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思想与烹饪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孔子论饮食
孔子论饮食作者:李里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就是指米饭,现在我们吃的米是指将谷子的壳去掉以后的部分,可是古人并不知道这样子,是把米连同外壳拿来一起煮着吃的。
吃了谷壳往往容易得结石,因为不好消化。
“食不厌精”就是你吃的粮食打得越细越好,也就是说谷壳去得越多越好,注意孔子用的一个词,“不厌”,不是说必须要精,而是说越精越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越好。
“脍”是切细的肉。
“脍不厌细”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因为肉食的东西人体不好消化。
人体只有四颗尖牙,其他都是平牙,尖牙是嚼肉食的,平牙是嚼素食的。
人的肠胃消化起肉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切细,脍不厌细,肉切得越细越好。
现在很多疾病就是吃肉吃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古时候哪有这么多肉给你吃,现在的肉绝大多数都是饲养场养出来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
以前肉有多少啊,吃肉叫“打牙祭”,用肉来祭祀牙齿,一年就祭那么一两次。
要吃肉,不要吃多,要吃细。
湿而烂、发酵、变味、长霉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吃。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变质的东西不要吃。
“鱼馁而肉败”,“馁”是烂,鱼肉烂了是坚决不能吃的。
《华佗传》里就记了一个人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虫,吐出一盆都是虫,这是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寄生虫了,最后那个人死了。
肉腐败了不能吃,不要为了节约,舍不得,把这些变质了的都吃下去,那会适得其反。
“色恶”,变了颜色的东西不要吃。
“臭(xiu)恶”,变了气味的不要吃。
“失饪”,烹饪不到火候的不吃,不是说把东西拿来一煮就吃。
孔子12个饮食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饮食也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孔子的12个饮食观:
1.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不应该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应该追求饮食中的文化和礼仪。
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应该尽可能精致,烹饪方式也应该细致。
这不仅是为了口感,也是为了表达对食物的尊重。
3.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不仅要煮熟,还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和香味。
如果有任何变质或者不好的味道,都不应该食用。
4. 失饪不食:食物应该熟透,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应食用。
5. 不时,不食:食物要应时令而食,不应食用非时令的食物。
6.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有很多肉,也不应过量食用,主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7. 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适量饮用,但不应过量以至于醉酒。
8. 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可能质量不可靠,因此不食用。
9. 不撒姜食,不多食鱼肉:孔子喜欢吃姜,但并不多吃。
他也认为鱼肉等荤腥应适度食用。
10.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和睡觉时都不应说话,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休息。
11. 席不正,不坐:孔子非常讲究礼仪,如果席子放得不正,他就不会坐下吃饭。
12.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言语,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孔子的这些饮食观不仅代表了他对食物的看法,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孔子的饮食礼仪
在饮 食 用 的 容 器 方面 , 孔子曾在《 论语 ・ 雍正》 中说 过 “ 觚不觚 , 觚 哉
觚哉 !” , 大概 意思 就 是 觚不 像 觚 了 , 这 也 算觚 吗 1这 也是 觚 吗7 L 子对 觚
这种 酒器 的形 态和 容 量 的 改变 感到 不 安 , 认 为这 不利 于 食 礼 的推 行 。
…u t 誊
胃, 引起恶心、 呕 吐 等 副 作 用。 此 外 ,
枝子、 黄芩 等 而 干咳 少 痰 、 口燥 咽 干
脾 胃虚 寒 者 、 幼儿 、 孕 妇 都 应 慎 食 苦
味食 物 。
的人 应 该 喝 清 热 润 燥 茶 , 代表 药 材 有 沙参、 玉竹、 龙梨叶、 冬麦、 雪耳 等 ; 湿 热气重、 口气 大 的人 , 多表 现 为 口苦 、 口干 、 口黏 等 , 应 该 喝清 热 化 湿 茶 , 代
用, 如醋、 葱、 姜、 蒜等 , 它 们 自 身 存 在 的 芳香 可 以使人 胃 口大开 。
真 相 t :凉 荣 并 j ¨ } 人 人
适 台 。凉茶中有大量中药熬制的成
分, 因 此喝 时 要 看 体质 , 如 内热 、 火 气
重 的人 , 多 表 现 为 口舌 生 疮 、 嘴 角 溃
・
食 苑杂谭
孔子的饮食
孔 子 论 饮食 , 多 与祭 祀 、 礼 仪 有关 。 孔子在≮ 论语 ・ 乡党 》 中说 过 : 为 国 君 助 祭 后 分 得
的肉食, 当 天 吃 不 完 不 能 留 到 次 日 。 家 中 祭 祀 用 过
的 肉超 过 三 天 就 不 能 吃 了 。 此外 , 孔子 和 本 乡人 一
烂、 失眠多梦、 口干 口渴 等 , 应 该 喝 清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解读中国饮食之精髓-中国饮食文化:古今五大名宴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饮食文化之与孔子故里,历史渊源悠长可见一斑。
“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是中外佳宾对孔府菜的高度赞誉。
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仅以悠远深邃的儒家文化享誉世界,更以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瞻仰儒圣、欣赏古迹之余还可大饱口福,成为饮誉中外的一大金字招牌,更成为孔子故里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张独特名片。
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传统佳肴古色古香,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东方圣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独特饮食文化韵味。
在曲阜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府宴。
孔府宴,是历代衍圣公府内的宴席,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分为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等多种,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
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
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经历20000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
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全鸭宴: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
特点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100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
用同一种主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宴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
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本章重点回顾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孔孟老庄饮食思想
▪ “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三、老子的饮食 思想
(一)、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
(二) 、五味令人口爽
(三)、味无味
(四)、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 (一)、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 “含哺而嘻,鼓腹而游” ▪ (二)、饮食要有节制 ▪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
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
▪ “克己复礼” ▪ 黍子 桃子 ▪ 施父 季氏 ▪ 寓食于教 ▪ 食非小事
3、提倡科学饮食
▪ 首先,主张饮食简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 “贤哉回也!”
▪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割不正,不食” “沽酒、市脯不 食。”
▪ “不得其酱,不食” “不撒姜食,不 多食。”
▪ 最后,烹制、调味也要讲究养生之道。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人穷志不短,食劣道不弃。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鲁国相国季平子 阳虎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其次,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 “唯酒无量,不及乱。” ▪ 虽无海量,亦饮百觚 ▪ “一日觞,受三升者觚。” ▪ “食不语,寝不言。”
▪ 再次,饮食要讲究卫生。
▪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句式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句式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
它是孔子在论述为什么以快乐为主张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吃得不丰富,饮食简单,甚至没有华丽的餐具,但是依然能够感到快乐和满足。
它强调了快乐与物质享受无必然联系的观点。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强调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平和的心态,提倡节俭朴实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理解这句话中的“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意指饭菜简单,只是填饱肚子,而不是讲究食材和烹饪技巧。
而“饮水”则更是简朴,没有任何奢侈品味。
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与当下追求繁华和奢侈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孔子强调了适度饮食的原则,强调了生活的朴素和俭约。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延年益寿,更是对物欲的抑制和对精神内涵的培养。
从“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来看。
这句话强调了即便生活简朴,依然能够找到快乐。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快乐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不一定要依赖外部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来感受到快乐,而不是依赖于物质的堆积。
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拥有很多物质财富,但是却找不到快乐感。
相反,有些人物质生活比较简单,却能够过得非常快乐和幸福。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快乐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与物质享受无必然联系。
当我们在快乐与物质享受中寻求平衡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与此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不要被贪婪和功利所迷惑,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无论是在饭疏食饮水的简朴生活,还是在曲肱而枕之中感受快乐,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感受到快乐。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至上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去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含义,去感悟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快乐与简朴生活的一种理解和倡导。
孔子对饮食很挑剔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 因为他对饮食挑剔
得厉害 。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 ,要求太太 亲手做 :
“ 沽酒市脯不食 ”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 ,
高 :席 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 “ 。至 于他每饭 “ 不撤姜 食 ”鲁迅考证是 因为他周游列 国时得 了肠 胃病 。 , 想想也 是 , 时道路不平 , 那 轮子 不是橡胶 , 车又没有弹 簧 , 马 一 定颠簸得很 ; 他又常常有一顿没一顿 ,厄于陈蔡之问” “ , 惶 惶如 “ 家之犬 ” 丧 的时 候不少 ; 的粮食质 量也不 好 吃 ( 多半掺 了沙  ̄I 虫)不得 胃病才怪 呢。 b , 也许正是因为他
的皇 家情调。当时王安石的职务是“ 知制诰” 就是 皇帝办公 室秘 书处负 ,
的】 , ; 煮食 大豆的叶子 也吃, “ 。 叫做 藿”后来就还有 “ ” 葵 ,
据说是一 种茎叶有绒 毛 , 紫花 的野 菜 , 开 中文现在 叫锦
责草拟诏书的官员, 管机要 的重巨, 自然也在被邀之列。 “ 赏花钓鱼宴” 顾名 思义就是宴会 的娱 乐项 目有 赏花和钓鱼 两项 , ,
进 “ ” 足或 四足 , 鼎 仨 中空 , 面可架 火直接烧)有 时也 下 ,
粒鱼饵放 进嘴里细嚼慢咽起 来。 这一尝不打 紧。 然对上 了胃口。 居 遂一
加点蔬菜或水果 同煮 。还有一种 肉酱 叫“ 值得一提 。 醢”
它是用碎 肉加小米浆 和盐 , 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孔
发不可收 , 几个 回舍 下来 , 竞将一盘鱼饵吃 了个精 光 !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 的选择很有 限, 做饭的方法 也还在草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 , 最早是小米 , 周
代末期也有 了各种大麦 、 小麦和大米 。但那时没有面粉
孔子的饮食主张
孔子的饮食主张
孔子的饮食主张主要体现了他对于饮食的严谨和精细态度,以及对于健康和卫生的关注。
具体来说,孔子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做饭时应该尽量将谷米择得精一些,而脍炙类的食品则要切得越细越好。
这样的处理可以确保食物更易消化和吸收,也提高了饮食的品质和口感。
此外,孔子也强调了饮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食不言,寝不语”,即吃饭时不要说话,应该专心致志地进食,以利于消化。
他还要求饮食应当“有节”,不过分追求口感和美味,而应适度控制饮食,以保持身体健康。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饮食的卫生和安全。
他主张“食洁”和“不食”,即食物应当清洁无污染,不应该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对于食品卫生和安全的关注,也是他对于健康生活态度的体现。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调适:孔子非常重视心理的健康和修养,认为这是养生之本。
他提出“仁者寿”的理论,认为仁者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这种心理调适的理念,对于现代人应对压力和焦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饮食健康:孔子对饮食有很高的要求,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对食物的卫生、营养和烹饪都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他还主张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这对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运动适度:孔子爱好射箭、驾车等运动,但也强调运动要适度。
他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运动要让人感到快乐,但又不能过度,避免造成身体伤害。
4.社交和谐:孔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交的和谐。
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和谐、友好的,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往往充满争斗和矛盾。
这种社交观念对于现代人的社交行为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5.精神愉悦:孔子非常重视精神愉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同时,他还强调人们要避免过度思考和忧虑,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养生秘籍可以概括为心理调适、饮食健康、运动适度、社交和谐和精神愉悦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人的养生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君子远庖厨的正确理解
君子远庖厨的正确理解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听于讷人试之。
”公曰:“赐也。
”请问什么是俎豆之事?孔子对什么事情听讷人尝试?公又赐什么?所谓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和食品。
据《礼记》记载,俎,即鼎下的合器,祭祀时用来盛肉食;豆,是指祭祀时煮的豆子。
简单来说,俎豆之事就是祭祀时的仪式和食品。
当时的卫灵公问孔子如何做“俎豆之事”,孔子回答说:“听从‘讷人’的试验。
”“讷人”是指有才华的人。
孔子的意思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懂得如何祭祀的人,而是要去请教有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他。
因此,君子远庖厨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远离烹饪师(指庖厨),而要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那么,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应该远庖厨呢?这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和礼。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发扬仁德、遵守礼仪。
而烹饪工作更多的是注重技巧和手艺,很难体现出仁和礼的思想。
此外,君子要有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品德,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碎的事务上,更应该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君子要有大局观,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而不是止于表面的琐事。
因此,君子远庖厨的道理,是教导人们保持一颗谦逊之心,注重学习和成长,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智慧,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体现,即让人们坚持仁德和礼义,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君子远庖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饮食和烹饪文化,而是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使命,重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
作者:知了
来源:《烹调知识》 2016年第11期
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过: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当天吃不完不能留到次日。
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此外,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先等到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这种礼仪同时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孔子还要求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就要神色一变,起身以示感谢。
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孔子从来没有吃饱过。
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在饮食用的容器方面,孔子曾在《论语·雍正》中说过“觚不觚,觚哉!觚哉!”,大概意思就是觚不像觚了,这也算觚吗!这也是觚吗?孔子对觚这种酒器的形态和容量的改变感到不安,认为这不利于食礼的推行。
综上所述,说明孔子对饮食礼仪非常重视。
他的饮食思想完整而自成体系,涉及到祭祀原则、饮食礼仪、烹饪用具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饮食思想与烹饪
“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被历代封建帝王尊为“先哲”、“圣人”,孔子倡导的饮食观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烹饪能雄霸世界,享誉海外,中国能成为“烹饪王国”,正是儒家文化的正统思想,赋予中国菜肴以博大、宽厚、味醇、技法纯正多彩等特点,堂堂正正。
使中国烹饪显示了高层次,深刻的文化哲学的内涵。
一、择料精细、割烹得宜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烹饪原料日益丰富,烹饪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由单纯的裹腹型转向审美型。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当时的人们对烹饪原料的选择,烹饪技术的要求(刀工、火候)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种形势下,孔子适时地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食”、“失饪不食”等烹饪主张。
孔子将劳动人民长期用直观方法积累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中国烹饪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烹饪向以择料精细、注重刀工、讲究火候而蜚声中外,这与孔子对烹饪的严格要求和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
“食不厌精,脍不厌食。
”是孔子饮食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选料的重要标准,择料精细亦是选择烹饪原料的重要法则,是当今烹饪选料的基本原则。
《说文》曰:“烩、细切肉也。
”用今天的话说:脍就是一种细切的肉片或丝。
由“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观之,孔子对刀工之事是何等的重视。
而“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正是孔子对刀工的训条。
众所周知火候是决定肴馔美恶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无不堪食,唯在火侯。
”孔子的饮食观也是紧紧扼住火侯这一要素不放,他认为火侯不节,生熟不当均有悖于烹饪之理,是不能食用的,谓之“失饪不食”。
孔子的上述饮食法则,做为中国烹饪的重要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饮食法则历来被社会所推崇,是对中国烹饪理论的重大贡献,从而奠定了选料、刀工、火侯的理论基础,为后中国烹饪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食能以时,谨和五味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是中国烹饪的古老法则之一,调味是中国烹饪之灵魂。
孔子则是“不时不食”的倡导者,(详见《论语》第十篇《乡党》),他主张调合饮食要合乎时序,不得悖而为之。
他把人们的饮食同天地自然联系起来分析,这是孔子辩证法思想在饮食问题上的具体反映,在“不时不食”的原则下孔子认为应谨合五味,具体表述为:“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
”《礼记内则》中记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上述文字我们们可以看出尽管取用原料的时序不同,酱的调制配比均有严格要求,但谨和五味的原则却是唯一的。
中国烹饪能发展到今天,是与食能以时、谨和五味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烹饪最显著的特点是“五味调合百味香”,中国菜肴受儒家思想影响,以敦厚平和的形式,赋予了中国烹饪以调和适中、大味必淡的崇高境界,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
体现了儒家的根本思想——中庸之道。
三、饮食养生,平衡膳食
孔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阅历十分丰富,洞悉各地风土人情,对饮食之道有深刻地观察力和细腻地鉴赏力。
他系统地总结了时人,用饮食养生的经验。
他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不语、寝不言”、“不多食”、“食无求饱”、“唯酒
无量、不及乱”“虽疏食菜羹”等一系列养生主张。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为:肉无害,但不以嗜味苟食,谷肉兼食,避免偏食。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念完全符合现代营养科学及平衡膳食的要求。
肉类虽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且生理价值较高,但过多食用会引起热能过剩,胆固醇等摄入过量,血压、血脂、血糖过高,易发生“时毛病”。
如:尿糖、肥胖、冠心病等病状,危害人体健康。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论语?乡党》中所云,孔子对饮酒与健康关系有着极为独到且非常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酒是中国的传统饮品,在筵席乃至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但是过多的饮用既会引起乙醇中毒,又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还会危及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至于喝多少为适量?孔子认为饮酒应因人而宜,但均需以“不及乱”为度。
当今有些人饮酒无度,喝得东倒西歪,酊酩大醉、酗酒闹事,真乃愧对先哲之教诲也!他还概括出人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饮食思想对中国烹饪的饮食养生及平衡膳食的影响极大,他认为饮食应有节,“不多食”、“食无求饱”、“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等观点,符合现代人益寿延年的要求,与饮食养生、平衡膳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讲究卫生、重视礼仪
孔子饮食思想对中国烹饪的重要影响,还表现在他所提倡的饮食卫生方面,他告戒人们:“食饐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共饭不泽手”等这些戒律,如果我们用现代卫生知识来衡量,完全符合饮食卫生要求。
我们遵守这些戒律,病从口入,危害健康的事是可避免的,自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生活在“三礼”时代,他把看待烹饪艺术同注重“礼仪”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饮食推行和贯彻下去。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衣食足然后知礼仪。
”从《周礼》中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级森严,用礼仪繁琐的膳食机构,来主宰王室的饮食、祭祀、宴会等活动。
为把人们修成君子,孔子规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朝服而立于阼阶”。
人们通过对孔子这些饮食思想的继承、引伸和发展,逐步地形成了中国筵席特定的规范和礼仪。
为中国烹饪“重礼”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饮食思想博大思想,其在选料、刀工、火侯、调味、饮食养生、饮食卫生、筵席礼仪等诸多方面的主张,至今对中国烹饪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认真研究孔子的饮食思想,除其糟粕,吸取精华,使其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青春,为中国烹饪再创辉煌,让中国烹饪文化大放光彩,再立新功。