一家宁波的从事电子行业的公司,老总就相对比较轻松,且公司现金流充足,利润率较高。
我想2位老总在今天面临自己工厂不同的发展形势,除了实业经济的大环境因素外,更多的是选择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发展思路和用人机制,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管理模式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初,几乎都会选择依赖自己的亲属来帮助自己企业的发展的模式,毕竟中国是一个血缘关系的社会,大家基本上都会倾向于信赖自己的亲属。
这在企业发展之初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从家族式企业管理到经理人制度的管理已经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在宁波的A公司,老板在公司发展到一点规模的时候就基本上把自己的亲属清理在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宁愿每月给他们工资,也不要他们插手自己的公司,因为亲属的插手将直接使管理措施的落实面临威胁。
并且其坚持经理人制度,让职业经理人各司其职,定期向其汇报。
回头再看芜湖的B公司,自家的亲属充斥于各个部门,甚至连公司的食堂都全是自己的亲属,且年龄老化,管理思路僵硬。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蛀空公司,并使得各种规章制度流于书面,而无从落实和执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司上下班需要打卡,但老板的很多亲属因为经常迟到,为了避免处罚,就选择不打卡,然后写个情况说明,有总监(老板的亲戚)签个字就可以免除处罚,结果造成很多老板的亲属直接不打卡,月底的时候写一些说明再签个字就可以了;再比如,采购问题,采购由老板的小舅子直接掌管,其他亲属也在采购部,每年几千万的采购额几乎完全由他们定夺。
作为这个行业国内的领导者之一,理论上B公司的采购额度很大,单个采购成本应该较低一些,至少应该维持行业的平均的平均水平,但恰恰相反,B公司的采购价格比行业整体水平偏高5-8%左右。
所以,公司发展的一定规模,必须要依靠制度来管理和运营,而非人。
且制度一度制定,应该着力去落实,否则只能流于书面和形式。
这一点是造成芜湖B公司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发展思路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我觉得有2个部门最为关键,生产部和销售部(当然在此没有贬低其他部门的意思)。
没有生产,企业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销售,企业的营收就无从谈起。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不断开发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总要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里?竞争对手在哪里?比起竞争对手,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优劣势?这个行业的领导者是谁?为什么XX企业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除了时间机遇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向行业的领导者学习哪些东西?行业的领导者在开发哪些新产品?这些产品是不是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企业成立之初就是这种产品,而在企业发展了10年之后还是一种产品,毕竟市场在发展,客户的需要也不断变化。
当然现在都在强调专业性,同一个行业,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不至于落后。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和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人工成本。
宁波A公司:2000年成立之初,一种产品,仅一种规格。
到2010年底,6大系列,3000多种规格,尤其是新的太阳能产品,在欧洲市场非常畅销,并直接促使其设立德国分公司;而太阳能新产品项目的上马,也是在2008年的时候了解到这个行业的老大在开发这种产品,于是积极引进相关设备和人才,目前这种新产品已经占到公司整体销售额的30%左右,但却贡献了近50%的利润。
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花巨资引进国外设备,机械化程度在国内居于行业第一。
芜湖B公司:98年成立,做一种产品,到今天,发展到2种产品(非常相近的另一种产品),由于产品属于初加工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率非常低,常规情况下维持5个点左右。
这个行业在国内缺少新鲜血液的引进,造成生产设备落后(国内这个行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近几年,由于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
所以,我觉得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面临瓶颈的状态时),要积极思考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能够积极的开发新产品,并在设备和人才上舍得投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手机行业的诺基亚,曾引领手机行业数十年,一直居于行业领导者地位,但正是这种老大的局面,使得诺基亚在面对科技发展和更新的情形下,缺少了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锐触觉,在面对IPHON和安卓智能系统的咄咄逼人下,反应迟缓,拱手让出其智能手机市场世界老大的地位。
营销方面国内企业最常见的营销就是不断的电话、电视轰炸、平面媒体广告或者通过人际关系等发展新的客户。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商业往来中非常重要,当然,这也造成在开发新客户时,各种回扣、好处费等形式盛行,而这些都是开发国内新客户的隐性成本。
根据我在B公司的经历,有些回扣额度甚至大到令人惊讶的水平。
宁波A公司营销方式:以展会为主线(参加各种专业或者综合性的展会),通过国内各个主要城市办事处的设立和海外销售公司和销售代理的建立,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强网络营销,进行网站优化和关键字推广,并在不同的国家的专业媒体上做相应的广告推广,同时,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受众客户,推出不同价位的产品,同时注重产品质量的控制,从而吸引更多潜在的客户。
芜湖B公司以人情关系为主,通过招标信息扑捉新客户,同时做芜湖地方黄页广告,并辅以电话营销。
因为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早(在其所在的行业而言),在其所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营销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模式上,对网络营销缺乏重视,对参加展会漠不关心。
我想这也许与老板本人的思路有一定关系,因为老板本人就是靠拉关系做起生意的,对网络营销根本不了解,所以也不敢兴趣。
但人情和关系营销存在着很多看到到的隐形支持,比如吃喝玩乐费用等,而且这种花销相对较大。
我觉得如果企业能够舍得在网络营销上舍一点投入的话,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一定会有较好的收获。
说道网络营销,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觉得它在各种营销方式上会日益变得更加重要。
基本上,每家公司的采购人员在进行相关采购时,总会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产品和供应商,然后再逐一联系和比较,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得您的产品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或者前列呢?这就涉及到网络营销,而网络营销最最简单的前提,起码得有一个合格的网站,一个对搜索引擎友好的网站,便于搜索工具抓取和检索。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芜湖这里,我看到不少公司的网站,甚至连最起码的字体都设置不好,更不用说网页代码的设置、关键字的选择和描述等。
现在很多工厂的老板做外贸生意还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找一个会点英语的人,给他一点底薪,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基本上就完全OK 了,下面就等着他/她去开发客户了。
这种方法有用吗?有,当时非常有限。
因为外贸春天的时代早已过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30年,这种方法在起始阶段应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现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点英语做外贸、空手套白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想想我们在国内做生意还要花钱吃饭送礼,但是很多老板却不舍得在网络上多花一点点,至于展会等,那就更不用提了。
我在B公司的时候,看到公司的竞争对手在网络营销上的种种投入,并把这些收集整理后拿给自己的老板看,以期能够游说他在网络上投入一点点,但是老板显然是不为所动!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理念上的差距吧。
用人上很多企业都说,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但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去执行去认真贯彻的又能有多少?以芜湖B公司为例,新人招聘进来连一套基本的新人培训体系都没有,更没有人带领新人尽快熟悉公司环境,很多事情都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同时公司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大家都在一起混日子,久而久之,新人也受以前那种污浊环境的影响而在工作中变得拖沓、低效率和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由于家族式企业,亲属众多,做的多的外人(相对于亲属而言)获得的报酬也远低于老板的亲属,从而使得员工缺少进取心,得过且过。
宁波A公司:完整的新人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比较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定期的考试制度,以确保每一位新人都能尽快的适应和融入公司文化中。
同时,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通过差别工资和奖金制度来不断激励员工的斗志;引进专业性的经理人,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追逐和获取利润是企业发展的使命,否则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
同时也真心期望民营企业能够重视人才,体谅员工,让员工在企业里有归属感,能够齐心协力,共创美好。
作为民营企业,也真的非常不易,在国企垄断资本和外资企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所以我们每一位打工的人,都真的应该感谢我们的老板,虽然他可能让你加班了,甚至奖金都少发了,但他们至少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让我们能够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成长自己,所以我们打工者也应体谅一个老板的不易,如果有丰厚的利润,我相信没有哪位老板不愿意和自己的员工分析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