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感人的风格闻名于世,被誉为“陶渊明体”,其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诗歌以婉约自然的清新风格为主。
他的诗作往往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和谐且富有诗意的世界。
他的诗作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瑰丽的句式,而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出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他的诗作常常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批评,呼吁人们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
他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和倾诉,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抚慰。
他的诗作真情流露、感染人心,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冷暖色调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变化和细节。
他的诗作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和意境的表达。
他的诗作也运用了意境和联想的手法,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意。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和黑暗的时代,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性的肯定、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希望、鼓舞和力量,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他的诗歌是一剂疗愈心灵疲惫的良药,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以清新自然、婉约感人为主,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既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诗歌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颂扬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特征,体现了他的客观性、独立性、反叛性和民族性。
他以写自然、写人、写境来表达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信仰。
其一,文雅自然:陶渊明的诗歌文雅自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他完全不受诗歌韵律的拘束,自由自在。
没有繁琐的修辞也没有夸张的比喻,文字流畅,气韵自然。
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诗意上,而且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
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千里悠悠来迟迟,留得残阳伴我回。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流畅自然,字句简略,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其二,清新淡泊: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泊为特征。
他以抒发对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的感触为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想象和感人的情态。
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云中觅雪霰。
牧人抱茅遥相望,只有归鸟晓来翻。
”这首《饮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淡漠,深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追求。
其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多炼神之作。
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够发觉自然所具有隐秘性的深蕴,把自然景物生动画面化,化成深入人心的情感。
例如,“采薇南山下,南山阴里谷。
谷口石磬响,谷中有清流。
挹取此池水,坐观天地经。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了深刻、优美、清晰的意境。
其四,感情真挚:陶渊明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的感情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涧户寒更漏灯孤,竹房无处坐空屋。
几年打破知心草,资教亭下野人独。
”这首《谢脁》的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清贫和无奈,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几位朋友离别的感伤。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表现手法与记述方式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者:李俊然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3期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些诗,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了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纵而观之,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隽永的意境。
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陶诗常常取材“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
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了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一语天然万古新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
如《归园田居》(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
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
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
《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
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
《归园田居》(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
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
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
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可以从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两个方面来看。
在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在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在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的时候,他为自己改名潜,字渊明,五柳先生的别号,尽人皆知。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
同时,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
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
相比之下,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之情尽显笔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离开官场,没有了昔日的俸禄,陶渊明发现做一名农夫也不简单。
但他宁愿身体受苦,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他的气节。
陶渊明厌倦了做官,田园生活才是他的最爱。
你看,他每天乐此不疲,早出晚归,带月荷锄归,形象地写出诗人的勤劳。
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沉淀我们的心情。
整日忙于工作的我们,不妨放慢前景的脚步,细心品读一下陶渊明的诗,收获一下自然的惬意。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中文本科)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
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
“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一)似淡实醇意深旨远在陶渊明笔下,一切都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化传神 .平 白的语 言却达到诗意语 言的极致之 于生活的艺术 真实 。“ 采菊为篱下 , 悠然见南门 。 l 飞鸟相与还 。” 都是写景 , 但又传达 境 。 外枯而中膏 。 “ 似淡而实美”用质朴而 自然的 山气 E夕佳 。 , 风 格 营 造 出 了一 种 情 味 极 浓 的 冲 淡 之 美 的艺 术 出作 者 对 田园 的热 爱 . 又包 含 着 “ 心远 地 自偏 ” 和
境 界 。 达 的是 纯真 情 怀 , 表 而非矫 饰 的感情 。诗 的 “ 欲辨 已忘 言 ” 的哲 理 。 景 相 融 。 诗 人来 说 , 情 对 采
是生 活 悠 然 自得 , 自然 之 趣 的品 味 。 对 也东 篱 。
=、 日常 生 活 的 诗 化 . 藏 着离 洁 情 怀 与 深 正是体现了自然 的丰富、 蕴 圆满 、 ( 下转第 1 O页)
・
作家 作 品 研 究 ・
中能 抓 住 重 点 段 、 来 让 学 生 质 疑 . 句 同样 收效 很 养学 生 思维 的 多 向性 。 发 学 生 的 创造 力 。应 当 激
然流露 , 最耐玩 味。”伍涵芳《 书乐趣》指 出了 的执著 、 ( 读 ) 乐观情怀 与风骨 。 成为高 洁之 士理想人
陶渊 明有 平 和 淡 泊 的人 生 境 界 , 自然 流露 于 诗 。 格 精神 的楷 模 。 因之其 诗 才具 有平 淡 自然之 美 。陶 渊 明的 田园诗 艺术 特 色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自偏。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山气 日夕佳 , 飞 和 所悟 之 理 。 而诗 人 重 在 写 自己 的心 境 。 种心 这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__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
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
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
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
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
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
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
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
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
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
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
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
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且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在平淡淳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富有悠远的意境,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陶诗的风格概括为: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二、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三、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详细说说。
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这部分我觉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
归田以后,他有了躬耕的生活体验,实际生活的痛彻体验和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认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纯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他归田以后,在那他亲近自然,亲近农民,与农民为友,用诗赞美劳动。
例如: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追寻。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入手,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自然,其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没有半分虚伪。
他笔下的田园景色,无论是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还是冬天的寒冷,都是如实地描绘出来的。
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群猿来迎,乃独啸自哀,其声甚振”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情感自然真挚。
(二)语言简练优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简练优美,他擅长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界的厌倦。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诗句间的呼应和转折也很巧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他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努力奋斗的肯定。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涵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关注人性陶渊明的田园诗关注人性,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达人性的善良、真诚和美好。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一、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
”①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
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二、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
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
诗歌创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
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诗中景、情、事、理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
三、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具有丰富的人生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用像雕刻家那样精雕细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意境高远,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也奇异巧妙,真是巧夺天工,而不见斧凿之痕。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尤其是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开创,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审美类型,一种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成为“开千古平淡之宗”。
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以后历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继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邃含蓄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陶渊明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非常清新自然。
他的诗作常常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环境。
他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诗中不乏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界事物的描写,以及描绘农民耕种、渔民捕鱼的生活场景。
这种诗歌风格反映了陶渊明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尚,以及对人的本性和真实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深邃含蓄。
他的诗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出发,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深刻而含蓄的意境。
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产生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意味。
读陶渊明的诗歌,常常需要细读、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富有人文关怀。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生活。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们疾苦的关切,同时也表达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为素材,表现出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他的诗作既有对生活琐事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思想性和人文关怀的特质。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具有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功能。
他的诗歌表达情感真挚、深沉,常常表达他对生活、人和世界的热爱和痴迷。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借以抒发内心的愉悦、痛苦和追求。
他的诗作具有凝炼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让读者共鸣和产生共鸣的共情。
陶渊明的诗歌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思考和感悟,给人带来启示和震撼。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而富有内涵。
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深邃含蓄的风格著称,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性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诗作富有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的诗作能够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来触动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思考和感悟。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寺,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月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正文:一、陶渊明的生平介绍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的东晋后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大动乱时期,同时又是一个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和重新组合的新时期。
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就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
他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1]他的高洁恬淡、质朴率真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特别多,其中现存的诗作有120多首,除少数四言诗外,大多为五言。
基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另一类则是自创新意,描绘讴歌天生活景象的田园诗,因其影响深远,也最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后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受尽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到了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
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
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如果说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慷慨悲凉的美,那么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自然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作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语淡而味腴,各粹之气,悠然流露。
最耐玩味。
”(伍涵芳《读书乐趣》)指出了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
自然流露于诗。
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怡然超脱的情趣、恬淡深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纯净简洁、质朴无华的纯净美,多用白描手法。
加以点染勾画。
使之现出深远恬淡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构建出冲淡之美。
著名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这首诗不刻意雕琢却高度艺术化传神,平白的语言却达到诗意语言的极致之境。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用质朴而自然的风格营造出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表达的是纯真情怀。
而非矫饰的感情。
诗的美感,不仅来源于淡雅、纯净语言。
更来自于诗人自然、率真、超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向往的闲适淡泊的人生。
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是心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意味隽永,韵味醇厚。
诗人将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育。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找到了人生真谛的喜悦之情,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美风格的诗作之一。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
蕴藏着高洁情怀与深刻哲理将日常生活涛化。
使之充满诗意。
他擅长在日常劳作中发现生活的美感,作品因此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对艰辛的劳作,诗人表现出的是平静乐观的心态,宁肯躬耕田垅也不肯同流合污的执著、乐观情怀与风骨,成为高洁之士理想人格精神的楷模。
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朴厚悠远的诗韵。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名词解释: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被誉为“隐逸诗之宗”,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平淡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平淡自然为主要特点,他用清水洗尽铅华,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常常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
2. 深厚醇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平淡自然,而且具有深厚的醇美。
他在诗中描绘了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3. 托物言志: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在诗中经常使用“自非”、“不期”等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4. 富有哲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富有情感,而且富有哲理。
他在诗中常常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诗歌来阐述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他的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辨精神,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平淡自然、深厚醇美、托物言志、富有哲理等为主要艺术特点,他的作品被誉为“隐逸诗之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出了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和追求。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朴素自然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十分朴素自然,接近于口语,让人感到亲切易懂。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 表现自我的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大量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以及对城市官场的厌恶和追求。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我为原型,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3. 崇尚简朴的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表现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他认为,简单而自然的乡村生活是比城市官场更加幸福和美好的。
4. 意境深远: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具有深远的意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朴实、追求自我、崇尚简朴生活、意境深远等特点而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
陶渊明其思想较为复杂,深受我国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具有意境美和冲淡美;陶诗的语言虽近“田家语”,但高度凝炼,极富哲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意境语言理趣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传统和儒家经典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时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终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田之路。
归隐以后,他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接触到了劳动人民,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和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
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因而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
他的田园诗风格亲切淳真、平淡自然;意境浑融完整,高远入化且富有真淳隽永的理趣;语言精工凝炼本色自然而不加雕饰。
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不揣浅陋,撷取其诗中的吉光片羽,来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淡自然__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
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
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
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
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
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
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
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
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
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
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
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
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
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
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
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其二)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白描的手法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则以白描为主,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上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勾勒出八九间草屋,周围是十余亩田园。
榆柳的浓荫遮盖住屋檐,房前屋后桃李成行罗列。
望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正升起袅袅炊烟。
侧耳听,深巷传来鸡鸣狗吠声……诗人并没有什么形容词,也没有刻意烘托或加以点染,然而却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这正是陶诗“不求华丽,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所使然。
正如李渡在《学诗浅说》中所言:“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
以画来比,汉魏诗象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象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
再看《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人以即事即景的简单叙写,淡妆涂抹,没有刻意的工笔描绘,却将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刻意锤炼,无须斟字酌句,却妙趣天成,成为陶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陶渊明与刘宋时代的谢灵运都长于描写自然景物而并称“陶谢”,但谢诗观察细致,刻划入微,擅于工笔描绘,并有着意雕琢之处,有损自然之趣。
而陶诗喜白描。
可见二者表现手法迥异。
<三>朴素的语言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浅近,有一种朴素之美。
请看《归园田居》原列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语言朴素、简洁、明快、协调一致。
他不以辞彩华丽取胜,而以明确洁净见长。
读来朗朗上口,其意则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归隐躬耕的决心。
事实上,在陶渊明的诸多田园诗中,不乏朴素自然的诗句。
譬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焉得思如陶谢乎,令渠述作与同游”。
其实,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艺术风格上相差甚远。
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语言绮丽幽艳。
<四>淡远的意境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
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从而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
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
可见,这并不矛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
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
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
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
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细品诗句,恍若置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
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
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五)率真隽永的感情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
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
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
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
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
试看《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
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
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
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
“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
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钱伯城《两晋南北朝诗选》)。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
譬如《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在这里人们耕桑自给,与世隔绝。
没有君王统治,没有剥削压迫,且“秋熟靡王税”。
人们过着“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田园生活。
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
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
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
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从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多变的历史时期。
而陶渊明正生活在黑暗的晋宋时代。
值此之际,腐败的政治统治下,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者内部的倾轧斗争都十分尖锐。
一些士人、官僚在斗争中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
有甚者,觉得生死、得失无常。
对时政的激烈抨击和慷慨陈词,略有不慎,便会遭来杀身之祸。
于是乎,玄风骤起,隐逸之风盛行。
时人以终日清谈玄理,或隐逸不仕,寄情山水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青年时代,深受儒家用世致仕思想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第五首)。
他数度出仕便是明证。
但是政治黑暗,官场污浊,由此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