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doc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doc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梳理】
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
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
【自主检测】
选择题:B.A.B.A.A.C.
非选择题:
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 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2、⑴A ⑵北京人⑶C
【拓展视野】
B C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
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
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
【自主检测】
选择题:B.D.D. D.D.
非选择题:
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
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
【拓展视野】1、C 2、D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三)
华夏之祖
【知识梳理】
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
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
【自主检测】
选择题:AABAB 非选择题:尧、舜、禹; 禅让制
【拓展视野】B D。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学习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我国在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2.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等发展到,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铸造技术采用“ ”,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

如,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二、甲骨文记事4.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单字计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5.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官制、刑法、、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6.甲骨文使用、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时空观念)2.知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东汉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3.措施:(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2)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

、交替专权。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人民困苦,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概况:年,爆发了由创立太平道的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4.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探究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探究二:东汉衰败的原因探究三: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人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解析全册

人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解析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1第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知识有一定难度。

【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

一、自主学习(用1分钟时间阅读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WORD整理版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3368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33689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创:陈爱娟使用者:[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

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属于“远古社会”。

2、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知道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4.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分析归纳导致朝代兴亡的主要原因,得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历史结论。

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夏商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与弊端。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考古学者在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和等级界限。

3.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二、商汤灭夏、武王伐纣4.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部族逐渐强大,的首领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

约公元年,建立商朝,都城建在。

5.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制定,加强对和的控制。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更加腐朽。

6.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_,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7.公元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

三、西周的分封制8.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但需要向周王进献,并服从周王。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卿大夫、。

9.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 ”厉王逃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4(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4(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4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科技史的学习,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我们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堂导入:1、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对外交往。

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2、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今天看来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树叶写字,欧洲用羊皮做纸写字。

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3、以医院中“华陀再世”的锦旗导入。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问题并记忆。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发明造纸术时间_________ 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进造纸术时间_______ 人物 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优点_________3、传播的意义: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1、《九章算术》成书时间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2、地动仪时间_________ 发明者________ 功能________ 地位_________●三、华佗和张仲景1、华佗:生活朝代___________ 贡献①________ ②________2、张仲景:生活年代__________ 贡献__________尊称“____________”合作探究: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倒向哪个方位?精讲点拨:1、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

初一上册历史导学案第5-8课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导学案第5-8课答案
[ ] 选择题
以下哪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答案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解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 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课后习题答案
[ ] 简答题
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使秦国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同时,变法也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和文化的发展。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习题2
分析忽必烈征服南宋的原因和影响。
习题3
列举元朝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元朝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包括
关汉卿,创作了《窦娥冤》等优秀的元曲作品;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等经典的元曲 作品;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等杰出的绘画作品。这些代表人物在文学、艺术等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1. 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基础问题答案
01
2.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 强盛。
02
3. 其他国家如齐、楚、燕、韩、 赵、魏等国实力相对较弱。
深入思考问题答案
问题1:秦始皇统一六 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 些深远影响?
2. 推行一系列改革措
施,如推行法家思想、
1. 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 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 家统一。
[ ] 3. 秦始皇的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改革 不仅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度量 衡等,还推行了一系列法家思想,加 强了中央集权。然而,秦始皇的改革 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痛苦,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通过研究秦始皇 的改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太阳导学案分层作业答案2023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太阳导学案分层作业答案2023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太阳导学案分层作业答案2023人教版第一课:古代的恐龙世界分层作业一:1.中国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国家。

恐龙化石是哪个世纪在中国被发现的?(★★☆☆☆)答案:19世纪2.恐龙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恐龙的重要特征是步态直立。

3.恐龙为什么绝种了?(★★☆☆☆)答案:恐龙绝种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常见的理论是由于一次大规模的天灾(如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许多种恐龙的灭绝。

分层作业二:1.恐龙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答案:恐龙化石是通过恐龙死后,尸体被埋在沉积物中,逐渐被泥沙覆盖,并经过几百万年的压力和化学变化形成的。

2.恐龙的体型和生活习性有哪些特点?(★★☆☆☆)答案:恐龙的体型和生活习惯各异,有的体型巨大,有的体型较小;有的恐龙以草食为主,有的以肉食为主。

3.世界上最早的恐龙化石在哪个国家被发现?(★★★☆☆)答案:世界上最早的恐龙化石在英国被发现。

分层作业三:1.恐龙的进化为什么具有重大意义?(★★☆☆☆)答案:恐龙的进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恐龙的真实形态是什么样的?(★★★☆☆)答案:恐龙的真实形态目前还没有被完全确定,科学家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和推测,得出了恐龙的大致形态。

3.中国是恐龙的故乡吗?(★☆☆☆☆)答案:是,中国是恐龙的故乡之一。

第二课:人类的智慧之光分层作业一:1.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谁?(★☆☆☆☆)答案:人类最早的祖先是露西(Lucy)。

2.人类智慧的体现之一是使用工具,请举例说明。

(★☆☆☆☆)答案:人类使用石器、木器等工具进行狩猎、生活活动。

3.人类智慧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答案:人类智慧的重要标志是制造和使用火。

分层作业二:1.人类智慧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人类智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2.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哪个方面?(★☆☆☆☆)答案: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外化表现。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过程】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直击中考】1.B2.A3.A4.B5.B6.B7.B8.B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过程】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乐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居住条件优越,从事种植业,劳动工具更为先进。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距今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人工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发明织布机,学会养蚕缫丝。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3.(1)河姆渡、半坡(2)同: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动工具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采集狩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7-11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7-11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

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

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5分钟 )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

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哪些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8.二概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合作探究: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通过观察,与今天的农具比较下,有什么异同?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自主预习】一、1、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2、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二、1、约70万年—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2、打制石器;天然火。

3、北京人遗址,中国。

三、1、约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2、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人工,爱美,氏族。

【互动探究】1、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工具制作: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3、技术:人工取火;4、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生活的集体——氏族【基础过关】1—5 BDBAC 6—9 CBCC【综合运用】10、(1)共同之处: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不同之处: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

(2)山顶洞人的生产比北京人进步,生产的发展是山顶洞人进步的主要原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预习】约七千年,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磨制石器和水稻;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建筑,磨制石器和粟;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

【互动探究】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基础过关】1—5 CBDBB 6—9 AACC【综合运用】10、(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2)图一: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

图二:防寒保燥,因地制宜。

第3课华夏之祖【自主预习】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一、炎,黄,涿鹿之战,蚩尤,华夏族,黄帝,华夏之祖。

二、1、尧舜禹,禅让。

2、约公元前2070,夏,奴隶社会。

【互动探究】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原始社会时期。

大公无私,生活俭朴,克己爱人等。

【基础过关】1—5 ABABA 6—10 BADA【综合运用】11、(1)黄帝;(2)炎黄子孙;(3)尧舜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极品,全册含答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标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目标: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4.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做才能够生活下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生活时期?2.探究思考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②什么是氏族?3.各抒己见《韩非子》上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这段材料生动的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请回答:①这一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②这个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使用公用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根据材料归纳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遗址,他应该去()a.北京b.陕西c.河南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能不能直立行走b.会不会说话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火3.“距今约七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d.半坡原始人c.山顶洞人4.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80万年5.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6. 右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a.懂得爱美 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 d.开始种植 7.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①采用磨制和钻孔的技术制造石器②使用弓箭③懂得人工取火④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集体⑤开始用简单的语言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③④⑤d. ①③④ 8. 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 山顶洞人d.蓝田人六、中考链接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a.云南元谋 b.浙江河姆渡 c.北京周口店 d.湖南道县 3.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4.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

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5.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

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10万年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标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情感目标: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1.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篇二: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ass=txt>说明:1、非全部答案,仅供教师参考,2、严禁整体下载给学生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从社区看我家第一课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1。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过程]一、社区的概念相对固定的、人口、区域身份、利益、密切二、平面图 1.两图方向不同;图幅大小不同;符号和形状、大不和颜色不同。

要趋于一致就要统一方向;统一比例尺;统一符号,即采用统一的图例。

2.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语言四、课堂延伸 1.指向标;经纬网;一般2.图上、实地、线段、数字、文字 50千米3.小,详细;大,粗略[课外作业] 1、d 2、d3、b4、d 5、略6、1:100000。

数字式:1:100000 0 1千米线段式: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在社区中生活第一课第二课时一、社区的功能 1、略 2、经济功能、管理功能、文化功能等 3、政治、经济、文化、管理4、1—5:政治和管理功能;1—6、1—7:文化功能;1—8:经济功能二、我们生活在社区中 1、略 2、(1)如:帮助社区出一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说明环保的重要性,建议把家园搞得更美观等。

(2)略[课外作业] 1、2、d3、硬件设施资源方面:在不影响教学情况下,可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如教室、体育运动场等;图书、电教电脑设备等可与社区进行资源共享。

软件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特长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学生也可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多种多样的社区第二课总一课时[预习导学] 1、略 2、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密度高,包括若干个小社区;商业、工业、服务业、交通业发达;建筑物高大密集、有一定的规划。

农村:规模较小,常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村;以种植业、养殖业、牧业、渔业等为主;建筑物相对低矮,与农田、牧场等相间分布。

[学习过程] 分析导入:全部都是。

从社区的概念考虑一、社区的分类1、不同社会活动(1)a:中关村;b:王府井;c:首钢;d:方庄小区。

(2)主要特征a: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密布;b:聚集了很多大型商店、商场;c:工厂林立;d:分布着众多的生活小区。

主要功能a:高科技研究;b:商品买卖;c:工业生产;d:生活起居。

(3)高科技园区工业区生活小区。

功能各具2、(1)行政(2)行政管理管理范围 3、自然、村落、城镇二、社区的差异城市、农村三、社区的联系 1、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环境不同。

2、自然条件、优势互补、物质3、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4、差异联系四、小结板示1、功能、自然、行政 2、城市农村 3、自然条件,物产、优势互补、物产、文化、信息、人才[课外作业] 1、b 2、c 3、(1)文化(2)物产(3)人才文化(4)信息4、参考答案:安吉竹、木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不同的乡村保留了浓郁的民间文化。

现在竹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民间文化如竹乐、竹叶龙、“孝”文化等正被国人所接受和喜欢。

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大量的粮田被占用等。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综合探究一总一课时问题导入:不合适。

要到安吉旅游应该看安吉的旅游图,而《中国政区图》表示的范围太大,甚至找不到安吉的具体位置。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1、同:图幅相同;都能找到完整的台湾省。

异:比例尺不同;包括的范围不同;详略程度不同。

2、小、详细、大、粗略 3、如果要了解台湾在全国的位置,选图a,因为图a的范围较大;要了解台湾省的概况选图b,因为图b比较详细。

情境一:1、《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2、(1)沪杭线——京沪线(2)浙赣线——京九线等。

(1)线路最短。

《北京市交通旅游图》情境二:1. 山的高度和山坡的陡缓。

2、等高线地形图。

3、起伏和缓陡峭悬崖峭壁山坡山谷4、(1)走直线距离。

(2)从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走。

情境三:1、耕地、林地属于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属于非农业用地。

2、非农业用地的面积大大增加。

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交通发达、铁路开通。

[课外作业] 1、略 2、b 3、a 4、c 5、(1)向东北方向流。

水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流。

(2)900米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大洲和大洋[预习导学] 1、依次为:世界图、大洲图、国家图、各级政区图??等。

2、海洋陆地[教学设计] 一、1、行星地球 2、略二、3、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5.1亿 4、蓝海洋 71 海洋蓝色的星球陆地黄人类 5、大陆岛屿较小半岛北 6、亚欧大陆南极 7、大洲七亚洲大洋洲 8、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三、9、略 10、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四、1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2、亚洲北美洲 13、大陆主体 2000 海海峡交通要道 14、鱼矿产渔盐之利能量之源淡水资源 15、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北冰洋亚洲北美洲[课后巩固] 1、a2、略地形多样[预习导学] 青藏四川[教学设计] 一、1、海拔(高度)2、20010001000800 二、3、略4、500 很大山脉山脉走向大地的骨架(平均海拔最高)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安第斯山 5、200大河两岸濒临海洋人口绿色 6、1000陡峭不大深黄色、褐色亚洲帕米尔高原(青藏)南美洲巴西高原7、山地或高原高低刚果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塔里木/吐鲁番??)东南丘陵梯田/茶园/果园??资源[课堂小结][课后巩固] 略气象万千风光迥异[预习导学] 1、7/81/26/7/8/9 6/7 2、西北东南(风向指来风方向)[教学设计] 一、1、寒冬炎夏/高温多雨/寒冷干燥等2、气温降水3、略(见图册)4、生产生活生活和生产方式5、植物指示6、温带海洋法气候阴天雨天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旅游胜地7、8、气温丰沛的降水环境雨热 9、盛行风向季风三分之一季风二、10、地形气候自然景观 11、亚马孙热带雨林撒哈拉世界屋脊[课后巩固] 1、c2、略不同肤色的人们国家和地区(一)[预习导学]1、略 3、不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略[教学设计] 一、1、略 2、头发的颜色和形状面部特征 3、黑而直扁平黑而卷曲平,嘴唇厚弯曲金黄鼻梁高,嘴唇薄二、5、亚洲东部、东南部欧洲、北美洲非洲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6、欧洲非洲三、7、相互隔绝的自然环境 8、平等优劣四、9、政府国旗国歌 10、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11、200 12、主权国家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 1、c2、c 3、图1——英国 2——加拿大 3——澳大利亚 4——韩国 5—美国国家和地区(二)关爱世界大家庭[预习导学] 略[教学设计] 一、1、国界 2、略 3、比利牛斯山湄公河东经25o线北纬49o线 4、领陆领水领海领土 5、神圣不可侵犯二、6、不平衡生活水平 7、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8、20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日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9、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非洲/南美洲三、10、平等 11、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粮食紧缺/人口危机/宗教矛盾/民族纠纷 1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3、不是某国国旗欧盟联合国 14、欧洲区域性世界和平经济发展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15、世界绿色和平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课后巩固] 1、a2、b3、略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预习导学] 地球[教学设计] 一、1、略 2、模型地球仪大 3、失真二、4、经线和纬线 5、南北两极点相等半圆南北;不是无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东经 e 西经 w; 180o 360o;西经20o 东经160o 东西东西 6、赤道圆东西;不赤道两极无数;赤道南纬 s 北纬 n; 90o 180o;赤道南北;赤道 23.5o 66.5o 三、7、垂直 8、确定地理位置判断方向 9、低中高 10、南北回归线极圈北温带热带南寒带 11、360 1515 24 东八四、12、了解地球形状了解大洲大洋、山脉河流确定地理位置??13、北东;中;北温带热带; 60 4;亚欧亚东太平洋[课后巩固] 1、c a d; c e;西南南西南东北东北; b 大西洋本初子午线(0o经线); b a/d/e 2、略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第1课时情景导入:一.1.略2.略3.⑴俄罗斯蒙古阿富汗缅甸越南⑵日本马来西亚印尼⑶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⑷台湾岛海南岛二.1.⑴亚洲太平洋⑵海陆兼备⑶英国是一个岛国.蒙古是一个内陆国,没有出海口.美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夯实基础:1.C2.A3.C4.C5.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第2课时情景导入:一.1.⑷为了便于管理,促使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2.略3.⑵上海天津贵州⑶长春⑷长江流经的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